景龍政變與唐隆政變

景龍政變與唐隆政變

唐隆元年,即神龍政變之後第五年。

短短五年之間,可謂是風雲變幻,物是人非。

神龍政變之後,李顯欲立李旦為皇太弟,而李旦不改初衷,堅決不允。

到了神龍二年,李顯選擇了立自己的第三子李重俊為皇太子,可其卻不是嫡長子,又非韋后所生,故頗受猜忌。說起韋后,此人乃李顯的王后,李顯自登基之後,文治武功,實在羸弱,這也導致了韋后的權力慾望急劇膨脹,開始獨攬大權。神龍政變后,武三思僥倖存活,為了進一步自保,便讓其子武崇訓贏取了韋后最小的一個女兒安樂公主,自此以後,武三思與韋后結成了政治聯盟,一同對付在神龍政變中立下汗馬功勞的五王,短短一年多光景,五王之中便無一人倖免,悉數離世。

安樂公主像極了曾經的太平公主,深受李顯和韋后寵信,權勢極盛,朝廷上下權臣多出自其門下,如此一來,安樂公主根本不把皇太子李重俊放在眼中,百般凌辱,甚至向李顯直言廢黜皇太子,改立自己為皇太女!

李重俊百般隱忍,后終於爆,氣憤之急的李重俊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軍將軍李思沖等人兵千餘人,率先殺向了梁王府,武三思與武崇訓未能事先預知此事,故悉數被羽林軍斬殺在了梁王府內,武三思的同黨十餘人皆未能倖免,一代權臣武三思自此離世。

見攻下樑王府,李重俊便分兵圍住了宮城諸門,並親自率兵斬關而入,兵鋒直指韋后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素來與武三思交好,武三思與韋后政治結盟后,其自然而然地倒向了韋后一方,見李重俊帶兵殺入,遂領着李顯、韋后和安樂公主逃往了玄武門。事情總是一個輪迴,李顯當年起事由此而起,現在卻被迫逃於此地,心中頓生感慨。

李顯等人逃入玄武門樓后沒多久,李多詐便率兵到此,兵士拚死阻擋,李多詐一時間竟不能入。李顯此刻卻心生計謀,站在樓上大呼:「汝等皆是吾大唐兵士,為何附賊忤逆?若是歸順於朕,朕必保汝等富貴!」

此計果然奏效,李多詐的部下紛紛倒戈,斬落其於馬下,沒有李多詐為援,李重俊隨即兵敗,部下潰散,李重俊只率部屬百餘人逃出了神都,準備投靠突厥,奈何半道上,李重俊被自己的部下殺死,部下把他的級獻於朝廷,此番政變史稱景龍政變,最終宣告失敗。

武三思一死,武氏一族頓時分崩離析,其中分為三派,一部分人投靠了權力日盛的韋后,一部分人投靠了韜光養晦的太平公主,剩下的便悉數投靠了李三郎。

到了唐隆元年,此時的李三郎已年方二十五,自神龍政變之後,無論在朝廷上下,還是在軍隊之中,李三郎威望見高,早已立下皇帝志向的李三郎今日已非池中之物,他的性格、智謀愈變得與一代聖君太宗皇帝李世民極為相似,霸氣外露、智謀廣略、城府頗深;不僅自己成長,就連身邊之人也是個個突飛猛進,陳玄禮、張九齡早已身居要職,朝野上下無人不曉、無人不識。

相反,韋后

(本章未完,請翻頁)

攬權以來,任用親信,培養自己勢力,大肆打壓反對她的勢力,朝廷上下對其痛恨之人自不在少數,此消彼長,此時更多的人開始信奉李三郎,並願以其馬是瞻。

唐隆元年,六月。

眾人按慣例入宮上朝,可眾人剛入了皇宮大門,便大為震驚,皇宮之內各處掛起了白布,宦官、衛兵都穿起了喪服,李三郎自也是大感意外,眾人終於來到了議事大殿,只見龍椅上空無一人,韋後身披喪服坐於龍椅一側,一旁立着的是稍顯稚嫩的李顯之子——李重茂。韋后雙眼通紅,似是大哭過。

見到此景,李三郎不禁心中一緊,暗自想到,難不成陛下駕崩了?

見眾人皆入了殿,韋后大即大聲泣道:「昨夜,陛下不幸因病駕崩了!」

此言一出,眾人紛紛瞠目結舌,不敢置信,之前還身康體健的陛下怎麼會就突然駕崩了?眾人先是面面相覷,緊接着大殿之內開始爆出了巨大的哀嚎聲。李三郎心中也是頓感悲徹,一直以來,李顯也算對自己照顧有加,突聞此事,李三郎不自禁地流下了兩行熱淚。

待眾人哭喊聲小了一些,韋后終於緩緩說到:「陛下駕崩,眾人請節哀!國。。。不可一日無君,陛下臨終遺言,立四子李重茂為新君!」此言一出,眾人眼光齊齊望向了李重茂,李重茂突然面部一紅,有些不知所措,人群中突然有人大喊到:「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接着眾人便開始跟着高聲齊呼;李三郎把這一幕幕看在眼中,疑惑卻上了心頭。眾人呼畢,韋後繼續緩緩說到:「先帝還說了,四子年幼,暫由本宮代為輔政,今後還望眾位卿家鼎力相助!」直到此刻,李三郎終於看清了韋后欲獨攬大權的野心,李三郎鼻中冷冷一哼,但此刻也只好隱而不,朝臣中開始有人附議,李三郎順着望了望,皆是韋后扶持的親信之人,李三郎再次冷冷一笑,不再多言。

李顯安葬之事,朝廷上下前後忙乎了許久,直到一個月後。

李三郎突然收到了太平公主的來信,邀其到公主府一敘,李三郎知道要等的機會終於到了,於是便應邀前往。近幾年來,雖然太平公主韜光養晦,可暗中卻不斷培植自己的勢力,李三郎對付韋后,缺的正是這股勢力,太平公主此刻相邀,必是為了此事。

李三郎到了太平公主府,二人已是許久未見,自從神龍政變之後,太平公主為了自保,早已褪去了身上的那股不可一世的傲氣,至少從面上看來是如此。見了李三郎,滿是熱情,李三郎此刻反倒是少了那些客套,直言問到:「姑姑此番召三郎前來,不知所謂何事?還望直言相告。」

太平公主見李三郎開門見山,於是便不再繞彎子,正色說到:「實不相瞞,本宮近日暗查,先帝是被韋后及安樂公主毒害至死!」

李三郎聽聞此事,並不感到驚訝,那日朝上他心中便猜到了七、八成,後來經高力士暗查,此事確實屬實,奈何並無真憑實據,即便有,憑他一己之力要想搬到韋后確實也有些困難。故此刻李三郎

(本章未完,請翻頁)

神色嚴峻地答到:「敢問姑姑,那有如何?」

李三郎的反應令太平公主感到大為震驚,於是說到:「難道三郎不想為先帝報仇?」

李三郎答到:「想!先帝對三郎不薄,可奈何三郎實力有限,難以成事!」

太平繼續說到:「三郎不必過謙,姑姑知道汝在暗中招募智勇雙全之士,如今,姑姑願助三郎一臂之力,定能出了韋后此禍害!」

李三郎見太平說出了真實目的,於是答到:「既然如此,三郎願聞其詳!」

七日後,深夜。

李三郎經太平公主安排,秘密來到了皇宮禁苑,突見夜空中流星散落,遂拔劍而起,將韋後幾名親信統領,斬示眾,並高聲喝道:「韋后毒死先帝,謀危社稷,今夜吾等擁立相王為帝,以安定天下。」說罷便揭竿而起,羽林軍將士見是李三郎,皆欣然從命。

李三郎率眾開始攻打玄德門,眾軍士在凌煙閣前會師后,李三郎率兵守在玄武門外,並大聲鼓噪,宮中眾軍士見起事之人是李三郎,於是全都披掛整齊,紛紛響應。

韋后見狀大感惶惑,於是乘亂逃入飛騎營,飛騎兵也響應了李三郎,其中一人見了韋后,拔劍而起,直接將其斬,並把級獻給了李三郎。

此時,安樂公主正對着鏡子畫眉,卻被衝進殿中的兵士所斬殺。

李三郎在韋后、安樂公主已死,便開始率軍進入宮中,上官婉兒見狀,連忙手執燈籠率領宮人迎接,李三郎見是上官婉兒,沒有片刻猶豫,直接下令將其斬於旗下。

至此,禍亂後宮的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皆已被李三郎所殺。

李三郎當即下令,關閉神都各城門及所有宮門,然後又派遣數萬騎兵分頭搜捕韋家的親屬徒黨,一夜之間,韋氏的朋黨、官宦、族人,無論是歲數年長的老者,還是襁褓中的嬰兒,皆未放過,悉數被殺;天將破曉,宮內外均已平定。

李三郎見諸事已定,故出宮拜見相王李旦,為自己起事之前未能提前告知而叩頭謝罪。

相王聽聞此事,着實大驚,接着流着眼淚抱住李三郎說道:「大唐宗廟社稷得以保全,全是汝的功勞!」李三郎於是率軍迎接相王李旦入宮。

兩日過後,太平公主逼李重茂退位,相王李旦重新登上了大位,是為唐睿宗,改元景雲。

又過了三日,李三郎被立為太子。

此次政變宣告結束,史稱唐隆政變!

韋后一黨雖然被除,可李旦卻和李顯一般,治國無方,放任了太平公主勢力的繼續增長,最終導致太子李三郎與太平公主反目成仇、分庭抗禮。

二者不斷對抗的局面,李旦實在無力處理,兩年之後,李旦兌現了他對李顯的承諾,最終禪讓帝位給了李三郎,是為唐玄宗。

一年之後,李三郎兵誅滅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一死,天下的勢力盡數歸入李三郎,李三郎終於結束了長達幾十年政權紛亂的局面。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洛陽七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洛陽七日
上一章下一章

景龍政變與唐隆政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