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鮫人

第562章 鮫人

中國的鮫人

古人把人魚稱為[[鮫人]]

中國古代《太平廣記》中也有記載

太平廣記卷第四百六十四水族一

---太平廣記東海大魚

海人魚,東海有之,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皆為美麗女子,無不具足。皮肉白如玉,無鱗,有細毛,五色輕軟,長一二寸。發如馬尾,長五六尺。陰形與丈夫女子無異,臨海鰥寡多取得,養之於池沼。交合之際,與人無異,亦不傷人。(出《洽聞記》)

海人魚,東海里有。大的長五六尺,樣子象人,眉毛、眼睛、口、鼻子、手、腳和頭都象美麗的女人,沒有一樣缺少的。皮肉白得象玉石,身上沒有鱗,有細毛,毛分五種顏色,又輕又柔軟,毛長一二寸,頭髮象馬尾巴一樣,長五六尺。陰部的形狀和男人女人的一樣,靠海的鰥夫寡婦大多都捉海人魚,放在池沼中養育。交合時,與人沒什麼兩樣,也不會傷害人。

人魚有時也出現在動畫中,比如:泡沫王子,珍珠美人魚等。

人魚的故事也出現在電視劇中,比如:人魚小姐等。

日本人魚

據說目前只有日本大阪市瑞龍寺收藏一具人魚標本。

很久以前,推古天皇二九年(西元六一七年),在近(滋賀縣)的蒲川被漁夫捕獲,江戶時代也發生過,尤其是寬政十二年(西元一千八百年),身高一公尺多,發出嬰兒似的哭聲。從這件事來考慮,人魚也是傳說中的幻獸,可算是相當神秘的魚族,當時稱為鯪魚或發魚。就這點而言,日本人的人魚和西洋傳說中的妖精人魚的意思稍微有些不同。其姿態,不一定很美,不如說是奇形怪狀較多。出現於若狹灣、九州、四國近海,只選在狂風暴雨迫近時現形。

是凶兆?還是吉兆?

自古以來,人魚的出現,有人說是不祥之兆,也有人說是祥瑞的象徵,究竟代表了是凶兆?還是吉兆呢?

菊岡沾涼所著的《諸國里人談》之中,十八世紀初葉,在若狹之國有漁夫加害人魚而招致天災的故事。若狹之國的大飯郡有一座御淺岳是御淺明神的居所,人魚被當地的百姓稱之為御淺明神的使者。

那是寶永年間所發生的事,有一天乙見村的漁夫去海里捕魚,發現有東西躺在岩石上。仔細一瞧,有着人類的頭,胸前有着如雞冠一樣紅色的肉褶,下半身是魚的形狀。漁夫看了覺得十分噁心,拿起船槳就把這個半人半魚的怪物打死了,投到海里去。結果海上掀起大風、海嘯一連持續了十七天才停止,並且發生了大地震,御淺岳的山腳下到海邊的地面都裂開了,乙見村也因此沉入了海底,傳言是御淺明神為了報復人類所為。

特徵:

也有類似「動物報恩」民間故事的人魚版流傳下來。據說有位漁夫捕捉人魚之後,又將其放生,過了三天人魚又游到岸邊送那個漁夫。(參見《廣大和本草》)日本人對於人魚形象的確立,大約是在江戶時代從西方傳來的。主要是依據安徒生童話著名的「人魚公主」故事中的描述,使後人對於人魚的長相有了明確的印象。在此之前,人魚並沒有明確的記載究竟長得什麼模樣?以前的人,就算是親眼目睹過人魚的出現,也只是口耳相傳,繪聲繪色地描述,少有文字具體地形容。大致來說,人們相信人魚是住在海里的一種半人半魚的生物,但是沒有人能斷定究竟看到了什麼,因此與其說人魚,長得像童話中描述那麼漂亮,還不如說是把它當作妖怪來看待。

那麼出現在文獻記載上的人魚,到底長得是什麼模樣呢?八世紀完成的《日本書記》裏,寫着「像人一樣的異形之物」、「既是人也是魚」。《山海經:海內南經》:「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郁水南。註:離耳,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題,黥涅其面,畫體為鱗采,即鮫人也。」其中的鮫人外表是人頭魚身,長著四隻腳的魚,後來傳到了日本,成為人魚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經里還有些描述看起來像是形容山椒魚、大鯢(娃娃魚)、鰻、鯰魚之類的水中生物,長得像人形,全身披覆著鱗片,感覺上比較接近怪獸的模樣。

十三世紀的《古今著聞集》裏頭,寫道「頭部像猿猴,有着像魚一樣細細的牙齒」,怎麼看都覺得像是怪獸。前面提到過的《諸國里人談》記載着「有着人類的頭,胸前有着如雞冠一樣紅色的肉褶,下半身是魚的形狀」。《古今奇談莠句冊》另有「頭部有像人臉一般,眉毛眼睛俱全,皮膚很白,頭髮是紅色的,紅鰭之間有手,並且指間有蹼,下半身為魚形」這樣詳盡而驚人的記載。

另外,在江戶時代末期,西洋的人魚像輸入日本,研究荷蘭的學者大槻玄澤所寫的《六物新志》(1786年)附了人魚的圖片,上半人是人類的模樣,長得如美麗的婦人之姿,下半身是魚的形狀,覆有鱗片和魚尾,人魚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形象終於在此確立,這本書中也記載了人魚之骨,可以入葯是貴重的珍品。還有傳出有人發現人魚木乃伊足見當時的人們已經相信人魚是實存的動物。

曲亭馬琴(1814-1842)所著的長篇歷史奇幻小說《南總里見八犬傳》寫到人魚的油脂很有用,至於什麼樣的用途,書中並沒有清楚的描述,不過當時刊行的古本上還繪有人魚上半身的插圖。

日本人對人魚的聯想十分豐富,據江戶時代著名的民間故事集成《繪本小夜時雨》記載,江戶時代初期,一個四國島地區的漁夫的小兒子在與父親打漁的時候打到了一條人魚寶寶,不顧父親的責備執意放了人魚寶寶,後來他長大成了小夥子的時候因為家貧娶不到妻子,一位美女突然毛遂自薦嫁給了他,並帶來了一大筆豐厚的嫁妝,白來的漂亮媳婦,還帶嫁妝,咱不要白不要!!他用這筆錢做起了生意,過的滋滋潤潤,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生兒育女,子孫滿堂,但奇怪的,他們的最小的孫子都成為父親了,漁夫的妻子還是如二十多歲的大姑娘一樣的漂亮容貌,別人還以為她是他們孫子的妻子,當故事的主人公小夥子變成老爺爺,又從老爺爺變成太爺爺,臨終前,出於內心多年的疑惑,詢問妻子的身世關於她的身世,她笑了笑,牽着他的手告訴他,她就是當年他從自己的父親手中救出來人魚姑娘,為了童年時的緣分而嫁給他,同時告訴他希望下輩子有緣的話希望還能在一起。

西洋的人魚

一般人們熟悉的西方人魚形象,源自德國傳說及詩歌中常提及的美麗人魚羅蕾萊。她經常會在天色昏暗不明的時候出現在萊茵河畔,用她冷艷凄美的外表以及哀怨動人的歌聲,迷惑過往的船夫,使其分心而失去方向,最後沉入河底。

西洋的人魚上半身是人(多為女性)下半身是魚的身體,為基本的形態。當時的人們很可能看錯了,把現今生存於海洋的哺乳類動物儒艮和海牛看成了怪物,因此廣為流傳,但這種說法並沒有事實根據。不過在藝術、文學或繪畫上,作為一種隱喻的象徵物,這點倒是比較具有可信度。人魚多半用來象徵不幸的事,如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大部分的文學作品當中,人魚的下場都很凄慘,最後都得不到幸福。附帶一提,雖然大家所熟悉的人魚雕塑,下半身只有一條尾鰭,但古老的西方繪畫里,人魚通常都是兩條尾鰭,這點相當不可思議。

中國的人魚

在中國最古的博物志《山海經:海內南經》當中如此記載着:「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郁水南。註:離耳,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題,黥涅其面,畫體為鱗采,即鮫人也。」,其中的鮫人外表是人頭魚身,長著四隻腳的魚,後來傳到了日本,成為人魚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經里還有些描述看起來像是形容山椒魚、大鯢(娃娃魚)、鰻魚、鯰魚之類的水中生物,長得像人形,全身披覆著鱗片,感覺上比較接近人和動物的混合體。

在西漢司馬遷所著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中,有關於「人魚」的記載,其中提到: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劉宋時裴駰所著之《集解》引述自古對於「人魚」的解釋為:(按:□為古籍漏字。)

《山海經》中記載:決水多人魚。狀如鮷,四足,音似小兒。食之無瘕疾。又雲,休水北注於洛,中多鮷魚。狀如螯蜼而長距,足白而對。食之無蠱疾,可以御兵。

《本草綱目》中記載有鮷魚與鯢魚也被稱為人魚的說法,「人魚,荊州、臨沮、青溪有之。似鮷而有四足,聲如小兒。——孩兒魚有兩種:生江湖中,形色皆如鯰、鮠,腹下翅形似足,其腮頰軋軋,音如兒啼,即鮷魚也;鯢魚一種生溪澗中,形聲皆同,但能上樹,乃鯢魚也。鮷魚、鯢魚現稱為娃娃魚。

「鱧」是一種魚類的名稱,在現今台灣陽明山國家公園內,仍然有「七星鱧」、「月鱧」等品種,表面滑溜,喜歡棲息在河流、池塘或是沼澤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宇宙監察者協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宇宙監察者協會
上一章下一章

第562章 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