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刺客鼻祖與第一位霸主

第58章 刺客鼻祖與第一位霸主

提起刺客,總給人冷酷無情神秘危險的感覺。

其實,刺客就是現代電影中常見的殺手,冷冰冰的,無情、孤獨、本領高強、忽隱忽現,給人難以親近之感。執行任務的時候,善於偷襲,一擊致命,是不少美女心目中的偶像。

中國很早就有刺客,卻並不受重視,大部分屬於下九流。他們『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刺殺行動不分善惡,缺乏正義感,史冊往往稱他們為『賊』。

直到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了《刺客列傳》,列舉了春秋戰國五位高手,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面,讓後世開始重新審視這個職業。

《刺客列傳》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魯國的曹沫,因此讓他一躍成為刺客的祖師爺。

按照《史記》記載,這位曹沫,是憑藉勇敢和力氣侍奉魯庄公,馳騁疆場,作戰勇猛,深得魯庄公喜愛。但是,作為戰將,面對齊國總吃敗仗,被逼無奈,突然改行當刺客,給了齊桓公一個措手不及。

雖然沒見血光,卻達到預期目的。從此,刺客這個職業,頻頻閃現在歷史的鏡頭中,讓人驚心動魄,讓歷代君王提心弔膽,也讓武俠小說,多了一層神秘。

北杏之盟,遂國國君沒有參加。

遂國(今山東寧陽、肥城一帶)是小國,據說是周武王所封虞舜的後裔。平日夾在齊、魯之間,今天被這個欺負,明天被那個討伐,只有受氣的份兒;能維持到春秋時期,實屬不易。

就好比一個小職員,夾在倆個明爭暗鬥的大領導之間,一個讓這麼干,一個讓那麼干,誰都得罪不起,最後兩頭受氣。

齊國要想稱霸,必須征服鄰居魯國,否則在背後捅刀子,可是個大禍害。但魯國也不是好惹的,齊國的兩次敗仗,都是魯庄公所賜,給齊國人的心理造成很大影響。

齊國第一次舉辦會盟,給魯庄公和遂君都發了英雄帖,魯庄公沒給面子,拒絕參加。遂國向來依靠魯國保護,這種大事,必須看魯國臉色,魯庄公不去,遂君自然不敢前去,躲在家中納悶。

魯國的做法,讓齊桓公很惱火,很惱火。

在管仲的竭力勸阻之下,齊國大軍沒有奔向魯國,而是把矛頭,指向遂國。

公元前681年夏,北杏會盟不久,齊桓公借口遂國不遵王命,派遣軍隊,突襲遂國。收拾不了魯國,難道還收拾不了小小遂國嗎?這個軟柿子,瞬間被捏碎。

然後,齊軍就把遂國當成自己的土地,留下士兵戍守,遂國,成為春秋時期第五個被滅亡的國家。

這明顯就是給魯庄公點顏色看看,殺雞儆猴。你不參加會盟,可以;你不給我面子,可以;但是你不遵王命,必須斟酌一下,我現在可是替天子發布命令。

這給魯國出了一個大難題。救,不敢保證必勝,且齊國理由很充分:不尊王命。不救,遂國是自己的附庸,魯國被扣上『見死不救』的惡名,傳出去不好聽。

現在的齊國軍隊,可不像三年前了,早已訓練有素,戰鬥力極強。

魯國是否救援遂國?史書沒有記載。但是,據《史記》記載,曹沫『與齊戰,三敗北』。

魯庄公因此非常恐懼,決定息事寧人,願意獻出遂邑與齊國言和。沒辦法,魯國雖然兩次打敗齊國,整體實力還是遜色;現在齊國上下和睦同仇敵愾,又組織了北杏之盟,氣勢正盛,繼續打下去,魯國極端不利。

大哥自身難保,只能先丟掉小弟,做個順水人情。

齊桓公原本也沒想與魯國開戰,打起來沒法收場,而且戰爭會影響他的形象,於是,邀請魯庄公到齊國的柯地會盟。

既然人家邀請,不能不知好歹。

公元前681年冬,齊、魯會盟於柯,也就是今山東省陽谷縣阿城鎮。戰國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就是阿城人;據說,晏子也曾治理阿城;現在這裡盛產阿膠,被稱為阿膠之鄉。

對於一員戰將來說,戰敗逃亡一次,就是奇恥大辱。曹沫敗亡多次,魯庄公並沒有懲罰,照樣重用他,這讓曹沫內心慚愧不已。

對於這次會盟,雖然史書記載有輕重,但整體差異不大。

據《史記》記載,臨出發之前,曹沫問魯庄公:「齊國侵伐魯國,已經到了城下,您難道不想保衛魯國嗎?」

魯庄公鬱悶地說:「哎!我這樣活著,還不如死!」

曹沫說:「既然這樣,那麼您對付他們的國君,我對付他們的臣子。」倆人一拍即合。

將要會盟的時候,兩位國君登上高壇,準備歃血盟誓。魯國大將曹沫,突然上前,以匕首劫持了齊桓公。

盟會是友好結盟的場所,誰能想到,魯國突出奇招。

當時事發突然,以管仲的才智,對很多突發事件都有所預料,唯獨冒死劫持齊桓公,這件事看走了眼。投鼠忌器,周圍的大臣都不敢亂動,管仲鎮定地問:「你有什麼要求?」

曹沫說:「齊國強大,魯國弱小,你們侵伐魯國也太過分了!如今,魯國的城牆一倒塌,就能壓到齊國邊境,您看怎麼辦?」

《春秋穀梁傳》中,曹子明確提出,必須歸還汶陽之田;劉向的《新序》中,也明確指出歸還汶陽之田。古代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這個地方,因在汶水之北,故而稱之汶陽之田。今天的汶陽之田,依舊沃野千里,是個大糧倉。

這塊土地,後來被賞賜給季文子,成為季孫封邑,不過長期被齊國霸佔。雙方為此沒少開戰,直到一百八十年後的齊魯『夾谷會盟』,孔子據理力爭,齊景公才把此地真正還給了魯國。

管仲反應敏捷,立刻請求齊桓公,答應歸還侵略魯國的所有土地。

齊桓公本想『挾天子以令諸侯』,沒想到自己先被挾持了。他非常沮喪,也非常惱火,不過生命最重要,迫於無奈,還是答應了。

曹沫並非真想殺死齊桓公,那樣雙方將仇深似海。有了齊桓公的空口許諾,雙方大臣作證,他立刻扔下匕首,回到臣子的位置上,談吐從容,面不改色。

什麼是英雄?這就是英雄。

不用偉大高尚的名號,不需精雕細琢的誇獎,不必像神一樣供奉。英雄,就是一個普通人,關鍵時刻,做了一件不普通的事兒。誰都可以成為英雄。或許,機會不是均等的,但機會來臨的時候,看你是否能挺身而出敢作敢為,是否為了國家,甘願拋頭顱灑熱血。

英雄本色,本色英雄,不要鬱悶自己成不了英雄,一半天註定,一半靠打拚。

盟誓的時候被人拿匕首劫持,還被要挾歸還土地,恥辱,奇恥大辱,傳出去丟人不算,還怎麼稱霸諸侯?如果在現代社會,他的窘態,早已被掛到網上瘋傳。

齊桓公驚魂未定,余怒難消,當時就要反悔,甚至要殺死曹沫。

殺死曹沫,很簡單,關鍵時刻,被管仲阻止。他說道:「貪圖小利益,逞一時的快意,就會在諸侯面前喪失信義;沒有信義,也就失去了別人對您的支持,請歸還魯國土地。」

信義,這才是稱霸的關鍵。

齊桓公有一點特別好,能權衡利弊,聽進去正確勸告,而且特別信服管仲。這幾句話,立刻讓他的怒火煙消雲散,土地嘛,身外之物,還給魯國;也讓諸侯知道,我是『以德服人』。

『有怒火是本能,控制怒火才是本事。』就這樣,曹沫幾次戰敗所丟失的土地,瞬間全部回歸。

雖然沒有記者採訪報道,但是,柯地盟會之上,齊桓公被劫的事情,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諸侯。

再往後,諸侯聽說齊桓公放過曹沫,並且遵守諾言,歸還魯國土地,內心對他非常佩服:有胸襟,守承諾,講信義,值得信賴!

於是,四方紛紛歸附。

本來是件丟人的事,經管仲一引導,反而成了講究信義的典範,贏得諸侯擁護。領導就喜歡這種手下,能把壞事,轉化為好事。

這是一次極佳的正面宣傳,正如一句經典的廣告詞所說:一切皆有可能。

有時候,我們真不必討厭廣告,那也是製作者的心血,融入了許多智慧和汗水,很值得欣賞。

一年以後,齊桓公就正式稱霸。

現在說說曹沫,《左傳》中沒有記載曹沫,只有曹劌。

『劫盟』這件事,《春秋》隻字沒提。這麼重要的一次國際事件,而且和魯國有重大關係,《春秋》竟然一點兒記錄都沒有,很不合常理。解釋《春秋》的《左傳》,自然也沒有提及。

我們知道,孔子晚年刪定《魯春秋》,『筆則筆,削則削』,他削去了哪一部分?後世無從查考。到後來秦始皇焚書坑儒,原始的《魯春秋》就消失了,只留下孔子消減的《春秋》。

很可能孔夫子覺得,曹沫這種做法不合禮制,沒有正能量,不適合宣傳,所以給削去了。《左傳》只記載『盟於柯』,與齊國同好,沒再解釋細節。

他無論怎麼刪減,殺手這個職業,從此經久不衰。

另外,很多書中都記載了『劫盟』的事兒,只不過劫持人寫法不同。

《呂氏春秋》中記錄,『劫盟』的主角是曹翙(huì),與曹劌很像;《史記》、《戰國策》則寫作曹沫,而曹沫這個人,再沒有別的事迹見於經傳;《公羊傳》里也記載了此事,劫持人為『曹子』;《穀梁傳》、劉向的《新序》則記載為曹劌去結盟,沒有劫盟記錄。

後世許多學者,認為曹沫就是曹劌,也有認為是兩個不同的人。爭來爭去,到現在也沒個明確結果。

曹劌,長勺一戰成名,又勸阻魯庄公不要去齊國觀看祭祀社神,完全一位儒雅智謀之士;曹沫,以勇武著稱,與齊國作戰,『三敗北』,最終北杏一『劫』成名,整個一位赳赳武夫的形象。

從史書描寫看,這兩位完全就是兩個風格,不過倒霉的都是齊桓公。

這次事件,被寫入《史記刺客列傳》后,讓曹沫成了後世公認的刺客鼻祖。

其實,以前也有刺客,但是都屬於蛇鼠一類,藏頭露尾,不講道義。史家對他們嗤之以鼻,不屑一顧,自然也不會為他們青史留名。

曹沫雖然一『劫』成名,卻半途而廢,沒有見到血光,沒有真正實施刺殺行動。

真正的刺客,還有一百五十多年才出道,他的名字叫——專諸。那一次成功的刺殺,驚天地泣鬼神,成為歷史的經典,讓蒼天失色,讓大地顫抖,也成就了吳王闔閭的霸業。

這次刺客鼻祖與第一位霸主的相遇,看起來曹沫勝利了,而齊桓公也沒輸。關鍵是,他有個好宰相——管仲,將很快為齊桓公建立起輝煌的霸業。

曹沫,一劫成名,在春秋的歷史中,有他一席之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春秋風雲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春秋風雲録
上一章下一章

第58章 刺客鼻祖與第一位霸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