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三十四章 大戰落,曹操謀

四百三十四章 大戰落,曹操謀

.四百三十四章大戰落,曹操謀

天色漸漸放亮,響徹了整夜的廝殺聲慢慢消遁……

遍地的死屍,遍地的血流,數萬條生命在這一夜之間赴死於華容城下。

慘烈的戰場上,一桿江東軍旗無力的低垂著,殘破的旗面上血跡斑斑,在無風的清晨中凄染插立。而更多的軍旗、將旗則被死去的江東士卒帶倒在地,浸染在無盡的屍山血海之中。

三萬人,這一夜中兩軍將士倒下了三萬人之多

縱馬在戰場中,清晨的紅日給趙雲披上了一層赤紅的霞光,白馬銀甲此刻也透染著一股血紅。遙目打望四處,入眼中儘是死屍,劉備軍的,武溪蠻兵的,江東軍的……層疊起伏。

昨夜中的廝殺劉備軍毫無懸念的打了一個大勝仗,以傷亡不過萬人的代價,換取了江東軍兩萬多人的戰損。可謂是戰果驚人。

那華容城中的江東軍殘部,總兵力也就是兩萬七八,死命從東北角突出后,人馬只剩下了萬人左右,而算上增援而來的孫皎、凌操兩部的損失,江東軍忙活了半天結果卻幾乎是一個持平。

而劉備軍萬人的傷亡中,其中戰死沙場者只有五千上下。這五千人中,沙摩柯手下的武溪蠻兵還佔據了六成還多。兩方一比較,劉備軍這便宜是佔大了

戰後的第二日下午,一支規模龐大的水軍艦隊順流從漢水而下,在與停屯在三江口的孫權殘軍回合之後,趁著午後的輕風,在一片悲歌之中揚帆駛向了江東……

來時浩浩蕩蕩的十八萬大軍,歸去時已然只剩下了七萬殘兵敗將。還折損了韓當、朱桓、潘璋、留平、賈華等一干老臣重將,江東軍此番損失慘重已經到了傷筋動骨的地步,可以說是動搖孫氏政權的根基了。(潘璋重傷不能上馬,突圍時卧馬車而行,戰亂中死於亂兵之下。)

………………

時局變幻,讓人應接不暇。

先是曹仁大軍南下,兵鋒受挫后卻輪到關羽出兵征討荊北,劉備軍戰意風發,兵強將勇,殺得曹仁窮以應付,已然是有些手忙腳亂了。可就在這個檔口,劉備軍的傳統盟友江東軍卻臨陣倒戈在背後狠捅了關羽一刀。

這個戰情一經傳出,立刻就掀起了軒然大*。無數心懷漢室之人對着孫權破口大罵,咒聲不已。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劉備軍即將大敗,即將遭遇自赤壁之戰後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失敗——失荊州。

關羽再厲害也不可能同時應付的下孫曹兩家的聯手,畢竟荊州是一地,兵力有限。況且因為之前荊襄戰局的發展,荊州的劉備軍主力被抽調一空,悉數被掉到了襄樊第一線,以致使自身腹部要害處兵力空虛。在江東軍小二十萬水陸大軍的威逼下,憑藉留守的那一點兵力劉備軍根本就毫無勝算。

可事實的真相卻跌破了所有人的眼睛,短短數日之中,劉備軍就由慘敗逆轉成為大勝,幾乎是完敗孫曹兩軍。

前後歷經旬月長短的酣戰後,荊州之戰最終的戰果是——劉備軍大獲全勝。

雖然自身的水軍實力也遭受到了江東水軍的重創,可荊州劉備軍的步軍兵力損失卻是很小。所以,面對着步軍損失幾乎殆盡,水軍實力也有所減弱的江東軍,關羽不怕;面對着手下精銳步軍同樣是差不多損失殆盡,而水面力量完全沒有的荊北曹軍,關羽也不怕。

這一場廝殺,可以說是為荊州劉備軍迎來了一段真正意義上的安穩日子。

——————————————————

許都,魏王府。

曹操負手挺立於庭中,兩眼無神的打望着不遠處的一棵松柏,一動也不動。整個人就像是用木頭雕成的,保持着這一姿勢半個多時辰了,還沒見吭一聲。

周邊伺候的下人、奴僕、侍衛等等同樣一動也不動,他們都清楚曹操的脾氣,這個時候肯定是在全身心的思考着什麼,最煩被打攪。所以他們都小心翼翼的,出氣都不敢大著出,唯恐弄出了一點什麼聲音影響到曹操。

「劉備,劉玄德,真是好氣運啊」曹操心中即苦笑又感嘆,從當年的赤壁之戰開始,劉備就一直在發家,而且是一發而不可收拾。

渡江取江夏收荊南,戰後再得南郡,坐穩荊州。而後入川得蜀,平漢中,定雍涼……

不知不覺中劉備已經成長到了可以與自己一較高下的程度了。曹操心中感嘆。

這是在走上坡路啊,而且還沒到達頂點。曹操本以為此次荊州之戰可以讓劉備的上坡路就此打住,可萬萬沒想到最終的戰果是如此的不堪,兩家聯手近三十萬大軍,卻落得一敗塗地。

此一戰後劉備再次上蹬一步,與曹操並駕齊驅,甚至隱隱中還有了一點超出曹操的苗頭。再次苦笑

如果說之前劉備勢大,擁荊、益、涼、雍以及西域之地,地盤廣闊,實力隱隱的可以和曹操不相上下。但是,在實際力量對比中,真正的實力還是要遜色曹魏不少的。畢竟曹操坐擁富庶的中原五州,冀州、徐州、兗州、豫州、青州,這樣的經濟實力遠不是荊州+益州就可以比得起的。況且曹操治下還有幽並兩州,這兩州雖然貧瘠了一些,那也是對比中原的,與涼州、雍州相比,他們可是要強上許多了。

綜合實力最強,這是曹操在長安之戰失利(對他而言沒奪回長安那就是失利)后還依舊老神在在的最大心理依靠,也可以說是心裏憑藉。他自認還是要強過劉備的。

但現在不同了。這一戰的得失,不只在於曹軍損失了七萬精銳,也不僅在於江東軍折損了過十萬的軍士,劉備軍在襄樊、江陵的兩戰皆大捷,更多的是在於聲望,在於天下人的看法。

曹操就是這樣認為的。

孫權先是背盟后又捅刀子,與曹操兩家聯手算計關羽一個,最終卻落得大敗而歸。之前的名聲全臭了,和自己有的一比,甚至還要差些。如此一來劉備個人的正面聲望就獨佔鰲頭了。

而這劉備是不是天命所歸且不提,單看孫曹的聯手就透著種種陰謀,但劉備軍卻能毫無懸念的勝了,如今在天下人眼中,劉備軍的川蜀軍團可以在長安一線與曹軍主力對峙,不分勝負;荊州軍團也可以獨自應付荊北曹軍和江東吳軍的聯手進攻,還略有勝面。這可不就是正兒八經的以一敵二?

劉備一家之力就可以應付的下曹操、孫權兩家的聯手,這是不是說明,劉備軍的實力……

整個天下都會人心騷動的,在劉備治下的會歡欣鼓舞,在自己或孫權治下的會人心波瀾叢生,而且還有那麼多心懷漢室的大臣在其中吹風點火。曹操相信,今後自己的日子會過的更難受。

「必須要想出一個辦法來整頓人心。」曹操心想此念,呆立在庭中已經半個多時辰了。

「難道真要那樣做?」篡漢自立,以正名分,定人心。曹操想來想去感覺似乎只有這一法可行,但他心中並不十分願意,猶豫頓生,面上也隨之表現了出來,眉頭緊鎖。

「唉,罷了,罷了。終究是一生的罵名,隨它去吧」黯然的搖了搖頭,曹操心中最重下定了決心。

他不願意篡漢自立,並不是因為他忠心漢室,「狹天子以令諸侯」,名托漢相,實乃漢賊,這樣的罵名伴隨他已經有幾十年了,他又怎麼可能對大漢還有忠心。之所以如此,不過是另有原因罷了。

心裏有障礙。曹操年輕的時候說過「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詳也」的話。這個觀念,到了現在已經步入晚年的他,可能還是有影響的。兼之他家族世受大漢恩惠,心中未必就沒有一絲報答之心,要知道年輕時的曹操也是有過「血濺五步,為國鋤奸」的念想的。(七星刀刺董卓)

再就是,從最初迎獻帝時曹操就一直信誓旦旦,說自己絕無篡漢之意,在重諾誓言的大環境下能不違背,還是不自食其言的好。

當然了最重要的是,劉備和孫權一直把自己當做對手加『榜樣」一方面不停的罵自己是漢賊,另一方面在心中卻未必不會不巴著自己早點稱帝。

冷冷一笑,曹操回首西望,「織鞋販履小兒,讓汝得意一回又如何》」早在去年孫曹聯盟建立之初期,孫權就曾經給他上表稱臣說——天命就在公這裏,手下的文武重臣中也不時的有勸進之意。對此,曹操的頭腦很是清醒。

曹操明白的很,只要自己稱帝,劉備、孫權他們馬上就可能會跟着來,「篡漢奪位」的罪名卻得由他曹某人一個來背。他不可能上這個當,白白便宜了劉備和孫權。再說了,曹操自己現在雖然不是皇帝,卻是「中央」,劉備、孫權也只是「地方」。如果三個人都稱帝,劉備、孫權他們就不是「地方」,而是「對方」了。且劉備還能名正言順的佔據正統之位,這顯然划不來。

當時曹操曾對手下親信大臣說道:是兒欲踞吾著爐上火邪這小子是要把老夫擱在爐子上烤哇。這才有「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可現在……「唉——」曹操對天長天,自己是不得已而為之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驍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三國驍將
上一章下一章

四百三十四章 大戰落,曹操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