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宋伐(二)

第一百五十六章 宋伐(二)

第一百五十六章宋伐(二)

政事堂得知脫歡入川,劍指重慶的時候,沒有感到憤怒,也沒有感到壓力。幾個人對視了沉默了片刻,竟然從彼此的眼光中看到了一點點欣喜。

因為大家都在彼此的眼光中看到了機會,四川的形式如何,對士大夫一系的危害不大,因為那裡本來就是姜明和文天祥一系的地盤,天高路遠,上次就連派張鎮孫接替那個要叛逃元朝的王立也沒有能夠通過。

在他們的眼裡,估計不完全是大宋的利益,可能在現在的形式下,大宋的勝利已經是必然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這個功勛到底是該誰得到。

由於以前的連年戰爭,使大宋的軍事力量一度達到了頂峰,現在朝堂之上,很多由積軍功而問政事的武人是越來越多,武人的勢力也算是達到了頂峰,至少百餘年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因此不能不引起一班政事堂老夫子的擔憂。

不過陸秀夫和鄧光薦、謝仿得等人,也不完全是死讀書的哪一類人,因為在景炎年間能堅持不投元而留下的人,不但都是一些極為有骨氣、氣節的人,而且還都算是有些頭腦,不會莽撞的去做一些爭執了。

他們也在不斷的總結,這個.也是軍、政雙方暫時能相安無事的原因之一。

把從高宗皇帝定臨安為陪都之.后所發生的重大軍事行動都排列了出來。他們發現一個驚人的相識之處,就是大宋對武人真的有些太苛刻了,在皇帝的身邊,基本沒有武將的存在,而在外地的武將也大都收到文官的節制,導致了主將不知道軍事,知軍事者做不了主的局面。才讓大宋節節敗退。

更有武人剛立功勛,遂被言官.彈劾。但是這是太祖立下的國策,是誰也不敢質疑太祖重文輕武、以文制武的基本國策,因為這樣的策略從根本上杜絕了五代時期的藩鎮割據,尾大不掉的局面。

雖然他們也覺得確實存在矯枉過正的情形,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精兵歸於禁軍,地方上兵力空虛,地方官事權不集中。而朝廷諸宦,都是文官出身,其本身的局限性更使其認為口不言兵便是國家的大福。

從太祖開始朝廷就對武將有著天生的疑忌心,遠.的時候比如狄青,雖然宋仁宗極為信任,但難當文彥博、歐陽修一班文職重臣的攻擊,結果憂懼而死。近在眼前的有幾十年前的余階也是同樣的下場,否則大宋不會落個如此下場。

換一個角度看的話,對於孟珙的利用,朝廷幾乎.是完全信任的情況下,無論是滅金之戰,還是連續多年的抵抗蒙古大軍,都取得顯著的成效。

在那麼多的大.小事實面前,幾個人在以前的時間內保持了相對的沉默,在心裡承受能力允許的情況下,默認了軍事堂的發展,可是在他們的眼中,軍事堂只是樞密院又重新的換了一個名字而已,不過一個名字的差異,卻導致了軍權被牢牢的把握在以文天祥為表面,而侯強和凌震為首的武人手裡。

特別是哪個侯強,據有人說,只是一個疍民的出身,不知道從哪裡又重新購買的戶籍從軍的。疍民算是什麼,只能說是危難之秋,姜明沒有兵源之時的隨機應變而已。他們都不相信,真的能靠這些疍民保衛大宋的江山。

沒有他們的治國之論,沒有他們的治國理念,江山怎麼能全部指望這些泥腿子呢?恐怕這些人當中,會寫自己名字的人都很少,更不要提什麼吟詩作畫了。

關於以上的話題,是他們在一起聚會議事的時候,經常提出來的話題,在福州行朝和剛剛遷移到南京城作為行都的時候,他們說,只是由於自己的不得志而聊以發泄一番。用於發泄自己飽讀詩書卻是報國無門的怨恨。

但是身為飽學之士,也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打仗的時候還是要靠武將在前線廝殺,所以一般的情況之下,不去多說什麼,但是隨著江南的穩定,由於治理地方的需要,文人的重要性愈加的顯現出來,這種發泄隨著自己的勞苦功高也漸漸的變成了一種輕視。

武夫、畢竟是武夫而已,但是這些武夫畢竟是有功於國家,他們只能用合理的辦法解除他們的兵權,像是姜明一樣。但是總不能讓楊太后認一隊義女同時嫁出去吧,那樣不但皇家的顏面無存,而且很容易的就給別人找到借口。

這些武夫可都是頭腦簡單而又衝動的人物啊,兼之手握重兵。一個不留神,又投向蒙古,那麼對於大宋剛剛起步的中興大業來說,打擊是致命的。

不冷了士卒們的心,而且可以順利的將兵權歸於天家,而且可以皆大歡喜,唯有學習太祖皇帝的杯酒釋兵權了,可是他們不敢和趙普相提並論,現在的皇帝趙昺和太祖皇帝相提並論也少了很多霸氣和威望。

想重新回到建國的那一瞬間,只有讓百姓和重臣看到自己的文治武功,然後再一視同仁,那麼他們就無話可說了。

商議了幾天的結果,將北伐的事情終於算是提上了日程,因為沒有比現在更加好的機會了。此時江南一帶所剩下的軍事堂的力量已經不多了,張鈺帶走一部分去打雲南。張僖和黃去疾帶走一部分去曲靖那裡威懾雲南,雖然脫歡已經向四川境內逃了,但是要想平定雲南諸部和實現完全接受,估計沒有幾年是不行的,短期之內的撤兵想都不要想,只要四川那裡的元軍還在,雲南就朝不保夕。

光是雲南一地就吸引了大量的人馬。另外,重慶應該是你軍事堂的軍管範圍吧,前幾年想調張鎮孫為重慶制置使,都被拒絕了,現在脫歡出兵攻打的時候,自然也是由你們軍事堂負責了。想調用藍軍,想都不要想。

那樣一來赤紅軍又按照當初的規定,只能在長江一線駐守,而不做攻擊之用,陸秀夫等人也明白姜明的用心,這樣做只是為了確保江南的安全,有赤紅軍在長江一線防守,無論怎麼說,元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也是為了牽制政事堂的決定,無論怎麼說,有一支超脫於朝廷約束的軍隊,可以使大臣們心懷忌憚。

相對而言,彼此的約定對於雙方也都有相對的制約。赤紅軍也不得干涉朝廷政務的正常執行,而也不能作為一個軍隊攻擊,當初,姜明為了減少朝廷的猜忌。所以在赤紅軍內基本上沒有建立步軍編製,只是作為水軍陸戰隊的形式保留了幾萬兵卒。這樣一來,對於其的戰鬥力也算是打個折扣,在當時的情況之下,作為威懾有餘,攻擊確實不足。

赤紅軍、文天祥的三軍還有張鈺的人馬既然都用不上,現在在江南駐紮的大軍只有藍軍可用,而且已經訓練幾年之久了,對於戰法或者是令行禁止也有自己獨特的一面。

這就是在陸秀夫他們眼中的最佳機會,當然,最佳機會也要有最佳借口,蒙古人破除合約,率先發動對重慶一戰,大宋理所當然的要展開報復了。

而這個報復,就是以鄂州挾勢,由二郢州為大本營,展開收復襄、樊之地。由張鎮孫統帥,完成大軍的集結后,立即兵分兩路,一路是張鎮孫率領三萬人藍軍,再由呂文煥率本部人馬為先行,攻取郢州后;順漢江而上行直擊襄陽。一路則由黃華率領藍軍三萬人,以程鵬飛為先行,從東路直取揚州,在淮東插進一個堅實的楔子,以便隨時掌握這一帶的軍事局面。

之後,又將剩餘的藍軍分成三個小隊,每隊一萬人左右。一路由姚良臣統領,負責棗陽至司空山一帶的巡邏、警戒;一路由黃華之弟黃福和陸廣、馬勝等率領,從荊南奔老鴉山一帶巡行;一路是邵武人高日興、高從周叔侄二人率領,水陸並進,直奔郢州。

中興十一年三月,藍軍和呂文煥、程鵬飛諸部集結完畢,此次出動藍軍十萬人馬。加上呂文煥和程鵬飛原來所部,攻擊近二十二萬人。號稱三十萬。在采石磯召開了誓師大會。陸秀夫等人為了增加皇權,特地請了皇帝趙昺為諸將餞行。

曆數了蒙古人的罪狀之後,按照姜明以前所定下的懸賞手段開始執行。有皇帝親自為各軍諸將斟酒餞行,陸秀夫等一班文人雖然經歷過很多場戰爭,但是怎麼比的上是自己策劃的來勁,一時間也是意氣風發、滿面通紅。

皇帝曰:「逢山過山,遇水過水,不得有所阻隔。」眾將士轟然聲應,一時間,南京城數十里之內,都能聽見如山呼的「萬歲」。各軍打起精神,整頓收攏著各自的人馬?朝著既定的目標而去。只見前後數百里路程,成日里旌旗蔽空,浩浩蕩蕩,好不威風。

中興十一年四月,暴雨後的江漢平原,河水猛漲,低洼地方,積水成湖。這給大軍的行動帶來很大的困難。陸秀夫奉旨親隨大軍前進,督軍前進。

此時,一艘快船駛進了玄武湖中,望著還在匆忙進出的運糧隊伍,柳七傷在船上暗嘆了一聲。心道,還是晚了。拿著姜明奏摺的手,頹然的垂了下來。

支持文學,支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葬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葬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六章 宋伐(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