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董卓進京下

067董卓進京下

此時,朝廷上最大的官還是袁紹的叔叔太傅袁隗,董卓便以廢帝議示太傅袁隗。

廢除了何太后,袁隗就能進一步掌控朝政。

他又怕何太后和舞陽君追究何苗之死。

而何太后和少帝劉辨又都親近宦官,袁隗害怕日後宦官又會捲土重來,也未可知。

因此,袁隗也有廢立之心。

於是,袁隗表示同意。

八月三十日,袁紹拒絕廢立提議后,董卓又召集百官集會,正式商議廢立。

在朝堂之上,董卓說道:「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為政。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廟,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陳留王,何如?」

董卓見百官們都沉默不敢應對,又說道:「昔霍光定策,延年案劍。有敢阻大議,皆以軍法從之!」

伊尹廢太甲,霍光廢劉賀,都是權臣廢帝王的故事。基本上,後來的權臣搞廢立,都得提一提這兩位的事迹,作為自己廢立天子合法性的依據。

霍光定策,延年案劍。說的是漢昭帝劉弗陵駕崩時,霍光時任大將軍,因為劉弗陵無子嗣繼承帝位,便迎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登基為帝。

可是,這位昌邑王只當了二十七天皇帝,又被霍光為首的群臣以品德、違法等問題廢黜。

當時,霍光把群臣招來商議廢立大事,群臣嚇得無人敢應。此時,霍光的門生故吏,大司農田延年離席上前,手按劍柄,說道:「群臣后應者,臣請劍斬之。」大家誰都不想被斬,於是,就都同意廢黜昌邑王了。

董卓玩了一把模仿秀,自己同時扮演霍光與田延年兩個角色,很是考驗他的演技。

就在這一片沉默之時,尚書盧植挺身而出,反駁道:「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過千餘,故有廢立之事。今上富於春秋,行無失德,非前事之比也。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參與國政,又無伊、霍之大才,何可強主廢立之事?聖人云: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

董卓無言以對,勃然大怒,想要殺掉盧植,因為盧植海內人望,不好輕易動手,最後,董卓只能罷其官位,將盧植趕出朝廷。

盧植心灰意冷,北上返鄉。董卓派出刺客,想要刺殺盧植。不過盧植沒有直接回家,躲開了追殺。

九月一日,百官雲集崇德前殿,董卓讓人在朝廷之上宣讀廢立策文。

「孝靈皇帝不究高宗眉壽之祚,早棄臣子。皇帝承紹,海內側望,而帝天姿輕佻,威儀不恪,在喪慢惰,衰如故焉;凶德既彰,淫穢發聞,損辱神器,忝污宗廟。皇太后教無母儀,統政荒亂。永樂太后暴崩,眾論惑焉。三綱之道,天地之紀,而乃有闕,罪之大者。陳留王協,聖德偉茂,規矩邈然,豐下兌上,有堯圖之表;居喪哀戚,言不及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休聲美稱,天下所聞,宜承洪業,為萬世統,可以承宗廟。廢皇帝為弘農王。皇太后還政。」

一般來說,臣子廢立皇帝,都是要用皇太后的名義。

畢竟,從名義上說,皇太后畢竟是長輩。有權處理家中晚輩。

比如霍光、司馬師、桓溫等等,都是走的這個路子。

但是,董卓畢竟是董卓,人家不走尋常路啊,不但要把少帝給廢了,還要追究何太后的罪責。

何太后在朝堂之上哽咽流淚,滿朝大臣無人敢言。

這時,丁宮說道:「天禍漢室,喪亂弘多。昔祭仲廢忽立突,春秋大其權。今大臣量宜為社稷計,誠合天人,請稱萬歲。」

祭仲是鄭莊公時重臣,多次廢立君主,被認為是導致國家衰落的奸臣。

董卓多次以伊尹、霍光自比,丁宮偏偏要用祭仲作例子,其實,是在暗中諷刺董卓是個亂臣賊子。

董卓這貨,雖然不是什麼文盲。但是,他也實在聽不懂這種高級黑。

只能說,沒文化,真可怕,被人罵了都不知道。

後來羅貫中老先生看出了這裡面的門道,在三國演義里給丁宮加了點戲,最後還讓他被董卓砍了,算是成全了丁宮的忠義之名。

滿朝大臣,只有盧植明譏,丁宮暗諷。竟無第三人敢有異議。

於是,太傅袁隗上殿將少帝扶下皇座,解下他身上的玉璽印綬,交與陳留王劉協,親扶陳留王劉協上殿,宣布登基,大赦天下,年號由昭寧改為永漢。

九月三日,董卓又議太后何氏踧迫永樂宮董氏,至令憂死,逆婦姑之禮,乃遷於永安宮。然後,董卓命人用毒酒將失勢的何太后毒死。讓漢獻帝劉協到奉常亭表示哀悼,公卿大臣均穿白衣參加朝會,並不舉辦喪禮。

董卓為了樹立威信,殺掉了一個和他說話時忘記解劍的倒霉侍御史,京師震動。

又把何苗從棺材里挖出來,枝解節棄於道邊。又收苗母舞陽君殺之,棄屍於苑枳落中,不復收斂。

董卓遂廢帝,又迫殺太后,殺舞陽君,何氏遂亡,而漢室亦自此敗亂。

因為和董太皇太后拉上了關係,董卓便以董氏外戚自居,順便將董太皇太后之侄董承,納為部下,以示親近。這個董承,就是三國演義里,搞出了衣帶詔的那個董承。

如果說,誰是廢立皇帝最大的責任人,一定是袁隗。

至於董卓,根本就個背鍋俠。他本是袁隗的門生故吏,手上大部分的兵馬,剛到手,還沒捂熱乎,能有多大的控制力。

或者說,董卓如果沒有得到太傅袁隗的幫助,光靠三千士兵,是不可能吞併幾萬朝廷軍隊的。

在朝廷之中,董卓也沒有任何政治基礎。沒有袁隗的支持,他根本沒有廢立皇帝的能力。

只不過,袁隗是個毛都熬白了老狐狸,實在是太特么狡猾了。

明明是他想在何進死後獨攬大權,利用故吏董卓這麼個粗貨,完成了廢立大事。

偏偏他幹了這麼大的事情,一轉身,就把所有的黑鍋,都扣到了董卓身上。

而袁隗自己,彷彿一點邊都沒沾。

甚至有人罵袁紹,說袁紹是亂天下的賊子,也沒人罵他袁隗。

退一萬步來說,哪怕袁隗沒有參與廢立,責任也應該由他來背。

這和董狐記載「趙盾弒其君」的理由是一樣的道理。

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甚至,袁隗還不如趙盾,趙盾逃跑了,不管「弒君」的事情,究竟是不是他指使的,畢竟他不在現場,用孔夫子的話說「出境得免」。

而袁隗卻是親手將少帝扶下皇座。

其中差距,不可以道理計。

九月十二日,董卓遙封遠在幽州的幽州牧兼太尉劉虞為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

董卓由司空改任劉虞留下的太尉位,兼領前將軍,假節,賜斧鉞、虎賁,更封郿侯。

十三日,太中大夫楊彪任司空,同時,征豫州牧黃琬為司徒。

二十一日,黃琬入朝任司徒。

此時,朝廷三公齊備,分別是司徒黃琬,司空楊彪,太尉董卓。

董卓乃與司徒黃琬、司空楊彪,俱帶鈇鑕詣闕上書,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以從人望。

天子,也許是太傅袁隗的意思,准奏。於是,恢復陳蕃、竇武等人的爵位,並提拔他們的子孫為官。

陳蕃之子陳逸,任魯國相。

竇武之孫竇輔,舉為孝廉。

十月三日,何太后才下葬,與靈帝合葬於文陵。董卓還趁合葬的時候,命人把文陵中的陪葬寶物都拿走。

周毖勸說董卓,說道:「廢立之事,非常人所能明白。袁本初不識大體,得罪董公,因恐懼而出奔,非有異志。如今捕之甚急,勢必會使他反叛。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若袁本初收豪傑,聚徒眾,則山東非公所有也。」

周毖與董卓是同鄉。是涼州少有的名士,因為有這一層關係,頗受董卓信用。

董卓聞言,深以為然,此時袁紹逃亡到了冀州。於是,董卓就任命袁紹為勃海郡太守,封邟鄉侯。

袁紹根本不理什麼勃海太守,仍然自稱司隸校尉,因為他把司隸校尉的印綬帶走了。董卓也沒辦法,只能不任命新的司隸校尉。

董卓又以袁術為後將軍,曹操為驍騎校尉。王匡為河內太守,鮑信為濟北相。

面對董卓打過來的糖衣炮彈,以袁紹為首的這群人,不約而同的做出了同一個選擇。

那就是,把糖衣吃下去,把炮彈打回去。

董卓又大肆提拔士人中的佼佼者,徵辟名士入朝為官。一來,是給自己揚名,二來,也是想從中收取一些人才為自己所用。

潁川荀爽,先為平原相,還未到任,又為光祿勛。當了光祿卿之後,荀爽視事三日,進拜司空。荀爽乃是中原世族心目中的泰山北斗。一介平民,自被征命到當上三公,前後未滿百日,不過九十五日而已。

陳紀為潁川名士陳寔之子,任五官中郎將。

韓融也是和荀爽、陳寔同一輩分的潁川名士,為大鴻臚。

張玄,為侍御史。

張玄曾經建議張溫發動政變清除宦官。當初,車騎將軍張溫出征涼州前,他的故交張玄跑來找張溫,提出誅殺宦官,他甚至還策劃好政變細節,讓張溫趁著皇帝及文武百官到洛陽城外為其踐行時,突然以軍令發動政變,直接誅殺宦官及相關的一切人等。張溫被嚇得目瞪口呆,沒敢動手。

此時,宦官已經被清掃一空,張玄這才接受任命,因為年老體弱,中途病逝。

又徵辟申屠蟠,不到。眾人咸勸之,蟠笑而不應。算是保全了名節。

楊彪又徵辟汝南許劭,許劭亦不到。

韓馥為御史中丞,他是潁川韓氏之人,被董卓舉為冀州牧。

朱儁由城門校尉為河南尹。

劉岱由侍中出任兗州刺史。

孔伷有「清談高論,噓枯吹生」之名,張諮亦知名。

以孔伷為豫州刺史。

張諮為南陽郡太守。

服虔為尚書侍郎,又為高平令,最後做九江太守。服虔一到任,就棄官逃走,投奔徐州陶謙,后病逝。

荀彧舉孝廉,拜守宮令。求出補吏。除亢父令,舉家遷往冀州,投奔韓馥。

董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

當然,董卓自然也沒有忘記徵辟劉備的岳父,名士蔡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漢第三帝國崛起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漢第三帝國崛起錄
上一章下一章

067董卓進京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