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法術與貨幣

第7章 法術與貨幣

一個瓷幣的購買力是不低的。

由於有着大宗師加成,這玩意無法仿造是真的,但是貴為大宗師做的東西,數量自然不會很多。

所以這裏也是有底層代幣的。

一個力工,要工作一天的勞累,才能賺到一個瓷幣。

不少嗎,但是賬目不是這麼算的。

常識性問題,一個工人,一個月3000工資,和一天100元工資,誰的薪水高。

難道不是一樣高嗎,不,是一個月月薪的人高。

一個活兒按天數收費,那麼就必須考慮,沒有收到活兒的時候,的吃飯問題啊。

比如說,要想獲得與月薪3000的人同樣的生活水平,而一個每天找到活兒才能吃飯,手停口停,如果這個人一個月只有15天才能找到工作,那麼他的日薪的底線就是200元,如果他一個月只有10天有工作,那麼日薪底線就是300元。

這就是你看那些人,一個個自稱日薪如何如何的。

其實就是快過不下去了,想辦法而已。

王一鳴去賣炸雞,需要什麼成本嗎?

成本幾乎為零。

作為給兒子的食物所系,那些炸雞幾乎取之不盡啊。

他再去走了幾家店鋪,很快拿下后,於是在秘境都城的南城,也就是窮人居住的地方,某家店裏的雞肉很好吃,而且還「不貴」的消息傳了出來。

當然了,秘境人活的很憋屈,可以說,只有很少的人,才能有辦法和實力買這麼一份兒炸雞。

但是,人類嚮往,好奇,追求的天性是無法掩飾的。

在城南迅速出現了一種很有趣的飲食方式,就是幾個人一起合夥買一隻炸雞,按照某種方式瓜分後分食,有些婚宴也咬咬牙拿下,反正這東西不能說買不起,只是架不住天天吃啊。

這種事情,即使傳到某些人耳中,也不會引起什麼反應,因為哪怕是貴族,工作調動,員工因為老母而不肯離開的事情,也是時而發生的,如果這都接受不了,那簡直就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統治者了吧。

有個故事,說的是慈禧身邊的宮女們,平時的時候,待遇簡直超級優厚,不僅僅是生活和工資方面,連態度上,都接近於乾女兒一樣的態度和藹,溫情脈脈,什麼梳頭,什麼在睡覺以後,時刻看護。

但是,一旦她們犯錯,就是寧錯殺不放過的,也要趕走。

因為這些人,內心不能有一點負面不滿足的地方,不然的話,隨便某一次,腦門一熱。

人也就素了。

所以,即使再殘暴的統治者,對於負責你吃食的僕人,也不可能太惡劣,當然,一旦得罪了,往往就是直接下狠手弄死就是。

這也是為什麼,沒有人惡狠狠的直接下手的緣故,哪怕一些別的家族的管家什麼的,知道了這麼一個人,從侯府流出來的珍貴食譜,但打狗還得看主人呢,畢竟是和侯爺和平「分手」哦不辭職的,萬一那天再回去工作呢,還是暗暗接觸一下吧。

飲食很重要,再重要強大的人物,也要吃東西。

所謂「鳥為食亡」,所謂「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通過飲食,機體從食物中不斷獲取能量和營養物質。

在原始社會及動物世界裏面,普遍的法則是「飢則求食,飽則棄余」,飽一頓,飢一頓。

「從混沌到有序」,伴隨着社會發展水平提升,以及文明的進化,人類可以獲得更加穩定的食物供應,開始規律性進食。《論語鄉黨第十》中記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又指出:「不時不食。」講的就是要按照時令、季節、時間,才能夠吃東西。《孟子滕文公》指出:「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這裏的「饔」,是一天中間的第一頓飯,叫作「朝食」;這裏的「飧」,是第二頓飯,叫作「餔食」。按時吃飯,規律性飲食,能夠很好地避免了飢餓感,又不至於使消化器官長期處於緊張的工作狀態,使人體對營養成分的吸收也更充分。

作為歷史悠久、技術精湛、品類豐富的中國菜,又因為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文化傳統以及民族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八大菜系」,分別為川菜、魯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飲食體現了某個地域、民族乃至國家的文化特色。

魯迅曾經說過:「中國不過是一個巨大的廚房。」我們把陌生人,稱為「生人」;交情不錯的人,稱為「熟人」;在人際交往中,形容如魚得水的人,叫「吃得開」;與有地位的人交往,叫做「吃香」。從一家人的「年夜飯」「團圓飯」,到朋友同事請客的「做東」「飯局」,再到社交網絡上的美食直播,「吃」的重要性更多建立在「人」的社交屬性方面。

在酒桌上,平日裏掩蓋在制度下的權力欲、控制欲,通過酒對身體的施虐與自虐完美的表現了出來。「酒」成了權力的介質,把紙面上的權力轉化為了實實在在的人身控制。酒越烈酒越多,控制的快感越強,諂媚越有效!很多酒桌老手都覺得一個人喝酒沒意思,因為對酒的上癮,其實是對權力的上癮。哪怕這權力再小,酒精也能放大,帶來平時沒有的快感。所謂的:「不喝就是看不起我」等於「你不虐自己就是不聽我的,就是詆毀我的地位。」久而久之,國人對酒既愛又恨。愛是功利性、面子的,恨則是情感性、生理性的。真正感情上愛酒的國家,餐酒必不可少,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中國飲食文化那麼發達,但卻沒有完全成型的餐酒文化,而只有「酒桌文化」以及料酒文化。國內絕大多數會喝酒的人平時吃飯沒有固定飲酒的習俗,酒桌與日常餐桌的界限非常分明。當酒與自虐傾向結合在一起,大多數人也就不願意帶入自己日常的生活中了。

同樣很多有錢的中國人移民之後,飲酒量也陡然下降。在不愛喝酒的中國,「酒桌文化」無非是病態的權力等級文化的延伸,通過自虐與他虐完成人身控制達到權力快感。人身控制則是前現代權力的最典型特徵。

秘境也是如此。

王劍所賣出的炸雞,逐漸開始朝上層滲透,而且是很快就是如此。

畢竟,每個家族不可能和其他家族真正交心,而某家有某種獨特的食譜做法,也是蠻正常的,因為作為家主,可能根本不會關心這玩意,只會說句,你去看看吧。

真正的起源,是某位想討好主人的管家,在聽說了,復江侯府出來的幫廚露出的好吃食后,對此很有興趣,於是就趕了過來。

這種對美食的嚮往,貫穿了人類史。

對知識有持之以恆的追求,不會因為離開學校或者工作就停止學習,相反,這樣的人總能發現新知識,總能被這些知識所吸引。這種情況下,對新知識的渴望別人攔都攔不住。

對多樣事物的好奇心、接受程度和創造能力強。更喜歡探求事物,更獨立,較少受他人約束。

我們人類的祖先需要不斷試着食用一些之前沒食用過的食物,試着自己種植可食用的植物和馴化飼養動物來解決食物短缺的問題。在不斷嘗試中發明工具提高生產力和抵禦野獸的攻擊。通過遷移到新的土地,嘗試在新的環境生活解決原來的土地不適宜繼續生存或原有的土地已無法滿足現有的需求的狀況。只有通過不斷嘗試,不斷試錯,才有可能通過在試錯中獲得經驗,意外找到威脅族群生存的解決方法,從而提高族群整體的生存機會。就這樣在可供選擇的食物並不充裕,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中,充滿好奇心的族群更容易在這種原始和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而缺乏好奇心的族群因為應對食物匱乏、野獸的攻擊或土地的不適宜等種種問題的能力更弱,所以他們更容易被大自然淘汰掉。

我們自童年的時候對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我們在青春期的時候,對異性開始感到好奇;進入大學我們開始對這個校園外的社會感到好奇;到了社會上,我們開始對婚姻感到好奇;結婚後,我們開始對小孩子感到好奇;有了孩子后,我們對抖音上的各種小視頻感到好奇。

我們總是擁有着對這個世界的未知事物的好奇之心,並且不隨認知的擴大而得到滿足反而一直延伸到我們的老年。就像吃飯一樣,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但是我們還是會餓,好奇心也是如此,我們的好奇心總是被滿足,可是還是會有新的想法蹦出來。如果說一個人吃飯是維持了自己物質的存在和擴張,比如在人的青春期,體型隨着飯量的增加而增長,那麼好奇則是維持着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的存在和擴張,比如我們在與世界交手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困難,遇到挑戰,遇到極致的美和極致的丑,這些都是我們好奇心的來源。

我們的好奇心總是在遇到那些我們不能理解和解釋的事物時產生,當我們的疑惑得到合理的解釋,那麼好奇心就消失而成為了知識。對許多知識的歸納和總結,就形成了更高級的知識,俗稱為道。道是什麼一句話,可是這一句話的內涵,只有自己才能真正領悟,是言語所不能及的。

一個人在建構世界的過程中,也是不斷的在擴展自己的認知與這個物理的世界,人際的世界互動的過程。這個時候一個人會有很多的好奇心,會將一個蝴蝶放在瓶子裏觀察一下午,看看蝴蝶是什麼樣的,它吃什麼,如何飛,什麼時候翹辮子。本來這種原始的好奇心,隨處都在。可是,隨着我們教育強大的滲透能力,正確答案,標準解釋,讓我們無需自我探索就可以獲得關於世界的知識,來不及好奇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知識出現會灌輸到腦子裏,並且哪些知識輸進來的背後是檢查考試,毫無興趣可言,反而有很多的負強化,增添了厭惡感。缺少了體驗,增加了硬性規定,我們的意識越來越偏離了生活,更多的是抽象的想像,當然在這個層面也可以激發很多的好奇心,可是多少與生活的關係離的有點遠。當我們迷失在知識的海洋里,可能自己是誰,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這些基本的問題被忽略了。一個對自己都不清晰的人,我們如何去了解世界呢?我們只能防禦性的認識這個世界,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有好奇心的前提是先找到自我,自我的方向。有了自我成長的方向,一路向前,你會披荊斬棘,好奇一路的存在物!如果不知道我是誰,為什麼活,盲目生活,不會有好奇心,只會估計自己的安全感。

人的一種內在的精神需要──認知的需要。人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面臨問題或任務,感到自己缺乏相應的知識時,就產生了探究新知識或擴大、加深已有知識的認識傾向;這種情境多次反覆,認識傾向就逐漸轉化為個體內在的強烈的認知欲求,這就是求知慾。求知慾強的人自覺地、積極地追求知識,熱情地探索知識,以滿足其精神上的需要。可見,求知慾雖與好奇心同屬對事物的探究傾向,但二者不盡相同。一般的好奇心表現為人追求認識事物的短暫的探索行為;而求知慾則是一種比較穩定的認知欲求、認知需要,表現為人堅持不懈地探求知識的活動。

生命個體對未知的恐懼產生好奇,本質是,生命對一直不斷變化的新經驗,不斷產生聯想:持續產生的感覺,與前經驗的不同。導致生命個體對感覺變化的持續注意與在意。好奇的本質是,注意、在意,因經驗變化產生的持續注意、在意。而對經驗的反饋,所謂好奇心驅使的探索行為,本質是個體的注意和在意的一種經驗表現與呈現。事實上整個流程本質部分只有注意、經驗,兩個要素。如果仔細觀察,實際上為數不多的人會發現:注意本身產生了經驗,經驗驅使注意有持續性。周而復始,形成生命與世界,我與非我的認知,以及世間的一切。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戰鬥在魔法世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戰鬥在魔法世界
上一章下一章

第7章 法術與貨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