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趙國的選擇是趙括

第三章 趙國的選擇是趙括

邯鄲城中的趙孝成王也是這麼認為的,他也覺著秦趙這場莫名其妙的戰爭可以宣告結束,趙國沒得到什麼好處,秦國也沒沾趙國什麼便宜,大家還是該幹嘛幹嘛,繼續保持數十年來的戰略相持狀態。

趙王一開始確實是想好事想要白占上黨,後來派遣廉頗也確實是幻想著趙軍能夠打跑王齕,可廉頗到了長平前線並沒有像趙王預想的那樣主動出征打敗王齕,反倒是屢屢受挫損兵折將,最後廉頗居然直接躲在石頭壘的城牆後面躲了起來。

幾個月的拉扯,廉頗大軍每天消耗的成山的糧食,趙王也深知邯鄲城中的糧食差不多都運到了長平前線,趙軍的糧草確實不多了,再拖下去怕是要拖垮趙國。

擺在趙國眼前只有兩條路,第一條路就是讓廉頗趕緊主動出擊進攻秦軍,打勝了秦軍一了百了,趙王這幾個月也不知道多少次派遣使者命令廉頗進攻,可廉頗這老頭兒每次都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拒絕出擊。無奈的趙王想到了第二條路,那就是趕緊派遣使者與秦國講和,反正秦國的糧食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秦國的糧食也是越吃越少,既然是這樣,兩家不如趕緊握手言和,也都少糟蹋點糧食……

趙孝成王決定派個使者去秦咸陽和談,派遣的使者,名叫鄭朱。

其實趙王的心思很簡單,他眼見前方戰事不利,再加上糧草不濟,本就倉促出兵沒有做好大戰心理準備的他是真的不想打了,他想求和,而且迫不及待的就派遣鄭朱去了秦國。

鄭朱到了秦國,秦國還真就好吃好喝的好招待,自秦王嬴稷到丞相范雎再到秦國公卿大臣,秦國上下對鄭朱都是禮遇有嘉,三天一頓酒,五天一頓肉,可吃飽喝足的鄭朱每次想要和秦王談一談和談的事情的時候秦王都避而不談,繼續喝酒,繼續吃肉,日子就這麼一天天的消耗了過去。

然而,表面的平靜卻掩飾不住深處的波濤,鄭朱在秦國和談的消息還是由各國駐在咸陽的使者通稟給了各國國君,尤其是楚魏兩國,這倆國家本還神經緊繃著關注著長平前線的戰事,他們知道趙稍弱於秦,秦萬一滅了趙下一個矛頭可能就指向他們,這兩國家的國君確實也很緊張的調兵遣將隨時準備著,萬一趙國戰事不利他們也可以稍稍幫幫趙國,可一聽趙國已經主動派遣使者在咸陽求和,楚魏兩國的戒備瞬間鬆懈了下來。

楚魏兩國本還如臨大敵一般,可人家趙國的使者都在秦國吃香的喝辣的準備和談呢,他們還緊張個毛?趕緊該幹嘛幹嘛去,簡直是咸吃蘿蔔淡操心。

整整一個月了,鄭朱居然一點消息都沒有。

鄭朱不回來,有可能是整天好吃好喝的不想回來,但更有可能是秦王嬴稷執意不讓他回來。

在邯鄲城苦苦等待的趙王終於絕望了,他眼看著和談的願望就要落空,可時間不等人,前方二十多萬將士每一天都是要吃飯的,眼睜睜的看著邯鄲城中的糧食越來越少,趙王的心裡也就越來越著急。

著急過頭容易上火,趙王心裡的火氣也一點點的增加著。

趙王的火氣主要還是來自於廉頗。

趙王這幾個月已經不知道多少次派遣使者去前線催促廉頗趕緊出戰秦軍,就算不能全殲秦軍,至少也得打出趙軍的氣勢來把秦軍逼走,這麼耗下去對趙國確實不是什麼好事,可派出到前線的使者就像是泥牛入海一點消息都沒有,趙王難免心裡泛起了嘀咕,這老將軍八成是不把他放在眼裡,畢竟他才剛剛即位四年,王位剛剛坐熱乎,可廉頗是從他爺爺輩當兵打仗的人,這樣的老將就像是一匹越老越烈的馬,年輕的趙王覺著自己好像駕馭不住這頭烈馬。

趙王是王,廉頗是臣,趙王再年輕也是上級,廉頗資格再老也是下級,下級要無條件服從上級的命令這是共識,碰上個不聽話的手下,是個當領導的心裡都膈應,更別說廉頗手握重兵屯於邊境遲遲不動,惱怒的趙王心裡一時之間也動了撤掉廉頗的心思。

趙王的火氣另一方面來自於東邊的鄰國齊國。

自從長平開戰以來,趙國的糧食確實不夠吃了,不夠吃也不能餓死啊,趙王連忙派人去齊國想要從富庶的齊國那兒借點糧食,趙王想的是咱有借有還,等哥們兒我收拾掉了秦國,到時候還能差你齊國那點糧食?

可齊王田建那小子居然一毛不拔,一粒糧食都不肯借給趙國。

趙王暗罵齊王是個二傻子,這些年秦國大軍之所以沒打到齊國不就是因為有他趙國在西邊扛著嗎,一旦趙國被秦國滅了,他齊國還能有好日子過?可惜的齊王壓根就沒考慮這一茬,齊國的做法就是典型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秦趙兩國兩條狗慢慢咬,齊國就在東邊看著熱鬧。

廉頗不戰,齊國不幫,糧食快盡,這就是公元前260年盛夏時分趙國面臨的窘境。

趙國朝堂之上,是戰是和的爭論一直在持續著,滿朝文武各執己見,可幾十天下來也沒拿出個好的辦法來,不過趙王也並非一無所獲,在眾多大臣之中他看到了一個年輕的身影,也聽到了一個順耳的言論,當大多數大臣要麼選擇繼續和談要麼屈就於廉頗堅守不出的計策的時候,有個年輕人卻斬釘截鐵的提出了他的意見:趙軍要戰,而且要快戰,要以雷霆之勢率領我趙軍雄獅踏平秦軍,揚我趙國國威!

年少有為意氣風發的趙括就是在朝堂爭論的時候無意中進入了趙孝成王趙丹的視野。

趙王對趙括了解不多,但趙王了解趙括的老子趙奢。

其實秦國早就對韓國上黨垂涎三尺,之所以一直拖到現在才動手完全是因為九年前(公元前269年)的一場大戰把秦軍打疼了。

那一戰,名為秦趙閼與之戰。

趙國由趙將趙奢主戰,一戰大獲全勝,斬殺秦軍數萬,也就是在那場戰爭中,馬服君趙奢一戰成名。

閼與之戰時,趙孝成王年少還未即位,坐在王位上的是他爹趙惠文王,但趙孝成王還依稀記得當年發生的事情。

趙孝成王回憶起:當年秦軍進攻趙國西部城市閼與,隔絕趙軍之後再吞韓國上黨,趙惠文王立即找來當時的大將軍廉頗問到底能不能救閼與,廉頗給出的意見是閼與路途路太遠,地勢又狹窄,八成是救不了,趙王又問另一位大將樂乘,樂乘和廉頗意見一樣也說救不了,可這時候趙奢站了出來,趙奢表示路遠地勢狹窄就相當路兩隻老鼠在狹小的洞穴里打架,誰夠狠誰能贏。

趙惠文王不甘心丟失閼與城,又不能坐視韓國上黨被秦國吞併,最終更還是派遣趙奢出戰。

趙奢果真也沒有辜負趙惠文王對他的期望,他先示弱讓秦軍誤以為趙軍怯弱,趁著秦軍麻痹大意,趙奢突然急行軍兩天一晚上神兵天降一般來到了閼與,並且在秦軍措手不及的時搶佔制高點,最後趙奢率軍打破秦軍,打出了趙軍的威風。

閼與之戰的意義非同小可,那是趙國在野戰上第一次大規模打敗秦軍,秦國虎狼之師的神話瞬間被戳破,那一戰更是打出了趙軍的自信心,原來血性的趙國男兒也能打得過秦國人,也能將他們殺的屁滾尿流。

趙奢班師回朝的時候,舉國歡呼,年少的趙孝成王或許陪同父親勞軍犒賞過趙奢,他對趙奢的印象很深,在趙孝成王的記憶里,趙奢是一個完全不弱於廉頗的將領,甚至在野戰軍速戰方面比廉頗還要強。

可惜的是,這次長平之戰前幾年趙奢就病死了,要是趙奢沒死,長平之戰的統帥八成就是能打敗秦軍趙奢而不是只知道一味防守的廉頗。

趙王懷念趙奢,自然也注意到了趙括。

正所謂老子英雄兒好漢,馬服君趙奢的兒子也不是什麼瓜皮臭雞蛋,傳聞趙括從小就跟著他爹學兵法,《孫子兵法》倒背如流,有時候爺倆討論兵事的時候,聰慧又能說的趙括往往說的他爹啞口無言,但趙奢卻從來不稱讚他這兒子厲害,有一次趙括的娘看不下去了,問她丈夫為啥不誇孩子兩句,趙奢總是搖搖頭:戰爭不是兒戲,打仗是要掉腦袋的,咱兒子把戰爭看的太簡單了,這小子不上陣沒事兒,一旦帥軍出征肯定要敗。

知子莫若父啊。

趙王看中的就是趙括的那張嘴,在朝堂之上,趙括口燦蓮花,各路兵法頭頭是道,分析戰事井井有條,聽的趙王心花怒放,更關鍵的是趙括提出的速戰理論正好符合趙王現在急迫的心情,趙王嘴上暗暗稱是,心裡也暗暗捉摸……

當年閼與之戰的時候,老將軍廉頗說不能打,結果呢?趙國打了,不但打了而且還打贏了,當時趙孝成王他爹就沒聽廉頗的,而是用了一個籍籍無名的趙奢,趙奢勝了,而且是大勝。

現在長平之戰,老將軍廉頗和九年前一樣還是固守著不能打……

如果這次趙孝成王像他老子趙惠文王大膽啟用趙奢一樣也果斷使用年輕的趙括,說不定趙國這次長平大戰也能取得當年閼與之戰一樣的勝利……

再說了,趙奢是老子,他能打敗秦軍,趙奢的兒子肯定也能打敗秦軍,更何況在論及兵法的時候,就連趙奢都不是他兒子的對手。

趙王的思想陷入了一個怪圈:秦軍打不過趙奢,趙奢又比不上他兒子趙括,所以說,趙括比他爹趙奢厲害,自然而然也就比秦軍厲害。

沒錯啊,這完全符合邏輯啊,至少趙孝成王是這麼想的。

與此同時,趙國都城邯鄲卻不知道傳出一陣風,街頭巷尾的趙國百姓都在議論,說長平之戰一定要讓趙括上,一旦趙括出軍長平定能像他老子一樣打敗秦軍。

謠言,自然是秦國間諜放出來的,秦國在長平耗了那麼久顯然也吃不消了,秦國不怕趙軍出戰,怕的是廉頗堅守不戰,秦國放出謠言來讓趙括未將倒也並不見得遇見了趙括不行,關鍵還是趙括是趙國朝中的主戰派,一旦趙括出戰肯定要和秦軍硬碰硬,那麼一來長平之戰的僵局就有了轉機。

謠言止於智者,但可惜的是,用趙括替換廉頗的謠言並沒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到最後傳到了趙王的耳朵里。

趙孝成王其實也不信什麼流言,可他確實也動了換將的念頭,邯鄲街頭的流言無非是給趙王一個換下廉頗的契機和借口,他當即便不再猶豫,咬咬牙一狠心,換下廉頗,使用趙括,再增派大軍二十萬馳援長平!

趙王用趙括為將的消息一時間傳遍整個邯鄲,趙王也蓄勢待發的使用和他年紀相仿的趙括創造奇迹,然而這時卻有一個人表示反對,這個人就是藺相如。

藺相如是在趙惠文王時期出名的,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的典故就是從藺相如這兒來的,藺相如當年為丞相和廉頗配合默契,秦國忌憚這兩人確實也消停了一段時間不敢攻趙,但可惜的是藺相如身體不好,到了趙孝成王即位的時候,藺相如已經病得起不來床了,可是藺相如一聽趙王用趙括代替廉頗的消息,老藺還是拖著病痛的身體勸了一番趙王不要用趙括。

趙孝成王心想藺相如和廉頗是舊相識,都是朝中老臣,藺相如護著廉頗也很正常,趙王安慰了幾句讓他好好養傷就沒多往心裡去,可剛一回到王宮,又有一個人找上門來了,這人不是別人,居然是趙括的親娘,趙奢的夫人。

趙括親娘找到趙王,趙王自然以禮相待,可趙王萬萬沒想到老夫人看到他第一句話就是:別用我兒子領兵出征。

趙王懵了,也奇了,按照道理來說兒子功成名就母親應該高興才對,為什麼在這位趙老夫人的臉上看不到一點的高興呢,反倒是憂心忡忡,趙王忙不解的問為什麼不能用趙括,趙括親娘給出的理由也很簡單。

「當年趙括他爹再在世的時候,他爹在外出征從不過問家事,先王賞賜的東西他爹轉手就全給了手下的將士,可今天我兒子領兵,大王你賞賜的金帛他都藏在了家裡,整天算計著去哪兒買好房子好地,爹和兒子差別太大,所以說大王不要用趙括。」

知子莫若母!

趙老夫人算是看透了自己的兒子,兒子能不能行有幾斤幾兩當娘的心裡最清楚,為了趙國,為了兒子的小命,也為了整個趙氏家族不受牽連,趙老夫人來找趙王說明情況,可此時趙王已經任命趙括為將,王的命令自然不能朝令夕改,更何況趙王確實也是下定決心要和秦軍決一死戰,他用趙括的決心已定,甭說趙括他媽,就算趙奢從棺材板里蹦出來勸說趙王,趙王也八成不聽。

趙老夫人見趙王一意孤行,無奈之下只好請求趙王:要是我兒子真的不行,到那一天,我們趙家能不能不受牽連?

趙王答應了,估計心裡也在暗暗稱奇趙括將軍英雄蓋世,怎麼會有這麼一個看不上自己兒子的母親?

總之,藺相如的話,趙王沒聽,趙括親娘的話,趙王也沒聽。

趙王親臨邯鄲城頭,堅毅的眼神目送著他親自選用的大將軍趙括親赴長平前線,這位年輕的君王已經沒了耐心,他渴望的是代替廉頗的趙括能帶給他勝利的消息。

趙王相信趙括能行,趙括理所當然的也認為自己能行。

只是,趙括信心滿滿的抵達長平前線換下廉頗之後他才發現戰爭遠比他在兵書上學的要複雜得多。

趙括首先要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趙軍將領對他蔑視的眼神,畢竟趙括太年輕,同時又沒有什麼拿得出手軍功,而在以軍功為尊的軍營里,沒有軍功的人哪怕地位再高也不會被人尊敬。

廉頗在時,他是老將,戰功卓著,趙軍將領理所當然的聽從廉頗的指令。

可趙括又是個什麼玩意兒?在趙軍將軍們看來無非是一個會耍嘴皮子的官二代而已,要不是趙括死去的爹有名氣,誰認得他趙括?

將軍不能服眾,這是兵家之大忌,不能服眾就代表趙括下達的軍令不會被有效的執行,在趙括看來一支軍隊要想有戰鬥力首先要做到的一點就是上下同心,將軍的命令能夠被每一個士兵服從,如果將士不服從命令,仗還怎麼打?

趙括必須要樹立軍威!

樹立軍威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軍功,然而趙括除了一個官二代的名號之外根本沒有什麼像樣的的軍功。

因此,趙括選擇了自認為最有效但卻是最愚蠢的辦法,那就是把趙軍的中上級將軍全都撤換,一律換成自己的親信,誰不聽話就換誰,換上的全是他自己親信。

問題是,親信心腹是聽話,可他們能不能打是個問題,而且通過撤換將領的辦法籠絡了人心,更換了血液,趙括是能掌握軍權,樹立軍威,可這東西就像掩耳盜鈴,是糊弄人的。

果不其然,趙括在趙軍內部大清洗的做法讓趙軍將士人心惶惶。

此時,相隔不遠的秦軍,靜悄悄的擦亮了屠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秦漢風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秦漢風暴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趙國的選擇是趙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