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周紀二(2)

卷二 周紀二(2)

?十九年。秦商鞅在咸陽築翼闋宮廷。並遷都於此。並下令百姓父子兄弟不可同室而居。划設數鄉為一縣。各縣置令丞。共設三十一縣。廢井田,開阡陌。統一度量衡。

秦魏在彤地相遇。

趙成侯薨。公子纊與太子爭立。失敗奔韓。

二十一年,秦商鞅頒佈賦稅之法。

二十二年,趙國的公子范起兵襲擊邯鄲,兵敗而死。

二十三年,齊國殺其大夫牟。

魯康公薨、子景公立、

衛公貶號為侯,服屬三晉。

二十五年,諸侯大會京師。

二十六年,周王加封秦侯伯號、諸侯都稱賀。

秦孝公使公子少官與諸侯在逢澤會師以朝周王。

二十八年。魏國的龐涓伐韓。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計謀說:「是早救好還是晚救好呢?」

成侯說:「不如不救。」

田忌說:「不救,則韓國將要併入於魏國了。不如早救。」

孫臏說:「韓魏之兵未疲而我救之,是以我之兵代韓受過。反而要聽命於韓國了。況且這次魏國有破國之志,若韓國亡,則魏國將東面而擊齊了。我們應當和韓國深相結納,但卻不要急着和魏國交戰。這樣我們就可以一舉兩得,名與利都有了。

齊王說:」很好。「

於是許諾出兵,送走了韓使。

韓國因為有了齊國做靠山,拚死守城。無戰不勝。東向委國於齊。齊國因此起兵。使田忌,田嬰,田盼為將,孫臏為軍師,救韓。大軍直撲魏國的首都。龐涓聽說,只好放棄攻韓,轉身回救。

魏國內也發大兵,以太子申為將,迎擊齊軍,

孫子對田忌說:「三晉之兵素來強悍好戰,看不起齊軍的怯弱。懂得作戰的人,善於因勢利導。兵法說,百里而趨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趨利者,軍半至。」於是命齊軍初入魏地時,埋下十萬眼鍋灶。第二天,改為五萬眼鍋灶。又過了一天,改為二萬眼。龐涓一連跟了三天,見齊軍的鍋灶一天天減少,大喜,說:「我就知道齊國人素來怯戰。這才進入我國三天,士卒就已逃亡過半了。「於是就放棄步兵,只與其精銳倍日並進,

孫子考慮他的行程,當晚可到馬陵道。馬陵道狹小而周圍多險隘。孫子令人在一棵大樹上砍去一片樹皮,在上面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下」,令齊兵弓弩手伏於馬陵道旁。到傍晚見樹下舉起火把時萬弩齊發。到了傍晚,龐涓果然趕到馬陵道。見樹上白書,使人舉火照看。未及看完,四下已是萬弩齊發。魏軍大亂。龐涓見狀,知道智窮計盡,嘆息道:」想不到竟因此而成小子之名。「說完揮劍自殺。

齊軍乘勝進攻,大破魏師。虜太子申。

成侯素忌田忌。使人懷十金在市上卜卦,假說我是田忌的人,我為將三戰三勝,將要行大事,可以嗎?」等這個求卦的人出來,派人捉住他,獻給齊王。田忌不能自明,因帥家甲攻臨淄,以求捉到成侯。攻城不克,出奔於楚國。

二十九年。衛鞅對秦孝公說:「秦國與魏國之間的關係,就如同人有腹心之疾,不是魏並秦,就是秦並魏。為什麼這麼說呢?魏國居於嶺阨之西,都城是安邑。與秦國隔河相望。但卻獨據山東之利。形勢有利了則西侵秦,形勢不利則可以東收地利。如今因為君王賢聖,國家賴以強盛。而魏國往年大敗於齊,諸侯背叛。我們正好因此時伐魏,魏國一定力不能支,定會東遷。然後秦國就可以佔據山河之固,東向以制諸侯。這可是帝王之業。」孝公聽從他的建議,使他將兵伐魏。魏國使公子卬領兵拒敵。兩軍相距,衛鞅使人給公子卬送去一封書信,信上說:「我當初與公子交好,如今兩國為將,不忍相攻,願與公子相約會盟,歡飲罷兵,以安秦魏之民。」

公子卬不知是計,欣然答應前往會盟。衛鞅伏甲士襲虜公子卬。然後揮軍攻打魏軍。大破魏軍。魏惠王大恐,遣使獻河西之地以求和。因此離開安邑,遷都大梁。這時才嘆息說:「我好悔恨當初不用公叔之言了。」

秦國封衛鞅商於之地十五邑。號為商君。

齊趙伐魏。

楚宣王薨。子威王立。

三十一年。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鞅謀反。派出官吏抓捕商鞅。商鞅逃到魏國。魏人不接納他,又將他趕回秦國。商鞅只好帶着手下返回商於,發兵攻擊鄭地。秦派大軍圍捕,捉到商鞅,車裂以殉。盡滅其家。起初,商君為秦相,用法嚴酷。曾經臨渭問囚,渭水都被血水染紅。為相十年,人們大都怨恨他。曾有趙良去見商君。商君問:「先生看我治理秦國與五羖大夫比起來,誰最賢能?」

趙良說:「眾人交口稱讚,不如一個人說一句真話。我想說幾句真話,但請先生不要發怒而殺我,好嗎?」

商君說:「好吧。」

趙良說:「五羖大夫,是荊蠻之地的平民百姓,穆公將他在牛口之下舉到眾百姓之上,秦國人上下誰也比不上。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君,一救荊禍。他為相的時候,勞不坐乘,暑不張蓋。在國中行走,不隨車乘,不操干戈。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痛哭流涕,童子停止唱歌謠,正在勞作的人都停下來默哀。而如今先生,因嬖人景監而進,從政的時候,凌虐公族,殘害百姓,公子虔閉門不出已八九年了。先生又殺祝懷而黥公孫賈,詩經說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通過這幾點,說明先生非能得人。先生出行,前呼後擁,戈甲林立,一物不具,先生就不會出行。周書說,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你的一切作為不是恃德,而是恃力。你現在已經危若朝露,卻還不思悔過,貪食商於之祿,流連秦國的權力,積蓄百姓對你的憤恨。秦王一旦捐棄賓客而不再立朝,秦國能收取你的性命的人你以為只是少數嗎?」

商君不能聽從他的勸告,過了五個月,大難就到來了。

三十二年。韓國申不害卒。

三十三年。

鄒人孟軻見魏惠王。魏王說:「先生,不遠千里而來,有什麼對我國有利的建議嗎?」

孟子說:「君王何必談論利,不過是仁義而已。君王說什麼可以對我國有利,大夫說什麼對我家有利,士庶人說什麼對我本身有利,舉國上下都以求利為原則,國家就危險了。沒有人因為仁愛而忘了他的親人,也沒有人因為尚義而把國家的利益放在後面。「魏王說:」好。「

當初,孟子拜子思為老師,向他問起牧民之道何者為先,子思說:」以利為先。「

孟子說:」君子教民當以仁義為先,何必拿利來引誘他們呢?「

子思說:」仁義就是利的體現,為上者不仁則為下者不得其所。為上者不義,則為下者爭飾詐非,這才是真正的不利。所以仁義就在利中。易上說,利是義的體現,又說,利可以用來安身,以光大美德。」

司馬光說:其實孟子和子思的話是一樣的,只有仁者才知道仁義為利的大處。不仁義的人是不知道的。因此孟子見梁王,只說仁義而不提利字。是因為對話的人不同而已。

三十四年。秦伐韓,攻拔宜陽。

三十五年,齊王魏王相會於徐州,互相稱王。

韓昭侯作高門。屈宜臼說:「君王必定不能走出此門。為什麼?此門修的不是時候。往年君王得時的時候不修高門,去年秦人攻拔宜陽,今年天下大旱,君王不因此時急民眾之急,而修此無用之門,這不是不知時宜嗎?」

越王無疆伐齊。齊王使人前去遊說,說以伐齊不如伐楚之利,越王遂伐楚,被楚國人打敗了,楚國人乘勝盡取吳國故地。東至於浙江。越國因此散敗,諸公族爭立,或為王,或稱君,散居海上,賓服於楚國。

三十六年。楚王伐齊圍徐州。

韓國高門成。韓昭侯薨。子宣惠王立。

當初,洛陽人蘇秦向秦王說以兼并天下之術,秦王不能用。蘇秦就去見燕文公,說:「燕國之所以不犯寇,不被兵甲,是因為有趙國在南面做屏障。秦國攻燕,將戰於千里之外,趙國攻燕,戰於百里之內。一旦趙國疲破,則燕國危險了。為了常保安寧,大王應該與趙國從親,如果天下諸侯抱成一團,燕國就可以常保安寧了。」燕文公聽從了他的建議,資助他車馬資費,前去說服趙肅侯。蘇秦見了趙肅侯,說:「當今之世,山東數國,最強者莫過於趙,秦國所害者也莫過於趙。然而秦國不敢舉兵伐趙是因為害怕韓魏在其後牽制啊。秦國攻打韓魏,沒有名山大川可做屏障,時間長了就會被蠶食殆盡。如果韓魏不支,就會入臣於秦。秦國沒有了韓魏的牽制,就會移兵向趙了。臣根據天下地圖分析,諸侯之地,五倍於秦。估計諸侯的兵力,合起來十倍於秦。假如六國合一,并力攻秦,秦國必破無疑。那些以連衡之計遊說諸侯的人,都勸說君王割地送秦,秦國得了好處,他們也會身得富貴。他們卻不管國家日受秦患只是日夜以秦國的強大來恐嚇君王,務求割地。豈不知諸侯之地有限,而秦國的欲求無止啊,總有被割盡的時候,願大王熟思。竊為大王計,不如聯合韓魏齊楚燕,大家從親以畔秦。令天下將相在洹水會盟訂約,秦國攻打一國,則五國各出銳師,或阻之,或救之。有不如約者,五國並伐之。諸侯從親以擯秦。秦甲必不能出函谷關以害山東。」

肅侯大喜,厚待蘇秦。尊崇厚賜他。使他前去約會諸侯。

當時正好秦國使犀首伐魏,大敗魏兵四萬餘人。擒其將軍龍賈。攻取雕陰。而且將要向東進兵。蘇秦恐秦兵至趙而破壞從約,考慮沒有可使用於秦國的人,於是假裝激怒張儀,使他入秦。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白話第一編年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白話第一編年史
上一章下一章

卷二 周紀二(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