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章 東山之巔

正文 第五十章 東山之巔

破衣裡面有聖人,破鞍底下有駿馬。

——蒙古族諺語

花剌子模的撒爾塔人阿里與阿巴斯、布哈拉人賽典赤?贍思丁、撒魯爾人哈桑、中原漢人鞏懷周以及王臣的後代像珍珠一樣灑在草原上,天涯各自一方。作為大明王朝的臣民,他們過著普通與不普通的日子。

在河州城,撒爾塔人阿里的後代多羅已經跨入了70歲的古稀之年。他每天按時做著五番乃瑪孜,和最疼愛的小兒子賽德一家人住在一起。

賽德和妻子在商業大街上經營著自己的商鋪。

他們與四周的回回人共居一條坊街,一起到禮拜寺做主麻(聚禮),見面互相說著撒爾塔語。他們對外則使用漢語,一直稱呼自己是撒爾塔人。

一天傍晚,賽德收攤回到家中,向多羅說道:「阿達,我今天看到一些蒙古人進城了。」

多羅問道:「大元早就滅亡了。這會兒哪裡來的蒙古人?」

賽德回答道:「我看他們穿著蒙古長袍,卻跑到禮拜寺洗了大凈,然後有模有樣地做開禮拜了。」

多羅又問道:「我們的語言和蒙古語基本上相通著呢,你沒有問一下他們幹什麼來了?」

賽德回答道:「問了。」

多羅不耐煩地數落道:「你看你都40多歲的人了,怎麼說話還這麼啰嗦?直端端地給我說結果。」

賽德端起媳婦送上來的蓋碗子,喝了一口茶水,才笑著說道:「阿達,你急個啥嗎?聽我慢慢地給你老人家喧(聊天)。他們說他們是忽必烈的孫子阿難答大人手下回回人的後代。當年,阿難答大人率領15萬餘人駐守在河西的唐兀地方。隊伍中有很多色目回回人。阿難答大人受到影響隨了回教。一些蒙古士兵也跟著他隨了回教。元成宗去世以後,大人和皇后伯要貞氏一起策劃打算髮動政變。後來,事情泄漏了。阿難答大人被皇上給殺掉了。他的兒子聯合回回人起來反叛,也被朝廷鎮壓了。他的部下就逃避到了偏僻閉塞的河州東山了。」

多羅著急地說道:「這個事情我早就知道了。它和今天進城的蒙古人有什麼關係呀?」

賽德逗著多羅說道:「關係大了。他們改信回教以後,信仰佛教的蒙古人不願意了,罵他們是宗教的叛徒,處處排擠他們。他們只好被迫向東遷移,先是到達鎮番(今天甘肅省民勤)。之後,他們又分為兩路。一路向南渡過黃河,來到河州的東塬,和這裡的撒爾塔人雜居。另一路翻過賀蘭山,到了河套地區定居。今天進城的這些蒙古人就是從河套過來探親的。」

多羅沉默了一會兒,說道:「真是難為他們了。對了,你爺爺說的阿巴斯達達和阿依舍阿姑的後人尤努斯就住在東塬的龍家梁呢。你找個時間,我們去看望他們一趟。」

撒爾塔人真正的聚居區的確在多羅所說的河州城東部。那是一大片被黃河、洮河、大夏河和廣通河環繞的黃土山地上。這裡的撒爾塔人較好地保留了自己民族的特徵和風俗習慣。

一大早,賽德牽來了兩頭高壯的騾子,又在鞍子上加蓋了一條棉絮褥子,然後扶著多羅騎上了騾子,給他的頭上戴上一頂草帽。賽德把裝著幾包茶葉、冰糖和禮拜專用的毛毯的褡褳搭在另一頭騾子的背上,自己一躍騎了上去,便和父親出發了。

父子二人出了河州城的東門,淌過了清澈的大夏河,爬上陡峭的大高坡,進入了東塬山區。

賽德站在高處極目望去,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山川。高低起伏的黃土山坡和縱橫深陷的溝壑就像乞丐瘦骨嶙峋的身軀。山坡上面光禿禿的,沒有樹木,也沒有綠草。狹窄曲折的山溝里沒有河流,也沒有小溪。幾塊巴掌大小的旱田裡稀稀拉拉地長著玉米和洋芋。破舊的土房子高懸在半山坡上,隨時都有可能垮塌了。

賽德心想,倘若晚上出來小解,稍稍站立不穩就會一個跟頭栽到溝底里了。

賽德不解地問道:「阿達,這麼納斯(差勁)的地方怎麼能夠活人呢?要水沒水,要地沒地,打下來的糧食還不夠吃上三天呢!」

多羅說道:「燒(傻)尕娃,有辦法的人誰會來到這裡呢?平川好不好?好!可是平川早就有主了。平坦的西川和北塬是人家漢人的。草原好不好?好!那是人家吐蕃人的地方。我們撒爾塔人來得晚,只剩下這個地方了。這是啥地方?摔死麻雀滾死蛇。山高和尚頭,溝深沒水流啊。」

賽德聽了父親的話,無以應答,只好埋頭趕路了。

他們大約走了一個時辰,路過一個叫窩脫的地方。

多羅問道:「尕娃,你知道窩脫是什麼意思嗎?」

賽德老實地回答道:「不知道。阿達,你說吧。」

多羅說道:「漢人喜歡種地,蒙古人喜歡放羊,都不喜歡經商做買賣。我們撒爾塔人祖祖輩輩都擅長做買賣。當初,祖先們來到這裡的時候,蒙古人專門劃出固定的地點讓撒爾塔人發揮特長,負責買賣糧食、藥材、牲畜、茶葉和毛皮,來滿足蒙古人、漢人和吐蕃人的生活需要。河州城就變成了東進西出、南來北往的商品集散地了。再往山裡走上兩個時辰,地名又有變化了。」

賽德問道:「又有什麼變化?」

多羅回答道:「免古池,阿婁池,托木池,依哈池,阿拉素池,還有諾克土。你知道這些地名是什麼意思嗎?」

賽德蠻有把握地說道:「當然知道。這些地名都是我們撒爾塔語。免古池是銀匠,阿婁池是編織匠,托木池是鐵匠,依哈池是釘碗匠,阿拉素池是皮匠,諾克土是紡織匠。阿達,我說的對不對?」

多羅說道:「對是對。為啥要叫這個名字?」

賽德迷茫地搖了搖頭。

多羅說道:「以前,蒙古長官按照工種不同,把西征來的各種撒爾塔匠人安置在不同的地方做工,形成了不同的村落。人們就按照工匠的名字給每個村落取了這些名字。」

賽德恍然大悟道:「原來是這樣啊。」

多羅說道:「這些村落都在龍家梁和阿婁池樑上,就是我們今天要去的地方。」

傍晚時分,太陽西斜,天空中飄起了一朵朵紅霞,金燦燦的陽光照耀在連綿不斷的山樑上,把荒涼乾涸的土地粉飾得像天堂一樣輝煌和美麗。

賽德看見前面有一個年輕人正趕著一群山羊往高坡上的村子走去,趕緊追了上去,給他道了色蘭,然後問道:「尕娃,前面的村子是不是叫達坂?」

羊倌回答道:「就是。你們找阿一個(誰)?」

賽德說道:「阿巴斯爸爸和阿依舍阿姑的後人尤努斯。」

羊倌笑著說道:「尤努斯是我阿達。你們跟著我走吧。」

多羅和賽德跟隨著尤努斯的兒子走進了達坂村。

此刻,達坂禮拜大寺的大殿里,年過60歲的尤努斯頭上纏著淡黃色的泰斯達爾(纏頭巾),身穿下擺長到小腿、邊沿綉著花紋的黑色袷袢,腳上穿著漆皮襪子,正在收拾東西準備回家吃晚飯。

尤努斯是禮拜大寺的開學教師,每天要為回教信徒和塔里普(學生)深入淺出地講解回教的知識。因為他到麥加朝覲過,鄉親們因此都叫他玉努斯阿吉。

尤努斯透過敞開的大門看見平時最疼愛的小孫子朱瑪跑進了院子。

尤努斯以為朱瑪是來叫自己回家吃飯,便慈祥地說道:「朱瑪子,家裡的晚飯做好了嗎?」

朱瑪用稚嫩的聲音叫喊道:「阿爺,阿爺,快回家。家裡來客人了。」

尤努斯問道:「哪裡來的客人?」

朱瑪回答道:「遠路上來的。」

尤努斯聽罷趕緊起身,夾上包在絲巾里的宗教書本,跟著朱瑪急急忙忙地向家裡走去。

多羅父子與玉努斯一家人盤腿坐在土炕的毛毯上,一邊喝著三炮台茶水,一邊講述各自的情況。

多羅問道:「聽說你們這裡開始信仰庫布忍耶了?他們從前三番五次地到河州城裡傳教,都被教民們攆走了。」

玉努斯點了點頭。

多羅追問道:「到底是什麼情況?和我們以前的信仰有什麼不同啊?」

玉努斯打開了話匣子,娓娓道來。

大約在元末明初的時候,花剌子模帝國故地處於蒙古後裔帖木兒帝國國統治下。一個名叫哈木則的撒爾塔人率領40名回教晒黑古杜卜(即智者、哲人、賢人)來到了河州的東部山區傳教。

他們之所以選擇到河州的東山傳教,是因為那裡位置偏僻,道路不便,生活環境極其惡劣,回教的老教派暫時無法顧及,屬於一片信仰單純的地域。那裡的花剌子模後裔自稱撒爾塔人,秉持著祖先傳下來的規則,說著夾雜著蒙古語和漢語單詞的撒爾塔語。

哈木則精通阿拉伯語文,身上背著阿、漢兩種文字的經卷,翻山越嶺,傳播宗教教義,足跡遍布東山的溝溝坎坎。

最後,哈木則選擇在一個草木密茂的山樑上定居。他用山樑上的木材修建了東鄉的第一座禮拜寺,稱為大禮拜寺。人們後來把這道山樑叫做哈木則嶺。

其餘的傳教士在一個村莊里相聚之後,又分散到其他各地傳教。

不久,第二批傳教士由阿里阿答率領來到了東鄉。他們一共有8個人。後人尊稱為八大賽義德(意為先生、首領)。

阿里阿答在今天的高山鄉布隆谷定居傳教。

前後40名晒黑古杜卜和8名賽義德中,除了遠走他鄉傳教的人以外,其中的14人落居東鄉,以傳教為生,繁衍生息。他們的後裔生活在那勒晃、灑勒、石拉提、布隆谷等地的撒爾塔群體中。

與此同時,一個名叫賽義德?阿卜杜里?嘎吉勒?哲倆尼?穆乎隱迪尼的回教教師不遠萬里,也來到了大明傳教。

穆乎隱迪尼是阿拉伯人穆罕默德的第十四輩嫡派子孫,出生在今天伊朗北部的吉蘭省,從小學習波斯文,後來在阿拉伯的巴格達學習阿拉伯文。他聰明過人,德才兼備,知識淵博,事主孝親,親賢遠奸,名冠鄉里。

一次,他得到了啟示:「你的歸落在賽熱賽格團尼(兩山頭中間)。你閉上你的濁眼,睜開你的慧眼可見。你應吃苦耐廉的去渡化人類」。

於是,穆乎隱迪尼攜帶了幾件傳教用具,還特地用碗裝了一碗故土,啟程尋找賽熱賽格團尼。

他不遠萬里先後三次來到中國,在兩廣、兩湖、是川、西域、青海、甘肅等地傳教。

穆乎隱迪尼與前面的傳教士不同。他傳播的不是回回人普遍信奉的原始回教,而是花剌子模人納吉姆丁?庫布拉創立的蘇菲派庫布忍耶(阿拉伯語意為至大者)。

庫不忍耶除了遵守回教的念清真言、禮拜、齋戒、天課、朝覲五功之外,主要提倡靜修參悟,學習穆罕默德在在郊外的山洞裡幽居拜主,默念紀蓋,靜修時間分40天、70天、120天不等。

穆乎隱迪尼在堅守老教的回回地區到處碰壁,最後來到了位置偏僻、民風淳樸的河州東山的大灣頭。

穆乎隱迪尼皮包骨頭,蓬頭垢面,饑渴難耐,十分落寞。他在黃土高坡上遇到了一個正在開荒的張姓撒爾塔人,便張口向他討要一點茶水喝。

這個撒爾塔人聽說他來自祖先之地的花剌子模,懷著濃厚的同情和鄉情,端給他一碗珍貴賽過清油的茶水。

張姓的撒爾塔人向來不滿老教的繁文縟節。在閑談之中,他聽到穆乎隱迪尼闡述的庫布忍耶教義覺得十分有道理,決定把穆乎隱迪尼帶到高山上的村莊里,協助他一起傳播庫布忍耶教義。

穆乎隱迪尼抬起頭看到,大灣頭村恰好就在兩座山頭的中間。他的心頭不禁一熱:這就是我的賽熱賽格團尼。

因為大灣頭的撒爾塔人絕多數都姓張,穆乎隱迪尼為了融入當地社會也改姓了張,取號玉皇,字為普吉。從此,張玉皇在大灣頭一邊耕種著村民送給他的9畝地,一邊傳播庫布忍耶教義,使附近的撒爾塔人都皈依了庫布忍耶。

於是,庫布忍耶在中國便有了大灣頭門宦和張門門宦的別稱。

穆乎隱迪尼一直定居在大灣頭,並且娶了撒爾塔女子為妻,養育了一群兒女,直到無常歸真。

他的兒女們在大灣頭為他修建了拱北(導師、門宦始祖、道祖、先賢等人的陵墓稱為拱北)。

他的後代融入到了撒爾塔人中。

多羅聽完了玉努斯的介紹,不禁嘆了一口氣,然後說道:「信仰的是一個主,念的都是一本經,為什麼還有不同的派別呢?」

賽德插嘴說道:「阿達,經書上的語言簡潔,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自然就會出現派別了。」

多羅不滿地瞪了賽德一眼。

玉努斯趕緊招呼道:「阿哥,侄兒,快趁熱吃幾口法子(用動物內臟做的一種肉湯菜)。」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東鄉血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東鄉血脈
上一章下一章

正文 第五十章 東山之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