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六章 再下西洋

正文 第四十六章 再下西洋

山再高也人腳下,浪再大也在船底下。

——緬族諺語

10天的探家假期期滿了以後,鞏成祥按時回到了鄭和的身邊。

鄭和告訴他道:「皇上命令我們10日之內立即啟程,開始第二次下西洋。」

鞏成祥吃驚地瞪大了眼睛,大聲地問道:「鄭大人,為什麼啊?」

鄭和神秘地笑著說道:「天機不可泄露哦。」

鞏成祥就這樣糊裡糊塗地坐上大船又出發了。

他們這一趟主要訪問了占城、爪哇、暹羅(今天的泰國)、滿剌加、南巫里(今印度尼西亞的亞齊)、加異勒(今天印度南端)、錫蘭、柯枝(今天印度的柯欽一帶)、古里等國。

鄭和告訴鞏成祥說道:「我們這次出巡之前,皇上接到了來自占城、蘇門答臘和滿剌加控訴暹羅的報告:暹羅國不禁恃強凌弱,還派遣軍隊奪走了大明賜予各國的印璽和誥命,請求大明主持公道。」

鞏成祥問道:「鄭大人,那我們怎麼辦?」

鄭和回答道:「我帶了皇上下的敕令。借這個機會得好好地教化一下暹羅。」

鄭和來到了暹羅,代表朱棣嚴厲地譴責暹羅的國王:「占城、蘇門答臘和滿剌加與你們都是大明的藩屬,你怎麼能夠逞威拘捕他們的特使、搶奪他們的誥印呢?天子賞罰分明,揚善懲惡。安南黎賊被大明趕下台就是最好的例子。你麗即送返占城的使者和蘇門答臘、滿剌加的印誥。從今天開始敬畏天子,遵紀守法,與鄰國和睦相處,共享太平之大福。」

暹羅國王自知理虧,不但完全按照朱棣的御旨做了,而且派遣使者向大明進貢暹羅的特產,補償自己的罪過。從此,東南亞地區保持了很長時間的和平與安寧。

鞏成祥跟隨鄭和專程來到佛教之邦的錫蘭山,代表大明王朝向錫蘭山的佛寺布施,並且用漢文、泰米爾文和伊朗文刻字立碑,永久留念。

鞏成祥的爺爺奶奶和父母都是虔誠的佛教信徒。他帶著家人的囑託,向佛寺獻上了禮品,然後在廟堂里長跪不起,虔誠地祈求佛祖保佑鞏家平安昌順、福祿壽喜。

第二次周遊各國回國不久,鞏成祥又接到了鄭和的命令,匆匆忙忙之間開始第三次下西洋。

1409年10月,鄭和的船隊從江蘇太倉的劉家港啟航。

這一次,船隊增加了幾位著名的文官。其中,姚廣孝是永樂帝朱棣最有名的謀士,是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編纂了著名的《永樂大典》。費信通曉阿拉伯語,身兼兩個職務,既是外事翻譯,又負責傳播大明的文化。馬歡是回回人,精通伊朗語和阿拉伯語,職責和費信的一樣。鞏珍是鄭和的幕僚兼秘書。

一路上,鄭和與他們熱烈地交談,向他們介紹即將到達的國度都有哪些獨特之處,要注意什麼事情,等等。

那幾個文官興奮得像小孩子一樣手舞足蹈,全然沒有往日一本正經的古板迂腐的樣子。他們每到一個國家都要刨根問底,就像做學問一樣,必須徹底弄清楚每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鞏成祥覺得這幾個文官很好玩,時不時地製造個惡作劇,拿他們開玩笑逗樂。

每當這個時候,鄭和就會制止頑皮的鞏成祥,嚴肅地告訴他:「這些先生都是大明飽讀詩書的文人儒士,肚子裡面都是大學問。我們要仰仗他們的學問周遊西洋各國。大家一定要尊重他們,尊重知識。」

那幾個文官後來也多次跟隨鄭和下西洋,先後訪問了20多個國家,深入了解了各國的風情。他們回國以後各自著述立傳。費信撰寫了《星槎勝覽》。鞏珍撰寫了《西洋番國志》。馬歡撰寫了《瀛涯勝覽》。這些書籍從各個方面向大明的讀者介紹了西洋諸國的詳細情況。

船隊基本上沿著前兩次的路線航行。

他們到達印度洋沿岸,所到之處聽到的全是各國君主哭訴錫蘭山國王阿烈苦奈兒自負頑固、欺負鄰國的劣跡。

鄭和隨即帶領船隊來到了錫蘭山國,親自規勸阿烈苦奈兒改邪歸正。

阿烈苦奈兒不但不改正,反而越發傲慢起來,竟然恬不知恥地張口向鄭和索要金銀財物。

鄭和對這樣的無賴之徒當然不會答應。

阿烈苦奈兒便與兒子私下裡共同謀划企圖搶劫鄭和的船隊。他故意先派人把鄭和等指揮官請到島上來,然後偷偷地派遣了50000人的軍隊堵住了鄭和等人返回船隊的道路,最後派遣了一大群士兵去搶劫船隊。

鄭和等人登上錫蘭山島,察覺到阿烈苦奈兒的險惡用心,打算掉頭返回船隊,但是,歸去的道路已經有重兵把守,走不通了。

在這種嚴峻危難的情勢下,鞏成祥生怕鄭大人遭遇到意外,緊緊地跟在他的身後,全神貫注地保障他的安全。

鄭和對大家說道:「錫蘭山國的主力部隊已經外出,王城裡的設防一定空虛。我們不如現在乘機給他們一擊重拳,好好地教訓一下他們,讓他們死了趁火打劫的企圖。」

各位官兵和隨從都表示堅決擁護鄭大人的主張。

於是,鄭和率領官兵佔領了錫蘭山的都城,包圍了他們的王宮,生擒了阿烈苦奈兒國王和他的家屬,把他們全部押到了船上,送到大明王朝的首都應天府去了。

永樂帝朱棣對阿烈苦奈兒等被俘人員採取了寬大優待的政策,讓他們暫時住在應天府。同時,朱棣安排禮部在阿烈苦奈兒的親屬中選擇了比較賢能的耶巴乃那立,派遣大使帶著詔令和誥印前往錫蘭山,冊封耶巴乃那立為新的國王,並且將阿烈苦奈兒一同遣送回國了。

鄭和這次下西洋還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從錫蘭山迎回了佛祖釋迦摩尼的牙齒。朱棣打算以此來抓住普遍信仰佛教的人民的心理,證明自己執政的正統性,平息民間對自己奪權的不滿和抵觸的情緒。

1413年12月,永樂帝朱棣召見鄭和,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道:「你們這幾趟已經去過了路程比較近的西洋國家。距離遠一些的國家還沒有訪問過。這一次,你帶上朕的璽書到遠方的國家去,給他們的國王、王妃和大臣送去錦綺、彩帛和紗羅,同時要繼續打探侄兒的下落。」

鄭和奉命率領船隊再度出發。

這一次,他計劃在懂阿拉伯語的回回人馬歡的協助下,前往信仰回教的天方國(即今天沙烏地阿拉伯一帶)去訪問。

船隊從印度半島沿岸的古里國向西北方向航行了25天左右,來到了阿拉伯半島上的西洋大國忽魯謨斯(今天的霍爾木斯)。

鞏成祥驚異地看到,位居西海盡頭的忽魯謨斯國是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國家。這裡的人們皮膚白皙,身材高大。街道上行走的婦女全身用黑色的紗巾遮住。

這裡的氣候只有寒暑兩個季節。冬天有霜卻不下雪,夏天有露水卻乾旱少雨。大片的土地鹽鹼含量很高,幾乎不長草木。牛羊等牲畜都吃乾魚。

東洋、西洋的各國商船和西域的商人都來到這裡貿易。因此,市場特別繁榮,各種珍寶琳琅滿目。市場上的蔬菜和水果種類豐富,有核桃、把聃(巴旦杏仁)、松子、石榴、葡萄、花紅、萬年棗(椰棗)等。他們交易的時候使用銀幣。

這裡的土地非常貧瘠,幾乎不產谷麥。因此,從其它地方進口的糧食非常多,價格反而十分低廉。

老百姓的生活安康富裕,而且樂於助人。倘若有人因為遭到災禍導致生活貧困,大家都會主動地給他送錢送帛,幫助他渡過難關。

當地的人用石頭修建房屋,有三四層高。寢室、廚房、廁所和會客室都在一棟樓里,不像大明是各自分散在庭院里。

忽魯謨斯的境內有一座大山。山的四面是四種顏色。那裡出產一種紅色的鹽石,可以雕琢成器皿,盛入食物不用加鹽,味道鹹淡適中。山裡還出產白土、紅土和黃土,既可以用來粉刷牆壁,又可以作為繪圖的顏料。

醫生看病和用藥以及各種技藝都和大明的十分相似。

人們書寫使用的文字是回迴文字(即阿拉伯文)。

國王和臣民大多信仰回教。婚喪嫁娶也全部遵照回教的禮儀。齋戒之前要沐浴。每天要先後禮拜5次。禁止飲酒,違犯的可以判處死罪。

奇特的風俗和景觀讓鞏成祥大開眼界。他不禁思忖道:大千世界,真是無奇不有啊。

忽魯謨斯的國王愉快地接待了來自遙遠東方的客人。後來,他專門派遣大使攜帶用金箔製作的表文和高大的駿馬以及土特產品回訪了大明帝國。

馬歡帶領幾個回回人專程去朝拜了天方國的漢志(即聖城麥加)。

鄭和的船隊離開了天方國,第一次航行到了非洲東部的麻林迪(今天肯亞的馬林迪)。

麻林迪的國王熱情地接待了鄭和的船隊,接受了鄭和代表永樂帝朱棣贈送的絲綢和瓷器。

在鄭和啟程回國的時候,麻林迪的國王特意派遣特使帶上麻林迪的特產——一頭麒麟(即長頸鹿),跟隨鄭和的船隊前往大明帝國。

鞏成祥從來沒有見過長相這麼奇怪的動物:身體的形狀和毛色像中原森林裡的鹿獐,脖子卻長得出奇,上面還頂著一個長著短角的小腦袋。不過,它的脾氣倒是很溫順。

鞏成祥在沒有事情的時候便拿些樹枝和蔬菜來逗麒麟玩。

麒麟看到樹枝和綠菜,便會岔開四隻蹄子,用力地蹬著地板,垂下來長長的脖子,再伸出細長的舌頭,卷上綠葉送入口中咀嚼。

一天,鞏成祥不解地請教鄭和道:「鄭大人,這隻麒麟高大無比,運回應天府以後關在哪裡呢?」

鄭和微笑著說道:「為什麼要把它關起來呢?它本來就生活在曠野的大草原上,自由自在的。如今,你卻要違背它的天性,將它圈養起來,豈不是違反了天倫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古訓?」

鞏成祥覺得鄭大人好像是在說這隻麒麟,又好像不是說麒麟,其中包含著某種人生的道理,便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永樂帝朱棣看到鄭和船隊帶回來的麒麟,感到十分新鮮和有趣,攜帶徐皇后、眾妃子和皇子們前來欣賞。

徐皇后雍容典雅,高貴大方。她微笑著說道:「這隻麒麟既讓人憐愛,又讓人感到可笑。」

朱棣把眼光轉向徐皇后,饒有興趣地問道:「請皇后說說看,我們大家也聽一聽?」

徐皇后不緊不慢地說道「說它憐愛,是因為它那個細長的脖子高高地仰著,很是辛苦。說它可愛,是因為它那個小小的腦袋左搖右晃,猶如聰慧的幼兒。」

徐皇后的話引得眾人哄然大笑起來。

1417年6月,鄭和率領船隊又要出發了。

這一次,鞏成祥剛剛娶了媳婦,被鄭和特別批准待在家休息。

船隊臨行的那一天,鞏成祥早早地來到了港口,對鄭和的其他侍衛再三叮囑道:「你們一定要照顧好鄭大人,不得有任何閃失。」

眾侍衛連連承諾。

鄭和率領的船隊首先來到了福建著名的港口城市泉州。

鄭和在泉州遇到了南宋時期泉州市舶使回回人蒲壽庚的後裔蒲日和。

蒲氏家庭是東南地區有名的航海世家,並且熟知海外的事務。蒲日和信仰虔誠,熱心於回教,曾在大元末期與金阿里共同修建了泉州的清凈寺。

鄭和起用蒲日和跟隨船隊一起下西洋。

離開泉州的前夕,蒲日和帶著鄭和專程來到了靈山聖墓,敬拜聖賢,行香游墳。

大唐初期的618年至626年間,阿拉伯的穆罕默德派遣4位賢徒來到了東方。他們分別在廣州、揚州和泉州傳教。其中的沙士傑和萬尕斯終身在泉州傳教。他們無常以後就埋葬在泉州城外的一座小山上。

葬禮的當天晚上,那座小山的山體突然呈現出一片光亮。

人們傳說那是賢徒顯靈現聖,所以就把他們的墓地叫做聖墓,把那座小山叫做靈山。

聖墓的前方有一塊天然的巨石。大風吹來,巨石搖搖欲動,因此叫做風動石,是福建省的三個風動石之一。風動石成為了泉州的一景「玉球風動」。

泉州知府周道光在巨石上題刻了「碧玉球」三個大字,後人又在上面刻上了「天然機妙」四個字。

蒲日和為鄭和的行香游墳寫文立碑,給後人研究鄭和下西洋留下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他們從泉州出發,穿過台灣海峽,經過南海,再到占城和爪哇,最遠到達今天東非的木骨都束(今天索馬利亞的摩加迪沙)卜喇哇(今天索馬利亞的布臘瓦)和麻林迪等國家。

1419年8月8日,鄭和率領船隊回到了大明。

蒲日和歸國以後被永樂帝朱棣加封為泉州的衛鎮撫,並負責管理靈山的聖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東鄉血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東鄉血脈
上一章下一章

正文 第四十六章 再下西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