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長眠大都

第三十四章 長眠大都

?多深的地基,壘多高的牆。

——日本諺語

偉人之所能夠成為偉人,不是他擁有三頭六臂,而是在於他比普通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忽必烈不同於以往攻城略地、掠奪財產的蒙古大汗。他一邊在擴張大蒙古國的領土,一邊在心中規劃未來的帝國。他決心放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落後的生活方式,採用行之有效的治國方式,鞏固蒙古民族的千秋大業。

1260年,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從忽必烈即位以後分裂和演變成為忽必烈的大元(大元帝國)、位於大元西部的四大汗國。其中,大元的疆域包括今天的蒙古國、中國的大部地區,政治中心偏移到了中原地區。

忽必烈在開平登基,為了兼顧北方草原和中原漢地的管理,將位於蒙古草原南緣的開平府升格為上都,取代了哈拉和林。但是,上都的位置還是偏北,對中央政權控制中原漢地的廣大地區非常不利。因此,1264年,忽必烈解決了與阿里不哥的汗位之爭,下詔改燕京(今北京市)為中都。

忽必烈除了統一全國、興建大都城,還博採眾長,學習漢人的法規,建立了各項政治制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設中書省,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省制;設立司農司、勸農司等專管農業的機構,以勸農成績作為考核官吏的主要標準,令人編輯了《農桑輯要》並且頒行全國。

忽必烈贊同用傳統的宋朝的方式記載大元歷史的建議,還建議朝廷在翰林院下建立翰林兼國史院以搜集記錄並且撰寫遼國史和金國史。

忽必烈把鈔票引入流通領域,使它成為財政的基礎。

為了備荒,忽必烈恢復了王安石之後取消的國家控糧的政策,在豐年,國家收購餘糧,貯藏於國倉;當荒年穀價上漲時,開倉免費分發穀物。

忽必烈實行寬鬆的宗教政策。喇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道教、儒教等都得到尊重和發展。

為了加強對邊疆地區管理,開闢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驛站,鞏固了對全國各地的統治。

1267年,忽必烈排除了舊臣貴族的干擾,毅然將首都遷到了中原的城市中都燕京。

忽必烈遷到中都,暫時居住在城外的金國離宮——大寧宮內。

忽必烈著手建立一個新的國家,當然也要建設新的宮殿和新的首都。他任命中書省官員劉秉忠擔任營建都城的總負責人,郭守敬負責規劃和修治水利系統,回回人伊黑迭兒負責設計新的宮殿。

阿里的二兒子阿瑪爾(意思是建設)在伊黑迭兒的手下做事,因而全程參與了大元新都的建設。

這一天,大元在中都舉行了隆重的皇宮奠基儀式。全城禮樂齊奏,人聲鼎沸,如同過年一樣熱鬧、喜慶。

阿里家中的管家忽然慌慌張張地跑到阿瑪爾的身邊,氣喘吁吁地說道:「大人,老爺快不行了。」

阿瑪爾的心中一沉,拔腿趕緊往家裡趕。

花剌子模帝國的遺民、大蒙古國的差役阿里在老城牛街的家中溘然長逝了。臨終前,阿里已經無法說話了。他把那塊磨得發亮的故鄉的鵝卵石顫顫巍巍地交到了長子努海的手中。

阿里自從16歲離開花剌子模就再也沒有能夠回去過。如今,他的肉體和他的思鄉之夢被深深地埋進了中都的黃土地里。他的子孫後代仍將在這一片土地上繁衍續存,生生不息。

與此同時,大蒙古國的忠臣巴德爾年事已高,在中都的豪宅里咽下了人生的最後一口氣,也撒手去了西天。

努海、阿瑪爾和阿爾斯蘭埋葬了父親阿里。他們在新城裡置辦了一個大宅院里,然後就把老母親索倫和全家人從牛街搬到了新城。此時,努海也已經50多歲了,衣食無憂,兒孫滿堂,自得其樂。

阿瑪爾從此埋頭於新都的建設,有時候也把都城建設的進展講給努海、阿爾斯蘭等兄弟們聽。

一天,阿瑪爾回到家中,興奮地告訴努海說:「新的都城是個長方形,城牆全長60里又240步,面積大約75000畝,相當於大唐王朝長安城面積的五分之三,接近大宋王朝東京城的面積,辟有11個門,南、東、西三面各有3個門,北面有2個門,說是三頭六臂兩足。」

努海關切地問道:「城牆是怎麼設計的?我最關心的是都城的安全。」

阿瑪爾笑著說道:「大哥,你是三句話不離本行啊。我聽說城防是這樣設計的:城牆、城門和護城河組成了三道防線。城牆是用夯土築成的,高約3丈,基寬7丈,頂上寬約3丈。築城的時候先在牆內設永定木,再加上橫向的紝木,然後加土夯築。由於這裡夏季多雨,土牆容易被雨水沖刷浸泡,本來準備用磚石砌在外面,但是,聽說因為財力不足而作罷。朝廷專門抽調軍隊收割蘆葦,編織葦席,用葦席覆蓋城牆。」

阿爾斯蘭笑著插話道:「這京城豈不是成了葦城?」

努海也笑道:「我看是蓑衣披城。我擔心天下動亂的時候,作亂的人會縱火焚燒葦席,最終是弄巧成拙啊。」

阿瑪爾低頭一想,說道:「你們說的也對。我明天到工地上向劉大人反映。」

阿爾斯蘭緊跟著問道:「你快說說城裡的布局是什麼樣的?」

阿馬爾說道:「新城規劃最有特色的地方是以水面為中心來確定城市的格局。這可能與蒙古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傳統習慣有關。

新城設有中心台,是城市東西南北的中心。中心台佔地一畝,旁邊建有中心閣,正好位於都城的中軸線上。以中心閣為基準向四面拓勘城址。

中心閣以南是皇城。皇城以太液池為中心,四周布置了三座宮殿——大內、隆福宮和興聖宮。

大內正門為崇天門,北面為厚載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崇天門前有一條金水河,河上有一座周橋。

大內正殿為大明殿,是大汗理政和居住的場所,後面還有廊廡連接後殿。

大明殿的後面是察必皇后的居所延春閣。

皇城的四周修建了高大的紅牆。正門稱作欞星門,左右有千步廊。

紅牆的東牆外是漕運河道。

皇城外的南面和東南是官署區,北面積水潭一帶是鬧市,東面是太廟,西面是太社稷。

中心閣的西面是報時機構鼓樓和鐘樓。在市中心設置高大的鐘樓和鼓樓是城市建設上的一個創舉。漢地歷來用里門、市樓、譙樓或城樓擊鼓報時。

鐘樓上面建有閣樓,上面懸著一口大鐘。夜晚鳴鐘報時聲響洪亮,全城都可以聽到。第三次鐘響后,任何人都不得在街上行走。除非遇有緊急事務,如孕婦分娩或有人生病,非出外請醫生不可者可以例外。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外出的人必須提著燈。巡邏兵在街頭不斷巡邏,隨時查看有沒有人在宵禁時間離家外出。

鐘樓和鼓樓的西邊是積水潭,是漕運終點,也是全城最繁華的商業區,有米市、面市、緞子市、皮帽市、金銀珠寶市、鐵器市、鵝鴨市等市廛,還有望湖亭、萬春園等園亭。」

努海問道:「百聞不如一見。我哪一天跟著你實地去看一看,行不行?」

阿瑪爾笑道:「你是大元的功臣,有什麼不行的?」

阿爾斯蘭叫喊道:「我也去。」

第二天,阿瑪爾果然帶上大哥和小弟,來到了建設中的新都城。

努海極目望去,新都果然氣勢不凡。

街道規劃整齊,經緯分明,相對的城門之間一般都有大道相通。街道全是筆直走向,直達城牆根。

登城站在城門上朝正前方遠望,便可看見對面城牆的城門。街道的兩側有各種各樣的商店和貨攤……整個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塊棋盤。

中軸線上的大街寬度為9丈,其他主要街道寬度為8丈,小街的寬度為大街的一半,衚衕的寬度大致是小街的一半。

阿瑪爾走過來介紹道:「新都因為是在新址上修建的,所以規劃不受舊格局的約束。居民區與金國的新舊坊混合形式不同,全部是開放形式的街巷。

按照方位,朝廷將街道分成了50坊。各坊以街道為界線,建有坊門,但是沒有坊牆,坊門只不過是標誌而已。

衚衕是相鄰兩個城門之間的區域。東西向的衚衕有22條。

雖然都城南面、北面有門,但是,從麗正門向北穿過皇城正中的崇天門及大明門、大明殿、延春門、延春閣、清寧宮、厚載門直抵中心閣的中軸線上也有一條寬闊的御道。

城門的命名都與《周易》卦象相關。南垣正中為麗正門,東為文明門,西為順承門,東垣正中為崇仁門,南為齊化門,北為光熙門,西垣正中為和義門,南為平則門,北為肅清門。北垣東為安貞門。」

阿爾斯蘭說道:「漢人的講究多。如今蒙古人也學會了。」

努海由衷地感嘆道:「我大元真是盛世啊。」

修築城牆時也遇到了難題:走向取直線,但是,南面的城牆走向剛好是慶壽寺西邊的海雲和可庵兩位大師的墳塔。

劉秉忠向忽必烈請示。

忽必烈要求城牆繞出去一段,把墳塔圈入城內。

因此,南城牆的西段順承門與麗正門之間有一處城牆呈向外凸出的弧形。

由於城市輪廓方整,街道砥直規則,使城市的格局顯得格外壯觀。新都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天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各大商市分散在皇城四周的城區和城門口居民集結的地帶。

東城區是衙署、貴族住宅的集中地,商市較多,有東市、角市、文籍市、紙札市、靴市等。

北城區因為郭守敬開通了通惠河,使海子(積水潭)成了南北大運河的終點碼頭。沿著海子一帶形成了繁榮的商業區。海子北岸的斜街更是熱鬧。各種歌台酒館和生活必需品的商市彙集於此,如米市、面市、帽市、緞子市、皮帽市、金銀珠寶市、鐵器市、鵝鴨市等一應俱全。稍北的鐘樓大街也很熱鬧,附近還有一處全城最大的窮漢市,是城市貧民出賣勞力的市場。

西城區有駱駝市、羊市、牛市、馬市、驢騾市。牲畜買賣主要集中在這裡。居民的層次低於東城區。

南城區是金國中都的舊城區,有南城市、蒸餅市、窮漢市,還有車市、果市、菜市、草市、窮漢市等。

商市與居民區的分佈既有城市規劃制約的因素,也有城市生活和對外交通促成的自發因素。

水資源短缺一直是燕京地區特別是城市生活面臨的一個難題。居民的飲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宮苑用水由西郊引山泉經水渠導入太液池,因為水從西方來故稱作金水。

郭守敬把西部和北部的眾多泉水匯入高梁河,再經過海子注入漕渠,一度使江南的糧食與物資直達中都城中,受到忽必烈的嘉獎。

大元統治的疆域十分廣闊,都城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所以人煙茂盛,商業經濟十分繁榮,行市多達30餘種。其中,米市、面市、緞子市、皮帽市、帽子市、窮漢市、鵝鴨市、珠子市、沙剌市(即珍寶市)、柴炭市、鐵器市,皆在鐘樓、鼓樓一帶,這是因為南方來的漕運船隻都停泊在積水潭上的緣故。

市場上出售的商品除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為當地產品外,很多商品來自全國各地。當時,海運大開,河運通暢,川陝豪商,吳楚大賈,飛帆一葦,徑抵輦下,每天用馬車和馱馬載運生絲到京城的不下一千輛次,為都城提供了豐富的商品。供達官顯貴享用的氀毷貂豽等珍貴皮毛、珠瑁香犀等奇珍異寶、錦紈羅氎等高貴紡織品應有盡有。

在這裡做生意的不但有大元境內的豪商巨賈,而且還有來自中亞、南亞的商人。凡世界上最為稀奇珍貴的東西都能在這座城市裡找到,特別是印度的商品,如寶石、珍珠、藥材和香料。

1272年,忽必烈下令將中都改名為大都(意為最大的城市。突厥語稱大都為汗八里,意為帝都),將上都作為陪都。

1275年,忽必烈發布了讓舊城(金國中都故城)的居民遷入新都的詔書:「詔舊城居民之遷京城者,以資高及居職者為先,仍定製以地八畝為一份,其地過八畝或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據,聽民作室」。

努海、阿瑪爾身為大元的官宦,自然順理成章地搬入新都。阿爾斯蘭為了方便生意,繼續留在了舊城。

此後的9年時間裡,大約有40至50萬居民從舊城遷入了大都。

期間,劉秉忠、伊黑迭兒、阿瑪爾和郭守敬陸續完成了大內宮殿、宮城城牆、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隆福宮)、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等官署以及城牆、金水河、鐘鼓樓、大護國仁王寺、大聖壽萬安寺等重要建築的修建,皇宮內各處便殿、社稷壇、通惠河的河道和漕糧倉庫等也先後竣工。

大都的建設歷時20餘年。氣勢輝煌的宮城、宮殿、皇城、都城和王府等工程形成了一代盛世的帝國首都。

1281年的正月,忽必烈望著滿天飄飛的雪花,再一次想到了心中的痛點東洋的倭國。他不甘心失敗,決定重新啟用賦閑很久的達來,命令年邁的他帶著兒子騰格爾,再次率領元軍和高麗軍隊,兵分兩路遠征倭國,一雪昔日的敗績。

但是,這一次遠征依然沒有打破蒙古軍隊屢次進攻倭國的魔咒,又失敗了。

忽必烈和達來都鬱鬱寡歡,不得其解。

令忽必烈鬱悶的還有他親自選定的皇位繼承人42歲的皇長子真金不幸早逝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人世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人世間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 長眠大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