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章 登州守備(四)

八十一章 登州守備(四)

?所謂沒錢,是沒有白銀。

明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到崇禎接班的時候,商品經濟已經十分發達,而商品經濟十分發達的標誌,就是貨幣。

明朝的貨幣,是白銀。

簡單地說,沒錢的意思,就是沒有白銀,沒有白銀,無論你有多少經濟計劃,有多少財政報表,都是胡扯淡。

舉個例子,陝西受災,朝廷估算,要賑災,必須一百萬兩白銀,但是就算你把皇帝的聖旨拿到陝西,也換不來一兩銀子,因為沒有白銀,所以無法賑災。(白銀可不是票子隨便印出來就能用的,各地更沒有銀行來給你提款)

好了,為什麼沒有白銀。

先糾正一下,不是沒有白銀,而是白銀不夠。

為什麼白銀不夠?

用大家都能明白的話說,就是白銀有限,朝廷用掉了一兩白銀,未必能掙回來一兩,加上我國人民,素來以勤儉節約聞名,許多人拿到真金白銀,不喜歡花,要麼存在家裡,要麼溶掉,做幾個香爐、人像之類的,還能美化環境,所以市場的白銀越來越少。

人口是生的越來越多,銀兩越來越不夠用就算了相反的還在自己偷偷的不斷減少,實在是要命。

更重要的是,明朝的商品經濟實在太過發達,經濟越發達,需要的白銀就越多,可是白銀就那麼多,所以到最後,白銀就不夠用了。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上有一個通稱——通貨緊縮。

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不用紙幣?

很好,如果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很聰明。因為聰明的人問出來的問題都是一樣的。

但史料告訴你,在你之前的六百多年,有人問過這個問題。這個人的名字,叫朱元璋。

六百多年前,他就想到了這個問題,所以開始發行紙幣。

在經濟學中,有這樣一句諺語:棍棒打不垮經濟理論。

這句話的通俗意思是,無論你多牛,都要照規矩來。

朱元璋就是牛人,也要按規矩來。雖然他發行了紙幣,一千、一萬都印過,可惜的是,幾百年來,大家還是認白銀,就不認紙幣,再牛都沒用,就算是印出張一百萬的大鈔來、我估計當時人家賣包子的都非常不願意來收你的錢。

所以說還是現代化的社會好,每個國家發行的鈔票都是會按國庫里的黃金儲備來印,貨有多少我們就印多少。

所以世界大多數各國的物價基本上都是還比較正常,至少不會出現一百萬隻能買瓶水的現象。比較國庫的黃金儲備不夠,你沒事拚命印那麼多票子。那隻能是逼的錢不值錢、物價飛漲。

雖然除了某些國家比較腦殘就是愛亂亂印票子,感覺不多印一點就是吃虧了。所以你去了日本、或者韓國到時候吃碗拉麵就收你幾千日元、我覺得你當時候還是不要驚訝。

因為我以前曾經看到某部韓劇發現裡面隨便一個小職員就是張口閉口幾百萬、幾百萬的,嚇得我直以為韓國佬都是富的基層人民流油了,直到後來我才想起來這不就是傳說中的韓元嗎,真是專嚇唬文盲人。

這個問題到此為止,多餘的話就不說了,你只要知道,崇禎同志是想賑災的,之所以賑災不成,是因為沒有錢,之所以沒有錢,是因為沒有白銀,之所以沒有白銀……

當然,之所以西北先鬧起來,除去天災、銀禍外,還有點地方特色。

西北一帶,向來比較缺水,比較窮困,比較沒人理,外加地方官比較扯淡,所以這個地方的人,過得比較苦。

生活艱苦,飯都沒處吃,自然沒條件讀書。

沒條件讀書,自然考不上功名,考不上功名,自然沒官做。

沒官做,也得找事做。

而西北一帶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當兵。

生活艱苦,民風自然彪悍,當兵是最合適的工作。

除了當兵之外,還有一份更為合適的工作——驛站。

驛站雖說比較小,但好歹是官辦的,也算是吃皇糧的,而且各省都有撥款,搞點潛規則,多少能撈點油水,養活自己,是不成問題的。畢竟大明的公務員再窮飯也是還有的吃的。

史料統計,光是甘肅陝西,就有幾萬人指著驛站過日子。

崇禎二年(1629),驛站沒了,裁掉了。

被裁掉了,裁掉它的,是一個叫做劉懋的好人。

崇禎同志的運氣實在太差,災荒、錢荒、又奪了人家的飯碗,如果不鬧,就不正常了。

他不是故意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偶然。偶然的災荒,偶然裁掉驛站,偶然的地點。(超級猛人新秀李自成就在驛站上班、沒了飯碗之後就跟著造反混飯吃去了)

如果其中任意一個偶然沒有發生,也許就不會有最後的滅亡。

可惜,全都偶然了。

其實對於明末的滅亡很多人會曾經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我認定,在這些偶然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必然,一個真正的,決定性的原因。

就是這個原因,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我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了這個最終的原因,四個字——氣數已盡。

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大致都是有期限的。一個人能紅兩年,很可能是偶然的,能紅十年,就是有道行的,能紅二十年,那是劉德華,但劉德華也是紅不了幾百年,因為人的壽命也是有限的。

公司也一樣,能開兩年,很正常,能開二十年,不太正常,能開兩百年的,自己去數。

封建王朝跟公司差不多,只開個幾年就捲鋪蓋的,也不少。最多也不過三百年(大漢),明朝開了二百多年,夠意思了。

當然,崇禎是不會這樣想的,無論如何,他都要撐下去,否則將來到地下,沒臉見開鋪的朱元璋,愧對祖宗無顏面是也。

所以他派出了楊鶴。

楊鶴,湖廣武陵人(湖南常德),時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經朝廷一致推薦,楊鶴被任命為兵部侍郎,三邊總督,接替之前總督武之望的職務。

工作交接十分簡單。應該說,基本不用交接,因為楊鶴到任的時候,武之望已經死了。

不是他殺,是自殺。

武總督是個很有責任感的人,鑒於西北民變太多,估計回去也沒什麼好果子吃,索性自殺還能混個烈士的名號追贈。(孫元化就是心太軟,下手慢了一點)

而楊鶴之所以接替這個職務,是因為一次偶然的談話。

楊鶴是一個進步比較慢的人,在朝廷里混三十多年,才當上僉都御史,混成這樣,全靠他那張嘴(小噴子水軍是也)。

皇帝喜歡魏忠賢,他罵魏忠賢;皇帝討厭熊廷弼,他為熊廷弼辯護。想什麼說什麼,幾起幾落,該怎麼來還怎麼來。

崇禎元年,他被重新委任為御史,當時民變四起,大家都在商議對策。

有一次,幾個人聚到一起,聊天。聊的就是這個,楊鶴就在其中。

楊鶴是都察院的,這事跟他本無關係,他之所以摻和進來,還是兩個字——嘴欠。反正牛鼻不上稅不吹白不吹,洒洒唾沫星。

反正是吹牛,不用動真格的,就瞎聊。這個說要打,那麼說要殺,如此熱鬧,楊鶴終於忍不住了,他說,不能打,也不能殺,我才是今天的話題之王。

然後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元氣說(什麼出名亂瞎掰什麼)。

在他看來,造反的人,說到底,也還是老百姓。如果殺人太多,就是損傷元氣,國家現在比較困難,應該培養元氣,不能亂殺。

幾句話,就把大家徹底說懵了,對於他的觀點,大家有著相同的評價——胡說八道。

不殺人,怎麼平亂?你不把那些反賊宰了,你還指望再讓他們普及幾年文化教育就個個立地成佛了不成。

這是一個不為絕大多數人接受的理論,不要緊,有一個人接受就行。

不久之後,崇禎知道了這個理論,不會用人的老毛病又犯了,心裡十分高興下,急急的召見了楊鶴。

好事一件接著一件。很快吏部主動提出,鑒於楊鶴同志的理論很有實用價值,正好前任三邊總督武之望死了,正式提名楊鶴同志升任該職務。

既然你每次吹大牛鼻比誰都響,那我們就成全你吧,別屈才跟著我們成天灑口水了。

楊鶴不想去。原因很簡單,本來就是吹吹牛的,壓根不會打仗,去了幹啥?被人打?

但是牛都吹了,而且是吹的破了天。外加吏部支持,皇帝支持,如此重任在肩,咬咬牙就去了,畢竟粉絲太多面子上過不去,不去實在落臉啊。

可是楊同志不知道,吏部之所以支持他,是因為討厭。皇帝之所以支持他,是因為省事,因為他的牛鼻吹的已經是出神入化把皇帝都騙成功了。

和楊鶴不同,吏部的同志們都是見過世面的,知道平亂是要砍人的,砍人是要死人的,死人是要流血的。楊鶴這套把戲,也只能忽悠人,瞎吹兩下混混工資。為達到前車之鑒、後事之師的效果,讓後來的無數白痴書獃子明白,亂講話要倒霉,省的那些御史言官們沒事就跟著瞎攪和亂扯,為了殺雞給猴看才著力推薦他去的。

死在那邊最好,就算不死,也能脫層人皮。

畢竟那些黑惡勢力團伙可沒學過文化知識,你就是牛皮吹破天了人家也是不懂,不上刀子治治,人家就是不肯服,你還怎麼著。

相比而言,崇禎的用心是比較善良的。他之所以喜歡楊鶴,是因為楊鶴提出了很好的理論——省錢的理論。

不花錢,不殺人,不用軍餉,不用調兵,就能平息叛亂,太省了。空手套白狼是也。

就算是忽悠人的,最多把楊鶴拉回來砍了,很省成本,如此生意,不做白不做。

就這樣,一腦袋漿糊的楊鶴去陝西上任,至少在當時,他的自我感覺很好。

楊鶴理論之中,最核心的一條,叫做和氣。

用他自己的話說,殺人是傷和氣的。所以能救活一個,就是一個,畢竟參加民變的,原先就是民。

這個理論,一年前,應該是對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小地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明末小地主
上一章下一章

八十一章 登州守備(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