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章 登州守備 (三)

八十章 登州守備 (三)

?走過四條車水馬龍大街,五千步的距離,德良來到了萊州城東面的糧米鋪子「隆盛號」。

迎面而來的是一個鋪面,三層樓閣臨街而立,上面有大字金漆招牌。

「這就是隆盛號的鋪面了。」德良抬頭看了看金子招牌,那一筆字深沉有力,筆鋒如箭,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個豪商巨富開的大米鋪子「這家店鋪非同小可,不如進去看一看」。

店鋪之中出入的人熙熙攘攘,但大多數都是身穿青衫絲綢的商人,還有穿著服裝,四方冠,帽檐耳朵邊兩條帶子垂下來的秀才算賬先生。還有一些身著緊湊服飾,孔武有力的武士。

大明王朝威震四海已經有兩百多個年頭了,兵器製造也是上流,更何況萊州城是沿海糧食周轉最大的一個貿易交流中心,一些店鋪之中什麼海外稀奇古怪的玩意兒都有。所以無論是西方洋夷子,還是東方越南緬甸各國,北方專做軍用生意的晉商,南方神風島國,琉珠等國家的人,都喜歡千里迢迢到大明來採購東西。

還過不了幾天就又是新年了,萊州城的各大店鋪尤其熱鬧。

德良走進了店鋪之中,看見許多買米的人,什麼營生的百姓都有。隨口也是拉過來一位夥計問道「小二,這裡的粗糙米穀都是多少錢一石?」

那夥計見的德良一身打扮的窮酸也不像是個有錢人,也是不難煩的回了句「一石計價二兩銀子」。就翻個大白眼、扯身幹活去了。

「二兩銀子一石?糧價怎麼會翻的那麼快,」心中訝異下自然是不能放那夥計走,大手一伸就是把人給撈了回來。

見著這窮鬼還想要繼續糾纏,這夥計正要發怒,卻是見著袖子里就多了十多枚大銅錢,這臉色一下子便是緩和了下來。畢竟這和天過不去、和地過不去,誰也不能說和錢過不去吧。

「小二,這我問你。此番前年我都是買著糧食的,最貴的也不過是四百多文一石,糧食怎麼會漲的如此之快。簡直是翻了四五倍之巨啊。」

手上收了人家錢財后,米店夥計面色緩和下也是顯現的有耐心了不少,跟著德良便扯起大嘴就噴起唾沫子起來「這位客官可是不知道吧,現在西北十七路義軍反王都是鬧翻了天。朝廷幾十萬大軍如今都在西北圍剿和反賊混著打翻了天,搞得交通官道和行運大路都是一片戰事糜爛、搞得南方的米糧現在是任誰也運不過來。你說這米價能不漲嗎,客官勸你一句實心的、要是家底里還有些錢兩的話就趕緊的拿出來買些米穀回去屯著吧,指不定這仗得打到什麼時候、再過些時日我怕連五兩一石糧食都是沒得賣了。」

見著德良在一旁竟然聽的人都吶吶的呆住了,這夥計還以為是這個鄉下佬被「五兩一石」這句話給唬住了,鄙夷的嗤笑幾聲甩著搭布就往店裡去了。

「十七路反王、十七路反王,看來這天下真的要大亂,如今韃子已經是弄的朝廷焦頭爛額了,現在還跑出個西北流明作亂。看來這個事情我得好生記著,必須儘早回去跟主公彙報才是。米價已經暴漲到了這個地步嗎,不過我們戶所卻是不怕。主公之前大肆收購了五千石糧食,現在數月下來也不過是才吃了一千多石不到而已,哼。這*商為富不仁,發起國難財來了。遲早老子要拿刀子把這些老豬狗挨個的宰了。」

回過身來,德良深深的望了一眼這人來送往的大米鋪朝著大道就奔著登州去了,想想萊州的米價都已經如此、登州飽經戰亂就更是不必說了。

雖然之前在山東搞叛亂的孔有德是個麻煩事,但要看跟誰比,要跟西北比,就不算個事。

據說朱元璋當年建都的時候,曾經找人算過一卦,大致內容跟現在做生意的差不多,比如這筆生意能做多少年,有什麼忌諱等等。

據說那位算卦的半仙想了很久,說了八個字:

始於東南,終於西北。

朱元璋建都南京,就是東南,按照這句話的指示,最後收拾他的人,是從西北過來的。

這句話看起來很玄,實際上倒未必。這位半仙懂不懂算卦我不知道,但他肯定是懂歷史的,自古以來,中原政權完蛋,自己把自己折騰死的除外,大多數外來的什麼匈奴、蒙古,都在西北一帶。

五胡亂華時期、(魏晉南北朝)蒙古崖山滅宋、大秦據函谷關滅七雄(大秦之前也算是蠻夷出身的一國),這些少數民族基本上都是從西北那邊跑出來的猛人。

但就崇禎而言,肯定是不信的。因為對明朝威脅最大的,是后金。而後金的位置是東北,就算是被滅了,也是始於東南,終於東北。

但事實告訴我們,算卦這種事,有時是很準的,最起碼比某些天氣預報准了不是一點半點。

西北很早就有人鬧事了,但原先並不大,最多就是幾十個人,搶個商鋪(打砸搶燒),拿幾把菜刀,鬧完後上山當匪,殺掉的最高官員,也就是個知縣,如果混得好,沒準將來還能招安,當正規軍。

例如那個好漢見了納頭就拜的呼保義宋江就是這麼乾的,而且當時也是屬於絕大多數的反賊農民軍的心裡,畢竟當流匪的前途實在是太黑暗了。

可一到崇禎元年,事情鬧大了。

整個陝西、甘肅一帶,民變四起,殺掉知縣,只能算起步了。個別地方還幹掉了巡撫,而且殺完搶完且不散夥,經常到處流竄,到哪搶哪。

這種團伙,史書上稱之為流賊。

流賊的特點是,四處跑,搶完就走,打一槍換個地方。組織性不強。昨天搶完,今天就走,可以,昨天被搶,今天加入搶別人,也可以。成員流動性很大,但都有固定領導團隊。

這個和傳銷的性質差不多,不過危害性也是更大屬於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禍國殃民型的。因為骨幹老是打不死,只要一到到了有人的地方一鼓動,這火苗馬上就又燒著了起來。所以這些反賊總是每次抓了又抓剿了又剿,根本就是牛皮筋一樣噁心死人。

當時的西北,類似這種團隊有很多,優秀的團隊管理者也很多,當然都是些極其惡劣的黑惡勢力團伙。但久而久之,問題出現了,由於成員流動性太大,且沒有固定辦公場所,團伙成員文化又低(平時連一口飯都吃不上,就更別談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了),天天跟著混,時間長了,很難分清誰是誰。

為妥善解決這個問題,團隊首領們想出了一個絕招——取外號。

所以在崇禎元年,陝西巡撫呈交皇帝的報告上,有如下稱呼:

飛天虎、飛山虎、混天王、王和尚、黑殺神、大紅狼、小紅狼(還好不叫小紅帽)、一丈青、上天龍、過天星。

全是外號。

取這樣的外號,是很符合實際需要的。畢竟團隊成員文化比較低,你要取個左將軍、右都督之類的稱號,他也不知道是啥意思,而且這種外號,大都是神魔鬼怪,叫起來相當威風,給那些基礎混子群眾一種不明覺厲的感覺。

至於這上面提到的諸位神魔到底是誰,別問我,我也不知道,這位他們只是些小配角不出名,厲害的李自成幾個後面才出來。

鑒於該行當風險很大,且從業者很多,要是運氣不好,剛入行,把外號取好就被幹掉,也很正常。而且許多外號由於過於響亮,使用率很高,經常是幾個人共用一個外號,要搞清楚誰是誰,實在很難。

無論叫什麼,姓甚名誰,其實都無所謂,你只需要知道,當時的西北,已經不可收拾。

按一般史書的說法,這種情況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明朝末年,朝廷腐敗,經濟蕭條,貪官污吏,苛捐雜稅數不勝數,民不聊生,於是鋌而走險。

按官方的話說就是萬惡的封建社會實在太壞、而且連著皇帝壞、官僚也壞,全國的地主老財們也是跟著壞,這才逼的農民老百姓沒了活路。

例如什麼以明朝為背景的電視劇、電影里的鏡頭開場白都是會嚴肅的介紹明末天下大亂、官僚腐敗、什麼什麼的然後逼的老百姓們群雄四起。

而這種說法,就是傳說中的套話,雖說不是廢話,也差不多。

因為事實並非如此。

很多人並不知道,明朝末年的民間經濟並沒有蕭條,比如東南沿海,經濟實在太好,開生意做買賣,相當紅火,大家齊心協力,正在搞資本主義萌芽,蕭什麼條?明末資本主義萌芽就是在這個時候。

全世界GDP百分之七十以上還在大明,比現在的什麼超級美國大叔強是的多了去。

賦稅也沒多少,以往兩百多年,官田的賦稅,只有百分之十,民間地主的賦稅,最多也就收百分之二十。後來開徵三餉也才到百分之四十。當然,個把地主惡霸除外。(畢竟田是人家地主的,偶爾收租子苛刻一下也是老傳統了)

西北之所以湧出這麼多英雄好漢,只是因為崇禎運氣不好,遇到了一件東西。

中庸有云: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其實遇到妖孽,倒也沒什麼,畢竟還有實體,實在不行,找人滅了它。比如說像九尾狐狸妲己什麼的。

崇禎遇上的,叫做災荒。

翻開史書,你會不禁感嘆,崇禎同志的運氣實在太差:

崇禎元年,陝西旱災。崇禎二年,陝西旱災,崇禎三年,陝西旱災,崇禎四年,陝西旱災……

我在想如果不是作弊,就算是叫唐太宗什麼的轉身過來頂上崇禎的位置都是沒用了。畢竟唐太宗也不是荊棘之興袁隆平、還能整出歌什麼超級奧特曼稻子來拯救世界、餵飽老百姓的肚子。

災荒之後,沒有糧食吃,就是飢荒。

沒有糧食吃,就吃人。

對受災的人而言,吃人,並非童話,這是飢荒的童話不過吃人的不是大灰狼而是人和人。

據說當時西北各地的小孩,是不能四處亂跑的,如果沒看住,跑了出去,基本就算沒了。

注意,不是失蹤,是沒了。

失蹤的意思,是被拐賣了,沒了的意思,是被吃了。

據說,當時還有人肉市場(別想歪了),具體幹什麼買賣,看名字就知道。

說這麼多,只是想說,這並不是童話,也不是神話,而是真話。

既然有災荒,朝廷為什麼不賑災呢?

答案很簡單,沒錢。

此前有個經濟學家研究出來的報告上寫道,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沒錢。

這個其實還是比較靠譜的,財政赤字太多,掙得沒有花的多,最後垮台。

美國政府每年時不時搞個全國公務員一齊攜手放長假,就是因為遭了沒錢的罪,沒經費倒閉關門了。

但崇禎的苦卻是苦的與眾不同,因為當時的情況應該說:這根本就不是沒錢,不是沒有收入,而是沒錢(沒銀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小地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明末小地主
上一章下一章

八十章 登州守備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