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章 韃子入寇(四)

六十一章 韃子入寇(四)

?所以眼看著寒冬將近,而且依著現在秋天還不到就能凍成這破樣,已經可以大概的預想到今年的冬天該極寒成什麼樣子了。而按照國際慣例(大明,后金兩國)凡是遭遇了大飢荒,又要過不了冬的時候。為了避免自己被餓死,應廣大游牧群眾的要求下皇太極肯定又要來入寇劫掠了(專業術語打草谷)。

而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解釋一下「小冰河時期」。指的是明朝末年以後、康乾盛世以前(古代基本上是靠天吃飯啊),當時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有廣東的同學肯定是想看看這個奇景吧)。

極度寒冷的時期驟然加劇,糧食產量驟然下降,這對於一個人口龐大的大明帝國來說可謂是非常致命的打擊。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先秦晉,后河洛,繼之齊、魯、吳越、荊楚、三輔,並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不然後來李自成、張獻忠幾個小螞蚱怎麼會總是剿之不滅,後來李自成被趕到山裡只剩十八騎,待出來不到半年就發展成了幾十萬的農民大軍。我相信他當時可沒說自己是彌勒佛降生什麼的引來各地信眾膜拜。其實根本的原因就是連著十幾個省的百姓都被天災鬧得活不下去了,不然鬼才跟你去造反。畢竟干這個可是要掉腦袋的,

不是實在沒口飯吃誰會跟你干。(對於我瞧不起這些農民軍後面會說到,主要是這些個王八犢子在我查史料的時候發現干出來的壞事基本上都跟韃子差不多了,對於這些渣渣,我只能說句,我呸)

而這樣長時間和高密度的災害則是極度削弱了明朝的國力,到了1619年整個「小冰河期」中氣溫最為寒冷的時期整整肆虐了20餘年,這時發生了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崛起的一戰),以火器軍械為主要戰力的明軍被迫在糧草和裝備都匱乏,且訓練並不足備的情況下和后金軍開戰,更為不幸的是此戰中的三個分戰場上,明朝軍隊的數量都不如后金軍,后金軍以其機動性取得了每每數倍於明軍的優勢兵力,戰鬥的結果可想而知。

崇禎即位以後災情更是進入了谷底(這位老哥眼淚確實是嘩嘩的啊)。綜合南北方誌的記載,災變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萬曆十三年(開始變得明顯,但時起時伏,1600年前後開始驟然加劇,崇禎一朝才達到災變的高峰。(說天氣要亡他還是比較靠譜的)

最不幸的就是到了萬曆、崇禎年間,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同時鼠疫也開始蔓延,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終於在山西爆發,明朝末年更是蔓延到了京畿地區,這直接導致了北京城的輕易被攻佔。(半月間幾十萬的衛京部隊就集體撲街了)

搞得我一查史料就老是懷疑這李自成是不是老鼠精轉世來著。.

而明朝滅亡以後,氣溫於1650年後開始快速回升,這才有了滿清所謂「康乾盛世」,其實不過是氣溫回暖后災情減弱罷了,和明朝正常時期比還差很遠。

順帶補充一下我的調查驚人小發現。這玉米、番薯(尤其是這大番薯)由海外成熟的傳入中國進行種植的時間也正好是清初,所以當時凡是遇到諸如歷代大飢荒吃不上飯的時候,那些百姓們都是因為能有了地瓜(番薯的學名)填肚子才得以活下來。

對於像番薯的驚人生長能力,我就是很有深得體會的。記得以前小時候,只要你隨便亂挖幾個爛土坑,把番薯那麼隨便一種就可以直接別去理它了。(什麼澆水施肥的通通不要,人家番薯哥可是十分聽話)待得差不多可以收穫的時候,你再往種番薯的地方那麼一挖,當時肯定是要嚇死鳥,連著一大堆的粗又大番薯就新鮮出爐了。

就我這半鬧著玩的人都能整出那麼大的產量,那番薯恐怖的產量和生存力就不用多說了。所以這康乾盛世的時候,一逢著遇到大旱的時候。本來這餓的剛想造反的農民伯伯一看,喲,原來還有番薯收成那麼多,算了勉強肚中也能湊合著吃,這日子忍忍就過去了,只要是餓不死人這反也是不造了。但番薯的營養卻是遠遠低於大米等主食,而且紅薯體積大,更是很難保證肚中的飢餓感,被餓急了的百姓也就只能拚命吃才能稍微得到緩解。

所以這些長年累月因為食用番薯過度的老百姓,經常是身體四周瘦骨如柴,唯有肚子撐的飽飽凸起來(消化不了)。而且吃番薯過度而造成的後果可不是整天放屁那麼簡單,那些老百姓會整天都有著一股燒心的痛苦,胃裡也老是總有酸水想吐出來。

所以說句不好聽的話,康乾盛世這個名稱實在是起得不甚恰當,應該是要叫「地瓜盛世」才對。(有異議的人請自行回家吃滿一個月的番薯,享受完當初大清盛世下幸福老百姓的待遇之後。請隨意的再來大把批評我,千萬不要客氣)。

而這玩意的更主要特徵就是既沒營養又吃多了撐肚子消化不了,不過對於現代人來說偶爾吃吃還行,味道覺得很是不錯。但如果讓你天天扎頓拿這玩意吃,肯定是不出一個星期就要看著就會吐出來的。

不過真的要選世界好百姓的話,中國的農民伯伯們肯定是要名列前茅的。自古中國的農民就是忍耐力最強也是最勤勞肯乾的,我覺得沒有之一。你讓我交稅租,我交。你叫我出徭役(免費當朝廷公共工程農民工),我也去。朝廷只要是還稍微能留口餓不死的飯給他們吃,這些農民伯伯就從來都不會出現有造反的念頭。

可不好意思。到了明末這就什麼都變了,因為天氣不好那是改變不了的。

滿清韃子被天氣搞得沒飯吃,「走,我們搶他娘的」。

而那些老實的農民伯伯們被天氣搞得沒飯吃,朝廷這邊也是更不想讓滿清韃子進來搶東西所以要收軍費保護大家,也只得不好意思了再向老百姓伸把手。

這時候李自成、張獻忠等一大堆社會不穩定因素趁機出來鼓動一下。這些老實的農民伯伯們也只好激動的開了腔「走,我們反他娘的」。畢竟老實歸老實,並不代表人家願意傻乎乎的站在這裡被餓死。

所以面對這固有的小冰河時代變化。我們的救火隊員崇禎老大哥,是這邊救了那邊起,義軍、韃子兩頭是點名著要找他麻煩啊。

正所謂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是也。

崇禎皇帝在繼位前一年,大明帝國東北部的后金帝國在有驚無險中完成了權力的交接。努爾哈赤死後,他的八子皇太極以「天聰」為年號的登上大汗寶座。這位軍事才能稍遜乃父,但政治才能卻高出乃父甚多的后金新一代領袖與乃父一樣,有著勃勃野心。從繼位伊始便確定了戰略方針——不斷的騷擾明朝邊境,盡量掠奪人口和資源,加強自己的實力,「以待天命」。從努爾哈赤開始,后金帝國便由東到西向大明國都步步逼近,直到面對「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並以及由孫承宗所構建的寧錦防線(直到大明滅亡了關寧錦防線也沒被打破,這個牛吧)。

而光是上次崇禎二年的后金入寇,總共歷時就近七個月。在關內掠奪了無數人口財物的后金軍在搜刮的實在是帶不完的時候才終於撤退了,,此事入寇中后金不但蹂躪了明帝國京畿附近兩府十幾個州縣,在人口和財物上得到了大大充實,還以微小的代價消滅了明帝國數萬軍隊,其中包括一名侍郎、一名巡撫、三名總兵官,並迫使崇禎自己殺掉了兵部尚書王洽、督師袁崇煥、薊遼總督劉策、山西巡撫耿如杞、總兵官張士顯、張鴻功等一大批高級文武官員,至於被罷官、流放的高級官員更多。除了在經濟、軍事上的打擊之外,更致命的是又極大的造成了人才方面的打擊。最著名的就是對於袁崇煥冤殺,更是嚴重打擊了明帝國軍隊的士氣,從此以後,成編製的部隊投降后金的事件開始頻頻發生。(孔有德這個打光棍司令的不算,屬於賣技術的)

而坐山吃空的皇太極明顯是還沒有自力更生的意思,眼看著搶來的玩意吃吃喝喝也整的差不多了。而手底下廣大的游牧群眾更是對於餓肚子過冬這個主意表示強烈的反對,嚷嚷著我們要填飽肚子,不然就集體鬧事的幹活。

不過皇太極可不想讓這股火燒在自家門口,既然反正是要鬧了,與其出去狠狠的宰大明這頭肥豬,也總比是在家裡造自己的反好吧。

既然想好了要動手,那出發前任務總是要先分配一下吧,

按照國際慣例(后金自己的老傳統)凡是有重大決定都是要先開個會,你說遼東霸主皇太極跟誰開會去呢?和崇禎嗎,那當然不是了。開會的幾個主角就是他的幾個親兄弟,在努爾哈赤在赫圖阿喇登基為汗時,就設了四個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

不過這些個貝勒可不能跟那些清廷劇里的相比,因為這幾個老大都是手握實權的人物。要說為什麼這些人能那麼牛鼻,那都是因為封他們貝勒的「黃阿瑪」就是火影忍者一代目——努爾哈赤是也。后金國的建立者努爾哈赤死時,皇太極繼承大汗位置。但與其他三位親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稱為四大貝勒時期。他們稱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各置官屬」。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小地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明末小地主
上一章下一章

六十一章 韃子入寇(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