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附會與謀篇

第四十三章 附會與謀篇

在文章寫作中,所謂「附會」是指什麼呢?例如一篇文章的寫作,無論在腹稿前的謀篇,還是於草稿后的裁決,就是當統籌或審視全篇時,要有首尾連貫、取捨斟酌、禁忌限制和理義定位的謀划,目的是為了字詞章句及其段落層次,從整體結構上,表現的有條不紊,而不是錯亂蕪雜。

關於文章創作中的「附會」,若用建築房屋打比方,就是建房前的圖紙,或蓋房時,首先要搭建起來的主體間架結構;若用裁剪衣服作比喻,就是按照身材或要求樣式進行剪裁后,應如何拼接縫合的問題。

文學創作過程,依據具體需要和個人才能,首先應該選擇文章體裁,一旦確定了使用何種體例格式,隨後就要以情懷志向為心腦,以意向事理為骨髓,以辭藻文採為肌膚,以音調韻律為榮衛,即類似醫生辯證虛實治病一樣,又像畫家調配顏色繪畫一般,亦如樂師創作和諧悅耳的音樂,必須通過斟酌比較,並歷經取捨得失,才可能達到一種心曠神怡的理想效果。其實,像這樣一種「附會」的全過程,也是一切藝術創作必須要遵循的共同規律吧。

文章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恰似一棵生機盎然的樹木,自上而下,不但枝蔓叢生,而且盤根錯節。如果剖析其之所以挺拔茂盛的原因,其實就在於「根有本末」而「干有主副」而已。也就是說,樹木上的一切殘根末節和繁雜枝葉,必然要依附主體本根,否則就是形同虛設,脫離本根必將難以持久存生。因此,所謂附會,也稱其為「附辭會義」,就是遵循一些既定的文章體例格式,在參考發揮以往某一類經典範例的基礎上,務必使新創作文體的情理文采,緊緊圍繞着事前擬定的主題思想,類似樹木本末必定要圍繞樹榦一樣不離不棄。

在《周易?繫辭下》裏面,有一句「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的道德警示。若將其落實到文學創作活動中,就是文章中的字詞語句,無論包含和表達的情志多麼繁雜,都必須主次分明,而不能本末倒置;同樣,其中的辭藻文采也無論多麼豐富艷麗,都不能嘩眾取寵而喧賓奪主。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這種程度呢?這就要像東漢崔駰《達旨》中所講的一樣,必須去遵循「扶陽以出,順陰而入。春發其華,秋收其實。」的自然規律。也就是要在整體結構上,不僅要順時順勢,還要表裏如一,更需要有始有終。這就是文章「附會」所應依從的具體辦法。至於文章中如何把細枝末節與中心議題之間的關係,處理的儘可能和諧完美,這一方面,要像《淮南子?說林訓》指出「畫者謹毛而失貌,射者儀小而遺大」,其主旨就是,不要因為過分雕琢細枝末節,或者一味追求技巧性完美,從而導致面目全非,或根本失去目標;另一方面,又要如同儒家倡導「詘寸而信尺,小枉而大直。」「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其中心意思,就是要敢於不拘小節,勇於犧牲局部利益,來贏得全局結果的理想美好。這才是文章「附會」在整篇謀划時,必須要明確的兩個原則。

自古以來,凡文章篇籍,在體例格式上一貫變化多端,於內容思想上更是紛繁複雜。單就某一篇文章的謀划而言,在整體形式或具體內容上,如果單調劃一,其字詞必定給人枯燥乏味的印象;如果博大精深,其文句必定辭藻繁多而冗長;如果草率急促作文,必將會有疏漏而徒增遺憾;如果遲疑緩慢成章,則容易誤事而演變成禍患。另外,在人與人之間,不僅秉性才情不同,而且思緒理念各異。當書寫文章時,有的人特別擅長首尾呼應,而有的習慣層層遞進。然而,綜合來看,像整體結構兼顧謹嚴的作家較少,而只注重頭尾或段落之間銜接呼應的相對多見。事實上,一旦文章存在整體結構性不嚴謹,必定會有主題思路不連續,並導致全文韻律失序。這就如同人體脈絡不通暢,必定會有形體焦枯的模樣。反之,若文章能夠兼顧整體,並做到前後通暢且表裏如一,必定會有詞義韻味的渾然一體。這又會如同樹膠粘合木材的嚴絲合縫,亦如祭祀祖宗神靈的籩豆之事,務必推崇黃色基調一樣吧。

通常情況下,像駕車的驂服四匹馬,儘管他們的力量各異,但駕車的六根韁繩,只要能夠像彈撥琴弦一樣和諧,就可以使車輛左右進退自如。然而,馬車的兩個輪子之所以能夠左右進退一致,關鍵就在於車軸貫穿二者其中。所以,凡文章創作的訣竅和法術,雷同駕馭車輛,一旦提筆在手,如同操縱馬車韁繩,進退急緩,行止取捨,始終不能脫離「軸心」的主導地位和決定意義。

凡深諳「附會」在文章創作中地位和價值者,也就不難理解,「附會」如同人體的肝膽,通過調節食品五味來保障機體健康,他們兩者之間,確實有着及其形象而作用雷同的重要性。事實上,若不明白「附會」對於文章寫作的重要性,也就像不懂得北胡與南越,在生活風俗上,存在千差萬別一樣,一旦置身其中,必定洋相百出。

另外,即便懂得了「附會」在文章寫作中價值意義,那麼如何提高這種具體能力?在文章寫作中「附會」的關鍵點在哪裏呢?像這樣一些困惑和疑問,也是一般文章寫作者,通常都會「感同身受」的棘手問題。對此,有一句話概括的比較好,即「改章難於造篇,易字艱於代句」,也就是說,如果修改一段文章,有時比重新寫一篇還要艱難;如果刻意更換文章中某一個字,時常比改寫一句話還要麻煩。像這樣的實際例證,已然屢見不鮮啊。例如西漢時,漢武帝曾詔令張湯(?-公元前116年漢武帝時酷吏杜陵人)草擬奏章,卻被一再退回;在漢末三國時,虞松(曹魏官吏字叔茂陳留人)因受命構思章表,卻遭到多次斥責。這其中可能原因,主要是理義闡述不夠明確,或文辭整體不夠協調。然而,前者經過倪寬替張湯改寫了底稿,而後者鍾會為虞松更換了五個字。於是,一個終於得到漢武帝的盛讚,另一個最算讓司馬師稱心如意。究其根本,不言而喻,若不是說理變得突出鮮明,必定是字句修改後,如同畫龍點睛。由此可見,「附辭會義」的巧拙,不僅是因人而異、相差甚遠,而且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實在不可小覷啊。所以,在文章寫作中間,筆端行止和裁句斷章,如同乘船搖櫓;而緊扣情理和潤色辭藻,恰似持韁揮鞭。像這些關節點面,都不僅是為了保障運行、起止的平穩安全,更是為了確保方向、目標的最終實現。

毋庸諱言,如果一篇文章在開頭時氣勢磅礴而又富麗堂皇,但裏面銜接的文句段落,一旦牽強附會而又凋零憔悴,那麼在閱讀期間,必定會給人一種晦澀或窒息的感覺,進而整篇文章於最終效果上,註定不佳和黯然失色。像這種情況,正如同《周易》第四十三「夬卦」的「九四」象辭一樣「臀無膚,其行次且。」(大意是:臀部受傷失去皮肉,走起路來踉踉蹌蹌。)因此,如同這句話所要強調的道理一樣,任何局部性的缺陷,尤其是關鍵部分的差池,必將影響全局形象、趨勢和結果。所以文章寫作,務必兼顧全篇風貌,首尾不僅遙相呼應,還要貫穿通暢,並且於整體上,更要表裏如一。本文強調「附會」的本質意義,亦不過如此。

總而言之:文章謀划重全篇,頭尾表裏銜接難;縱然思緒千千萬,莫忘心頭一線牽。根深葉茂賴主幹,快馬揚鞭勿跑偏;八音和諧「道」美樂,氣貫長虹「德」華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文心雕龍新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文心雕龍新譯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十三章 附會與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