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寫作與養氣

第四十二章 寫作與養氣

東漢時的王充,年近七十歲左右,所著述的《養性書》十六篇(均亡軼),完全是他個人親身經歷的經驗總結,而不是憑空捏造,或抄襲別人的文學成果。由此可見,寫作養生的書籍,需要有親身經歷,才能生動而吸引人。

人生於世,為了滿足耳目口鼻的享受,而不得不忙忙碌碌,四處奔波。而這種受感官慾望的驅使,最終達到目的的結果,不過僅是滿足軀體存在下去的基本物質需要。然而,人們通過書寫文字,致力於把心慮、思維和想像,通過言辭文句表達、傾訴和展示的方法方式,則屬於人類在個性志氣、情感意志方面,更高層次、更高境界的精神索求。

人的一生一世,只有壯志情懷得到了率性釋放,唯有心愿意向得以和諧達功,才屬於道德理想上的融會貫、名副其實,才會是性格修鍊上的滋潤順暢、和諧圓滿吧。如果人生,深陷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的身心勞頓,並且不能自拔,必定會帶來精神疲憊和病魔纏身,從而導致精氣過早的衰竭及其凋亡。這就是自認天道及其數理變化的必然結果。

傳說「三皇」年代,凡卓越人物的舉止言行,都十分率真質樸,完全沒有玄虛華採的道德說辭。唐堯虞舜時期,篆刻文字開始興盛,像言辭敷陳的篇籍,主要見於宮廷中帝王與大臣之間的書錄。歷經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東周「春秋」階段,而這期間流行傳承的書籍,於文化形式上,雖然明顯屬於繁文縟節的模樣,但在文學內容上,基本仍屬於直抒胸臆、就事論事的典範;起碼這中間,還沒有出現像刻意展示個人藝術才華的嬌柔故作。步入東周的「戰國」階段,列國紛爭,戰火連綿,陰謀詭計蜂擁,奸佞狡詐縱橫;與之相伴的文學藝術表現,就是四處湧現出來一些極力標榜自我的奇端異說;而像這樣一類藝術作品的創作者,他們舉目四望,唯恐不能儘快找到那些可以展示自我能力和個人才華的機會或舞台,他們趨之若鶩的腳步和身影,不只是爭先恐後,馳騁文壇的姓名和形象,更是此起彼伏。

自漢代至於今,文章體例的形式和內容,已然繁花似錦,堪比經典的優秀篇章,仍在層出不窮。單言可以划入「經史子集」中的名人名作,淺閱已經目不暇接,深究唯有望洋興嘆。現代人,如果想去臨摹或仿作,即便絞盡腦汁,已經難以超越,甚至望塵莫及了。正如《淮南子·齊俗訓》指出的像「衰世之俗」「澆天下之淳」一樣,時下文章的「澆淳散朴」,在內容實虛比較上,已然與古代相隔千年;現今作家的「殫精竭慮」,於身心勞逸程度上,確實與古人差距萬里。毋庸諱言,古代書寫文章者,為何坦然自得,並能夠從容不迫呢?反觀現今的舞文弄墨者,何以誠惶誠恐,卻依然無所適從呢?究其根本因由,亦不過如上所示:世俗淳樸已被腐化,返璞歸真近乎妄想。

人類發展的歷史,自古至於今,當青春年少之際,涉世雖然膚淺,但意氣風發而鬥志昂揚;當齒長年老之時,閱歷即便資深,卻精神衰退且志疲力竭。所以,一個人一生一世,只要氣血旺盛,即便窮思極慮,仍能不知疲倦而幹勁十足。但是,任何人一旦百思不解,或者窮奢極欲,不但精血衰竭,並且傷神氣絕。這不僅是一般生活常識,也是不同年齡段的人們,他們身心狀況與創作能力的客觀必然。人與人之間,儘管每個人都可以極力使用腦力和心智,努力去思學無邊無際的知識學問,但是各自的身體狀況和才智悟性,確實存在着顯而易見的差別。所以,在文學創作之中,如果一味追求辭藻靚麗和情理犀利,必定如同短腿的野鴨子,一心期盼能夠擁有仙鶴的長腿一樣,殊不知身心疲憊,則需要達到何等程度,才有可能夢想成真呢?他們,即便處在年富力強和血氣方剛的階段,如果沒有對自身條件和努力方向的正確判斷,而是一味急功近利的追求名譽聲望;如果總是日積月累的損耗精力氣血,那麼終將如同《莊子·秋水》裏講解的「尾閭泄之」一樣,縱然有汪洋大海般的精力,也經受不住周邊的泄露散失;如果總是成年累月的冥思苦想,縱然伴隨功名成就上的小恩小惠,亦如《孟子·告子上》中隱喻的「牛山之木」一般,雖然也曾經鬱鬱蔥蔥、巍峨壯麗,卻因為任意砍伐和牛羊啃食,早早變得草木稀疏、突兀嶙峋了。因此,但凡疲於奔命的殫精竭慮,必然導致積勞成疾,其中道理不是顯而易見嗎?例如王充,據說在門窗牆柱上放滿了筆墨,不假時日的著述立說;又如曹褒(字叔通東漢魯國薛城人),傳說走路睡覺尚且懷抱紙筆,不分旦夕的誦習經書。類似這種夜以繼日,像是度日如年的勞頓煎熬,曹操就曾擔心的說過,文思過度終會傷害性命;另外,陸雲也曾經感慨,過分專心必定作繭自縛、無疾而終。這一切都不是空穴來風啊。

從來讀書學習的道理,就是「精於勤奮、荒於倦怠」,故而才有「頭懸樑、錐刺股」傳為佳話。然而,凡是有志於文學藝術創作者,原本是為了抒發個人的情懷志氣,藉以疏散自我內心的糾結鬱悶。因此,他們本應執著一種從容不迫、自然率性、坦然起止的心態,去從事藝術創作和文字表達。他們的藝術創作活動,如果變成了殫精竭慮而身心憔悴,以至於著述減壽,甚至於揮墨喪命。這種狀態和結果,又怎麼可能會是「聖哲賢達」的道德用心?又怎麼可能留下來「中正典雅」的道德文章呢?天地之間,人的頭腦存在敏銳與遲鈍的區別,一個人所處的時勢命運,則有順暢與坎坷的差異。無論置身於何種世道生途,像先入為主、一葉障目、利令智昏的庸常性認識誤區,都應該引起所有人的警覺、戒備和防範。所以,《左傳·禧公二十四年》中,存在晉文公重耳「沐則心覆」的訓誡故事,而《易經·蒙卦》裏面,則有「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的誠懇說辭。

本章節之所以論說「養氣」,其宗旨就是提醒一切從事文藝創作的君子達人,起居務必有序,勞逸必須適當,要始終保持清凈平和的心態,更要保障在精神氣血飽滿的情形下,自始至終率性坦蕩的揮毫書寫。無論在何等功名利祿之下,一旦感到身心疲憊並思慮枯竭,切記不應再苦心營造,避免氣滯神昏而走火入魔。事實上,從來經典篇章的獲得,唯有當意念自然的孕育成熟時,才開始提筆抒懷,並如同呱呱落地的嬰兒,而且一旦揮毫宣洩殆盡,筆墨頃刻戛然而止……只有這樣的逍遙灑脫,才能恰似針灸一樣,即刻緩解筋骨疲勞;只有這般的談笑風生,才會如同藥石一般,必能治癒臟腑宿疾。凡文人作家,一旦習慣了於閑適時光中磨礪文才鋒芒,並還能時常保持餘勇待沽的創作膽氣,其運用文筆,終將會達到《莊子·養生主》中「庖丁解牛」一樣的遊刃有餘。人世間,像這樣一種理論或實踐,雖不是貯精養血,謀求益壽延年的奇門妖術,但對於文學創作而言,也算得上是「通過創作來養氣」的良藥秘方吧。

總而言之:天地蒼茫,化生萬物;思慮煩雜,文章叢生。精神氣血,好逸惡勞;修心養性,貴在清凈。水面清平可明鑒,火焰靜止愈光明;藝術品行貴自然,瘋魔狂作非雅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文心雕龍新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文心雕龍新譯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十二章 寫作與養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