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國的石油美元與石油爭奪(12)

第二章 中國的石油美元與石油爭奪(12)

?哈薩克也對其石油資產持民族主義姿態。2005年,中石油資助鋪設兩國之間的石油管道,希望達到每天40萬桶的產量。

但是中石油收購以前由加拿大人所有、擁有位於圖爾蓋(Turgai)盆地庫木庫勒(Kumkol)油田的哈薩克石油公司並不容易。

事實上,中石油最終不得不向哈薩克政府出讓所收購的三分之一。

2008年,為了

「恢複利益平衡,有利於國家」,哈薩克的總理威脅要從私人投資者手中收回油田。

這種增長的民族自信對包括中國公司在內的所有外國公司而言,都增加了風險。

不僅中國,俄羅斯對中亞也抱有野心。2006年冬天的事件凸顯了擺在中國面前的困難。

從哈薩克到中國的管道一年中僅有7個月安全運轉。在冬季,石油必須混合別的無粘性石油,這種無粘性石油是由俄羅斯供給的,功能是防止冰凍。

但是俄羅斯國有的石油管道公司Transneft在2006年冬天推遲交貨,聲稱它自己的管道僅有14萬的輸送能力,只夠滿足哈薩克的煉油廠。

獨立分析人士聲稱,該數字明顯不實,其無粘性石油儲量不止此數。最後,中國的中石油公司被迫以非常高的成本通過鐵路從哈薩克的另一地區運來無粘性石油,因為這是保持管道不被凍結的唯一方式。

無疑,中亞對中國而言是有戰略意義的石油供給者,但是它將努力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雖然這個地區把它抽取的每一桶石油都賣給中國,總量仍不到中國日需求的一半,但這已讓北京的軍事官員們頗受鼓舞。

因為它意味著中國更好地突破了二戰中日本遭受的石油封鎖狀態。但如果石油運輸長時間被破壞,中國的工廠仍將遭受面臨停產的折磨。

而且,中國在中亞必須處理好民族主義情感和複雜的歷史關係。俄羅斯也將在此地區維持一個主要戰略競爭者的地位,作為一種政治槓桿仍時不時將中國擠出石油供給的名單。

中國要保證購買石油的安全非常困難。面對如此漫長漫長的挑戰,早期的成功已經不復存在。

但是關於這個故事並沒有什麼不同。主要的石油進口國,包括美國都曾走過與中國相似的道路。

大部分最終放棄了,又回到國際市場上購買石油。假如石油保持大約每桶100美元,也許邏輯將會改變。

中國最終可能選擇從國際市場上購買更多石油,而不是購買昂貴的石油資產。

中國也可能將不得不轉向阿拉伯石油生產者,承認自己很難進行自己所喜歡的多樣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新絲綢之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新絲綢之路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中國的石油美元與石油爭奪(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