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熱血燃青春(下)

第5章 熱血燃青春(下)

1977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神州大地。我國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後,梁飛漢就敏銳地感覺到創業機會的悄然而至。這位出身於大城市的回鄉知識青年,可謂剛出校門,涉足社會,一路坎坷。刻骨銘心的曲折經歷不但使他深切地了解到中國農民的疾苦,也使他得到了鑽研並精通養雞技術的時間和機會。這一切,似乎都在為一個未來「運籌帷幄於百萬大雞之中,決勝於千里市場之外的集團養雞司令」的崛起作默默鋪墊......

改革開放之初,AH小崗村18戶農民簽訂的一紙生死狀震動了中國,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洪潮以排山倒海之勢沖開了死氣沉沉的「大幫哄」體制。蓮塘村通過抓鬮兒大會,把生產隊的耕地和所有生產資料分光了,5戶一頭牛,連掃帚、鍬鎬、犁杖、繩子都拆分到戶,8個豬槽子不夠分的,乾脆分別鋸成3截讓農戶抱回家,那種全家老小齊上陣的熱鬧場面比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土改還激動人心。3天後,生產隊寸草不剩,完全解體了。傍晚,生產隊長王牛仔對村民說,今後用不著敲鐘叫大家下地幹活了,隊部門口掛著的那塊鐵犁片我就拿回家做個紀念吧。

那個夜晚,全村許多間漏風漏雨的泥磚屋響起陣陣歡聲笑語,下了崗的生產隊長王牛仔卻蹲在自家屋裡,瞅著那塊銹跡斑斑的破犁片抱頭痛哭了一場。他心疼的不是隊長職務,而是這個剛見起色的生產隊。他當隊長沒幾年,拼死拼活領著社員把工分分值干到1元多,這在當地算是個先進典型了,怎麼一夜之間就拆光分光、徹底散夥了呢?他很痛苦,想不通。這種思想狀況顯然有點落伍了,跟不上形勢,不過高中畢業的他還想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廣播里說中國要搞四個現代化,現在把耕地劃成「豆腐塊」分給農戶單幹了,將來現代化的大農業怎麼搞啊?

很快,王牛仔看到,分田到戶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糧食連年大增產,中國人終於可以吃飽飯了,再加上發展副業外出打工,庄稼院的小日子越過越紅火。可是,眼瞅著城市的現代化像樓群瘋長、車流奔涌一樣突飛猛進,農村發展顯然緩慢許多,專家說那叫「徘徊」。那麼,農村現代化的出路在哪裡?未來的農業是啥樣?他還是想不明白。但他知道一個大道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小農經濟肯定辦不成現代化。

中國農業向何處去?這是歷史遺留的一個巨大問號,13億中國人要從根本上保障自己的糧食安全,必須對這個問題做出回答。

答案在哪裡?人民是創造歷史的主體力量,答案就蘊藏在人民無窮的創造力之中。

分田到戶以來,特別是農民免交農業稅以來,廣袤的鄉村大地似乎一片寂靜,億萬農民各忙各的小日子,各奔各的致富路。

在各忙各的小日子,各奔各的致富路的日子裡,梁飛漢迫切想改變眼前這種貧窮落後的面貌。怎樣才能脫貧呢?蓮塘村一無工業基礎,二無礦產資源,王牛仔當生產隊長時種植的柑桔橙又連片感染了「黃龍病」而毀滅了不少......靠什麼發家致富呢?梁飛漢苦苦思索著……

梁飛漢,這位在蓮塘村中少有的1米78的個頭和60公斤的體重,站在人群中簡直是鶴立雞群。他臉上的堅毅與樸質,執著與堅定,鐫刻著他從城市走來鄉間的歷史。

可能是在鄉間經歷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也可能是痴迷養雞經歷了對貧困挨飢受餓的切膚之痛,在梁飛漢的骨子裡鐫刻著征服貧困的堅強信念。

當分田到戶的歡悅還在村民們的心中蕩漾時,梁飛漢卻把目光投得很遠: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以後,從此各家單幹,自己掙錢……如何才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梁飛漢經過再三考慮,決定承包村一個丟荒了的果林場,創辦養雞場,作為他為當地群眾走共同富裕的切入點。

蓮塘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自古以來,蓮塘村的子民素有養雞的習慣,味鮮色美的「三黃雞」早就聞名於整個粵西地區。人們熱愛養雞,民間流傳著一個關於雞的美麗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在XX縣西面與陽春交界處有一個岩洞,洞內有一隻石公雞,每天拂曉時便高聲啼叫,啼聲嘹亮響徹雲宵,人們稱這個岩洞為凌宵岩。而在XX縣東面與雲浮交界處也有一個岩洞叫蟠龍洞,傳說是龍母娘娘的居所,洞內有龍母娘娘飼養的仙雞,其中有一隻後來變成了石雞,站在洞門口歡迎每天到來觀光的遊客……

雖然說,神話世界里的東西都非常天真和神奇,甚至經過後人的加工而變得更加美化和富有神秘色彩,但它的產生畢竟是有深刻的生活依據的。關於雞的美麗傳說,正是曲折地反映了這一帶的先民有歷史悠久的養雞習慣和傳統。

他首先作出規劃:把場里丟荒之地挖成魚塘,計劃在魚塘水面上建雞舍,利用雞糞養魚,塘邊種果樹,形成一個雞、魚、果立體式的養殖系統。

梁飛漢仔細算了算,按這個規劃實施,至小要8000多元。但他能拿得出的全部現金僅有1000元。

向銀行借貸,可是正碰上銀根收縮、控制信貸的時候。幸虧他遇上了好形勢,政策放寬了,他就有活路,他決定合股經營,動員鄉親們投資入股。

1978年春天,梁飛漢為中國農民創造了一個陌生而又最具活力的詞———股份制。他聯合七戶八人(梁飛漢、梁仕容、王牛仔、倪金長、馮湛、梁二初、王百炎、蘇金旺),梁飛漢和梁仕容是父子關係,算是一戶二股,史稱「七戶八股」,每股1000元,共集資8000元,創辦起蓮塘雞場,在梁飛漢的帶領下,走上了股份合作制的養雞之路。

辦場初期,資金不足,房舍、設備簡陋,當時搞商業都追求「朝種樹,晚界板」的效果。即在意識上要求見效快,收益大。而梁飛漢搞的實業則投資大,收益遲,還有風險大。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很少人敢冒這樣的風險的。他聯合的7戶成員之中,就有4戶意志動搖,說看不清前景而自動退出,並抽走了股金,這對梁飛漢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股東抽走了股金不久,雞場又發生了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腎變病,令他防不勝防。梁飛漢雖然積累了豐富的養雞經驗和技術,但面對這一新的課題,他卻也束手無策。磨難,又一次無情地降臨到梁飛漢這個硬漢子身上。

幻想在征途上一路順風順水的人,他的航船的終點只能是下游,只有敢於揚帆擊浪者,才能到達上游的目標。梁飛漢就是一個敢於拼搏的人。他並沒有退卻,和其他兩戶繼續堅持辦下去。因為他既選擇了辦雞場,就立下了決心。「人生能有幾回搏!過去,命運之神曾嘲弄了我,現在,政策好了,我要好好珍惜每一寸光陰,彌補我失去的一切。」這是他的肺腑之言。

當時,儘管梁飛漢早已在心裡做足了創業失敗等諸多的心理準備,但還是難以承受失敗帶來的孤獨和傷痛。因為他還沒來得及準備,挫折就迎面撲來了,像熱帶風暴,給了他沉重的一擊。

1979年,當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喜氣洋洋,沉浸在春節的歡樂和幸福時光,但對於梁飛漢來說,這個春節與他並沒有太多的關係。他沒有回廣州同家人過春節。

梁飛漢和王牛仔夫妻倆關在簡陋的雞場里反思和總結,外面是鞭炮和煙花燦爛的燃放,是萬家燈火的喜悅和笑臉,而他們卻很嚴肅地在研究和探討著,經過長時間的研討和決策,為雞場制定出33條養雞規則:發展母雞,走自繁自育自養自銷的路子;養雞必須封閉消毒,要有嚴格的操作規程。

在這個過程中,梁小英以自己商業的判斷和變化莫測的市場經濟分析,為梁飛漢提供和得出了不少獨到的見解和可操作性的做法。

梁小英的獨到見解和可操作性的做法,通過梁飛漢在雞場實施后,雞場慢慢有了起色,種雞經營業務初見曙光。從此迎來了新年裡新的希望和憧憬。

這一次經歷,讓梁飛漢欣慰地感覺到王牛仔夫妻倆是自己事業上不可缺少的協助者;更讓梁飛漢相信了自己的昔日好夥伴在未來的創業上將有不可估量的成就。這種判斷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得到了肯定和靈驗。經過3年奮鬥的蓮塘雞場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原有設施、場地已不能適應生產的需要。正是自己過去曾深愛的人先人一步,敏銳地意識到雞場要進一步發展壯大,建議他必須在經營模式上實現新的變革。

那時候,在天堂鎮每家每戶都有養雞的傳統,由於蓮塘雞場在當地還是第一個興辦起來的規模較大的養雞場,在這個小鎮頗有名氣,村民紛紛慕名前來購買雞苗。後來,村民們漸漸覺得自己去縣城買飼料、賣雞所付出的時間和成本高,不如委託蓮塘養雞場代購飼料、代為賣雞來得划算。

機遇往往鍾情於善於思考的人。梁小英看到了村民的這種需要,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商機,雞場的新轉機或許就要到來。梁小英以獨到的眼光又先人一步向梁飛漢提出採取「場戶結合」、「代購代銷」的方法,與周邊的農戶進行合作的建議。這個建議直接催生了一個富有生命力的制度的誕生——「公司+農戶」模式的雛形開始在蓮塘雞場試水,後來這一模式被業內稱為「梁氏模式」(也是後來被稱為農民在家門口即可就業,帶領更多農民走上脫貧致富,實現人民幸福的中國夢)。

「公司+農戶」模式不但實現了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將大量低效率、小規模的農戶由散兵游勇的狀態變成一股合力,使農戶真正參與產業化競爭,還使蓮塘雞場的經營效益得到了明顯提高——

1980年,擴大規模,養雞場變養雞公司,總產值為36萬元,1981年上升為60萬元,1982年再度飆升為235萬元;養雞利潤也由1980年的5萬元上升到1982年的37萬元。變革的推行,使股東們都成為了「萬元戶」,這在當時來說有如「神話」。

梁小英的一個金點子,催生了一個使整個企業生機盎然的模式,這個模式正式地將蓮塘雞場帶上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閃耀著一名美貌與智慧兼備,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湧現出來的新一代農村女青年的思辨精神和經營智慧。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新州風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新州風雲
上一章下一章

第5章 熱血燃青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