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日子平常,光潔如新,同根相生

第516章 日子平常,光潔如新,同根相生

世界是由一對男女撐起的,斗轉星移,這對男女會從青年走向壯年,會徐徐老去,而後,在他們的身後或身旁,站起另一對男女來替換。這便是我們眼裏最簡單的生活,最直接眼見的世界。

最初,我是希望能有一個細膩而綿長的筆觸去挖掘一個小城鎮女性的成長之路,反思她的成長過程中的得到與失去、她自身存在的價值的變遷、生活角色的變換。當然,她的成長不是空中樓閣,是成長於她的鄉土之中的,那片土地,那片土地上的那些人們,便是她成長的養料與承襲的精神來源。

或者,換句話說,在寫她成長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用她的成長來反映那片土地和人們的風貌變遷,及其這種變遷對她和身邊人帶來的影響。

這也是為何結尾時在她和男主人公的安靜的夜裏,她的心裏,不僅僅洋溢着與愛之情,還同樣有着對家人的愛護之心,而她對家人的親情和即將步入親情的愛情,其實便是鄉土裏甚至是全世界裏的人們的全部情感的根。

所有的情,不都是親情的演化么?如同孔子所云,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縱觀中華大地漫漫五千年歷史,無論是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無不是一部又一部的家族更替史吧。

而從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到奴隸社會的宗法制,再到封建社會的分封建制,再到如今現當代的民主文明社會,我們依然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和萬事興,家和社會興,莫不以親情為根基。百善孝為先,也便源遠流長。親情便首先成為率真寫情之手的首開之情。

同時,又因為一直從事的是教育,便很希望將自己的某些教育探索與教育理想也融匯其中,將九十年代開始的互聯網發展所帶來的對教育的觸動的境況也放入期間,去看教育與新科技的碰撞。

男女主人公創建的教育平台,也的確就是二十一世紀初那波互聯網教育創業者們所尋出來的其中的一個方向,期間反應出來的問題與對教育的觸動,其實對今天也是一樣有認知價值的。只是,當初想得很宏大,要搭建三根完整的主線邏輯,一根是作品中以女主人公為首的一群八零后的成長發展史,主要反映八十年代初的家庭教育、社會與學校對他們的成長與個性形成的影響。另一根是想通過他們不同成長過程中選擇的不同的自我價值追求與對鄉土和社會的不同的反哺方式,來講鄉土建設,以李雲峰為首的李家人的鄉村創業。再一根便是通過男女主人公在教育領域中利用新科技對教育的碰撞式的探索,來探究新時代里的新教育元素的發展,也探索志同道合的新時代愛情的真諦到底是什麼。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發展,也是埋在他們成長與社會、生活變遷的過程中時濃時隱的。

而歸根結底,這三根邏輯內線,都是想表達一個關於人的問題:就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是什麼創造了他的命運,又是什麼讓他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發生改變,最後找到了自己命運的皈依處?這個問題在作品有沒表達好,我沒法發言,只有請讀者說了算。

但,這一部以年代為軸,以成長為主線,兼顧個體心理發展與時代變遷相碰撞的現實主義,寫到後面,已不再追逐於宏大的社會場景與時代變遷的刻意描寫了,而是進入了生活的本真,除了儘可能客觀地表述生活和年代,更是以生活本原中的情與愛的發展為邏輯根本,用人物的語言和心理,去舒展開那些生活化的情節。也便是到最後結尾,似乎事件都並沒有結束,仍在延續,但又似乎都能看出其中,而又可以讓讀者各有其想。

比如,男女主人公是否會結婚,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婚禮會如何這樣的形式問題,卻是大家去想像的,因為我無法描繪其中的悲喜,又比如女主人公的父親,一個老教師,最後命運如何,這也似乎是必然的,卻又是大家可以自去想像的,那是一種如何悲傷與坦然的場景與後續呢?還比如男女主人公創建的教育平台,後續會發展如何?其實,最初的設定是要寫到他們創業平台的第二個階段,即進入移動互聯網階段,但最後仍是放手讓他們回歸生活,有了生活里的本真,他們的事業嚮往自然便會繼續,不是嗎?再便是那一群孤兒與留守兒童,他們的出現是當時的城鄉發展的必然,另一個出現的必然是藉助男女主人公的創業與教育理想,因為女主人公本身就是留守兒童成長起來的,杜飛是孤兒成長起來的,李雲峰一家三兄妹也於孤寡中成長起來的,沙南通雖然在一個幸福家庭中,但也是家在一個新興發展的中小城市裏對城市化進程中帶來的人與家庭的變化耳聞目染的。

那麼,是什麼讓他們大大小小這樣一群已成長起來和正在成長的鄉土孩子,沒有辜負了時代沒有辜負了社會與親人?是那片土地傳承下來的不屈不撓的精神,造就了他們自強不息的脊樑!是那片土地上的人們的互助互愛、社會與時代在民主文明的發展,讓他們的心靈福澤深厚,懂得福往福來,愛出愛返。這,便是他們的生活。這也是生活千百年來在這片土地上的精神與文化的傳承。

人,既然是活在生活中,便將一切歸還給生活吧。這部作品沒有藝術技巧,因為初入寫作,我實在不會,不過是就著本心,就著這些年對生活與人生,走下來的一些所見所聞與理解,固執地寫了下來。為的,還是心中之所熱愛的生活與那些承載在生活里的人們的身上,蔓延不息的自強自立與自尊自愛,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扶持與流淌著的真心真情。

我記得我看過電視劇中,印象最深的便是《茶館》和《父母愛情》。

《茶館》裏以同一個場景,卻描出了一個萬千駭浪的動蕩社會的變遷,那個小小的茶館里,有遺老遺少,有懦弱勇敢,有欺軟怕硬,有貌似重利益里的求新探索和重情重義。小小的空間,拉長變化的時間,讓情義廉恥,一一上演,淋漓盡致,當時便覺得,沒看過《茶館》的人,不能說完全了解民國歷史。

《父母愛情》則是無意中從北京電視台中看見的,此後便播一遍看一遍。這部劇年代感很強,卻一點都不會令人覺得有代溝,反而被那飄浮在生活里的一個連一個的微涌細浪所打動,從而也明了,最打動人心的,是生活里真誠的點滴,是生活里自然流淌的真情真愛,再無其他。

這應該就是價值觀吧,在還原生活的藝術里傳遞著創作者心中的理想或是願想,於有形的情節話語中表達着文學里無形的對於人與社會、人與萬物之間的內在的關聯,無論美醜,都是藝術的美。

我的《鄉野孤兒》啊,雖在藝術性上差之甚遠,但也是帶着我的願想而來的,希望能表達出鄉土的美,鄉土中的人的美,鄉土中的人的關係的美,這種美,落着生活塵土色,也經受過生活風雨的摧打,卻也馨香潔凈,美哉妙哉。

文學的價值,一在於傳播后對人思想與心靈的影響,精神的愉悅,一在於它自身屹立的天然價值,一在於對於創作者自身的自我愉悅與精神升華。不知道這部作品是屬於網絡文學呢還是傳統嚴肅文學,也不懂得去區分,或者說在剛起筆那會,腦子裏根本就沒有網絡文學和嚴肅文學這樣的概念,只是懵懂地覺得想表達,便表達了,而後一不小心就表達了這百萬字。這人生里很平常的一年,排排比比出了人生里的第一個百萬作品,真是匪夷所思,只能說是熱愛的力量,堅持的力量。

當然,在寫這部作品時,這部作品是要感謝我的日以繼夜的努力來讓它成為一個獨立體的,但完成之後,我則要感謝它讓我在這二百多天裏完成了許多方面的蛻變。雖然蛻變微小,但最初誰會知道會發生這些我自己感知到的生活、個性與認知的變化呢?因此,我是不是也就可以推論出這些小小的蛻變將會伴隨着我的持續寫作而變成更意想不到的質變呢?行動,是最有力量的語言,我常常這樣寬慰自己,直到這話逐漸地顯出一些現實的瘦弱果實來,於是,人心的貪婪或者說進取,又開始驅使我想像著更肥碩的果實出來。

照這樣說,這部作品,便應該是我的母胎,為我孕育出了許多值得讚許的價值來,雖然目前只屬於我個人的價值,但我還是會暢想有一天,這種價值,成為可以以某種方式注入到許多人的心中。就比如我現在的情緒,無法去和人攀談,也因為在寫作狀態中喜歡寂靜,便表達到了筆頭,哦不,鍵盤與屏幕中,留存了下來,被多一個人看見,便會被多一個人多識得幾個字,不是嗎?

的確,寫作在沒變現之前,是低商業價值的,但前面也說了,作品本身至少是有着自己的價值存在的,不管他人認可與否,喜歡與否,它都在這裏,代表着人類的某一人在某一階段的某一心態下的一個情緒升華。那麼,既然有一個人這樣想,我相信,必定是會有一群人這樣想的,這種想的現象,又何嘗不是深刻背後的某一規律的透現呢?

但寫作又是複利的,寫作能力提升后,是一種思想與洞察力的提升,是一種邏輯的更為嚴謹和對生活與世界、自身與群體的立體雕刻能力的整體提升。就如同去看畢加索畫展時,人們都讚頌他不斷創新,敢於革自己的命,讓藝術生命不斷吐出異彩,但其實,在他的父親成為一位美術老師時,便讓他有了比別人成為偉大藝術家更大的可能,在他十三歲時便用精湛的古典手法和出色的色彩感悟力畫出那張乞丐畫像,便決定了他只要堅持下去,就很有可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了,儘管也許他自己並不認為,但能力是可以傳承並升華的,從他人到自己身上,附着在思想與精神的追求之中被傳承與升華。藝術,大抵都如此。無論繪畫還是文學,都無一例外地反映我們所處的這個巨大存在里的思想所關注到的內在關係,同時客觀地去影響所關注到作品的人。

寫到這裏,這部作品算是完結了吧,估計還會再寫一篇番外,表示完結的標誌,也連帶着這些寫作過程中的一些情緒表達,一併地,成了我這一部作品的整體。希望,下一部作品更耐人尋味,更對得起讀者,也希望新老讀者們有時間便過來回看,這些清如鄉下井水的稚嫩笨拙的文字,無限羞澀,但仍醜媳婦見公婆。

作品中還有些錯漏字句,會在合適的時間內一一調整。敝帚自珍。。

有緣者,皆安好。所聞與未所聞之世人,皆如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鄉野孤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鄉野孤兒
上一章下一章

第516章 日子平常,光潔如新,同根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