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的拆除(1)(圖)

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的拆除(1)(圖)

就在梁思成對自己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時候,對北京舊城所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卻使他陷入深深的困惑。就在城牆存廢的討論餘波未了之時,在**前,一場「遭遇戰」開始了,這就是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的拆、留之爭。今天,我們在開國大典的紀錄片里,還能看到在**東西兩側的這兩幢明代建築的身姿。它們與**城樓、中華門共同圍合成了一個「T」字型宮廷廣場。但是,這兩個門,被認為妨礙了交通和遊行活動而需被拆除。主張拆除者認為,「每年有幾十萬人民群眾雄壯的隊伍在這裡接受**的檢閱。但在東西三座門沒有拆除之前,它們在交通上妨礙了這樣重要的活動。」「節日遊行閱兵時,軍旗過三座門不得不低頭,解放軍同志特別生氣。遊行群眾眼巴巴盼著到**前看看**,但遊行隊伍有時直到下午還過不了三座門,看不著**。」梁思成與林徽因想方設法阻止拆除行動。今天,文化界仍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林徽因說,如果要拆三座門,她就到那裡上吊!林洙回憶道:拆東、西三座門梁思成反對,因為他認為**形成這麼一個廣場,東、西三座門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東、西三座門是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通過要拆的,當時提出的原因是妨礙交通,尤其是妨礙遊行隊伍。他們特別希望遊行隊伍邁著整齊的步伐筆直地走過東、西長安街。有三座門在這裡,遊行隊伍就要繞過三座門,或從門洞里通過,隊伍肯定是要亂的。他們就開人民代表大會,找了很多三輪車夫來控訴三座門的血債,說他們多少多少人在這裡出了交通事故,一定要把三座門拆掉。這時,施工隊伍已經擺好了,準備就緒了,你這邊一舉手他那邊就動工了。討論拆除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的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是1952年8月11日至15日召開的。原《北京日報》記者楊正彥參加了這次會議並回憶道:林徽因代表梁思成發言。當時會場設在中山公園內的中山堂,這裡沒有固定座位,只能運去大批的軟椅,為了代表便於出入,不得不留出若干條通道。林徽因一上台,就以她雄辯的口才先問各位代表:台下的椅子為何要這樣擺?還不是為了交通方便!如果說北京從明代遺留下的城牆妨礙交通,多開幾個城門不就解決了?她這番話在代表中起了很大的煽動作用,因為當時矗立在**前東西兩座「三座門」對來往車輛和行人實在不太方便,每年都在此處發生幾百起車與車相撞或者車與人相撞的事故,市委市政府早已下決心先將這兩座「三座門」遷移,施工力量都已準備好,單等代表會議一舉手通過,就立即動手。彭真同志考慮到那天會場的情緒,怕一時很難通過,便立即召開代表中的黨員會,要求大家一定服從市委的決定,舉手同意先拆除**前的兩座「三座門」,由於代表中黨員居多數,這項決定便這樣被通過了。一夜之間這兩座三座門就不見了。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經大會表決被判「極刑」,一夜之間被夷為平地。而梁思成卻在這次會議上,當選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這場「遭遇戰」,持續了近三年之久。開國大典之後,**主席提出改建**城樓,在城樓前建檢閱台,以接近群眾。與此同時,拆除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的計劃被提出,梁思成被令對此進行研究。梁思成之子梁從誡回憶道:**曾經要改造過,後來擱置起來了,而且方案是強迫梁思成做的。**嫌在**頂兒上離群眾太遠,又比了一下說列寧墓離遊行群眾是多高,**太高了,高高在上不好,所以要在**下面,就是現在跨在金水橋上搞一個矮檯子,二層台,這個圖、草圖我都看過。要搞一個二層台,**的門洞就變得非常之長,它的前面就等於伸出一個台階式的東西,台階和門洞是連著的,上面也是漢白玉欄杆,讓**在上面揮手。這個東西出來就頂到金水河了,把金水橋都佔了。當時梁思成還煞費苦心,沒辦法,這是中央定下來的。梁思成就想方設法讓它從正面看還不是感覺太離譜,想方設法讓加上去的檯子變成原**城樓的一部分,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雖然做出了這個方案,但是梁思成還是想方設法不讓它實施。1952年5月22日,他致信彭真,認為所能做出的方案,「都是既不能好好解決問題又損害了**的辦法,因此實在未敢草率從事。」眼看在各方面的巨大壓力之下,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已難免一拆,梁思成建議「請延至決定採用哪一種方案后再動手」。他爭取到了短短几個月的「研究」時間,並立即在5月31日召開的**改建工作會議上提出:「三座門遷至何處?」他希望把這兩處建築遷移重建、異地保護,可這只是一廂情願。孔慶普,現北京市市政工程管理處橋樑所退休總工程師,當年北京市建設局養路工程事務所綜合技術工程隊隊長,參加了拆除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的行動。他向筆者追述道:人們常說的**前的三座門,實際上是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長安右門是由建設局拆的,我參加了。東邊的長安左門是由建工局負責拆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復活北京城半個世紀的滄桑回憶:城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復活北京城半個世紀的滄桑回憶:城記
上一章下一章

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的拆除(1)(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