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就完了嗎?(2)

買了就完了嗎?(2)

該公司自1994年開始收購,迄今已經收購了超過45家啤酒公司,生產能力從三十多萬噸增長到380萬噸,市場份額超過11%,但是這家公司的利潤率卻下降許多。許多人開始質疑青島啤酒的收購行為是彌天大錯,事實上收購是青島啤酒擴張必須要走的路線,圍繞主業展開的收購應該促使該公司迅速長大。但是,該公司的收購過程卻發生很多問題,比如收購了許多難以扭轉虧損的小公司,和許多收購對象之間難以融合,公司難以短期內把核心工藝技術複製到收購的小公司等。如果青島啤酒收購的不是啤酒公司,而是娃哈哈公司,它可能已經倒閉了。在媒體行業,你會發現收購擴張驚險無比但是卻不至於置公司於死地。迪斯尼公司在1995年以196億美元收購了大都會ABC公司(CapitalCities/ABC),之後它又收購了ESPN、福克斯(FOX)家庭頻道,以及《新聞周刊》。在長達十多年的時間裡,該公司的股價每年上升27%,市值從不到20億美元增長到900億美元(2000年)。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就不斷有人責備迪斯尼公司的收購行為,認為這讓公司負擔沉重,而且臃腫無比。真的是這樣嗎?無論到什麼時候看,迪斯尼公司的收購在戰略層次上都是精明的:久負盛譽的ABC公司,讓大眾瘋狂的ESPN,4個有線頻道,一個電台網路,一個網站,一本雜誌,餐館,主題公園,旅遊勝地—這些就是迪斯尼公司成為全球最大傳媒集團的基礎。如果中間公司的業務出現問題,問題不在於收購本身,而在於收購之後的管理。迪斯尼公司的CEO艾斯納專門聘請了一名收購專家,擔任公司的總裁。如果迪斯尼公司把20%的年增長率一直保持到2010年,這家公司甚至會擁有整個世界和火星的一部分,但是又有什麼不好呢?比迪斯尼公司的CEO艾斯納更慘一點的是新聞集團(NewsGroup)的默多克,這個非常喜歡收購的澳大利亞人一直遭人嫉恨,而且每次收購都遭人譏諷和懷疑。但是,新聞集團現在依然順風順水,坦白地說,時代華納不擔心它嗎?美國三角集團擁有全球銷量最大的《電視指南》雜誌,它是全球第一份年銷量超過10億份的雜誌,公司還掌握著《讀者文摘》、《新聞周刊》、《婦女世界》等雜誌的發行權。1988年,默多克花費30億美元收購三角集團,是當時歷史上最大的一筆媒體收購,被稱為「慈善收購」。三角集團的創始人安嫩伯格甚至還詢問了沃侖·巴菲特,問是否該要36億美元,巴菲特說:「快去銀行,快把錢存到銀行。」默多克自己都承認,他「是一個糟糕的買家,心太急了,應該砍掉幾億美元」。但是美國人也許不這麼想,他們認為默多克控制了福克斯公司和《電視指南》以後,權力太大了,幾乎控制了美國人的精神。而且《電視指南》的名氣和福克斯公司的《辛普森一家》一樣都仍然是成功的。如果誰都說默多克的收購擴張是瘋狂的,他至少應該檢點一下,但是事實上他沒有這麼做,他已經決定用66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從通用汽車公司那裡收購休斯電子公司(HughesElectronics)34%的股份,奠定新聞集團在衛星傳媒領域的絕對地位。新聞集團的收購始終沒有脫離默多克傳媒王國的「主業向心力」,因此誰也不必為它擔心什麼,即使買過來的資產消化不了,它也不會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在保持「主業向心力」的情況下,似乎沒有誰懼怕收購。寶潔公司在2001年花費50億美元收購了歐洲美容品公司伊卡璐,在2003年則花費59億美元收購德國護髮產品公司威娜公司,以便徹底鞏固寶潔公司在全球美容品領域的市場地位,並且同世界最大的美容品公司歐萊雅相互抗衡。如果有誰覺得寶潔公司的收購還不算金額驚人,那麼惠普公司以250億美元收購康柏公司以及輝瑞製藥公司以600億美元收購法瑪西亞公司的舉動算是驚世駭俗了吧?一些新經濟時代表徵性的公司,由於執行了「主業向心力」的收購原則而獲得了成功。2002年,IBM公司以35億美元收購了普華永道公司(PWC)諮詢服務部門,這項收購同樣是圍繞「IBM全球服務」的主業所進行的戰略擴張。收購之前,「安然醜聞」使五大會計事務所的諮詢業務都遭遇打擊(包括安達信、畢馬威、普華永道、安永華明、德勤),普華永道諮詢部門的收入迅速下降了13%,許多客戶流失。IBM公司收購該公司諮詢部門以後,後者所失去的客戶中有70%的客戶開始繼續簽約合作,其收入將增加50%。而且收購整合以後,IBM諮詢部門簽訂新合同的速度,比收購前兩家公司單獨簽約的速度快5倍。「究竟怎樣才能讓英特爾的市值立刻增加一倍?如果我們不得不做土豆片生意,那就去做!」英特爾公司現任CEO貝瑞特說這句話,並不是表明這家晶元公司真的要去做土豆片生意,貝瑞特只是渴望找到讓英特爾公司快速長得更大的方法,他幾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一個方法:收購擴張。貝瑞特希望通過收購,快速進入到網路和通信晶元領域。他看清了這個方向,但是缺少收購之道,他趕緊把高層管理班子的關鍵人物組成一個小團隊,並派他們向那些收購專家學習本領,比如通用電氣、微軟、思科等公司。然後,他聘請一個顧問公司搞了一個「同化新公司」的系統,再按英特爾公司典型的做法,做出一個標明「為什麼收購某家公司,收購為什麼成功和失敗」的模式。之後自1999年開始,英特爾公司開始大膽收購,當年就一鼓作氣吞下了12家公司。英特爾公司總共收購了超過25家公司,花費了65億美元。格魯夫(前任CEO)肯定會很驚訝:英特爾以前沒有這麼干過。但是只有這麼干,英特爾才能超前,在網路通信晶元領域佔據主動地位,就像當年放棄記憶晶元轉向微處理器一樣。而且,英特爾牌的晶元已經沒有AMD牌的晶元速度快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第一部探討中國公司如何不斷長大的著作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第一部探討中國公司如何不斷長大的著作
上一章下一章

買了就完了嗎?(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