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軍到解放軍(2)

從紅軍到解放軍(2)

在市場里,環境是在不斷變化的,企業如果不適應這種變化,生存將很成問題。因為沒有永遠的產品,沒有不變的市場。企業對市場環境的適應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對企業生產規模的適應,這是講生產的組織適應。凡是成為熱點的地區和行業,往往也就是資金流入最快、最多的地區和行業。這種資金快速增長的情況,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利潤空間的壓縮和行業利潤率的急劇下降。按照經濟學原理,任何一個行業,在市場平均利潤下,都存在著一個規模經濟問題。也就是說,企業在多大的生產量下,其成本是最低的,生產是最經濟的。第二,是企業產品對市場的適應,也就是講企業對市場的適應。不同規模的企業的競爭將導致更加有效率的企業產生和有效率企業的生存。第三,是企業組織的適應,是講企業對環境的適應。即企業以什麼方式參與競爭。TCL總裁李東生先生用一個「悟」字來形容,他說:「要悟到一個企業在社會中生存必須要適應這個社會的環境,要改變一個社會,一種文化是自不量力的。我們企業的改革一是低調,一是注意規範。我們的改革雖然不能說全部找到了依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我們不違反任何規定。」第四,是用什麼樣的方式組織企業,主要是說對企業管理理論的適應。1997年,布萊爾代表已經在野20年的英國工黨贏得大選出任英國首相后,不斷有人問布萊爾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在一代人的時間裡,英國工黨一直在野?布萊爾則總是用一句話回答:「很簡單,世界變了,而工黨沒有變。」市場經濟的法則之一,是資源的市場化配置。這種配置,是資源從效率低、沒有效率的地方向高效率和能產生效率的地方流動。社會資源的這種流動造成了企業的興盛或死亡。從這個角度來說,企業的死亡是市場資源優化配置的方式。這就如同人類生命一樣,死亡是必然的,這是生命新陳代謝的自然法則。但生命的平均壽命與預期,則是生命質量和文明的標誌。企業組織形態的發展,是人類與自然相互適應的工業化生產的過程。與這種過程伴生的,是企業管理理論的產生與發展。但在100餘年中,沒有一種理論可以解決企業成長中所有的問題,沒有一種理論是所謂「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倒是企業管理的實踐,卻一直在不斷探索、不斷創新。這應了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一句名言:太陽下面沒有新事物;而歌德則說:理論是灰色的。這告訴了我們,世界上成功的管理經驗和理論,沒有一種可以完全解決中國企業的問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向解放軍學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向解放軍學習
上一章下一章

從紅軍到解放軍(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