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權運動 73B.C. ―1990(2)

民權運動 73B.C. ―1990(2)

然而,在18世紀後期,英國的一次道德突變不斷升級,最後成為一次有組織的運動,是由虔誠的不遵從教規者發起領導的,尤其是貴格會教徒,還有新教徒。不知疲倦的廢奴主義者,例如托馬斯·卡拉克森(1760—1846),威廉姆·韋爾伯福斯(1759—1833),和戈蘭威爾·夏普(1753—1813),他們詳細地列舉了奴隸貿易的罪惡,並且頑強地在議會內外追求人道主義者的目標。他們在運動中組織群眾請願,尋求政治上的支持來廢除奴隸貿易,直到最後英國的奴隸貿易——儘管還不是奴隸制度——於1807年在全國範圍內被法律禁止。這項新法律生效時,是在美國於1776年發表《獨立宣言》30多年以後,法國1789年大革命爆發將近20年以後。雖然在今天法國革命被譏諷地認為阻止了英國的廢奴事業,它的反權威的理想在其他地方卻激勵了反對奴隸制的英勇鬥爭。其中最有名的是起義者杜桑·盧維杜爾將軍(1746—1803)在海地島上領導的戰鬥,海地當時叫做「聖多明各」。杜桑生來就是奴隸,在美國發布《人權法案》的1791年他參加了一次起義,之後成長為一個有勇有謀的軍事領袖。面對強大的對手,他成功地組織了抗擊英國和西班牙遠征隊的武裝鬥爭,使得海地能夠在1804年宣布獨立,直到後來他被拿破崙抓住並監禁起來。此後,奴隸制又在島上重新建立,且持續了一段時間。但是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整個西印度群島的歷史不斷受到小規模奴隸起義、戰爭和叛亂的困擾,範圍遍及牙買加、格瑞那達、聖露西亞、多米尼加和巴貝多。有時反叛者是新來的,他們還不了解壓迫者力量之大;在其他情況下,反叛者是強悍的武裝起來的逃亡者,他們的綽號是「放逐者」,躲藏在偏遠荒涼的內陸地區,頑強地抵抗前來抓他們的人。英國在勸說其他歐洲國家禁止奴隸貿易方面進展很慢。丹麥人與英國同年廢除奴隸貿易,而荷蘭人卻等到1816年,法國於兩年後效仿荷蘭,西班牙則直到1820年才廢除。即使這樣,到1833年奴隸制在所有的英國領土上徹底廢除,也不過是分階段、緩慢進行的,主要是為了避免損害海外強大的有望得到的特權。人道主義者反對奴隸制度的鬥爭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得到經濟上的支持;人們日益相信自由貿易是未來繁榮的火車頭,他們也意識到英國納稅人在資助西印度群島的農場主,這也使得人們開始在政治上反對奴隸制度。法國和荷蘭又等了15年才結束奴隸制。然而美國的奴隸貿易直到1830年安德魯·傑克遜的《印第安人遷移法案》出台時還很興盛,該法案強行把5個印第安部落從他們南方肥沃的農業土地上驅趕到貧瘠的西部。大約300萬公頃(約合2500萬英畝)的肥沃的農業土地被開墾,由非洲奴隸來種植棉花,南方由此出現了許多「棉花大王」奴隸主。當然,美國的精英層並非未受到廢奴主義者熱情的觸動。最有名的例子之一是范妮·凱姆博(1809—1893)與皮爾斯·巴特勒(1806—1867)的婚姻,前者是著名的英國女演員,熱情的廢奴主義者,後者是喬治亞州海岸一個擁有700多個奴隸的富有的種植園主的後代。他們這段姻緣開始時像經典的追求過程一樣浪漫溫馨,但潑辣、勇敢的凱姆博與富有、令所有女人著迷的巴特勒之間的這段「童話般的羅曼史」,卻因為二人在巴特勒的財產的道德基礎問題上互相較量,展開意志的激烈戰鬥,最終以離婚告終。他們具諷刺性的愛情故事後來成為瑪格利特·米歇爾的20世紀30年代的傳奇小說《飄》的寫作基礎,後來這部小說又被改編成為電影,轟動了全世界,也使得主角克拉克·蓋博和費雯麗一舉成名。然而,早在南方的巴特勒夫婦的婚姻於19世紀中葉陷入危機之前,北方那些專註的廢奴主義者們已經在不懈地奮鬥了。19世紀20年代廢奴主義者的熱情由於福音基督教的復甦而空前高漲,因為福音基督教譴責奴隸制是罪惡的;從30年代開始要求強制解放奴隸的呼聲越來越高。對於廢奴主義者們如斯爾多·韋爾德(1803—1895,他寫了兩本反對奴隸制的暢銷書),亞瑟兄弟(1786—1865),劉易斯·泰本(1788—1863)和威廉姆·加里森(1805—1879)等人來說,這成為一場全面爆發的聖戰,得到J·G·威第爾(1807—1892)的辯論文章和雄辯家文德爾·菲利浦(1811—1884)的支持。約翰·昆西·亞當斯(1767—1848)在1831年向國會遞交了他的著名的反對奴隸制請願書,隨後美國反奴隸制學會在1833年成立,隨著院外遊說活動開展並加快腳步,該學會向南方政府投擲了大量廢奴主義文獻。並不是所有在這個時期反對奴隸制的人都是特權階級,受過教育或是白人。對一些人來說,惟一可用的反抗形勢是通過武力鬥爭。1800年加布里爾·普羅塞(1775—1800)計劃組織1000個黑奴武裝起義,想要攻擊弗吉尼亞的里士滿市,不過計劃由於一場暴風雨而流產。1822年,丹馬克·威西(1767—1822,是一個獲釋的奴隸和衛理公會教派的傳教士)組織了更大的力量企圖攻擊卡羅萊納的查爾斯頓。但是他們的計劃被出賣,威西和其他36個人被絞死了。1831年,南特·特納(1800—1831,一個自任的浸禮會教士)在弗吉尼亞的南安普敦鎮領導了一場起義,殺了大約60個白人男女和兒童。特納和其他16個人被處以死刑;之後好幾個與此次屠殺無關的黑人被謀殺,他們的頭被割下來扔在路邊作為駭人的警告。西印度群島傳來的奴隸起義的消息使得美國奴隸主非常苦惱,因為他們的數目遠不如對手,他們對叛亂的恐怖做出的反應是加強了高壓手段。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解剖人類罪惡的現代歷史:《震驚世界的日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解剖人類罪惡的現代歷史:《震驚世界的日子》
上一章下一章

民權運動 73B.C. ―19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