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的追「機」生涯/李敬澤

兔子的追「機」生涯/李敬澤

李敬澤,男,1964年生於天津,1984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進入中國作家協會《小說選刊》雜誌社任編輯。1990年,《小說選刊》停刊,調入《人民文學》雜誌社至今。2000年獲中華文學基金會首屆馮牧文學獎青年批評家獎。著有文集《顏色的名字》、《集體作業--實驗文學的理論與實踐》(與人合著)、《通往故鄉的道路》、散文集《看來看去或秘密交流》等。「風起於青萍之末」,這句話有層層疊疊的意思,其中一層是,如果你能準確地理解一隻蝴蝶振翼或者一枚草葉搖曳,那麼你就有可能洞悉未來之秘,順應即將發生的某種巨大變化。——由至微看到至大,這是中國人的傳統智慧,所謂「洞燭機先」,「機」就是事物之變的輕微萌動,得了該「機」,就像選中了一隻垃圾股,然後垃圾變成了黃金。所以,現在有個人,上觀天、下觀地,神色凝重,口中念念有辭,他在幹嘛呢?我告訴你,他多半是正在追「機」。追到了「機」當然是大喜事,如同中了頭彩。翻翻報紙雜誌,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傳奇的追「機」經驗,由此改變了人生,他們通常還會鼓勵你,「機」是到處都有的,問題在於你是否去追及是否追上。對此我完全贊同,我認為我們必須不放過任何一雙翅膀的振動,不管它是蝴蝶還是蒼蠅,我們必須警覺,必須時刻準備着,迎接變化的發生和發展。但這裏有個問題,如果我們如此緊張,我們會不會失眠呢?如果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捕捉和等待未來的變化,那麼這一時、這一刻我們究竟算是過了還是沒過?當我們為無休止地追「機」而焦慮時,這究竟是智慧還是痴愚?我家樓下的李大爺十幾年來以不變應萬變,一直擺攤修車——自行車,他的邏輯是:反正這北京城裏不能人人開汽車不是?另外還有比較不厚道的話是,人啊,跑那麼快乾什麼?到了兒看你能跑到哪兒去?說罷冷笑。該大爺屬於那種不求上進的老同志,如果大家都像他一樣,社會就不能發展,時代就不能進步。但是,他那種堅如磐石的不變也常常讓人惶恐:我真的就比他更聰明?如果老爺子是任憑風吹雨打的磐石,那麼我是什麼呢?我是一隻兔子,驚慌的兔子,時刻窺伺著風吹草動,我告訴自己我正在追「機」,但是在內心深處,在沉重的焦慮中,我是在時刻提防被「機」所追呀,在每一片草葉下,都可能隱藏着狐狸的眼睛和獵人的槍口。現在,兔子們迎來了新的一年,報刊雜誌忙於展望和規劃,明年會有什麼變化?變到哪兒?怎麼變?這是一個節日,追「機」的節日,變化在這時被賦予了先在的、不證自明的價值,變化屬於未來、塑造著未來,而未來是無限美好的就像下一個女人必然無限美好一樣,我們將在變化中天天向上,進步不止。「變化」、「進步」、「未來」,這是三位一體的神靈,它高踞於某種世界觀的中心。我說這是「某種」世界觀,因為穿過宏大的言辭,你能揣測出發言者的基本形象,他是年輕的,他是成功的,他習慣於不斷增加的薪酬、不斷變異的服飾乃至不斷更換的老婆和情人,他是「資產」、「中產」至少是「小資」……這很好,這說明我們是多麼的精力充沛、信心十足、生機勃勃,我們就是早晨**點鐘的太陽。但是,時間的自然節律是一半白天一半黑夜,而這種世界觀卻醒目地缺少另一半:不變的一半。我非常非常想知道的是,在我們心中、我們的生活中和世界上,不變的東西是什麼?它在嗎?它在哪兒?在人類歷史上,任何一種文明都有一種追求不變的衝動:他們知道,在千變萬化中,時間總會將他們帶往絕對的虛空,所以,先知和聖徒們創立宗教,偉大的君王驅迫千百萬人修建金字塔和長城,他們不是要追上變化,他們是要在命定的變化中追求永恆。這種關於永恆的信念即使在現代性的演進過程中也未曾喪失,的確,資本主義使「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馬歇爾·伯曼語),但是如果沒有與「煙消雲散」鬥爭的激情,沒有在虛無中對抗虛無的信念,兩三個世紀以來的現代文明將無以成立。「變化」其實像人會老、會死一樣地自然,在這個意義上,人並不比荒野上的兔子更為優越;人的自由、尊嚴和創造力在於,他能夠求證、堅守和存續「不變」。這種「不變」是超越意義上的,也可以是世俗意義上的——當你看到黃浦江邊那些花崗岩的大廈時,你知道在它們的建造者心裏,此時便是百年;而美國十九世紀那些輝煌的神話般的宅邸,不僅是一個階級放縱和奢靡的見證,而且表明了這個階級的雄心:以金錢和狂放的想像力達致永恆。但是,在2003年到2004年之間,這裏的人們崇拜「變化」,崇拜「拆」,追「機」正未有窮期,厄普代克的聲音像咒語般迴響:兔子,跑吧!然後,我們就飛快地跑,或者逃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SOHO小報》文章選集――那一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SOHO小報》文章選集――那一年
上一章下一章

兔子的追「機」生涯/李敬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