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間偷活沉吟不斷(2)

草間偷活沉吟不斷(2)

吳偉業(1609—1671),字駿公,晚號梅村,又號鹿樵生,江蘇太倉人。他出身於書香門第,長大於儒雅環境,聰穎早慧,好學不倦,尤其拜在名師張溥門下,文章大進,學業完善,筆墨嫻熟,得心應手。所以,1631年(崇禎三年),他到南京應鄉試,中舉,名列第十二。次年進京,參加會試,得第一。接着殿試,皇帝親點,為一甲二名進士,即「榜眼」,這一個成功過程,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叫好鼓掌都來不及,所以他老是賣苦,是沒有道理的。接下來,授翰林院編修。隨後,崇禎出面,賜假回里,洞房花燭,真是如其宗師所褒譽的,「大登科后小登科」,「天下好事皆歸子」了。吳也很得意,得意難免忘形,他評價自己為:「陸機詞賦,早年獨步江東,蘇軾文章,一日喧傳天下」,如同時下有些作家同行,將自己列入諾貝爾文學獎種子選手一樣,都有不自量之嫌。所以,我相信而且尊重他後來的懺悔之「苦」,但不大相信甚至鄙薄他所誇飾的遭際之「苦」。滿清入關,改朝換代,攻城略地的屠殺,鐵騎踐踏的血腥,文化箝制的強暴,予取予奪的恐懼,是每個老百姓都難逃脫的痛苦,非獨吳梅村一人。他所以特彆強調這一點,我認為,在他的潛意識中,有一種努力為自己辯白的**,表現出來,便是喋喋不休的訴苦。後來人常常不理解,人稱吳太史的這樣一位文學大師,睿智學者,聰明透頂的人,為什麼不能像顧炎武、黃宗羲那樣埋名隱居,堅拒不就?為什麼不能像陳子龍、夏完淳那樣寧死不降,捨身成仁?最不濟,也可以學王夫之那樣,作《惜發賦》,存明代衣冠,逃到湘西大山裏潛心讀書。說說是容易的,要做到,可就相當相當的難了。直到我當了「右派」,我才懂得,中國知識分子中間,強者太少,而弱者太多。你可以這樣高標準地要求吳梅村,但他願意跪下來求生,而不想站着取死,那你也只好抱憾。一位研究吳梅村的日本學者安積信,就十分為這位大師惋惜:「第梅村受知於庄烈帝,南宮首策,蓮燭賜婚,不十年累遷至宮詹學士,負海內重名久矣。當都城失守,帝殉社稷時,不能與陳卧子、黃蘊生諸賢致命遂志,又不能與顧亭林、紀伯紫諸子自放山林之間,委蛇伏游,遂事二朝,則不若尚書(王阮亭)之峻整,隨園之清高遠矣。向使梅村能取義成仁,或隱身岩穴間,其節概文章,皆足以為後學標準,而天下所推為一代冠冕者,亦將不在阮亭而在梅村,豈不尤可惜哉?」(見清人方浚師所著《蕉軒隨錄》)安積信先生不了解中國文人向來崇奉「好死不如賴活着」的哲學,與他們日本國動不動切腹自殺的武士道精神,是毫無共同點的。且不論切腹這舉動本身的正確與否,但對死亡毫無畏懼的堅強,與但求苟且偷生的軟弱,是存在着天壤之別的。吳梅村性格軟弱,可入世之心甚重,吳梅村身體脆弱,可虛榮之念更強。但文學大師的聲名,復社宗主的威權,領袖群倫的慾念,一代良知的眾望,都是他對自己的目標期許,是捨不得放棄的,正是這些浮華,他既不能「取義成仁」,更不能「隱身岩穴」,怎麼辦,只有成為「忍死偷生廿載余」的「兩截人」的一條路可走。吳梅村的故事講到這裏,對他一生起到了重要影響的兩個人,就該出場了。一位是他的老師張溥,一位是他的親家陳之遴,前者使他捲入了明崇禎朝的黨爭,後者使他接受了清順治朝的徵召。這雖是兩起相隔多年,毫不搭界的事件,但就吳梅村個人而言,四十多歲時的仕清三年,正是他二十多歲時介入黨爭的必然結果。如果說,中國的政治家,有附庸風雅的嗜好,那麼,中國的風雅文人,也多具有附庸政治的興緻。張溥為文學家,我記得舊時中學國文課本中,就選有他的《五人墓碑記》,那是一篇相當激昂慷慨的散文。但他更願意附庸政治,要當一個政治活動家。崇禎初年,清除閹黨,昭雪東林,言路放寬,政策鬆動,給了知識分子一點自由,張溥利用這個機會,成立「復社」,議論朝政,針砭時弊,雌黃人物,評斷是非,儼然有點反對黨的味道。一般來說,文人玩不得政治,即使像張溥這樣還玩出一點氣候者,最後也以栽跟頭而告終,甚至死了也沒放過他。他不明白,皇帝只是在需要知識分子出聲的時候,你可以出聲,當他不需要你時,你最好閉緊嘴巴,別討沒趣。歷史上那些掉了腦袋的文人,很多都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以為皇帝多麼愛他,而發出聲音的結果。張溥把復社的全部希望寄托在這位弟子身上,而吳梅村也被老師的熱忱所推動,一是年輕,二是憂國憂民,三是士大夫要為天下先的精神,很快進入狀況,站在了朝廷中派系鬥爭的第一線。說實在的,他遠不是鬥士,而且也做不來鬥士,可是,成功太快,頭腦膨脹,難免虛火上升;眾人攛掇,高帽戴上,也就衝動行事。少年氣盛的他,一瞬間竟以為自己果然是鬥士了。上書陳詞,面折廷爭,甚至藉著崇禎召對的機會,「進端本澄源之論」,將政敵狠狠告了一狀。據說,他那一番聲情俱茂的廷上陳述,大有文明戲中言論小生的慷慨激昂勁頭,把小他一歲的崇禎帝,聽得入神,為之動容。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文人的活法(精彩選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中國文人的活法(精彩選載)
上一章下一章

草間偷活沉吟不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