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不想回家的女孩(1)

第二章 不想回家的女孩(1)

1943年,艾米麗在香港被列入美國提交日本的難民名單,有機會被遣返回美國。當她接受日方審查時,那位日本軍官橫山反反覆復問她同一個問題:為何在上海嫁了個中國人,卻又跑到香港跟個英國人生了個私生子?對這一問題,艾米麗百般迴避,終於氣急敗壞,衝口而出:「因為我是個壞女孩。」這時:一陣長時間沉寂后,我頹然倒在椅子上。但橫山先生的一句話有如電擊,讓我身子一挺,重又坐直。「不,」他說,「你不是壞女孩,你是好女孩,現在你可以回家了。」艾米麗是好女孩還是壞女孩?的確,用傳統觀念無法評斷。肯恩的傳記中說她一生行事的法則就是專往常人不去、也「沒人說別去」的地方走,向傳統觀念挑戰,對大眾認同的規則說「不」。按傳統觀念衡量,她是壞女孩。可是,為何跟她交往過的幾乎所有男人,包括被她甩掉和用掉她的情人,都跟那個日本人橫山一樣,認為她是個好女孩呢?艾米麗出生在一個恪守傳統道德的德國移民家庭,父母都是猶太人。父親伊薩克·哈恩是個推銷員,他長年出差在外,辛勤工作,養活妻子和六個孩子。伊薩克雖遠非慈父,卻是個負責的丈夫和父親。只要他在家,便一絲不苟覆行父親職責。據艾米麗後來回憶,父親永遠閉着眼睛躺在家中客廳的沙發上,那是家人出出進進的一道關口。他看上去好像是睡著了。我總是希望他真的睡著了,我踮着腳,小心翼翼地從旁走過,盡量避開藍地毯下的那塊會發出吱吱聲響的木板。有時我己經走過那沙發好遠了,自信已到達安全區,但是:「多莉!」我父親叫道,睜開了眼睛。他管他所有的女兒都叫多莉。伊薩克共有五個女兒。大女兒名叫多蘿西,昵稱多莉,倒數第二個女兒便是艾米麗,也就是後來的項美麗。(由於項美麗是她的中國情人邵洵美給她起的中國名字,所以,本書在她未起這個名字之前,都以她的美國名字艾米麗相稱。)在這個家庭中,父親和母親控制子女的所有行動,以確保他們不超越常規生活的軌道。家中甚至都不許提起「性「這個字眼。但這仍擋不住艾米麗時有驚人之舉,令全家人目瞪口呆。十五歲那年,艾米麗就曾離家出走。多年之後,當她跟丈夫查爾斯·鮑克瑟談到這次出走時,「查爾斯說,『你身上一定有什麼地方出了錯,那時代通常女孩子是不會離家出走的。』『正常的女孩子是不會。』我不無傲氣地道。「我們應當特別注意「傲氣「這個詞。的確,艾米麗一生都以她的反叛行為自傲,不管那些行為讓她付出多麼慘痛的代價,她提起來時臉上的表情,都可用我們今天常常用到的一個詞來形容,叫作「無悔今生」。不過,提起十五歲那年的第一次離家出走,她也承認:「我或許真的是出了毛病。」因為根本就沒有出走的直接理由。多年以後,回憶起那次出走,她只能說,也許是受到一本名叫《叢林之書》的讀物影響。那本書的主人公是個流落於大自然的漂泊者。當他長大成人見到自己父母時,已為父母所遺忘。我想我也曾是個漂游者,或我想要成為那樣的人。大衛·科波菲爾離家出走了。狄更斯筆下的許多孩子都有漂泊的本能。至少我可以確定小耐麗便是這樣的人。雖然她後來有點後悔跟祖父離家出走,但我能感到她身上有一種潛在的熱望,對於大路的熱望。當然我的出走,也不只是受到狄更斯的人物影響,我也跟着哈克貝利·芬在密西西比河下游漂流,也跟着湯姆·莎耶一道迷路,四處航行,走遍全世界,結識各種人物,好逃離沉悶的家。一言以蔽之,出走的惟一理由是離家的願望。家可以提供安全與穩定的感覺,但卻因日日如是而沉悶無聊,而艾米麗嚮往的是變化,是刺激,正如二十一世紀反叛青年所標榜的:嚇死好過悶死。所以在某個星期五的早上,艾米麗離家去上學時,偷偷倒空自己的儲錢罐。下午放學時,她突然對一位同學貝斯蒂說:「你不是曾經邀我上你家住幾天嗎?要是你願意,我今天就可以去。」貝斯蒂說她很願意,兩個女孩就一塊回了貝斯蒂的家。貝斯蒂的家也在同一個城市。只不過離艾米麗家有段距離。所以這次出走其實不能算是一次真正的出走。事實上,它只持續了一天,第二天早上,艾米麗的母親打電話給貝斯蒂的母親,確認女兒是在這兒之後,她要求女兒接聽電話,於是:我拿起電話說:「哈啰!」母親沒浪費時間跟我說「哈啰」,她的聲音平靜而沉重,「好吧,」她說,「我只希望你開心,你有你的想法。可我為你擔心了一整夜,都快病了。後來是道芬妮想到了貝斯蒂。」為貝斯蒂着想,我故作輕鬆地說:「是嗎?」「馬上回家。」母親命令道。我說:「「好吧。」這回我沒拿貝斯蒂當擋箭牌了。我沒理由不回家。母親說的對。我這是逃家。但我有我的想法。艾米麗的想法是什麼呢?用美國詩人惠特曼《大路之歌》的開頭幾句大概可以概括,肯恩的傳記將之作為他這本書的題詞:我輕鬆愉快地走上大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新月派詩人與美國女記者跨國戀:項美麗在上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新月派詩人與美國女記者跨國戀:項美麗在上海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不想回家的女孩(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