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葯》(1)

《絕葯》(1)

這一帶,人稱黃河故道。早年間,出過一個很古怪的人物,半道半俗,終生以賣膏藥為業。他性情孤僻,有時躑躅在小縣城的街頭,有時出現在偏遠的小村子,有時候還到一片荒野的三岔路口,鋪開攤子,默默地坐上半天。偶爾有行人經過,禁不住放慢腳步,好奇地打量幾眼:在這樣一個荒僻的地方,把膏藥賣給誰呢?但他並不着急,好像只是為了避開人塵,到這裏咀嚼孤獨。他的目光深沉、悲涼,全然沒注意到面前有個看客。行人便也匆匆而去,走出好遠再一回首,他依舊坐着,彷彿已經入化。驀地,趕路人在疲憊之外,又生出一絲莫名的凄涼和恐懼,不由加快腳步,倉惶疾走,好像有個不祥的幽靈在背後追趕。天色漸暗。西天幾塊烏雲不斷幻化出各種形態,時而如潑墨,時而如奔馬,時而如蒼鷹。幾隻歸巢的暮鴉,突然掠過頭頂,「呱」的一聲射向遠處,在一片黑森森的柏樹林上空,盤旋著輕輕落下去,不見了。荒漠的大地上,死一般地沉寂。賣膏藥的老人無聲無息地收起攤布,背起褡褳,蹣跚著離開三岔路口,漸漸向暮色深處走去。一年又一年……誰也不知他叫什麼,只知他姓崔,民間稱為崔老道。從前清到民國,爺爺輩的這麼叫,父親輩的也這麼叫,到孫子還是這麼叫。關於他的身世,民間有個傳說。很久以前,黃河故道北岸,有一座道家寺廟,叫鶴壽觀,飛檐琉瓦,古槐掩映,很有些規模。後來鶴壽觀毀於兵火,道士們有的遭難死了,有的雲遊外地。總之,是敗落了。當時,有一個十六七歲的小道士,仍守着殘垣斷壁住了一些日子。據說,他原是清朝官宦子弟,自幼讀書,少有大志。後來,因為父親犯了一樁大案,株連全家,要滿門抄斬。在一片混亂中,他慌慌忙忙逃了出來,隱姓埋名,流落到這一帶。這地方三省交界,號稱界首,三管其實是三不管,老百姓又叫做「三解手」的地方,很容易存身。歷來的官府逃犯,或一些在家鄉惹了禍的人,都愛往這裏跑,一旦投到哪股勢力門下,就有了庇護,盡可以高枕無憂。這位貴公子撿條命出來,從此憤世嫉俗,再也無意功名。不久,就到鶴壽觀做了道士。鶴壽觀毀廢以後,小道士伴着凄風苦雨,又孤零零待了幾個月。後來,也就漂泊天涯去了。不料二十年後,他又突然回到「三解手」來。不知是為了憑弔曾經收留了他的鶴壽觀舊址,還是在外面又遇到了什麼兇險麻煩。反正是回來了,除了記載着歲月風塵的皺紋,脖子上還增加了一條刀疤。小道士變成了崔老道。崔老道在外二十年,究竟做過一些什麼事,或者曾在何處仙山,投在哪位真人門下修鍊過,民間無人知曉。其實世上有些事,原也不必追根尋源,最好保持在神秘狀態。看來,崔老道是很懂得這個道理的。他從不向人言及自己的行跡,任憑世人猜測。彷彿那《石頭記》中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該來的時候就來了,該去的時候也就去了。僅此一端,就使崔老道身價倍增了。崔老道回到故道兩岸以後,不再以化緣度日,改為賣膏藥謀生。他的膏藥有好多種,能治關節風濕、跌打損傷、月經不調等十幾種疾病,方圓二三百里內,很負盛名。都說他的膏藥好,很粘。最出名的是白雞膏。專治骨折。這種白雞膏是用多種葯料配製成的。據見過的人說,先取一隻白公雞,要活歡雄健的,不放血,活拔毛。拔凈以後,開膛掏除五臟,要快。這時候,公雞仍是活的,拍一下,叫一聲,「喔喔」地凄鳴。然後按在乾淨的石臼里,連同骨頭一起,用石杵搗成肉泥。取出來,再摻放十幾味中藥,用香油熬煉。中藥有虎骨、元寸、大海馬、**、兒茶、當歸、地鱉子、丹皮、血力花、川芎、紅藤、荊芥等等。據說除此而外,崔老道還要摻放一味葯,是秘而不宣,從不告訴人的,人們傳為「絕葯」。離開這味「絕葯」,便效力大減,也就不是崔老道的膏藥了。他賣膏藥沒有定所,行蹤飄忽,而且總是漫不經心。即使在鬧市上,也是如此。一張黃油布鋪在地上,從褡褳里取出一塊塊黑煙油似的膏藥,散放在上面,而後盤膝坐地,手裏把玩著一隻三條腿的烏龜。從人們記得崔老道起,也就記得這隻烏龜,可見這烏龜也很有些年紀了。他一邊悠悠地把玩,一邊閉目養神,並不作什麼解說,也不理會有沒有人買膏藥。即使旁邊有殺人的,他也無動於衷,神態安然,如處無人之境。好像這類事他見識過許多。崔老道養神養得足了,就放下烏龜,用一根長長的指甲,把松長的眼皮挑起來,伸出乾柴似的手,拿起一塊膏藥,在旁邊的陶缽里沾沾水,放在手裏慢慢地搓,慢慢地捻。膏藥漸漸變成一根細長的墨棍,大約有一白布尺長,用二拇指往中間輕輕一敲,斷成兩半;提起來再敲,又是兩半;再提起來……不大會兒,全成了一截一截的。他把散碎的膏藥聚攏一塊,又一節節地安上,重新接成細長的墨棍,然後使勁拉,盡可以拉得很長,卻不會從介面處斷開。先前用手指敲的時候是那麼脆,這時又出奇地黏。如是三番,累了,便又撿起烏龜,悠悠地把玩,閉目養神,仍是一言不發。  [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天下無賊》:2005年馮小剛賀歲片唯一文學原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天下無賊》:2005年馮小剛賀歲片唯一文學原著
上一章下一章

《絕葯》(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