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四海(1)(圖)

中華四海(1)(圖)

電影是香港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電影裡頭的英雄人物,無論是功夫高手、槍不離身的黑幫,或古惑仔等等,其觀眾皆不限於本地的。港片在亞洲各國市場,都與資金較雄厚的日本片競爭激烈。究竟這規模細小的本土電影,怎麼可以打破地域界限,搞得這般成功?

港片所以票房成功,時下看似順理成章的解釋是:港片配合了文化全球化的大趨勢。但在訴諸直覺的解釋之前,其實應先仔細研究具體的歷史因素,從本土跨出全球,其間理應還有一中間地帶,那便是本土以外的地區,是影片及其影響力擴散時形成的第二個同心圓。香港電影,其實是出色的區域性電影。其他還需考慮的因素,還有僑民文化,即間雜在各國與各社區的某種種族及社會凝聚力。此外,金錢因素亦很重要。此一地方色彩濃烈的電影,原來為了經濟的生存理由,極之依賴遙遠的海外觀眾。

香港,畢竟如同星期天的大型唐人街。

——導演陳耀成

香港製作的默片顯然已悉數散佚,同於1909年誕生的兩部最早期默片《瓦盆伸冤》及《偷燒鴨》【有說法認為兩部都是上海亞細亞電影公司出品,不歸入香港電影。——譯者注】,我們大抵已無緣一睹。其後20年間,美國片雄霸市場,當地電影製作量少之又少。直至有聲電影出現,當地電影業才起飛。1933年上海製作的粵語片《白金龍》推出,空前賣座,顯示粵語片大有可為,未幾,國民黨政府規定所有影片都要用國語製作,香港便成為國外製作粵語片的中心。日本侵華期間,更多上海導演涌到這個殖民地。1939年,當地單是粵片,產量已激增至超過100部。1941年香港淪陷,電影停產,戰後電影公司得以復甦,不久國內又爆發內戰,電影人才紛紛南下香港,並落地生根。

香港電影如同整個殖民地,是移民耕耘的成果。第一代所有導演與影星,基本都是國內移民,其後不少新浪潮導演亦然,如許鞍華與章國明。即若作品很地道的導演,原亦是越南(徐克)、泰國(陳可辛)及南非(劉國昌)等地的華僑。其中又以來自上海的影人與投資者,幫助當地電影發展時所扮演的角色至為重要。

大戰結束時,移民電影工作者開始議論香港電影該何去何從,不少導演站在左派的一邊,且其國內背景亦促使他們偏愛社會批判電影。有人認為電影要深入群眾,便需講當地方言(即粵語);有人則發起「清潔運動」,要求粵片導演拍攝愛國的進步電影。那年頭,集體創作與同工同酬,都成為電影人的理想。中聯影業公司就是響應清潔運動的號召而成立的,並在集體創作制度下生產了44部影片,其中不乏如《危樓春曉》(1953)的經典。這是香港電影社會意識高漲的時期,受當地影評人高度評價。

好些製片公司此時亦相繼成立,有的有中國背景,有的是本土及地區資金,製作影片仍是雙語兼備,但以粵語居多。充斥市場的,都是娛樂大眾的影片,如歌舞、通俗劇、喜劇及武俠等類型,甚至左派電影公司,亦不限於生產主題先行的電影。其中最流行的類型,要算是粵語戲曲片,一星期左右拍完一部。影片成本都很低廉,國語片是2萬至3萬美元,粵語片更只需一半。拍攝技術一般亦粗糙得很,如扛起片廠內笨重的攝影機,僅靠助手捉緊攝影師,便來拍推拉鏡頭,攝影師兼導演羅君雄憶述:「像打功夫一樣。」

這些影片,多屬小型公司製作。及后,兩家大製片公司相繼冒起,而且雄霸市場。其一是大馬富商陸運濤在新加坡遙控經營的「電影懋業公司」,陸運濤在亞洲各地皆擁有戲院與發行公司;在香港生產電影,可養活那些生意。電懋的前身「國際影片發行公司」於1953年開始在港製作粵語片,兩年後取得永華片廠的管理權,1956年擴大改組成電懋。陸於1964年遇空難猝逝,電懋遂於1965年改組,並易名為「國泰機構(香港)有限公司」。

電懋的對手便是實力雄厚的邵氏機構。邵氏四兄弟本在上海經營戲院生意,20年代才進軍電影製作。邵人約於1933年把「天一」遷到香港,生產粵語片。戰後「邵氏父子公司」成立,轉而製作國語片,給散布東南亞各地的邵氏戲院提供片源。1958年,邵逸夫從新加坡總公司調至香港,出掌「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邵逸夫的經營之道,是把製作、發行與放映結合起來,他解釋說:「一如黃金時代的好萊塢。」他把當地院線生意交由哥哥邵仁枚打理,自己則專註電影製作。

邵逸夫進行大規模的電影製作現代化工程,邵氏影城由是於1961年落成。那是一所綜合式製片廠,座落清水灣,位處當時人煙稀少的新界區(圖)。據邵氏公司的宣傳資料,到了1970年,影城的設施包括街景30處(當中更有一個湖)、影棚12座、彩色沖印室一個、配音室一個、訓練學校一所、餐廳3間、員工宿舍4座,還有多座供演員及導演居住的公寓式樓宇。邵逸夫全盤投入彩色及寬銀幕電影的製作,並引進專用合約制,薪酬通常每周約50美元。影城全日24小時運作,聘用員工達1200名,以10小時輪更編製。邵逸夫解釋,員工組織工會只會對他們不利,他們要加薪,最佳辦法是工作得更勤快。成立首12年,邵氏影城生產影片總計300部。

邵氏影城外貌,內里設有永久布景與職員宿舍

在亞洲各地,不論政府或各行各業,都極依賴華人資金。華人在不少國家,一直都是經濟實力最強的族群。香港有賴海外華人資金,電影才得以在戰後蓬勃發展,總公司皆設在新加坡的邵氏與電懋,只不過是其中最明顯的例子而已。其他例子,還有50年代規模最大的粵語片公司「新聯影業公司」,亦是海外華人創辦的。此外,「光藝製片公司」也是新加坡開過來的大公司,老闆何氏四兄弟,在東南亞各地亦擁有製片廠、發行公司及戲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
上一章下一章

中華四海(1)(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