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板上釘釘

4.板上釘釘

如果將找工作比作一場人才作為商品的高強度的自我推銷,那麼找工作和推銷商品其實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這其中有些銷售規律是共同的,而且可以互相借鑒。比如說買家(僱主)和賣家(應聘者)不同的心理。在經過了《中華英才》殘酷的面試之後,我自己感覺應聘成功的把握已經很大了,靜靜地回到廣播學院等待着最後的消息,不過,又是一兩周的杳無音訊,作為應聘者又不好主動去問,那種等待的感覺頗像海明威在散文《塞納河畔人》的結尾處所描寫的:「在那種時候,最後春天總還是會來的,但它幾乎不來,確實讓人害怕。」事後我才知道,面試我的總編,並不是最終決定錄用我的領導,決定是否錄用我的是一個副總編,她當時正在籌備一本隸屬於《中華英才》的新雜誌《英才》,而我將主要為這本新創刊的《英才》工作。顯然,在對我的使用上,她還心存猶豫。這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心理,一項研究結果發現,許多人在作出購買的決定(無論是購買商品、服務或是其他)之後,幾乎馬上就會產生強烈的後悔感,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動機危機」,質疑自己剛剛買到的東西。這種心理在供大於求的買方市場尤其普遍,更何況這位副總編還沒有見過我。終於,我接到通知再去接受那位副總編的面試,我決定緊一緊對方的發條,使結果明朗化。在面試快要結束的時候,我暗示,另外有一家北京的建築單位決定接納我,並解決戶口,顯然,這一信息使副總編最終下了決心。面試結束后,她當着我的面把編輯部主任叫進來說,可以和我簽訂用人合同了。是什麼使久拖未決的決定終於板上釘釘?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供求關係發生了微妙的改變,新的用人單位的出現,改變了原來的供求格局,增加了對方因拖延而可能帶來的損失,這正是對方不願意,或者力圖避免的結果。那位副總編的判斷,恰恰是符合經濟學的結果,而我的行為則在無意中暗合了「博弈論」的理論。終於,我的第一份工作確定下來。疲憊之餘,並沒有更多的喜悅,但是,能夠完全靠着自己的努力,在這個城市印上自己的第一個腳印,這依然足以自豪。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找工作的過程中,為自己制定了一個分層次的就業目標,這頗有點像高考填報志願,你要針對各種可能的結果,從高到低制定不同層次的目標策略。事實上,你的目標選擇的層次感越明確,越清晰,最後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最好是能夠先確定下來一個「保底」的工作,即便它並不能完全讓你滿意。當然如果可能的話先不要急於簽合同,再看看有沒有更高更好的機會,畢竟人往高處走,本無可厚非。這樣的目標選擇策略,至少可以防止你高不成低不就,白白貽誤了時機。一般來說,擇業目標應該明確和集中於自己所圈定的機會範圍內,按照地域可以分為大城市就業機會、中等城市就業機會、中小城市和其他就業機會。按照單位規模可以分為大中小,按照所有制性質,又可以分為公有和非公經濟等等。一般來說大城市的發展機會多一些,但是競爭壓力和生存壓力也要大得多,小城市的發展機會不如大城市,但是生活的舒適度要相對較高,競爭的壓力也沒有那麼大。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不同偏好和實際的條件,現實而科學地制定自己目標選擇的策略,從而形成一套立體的組合的擇業目標。請記住:沒到最後簽訂用人合同的那一刻,你就不算勝券在握。另外,貨賣三家,有助於你實現真正的目標。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獻給幾百萬將要找工作的大學生:《前途》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獻給幾百萬將要找工作的大學生:《前途》
上一章下一章

4.板上釘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