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改進的讀者,可以從何入手?

希望改進的讀者,可以從何入手?

與紙上談兵相比,付諸實施無疑要麻煩得多。麻煩不僅在於培養孩子的瑣碎和漫長,還在於理論聯繫實際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有一定難度。但再難的事情——比如說,人類登月、克隆生命……都能通過「具體化」分解成一個個不那麼難的細節,然後各個擊破,積小勝為大勝,相比之下,培養孩子就容易多了。麻煩不要緊,關鍵看值不值得。再麻煩也比不過破譯人類基因的排列組合吧?(據報道,單是破譯人體第二小的第22號染色體,科學家就對3350萬個鹼基對進行了測序!)更何況,培養孩子的麻煩還伴隨着進步的喜悅和天倫之樂呢?麻煩是成功之母。不怕麻煩但缺乏經驗的父母和想「自己培養自己」的學生讀者,不妨按以下建議去嘗試理論聯繫實際。祝您在再創造的過程中收穫多多!1.分析現狀,把問題具體化如果讀者沒有更好的參照標準,不妨用我們提供的各種參照系,仔細分析以下三方面的情況:⑴全面分析孩子的表現——哪些方面強?哪些方面弱?孩子本人引以為榮的是什麼?引以為恥的是什麼?最強烈的願望是什麼?最怕什麼?各自的具體表現是什麼?對身心發展的影響是什麼?形成的原因是什麼?需要提醒讀者的是,把原因歸結為「天賦」是沒有意義的,不如分析迄今為止的成長環境中缺哪方面的發展條件,缺什麼補什麼。即使是頭腦不夠靈,通過循序漸進的專項訓練也能有所改進。⑵反省父母的教育方法——哪些做法對?哪些做法錯?對或錯的原因是什麼?後果是什麼?怎麼調整?嬰幼兒如果表現得讓父母很困惑、很惱火,首先要考慮親子依戀是否良好?孩子的安全感是否有問題?即:孩子是否深信「父母是愛我的」?重視教育的父母要特別防止「操之過急」。⑶審視孩子的成長環境——哪些因素好?哪些因素差?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是可改變的?怎樣改?哪些是不可改變的?怎樣彌補或適應?2.理清頭緒,把問題條理化把分析要點用表格或卡片的形式寫下來,可以使問題更直觀,思路更清晰。可以把想到的所有問題和對策(如果有的話)都列出,然後用以下方法來梳理。按因果關係排序,找出問題的根源——孩子之所以A,是因為B;之所以B,是因為C……多挖幾層,就能見根。按難易程度排序,選擇突破口——如果一個問題有幾個根源,不妨從容易改變的開始,先增強信心,再設法擴大戰果。按輕重緩急排序,選擇優先項——如果同時存在幾個問題,一段時間主要解決一個問題,其他方面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將就著往前走,多提醒,多鼓勵,少追究,或不追究。怎麼判斷問題的輕重緩急呢?既可根據不同時期的培養重點和當前「短板」來選擇優先項,也可根據利害關係來判斷哪個該優先。一般說來,問題不外乎4種狀態:重要而緊急、緊急但不重要、重要但不緊急、既不重要又不緊急。如此比較一番,時間、精力和經費的投向就有了依據。我們的做法是:凡是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的事,都優先解決提前防範,如疾病、品質、想不開、人身安全等;凡是錦上添花的事,都要在「於身心無害」的前提下去進行,有害便放棄。因為「生存比發展更重要,健康比學業更重要,性格比成績更重要,親情比面子更重要」。3.分解目標,把措施細化、量化、行為化俗話說,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把想要攻克的目標分解為幾個小步驟,難題就變得好解決多了。比如說,《哈佛女孩劉亦婷》裏的「變粗心為細心」,就是一個完整的例子。婷兒的整體素質,也是這樣分解細化后一點一滴地培養起來的。就是看起來神秘莫測的創造力,同樣可以通過分解其構成、找到具有特定效果的行為,設計可操作的方法,進而培養強化(參見《怎樣培養創造力?》)。如果用這種眼光來看我們這兩本書,讀者可以找到更多類似的例子。不少父母都抱怨孩子「皮」,教育效果不明顯。這主要是因為父母平時「一般號召多,具體措施少;空洞訓話多,實際訓練少;貶斥批評多,賞識鼓勵少;警告威脅多,實際兌現少」(有的是明知不能兌現就不該說的話,如「再怎樣,就打斷你的什麼」之類;有的是合理約定未能說到做到)。倘若讀者把這「四多四少」顛倒過來,應該大有改觀。不少中學生知道自己有什麼不足,也願意改進,甚至定出了計劃,但總是收效甚微。原因之一也是沒有設計「可操作的行為」來對抗慣性與惰性,也需要用「細化、量化、行為化」的措施來改進。4.鍥而不捨,積小勝為大勝0—18歲的育兒路說起來不長,走起來不短。最終結果如何,一看誰的方法對,二看誰的心態好。心態好才能堅持得久,因為他(她)能不急不躁,鍥而不捨,願積跬步,終至千里。父母急躁或灰心時,不妨重溫這三條:A:父母要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孩子表現反覆是正常的,哪個孩子不是香幾天臭幾天呢?俗話說「百年樹人」,咱才樹了幾年哪?別說孩子有反覆,父母也會有反覆。比如說,要以身作則、要耐心、別發火、別打罵……父母堅持做到了嗎,尤其是輔導孩子學這學那的時候?B:期望值要合理、要現實——教育孩子是因為愛心與責任,而不是為了面子,不要因為虛榮攀比而提出脫離實際的要求。實踐證明,只有可望而可及的目標才能讓孩子獲得成功體驗,建立起自信心,有自信的人才敢求上進。另外,也不要用傾家蕩產的方式來培養孩子。比如說,深造和留學是一項有利於長遠的發展計劃,但如果這項計劃要以砸鍋賣鐵、傾家蕩產為代價,說明這個計劃不現實,不可行。希望有這方面困擾的讀者參考一下留學專家徐小平寫的《圖窮對話錄》,書中的《現代范進情結與未來胡屠精神》一文對此有十分精闢的分析,還有專科生如何迂迴前進實現人生理想的發展建議。C:培養目標要「長遠+開放」——容易急躁或灰心的父母,往往對孩子要求過多,並操之過急,還可能有比較急切的培養目標,比如說,必須考到多少分、第幾名、考上××校、成為××家……這樣做的實際效果往往是事與願違。我們的做法是不向婷兒提這種具體狹隘的要求,只是儘力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走。這個方向就是我們在《哈佛女孩劉亦婷》裏三次提到過的培養目標:「素質優秀、人格健全、有能力創建幸福生活。」我們認為,這個培養目標的最大特點是它的開放性,它允許和鼓勵興趣與能力不同的孩子尋找各自的發展空間。因為「幸福」既是一種個人感覺,也是一種個人選擇,絕對無法「一刀切」。由於人各不同,人各有志,無論上不上大學、無論做什麼工作,無論錢多錢少,都會有人感到幸福或難受。如果學業或職業與志趣一致,人的生活態度會更積極,創新思維會更活躍,有所作為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就業或自己創業的機會都更多。如果父母認為自己的想法確有價值,就該在孩子成年(18歲)之前積極地去引導,使孩子和你有更多的共鳴點,發自內心地喜歡走你希望他走的那條路。就像我們從小鼓勵劉亦婷「長大要為社會造福」,終於把她培養成了勤奮努力、胸懷寬廣、想為社會造福的人一樣。如果孩子的志趣和父母的期望不一樣,只要符合「健康合法」的要求,哪怕父母覺得是「不務正業」或「胸無大志」,也應該允許孩子自主選擇。畢竟,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幸不幸福要以孩子的感覺為準。不論上不上大學,選擇哪種職業,父母都應該理解和認可,絕對沒有必要為了學歷和職業弄得身心受傷、親子反目。希望讀者已經注意到了我們反覆強調的培養目標,並鼓勵孩子朝着這個方向走。只要朝着這個方向走,必然會有各種各樣的好結果,區別只在於收穫的早晚和大小而已。至於孩子是不是在朝這個方向走,只消看孩子是不是越來越「能適應、有理想、會創新」?不是,就需要分析調整;是,就信心百倍地朝前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上一章下一章

希望改進的讀者,可以從何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