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方法之四:婷兒怎樣實現「自主發展」?

基本方法之四:婷兒怎樣實現「自主發展」?

「自主發展」是近年來才在中國教育界熱起來的詞兒。我們過去的說法是:「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培養各方面的自覺性、遇到問題要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再堅持一下,爭取最後的勝利……」這些人們更熟悉的說法,強調的都是孩子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這正是自主發展的內涵。婷兒在這種思路的培養下,很早就形成了積極進取的性格特徵,能適應,有理想,愛創新,表現出很強的自主發展能力。對此,婷兒有一個詼諧的比喻:「我這個系統能夠自動升級。」我們認為,自主發展需要一套向前驅動的能力,這種超越原始本能的綜合能力,是後天逐步形成的。在0—18歲期間,如果父母有意識地推動孩子往自主發展的方向走,孩子就能較早獲得主動適應與發展的能力。為了讓婷兒早日成為自動前進的人,我們有意推動婷兒「由生活自理向人生自立發展;由積極自學向自強不息發展」。歸納起來,我們主要從5個方面完成了「由推動到自動」的轉變:1.養成遵守約定的習慣,學會自我管理;2.養成專註敏捷的習慣,學會高效思維;3.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學會理性判斷;4.養成主動求學的習慣,學會規劃人生;5.養成定期反省的習慣,學會自我促進。下面分別舉例說明,供讀者參考。自主發展之一:養成遵守約定的習慣,學會自我管理孩子要在社會上立足,必須學會遵守社會規範。為了讓孩子自覺自願地遵守社會規範,我們的辦法是,從小就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培養主人翁意識。從3歲到16歲,我們一直在用和婷兒約定規則的方式管理她的日常生活。孩子處於「心中有數、說話算話」的狀態,就容易學會自我管理,並養成「知行合一」的好習慣。如果沒有遵守約定的習慣,什麼計劃都不能完成,自我管理就是一句空話。孩子光說不練,自主發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話。A:首先學會和父母約定規則,並遵守自己與父母的約定。我們與婷兒的這種約定最初都帶有遊戲色彩,並伴隨着大人的鼓勵和肯定,實行起來孩子覺得有趣,也願意遵守。比如說,婷兒3歲的時候曾和媽媽約定,如果她沒用普通話回應說普通話的人(或沒用四川話回應說四川話的人),就請媽媽用「嗯」的辦法來提醒她。因為這是婷兒自己想出來的辦法,用起來總是很靈。婷兒12歲以前,主要是大人把對她的要求告訴她,在講清為什麼要如此的道理之後,讓她和大人一起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比如說,我們要求婷兒:「作業有錯必須當天主動訂正,做不到就要扣減看電視動畫片的時間。」理由嘛,就像工程沒搞完就領不到工錢一樣啊,學生不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當然要影響到自己的享受哦。婷兒認為我們說得對,大家便開始商量實施細則。經過討論,婷兒和我們約定:如果當天發下來的作業本上有錯,主動訂正了就可以正常享受看半小時動畫片的權利;如果沒有主動訂正,就每道錯題扣減幾分鐘;如果當天作業全對,則可獎勵若干分鐘,並可以存起來以後使用。在實施過程中,以婷兒自我約束為主,父母負責檢查督促。遇到孩子管不住自己的時候,父母就提醒她:「我們約好了的,你得說話算話,如果你說話不算話,那我們也可以說話不算話,比如說,不搞體罰也可以變成搞體罰;做得好有獎也可以變成做好了也罰……」孩子當然不希望這樣,便會加大自我約束的力度。B:學會遵守自己與自己的約定。自己許的願、下的決心、定的計劃等,都是自己與自己的約定。從8歲開始,婷兒每個周末都要排一張時間表,自己統籌安排那一天半時間的學習、玩耍和家務勞動(她讀小學時,中國還沒實行大周末,周六上午還要上課)。有時候忘了排時間表就幹起來了,我們便會提醒她一聲。由於有遵守約定的習慣,婷兒的計劃總是執行得很好,平時也表現得不錯,懲罰措施基本成了一種象徵——有威懾力,但很少需要實施。在小學畢業前,婷兒早已養成了說話算話的好習慣,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已經十分明顯,很容易就適應了初中住校生活。C:父母與孩子的約定要合理,即「只針對態度和行為,不針對成效和結果」。孩子力所能及的約定就是合理的約定。例如,要求3歲的孩子「洗手要搓出白色的泡沫」是合理的;要求3歲的孩子不把牛奶灑出杯子則是不合理的。合理的約定容易遵守,不合理的約定只會製造矛盾。那些要求孩子必須考到第幾名、多少分、那所學校的約定,最不合理,極不現實,容易把父母和孩子都逼進死胡同,甚至逼上真正的死路——中國和日本都不乏這樣的報道啊!為了避免發生為名次和分數而自殺的悲劇,我們很早就和婷兒約定好:平時要努力,考試允許得0分。在青春逆反期,需要一些特殊的過渡性質的約定。婷兒初二的時候逆反心理最強烈,我們和婷兒互相約定的內容也有了相應的變化,主要用來明確親子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以保持溝通,減少磨擦。比如說,我們用對同事的模式對待婷兒,婷兒用對老師的模式對待父母,大家都從行動上而不止是口頭上做到互相尊重。又比如說,逆反期的孩子都不愛聽父母嘮叨,如果父母說起來沒完,徒惹孩子厭煩,該聽的也聽不進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主動和婷兒約定:「父母每次和你談話保證不超過10分鐘,在10分鐘之內,你要態度禮貌地聽父母說話。10分鐘一到,你有權利說:『對不起,10分鐘已經到了。』然後轉身就走。」這個寫成卡片的家庭契約迫使我們事先考慮好談話的時機和方式,加上對婷兒的反應心理預期較低,不會在談話中為孩子聽不聽得進而影響情緒。我們遵守這個約定使婷兒感受到了父母對她的真心尊重,反而更願意主動徵求我們意見,婷兒的自我管理也因此而更加有效。自主發展之二:養成專註敏捷的習慣,學會高效思維高效思維能力也是自主發展必需的能力。我們把思維能力細分為「輸入(指主動吸取)、處理、輸出」三個環節,這三個環節的基本要求是準確。我們所說的「高效思維」,指的是「在準確的基礎上,迅速輸入,正確處理,有效輸出」。這三條都需要聚精會神才容易做到。高效思維最初可從「聚精會神地聽」做起。因為人類最早發育的輸入通道是聽覺,最容易出錯的輸入通道也是聽覺。把認真傾聽作為提高思維準確性的突破口,可以「早開始,常進行,易見效」。比如說,教幼兒凝視說話人的眼睛,可以幫助孩子認真傾聽。經常請孩子在父母之間傳口信,也可提高孩子認真傾聽的水平。如果聽人講話(或上課聽講)愛走神,也可一邊凝視說話人的眼睛,一邊在心裏猜測「下句話會說啥?」誘使自己認真傾聽……這些都是從小到大隨時可做的訓練。隨着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的發展,還可進行更多的思維訓練。例如:A:培養接受能力,追求「迅速而準確」。在信息輸入環節,我們做過五個方面的訓練:⑴養成對新信息的敏感性——從幼兒園到小學,我們說到關鍵性的新詞,馬上請婷兒重複三遍,要求她遇到不懂的東西一定要問,而不是混過去。⑵增強專註程度和對細節的敏感性——通過兩三個人比賽的方法來進行,如在兩幅基本相同的畫中找不同;看完一段有趣的文字(笑話、連環畫的情節說明、寓言……)馬上複述內容等。⑶增強輸入的意願——通過講故事和讓孩子親身體驗來進行,讓孩子了解善於吸取他人經驗的好處。⑷提高選擇信息的能力——要求孩子「不當吸臭劑,要做采蜜蜂」。凡是遇到妨礙發展的信息,父母要及時講清道理,指出危害,促使孩子蔑視和排斥這類信息,如:攀比享受、玩物喪志、厭學作弊、歪門邪道等等,把心思用到正道上。⑸增強抗干擾能力——既要靠平時培養意志力,還要教給孩子心理暗示的方法和溝通技巧。比如說,在噪音大幹擾多的環境裏做作業時,我們教婷兒反覆在心裏說:「讓他們吵吧,我照樣能專心學習……」直到自己堅信不移;在辯論性的談話中,我們約定要及時複述對方的論點,請對方確認,這種排除錯誤信息的技巧,可以大大減少誤會,提高談話的效率……如此種種,都可幫孩子提高輸入的速度和效率。B:培養思考能力,追求「客觀而清晰」。在信息處理環節,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訓練:⑴不帶情緒,準確理解——通過換位思考,學會理解他人(尤其是立場或利益跟自己不同的人)和全面地看問題。⑵不嫌麻煩,深入分析——通過連續設問,刨根問底,學會層層深入地分析事物的內在聯繫,並分類概括,梳清條理。⑶不帶偏見,正確判斷——通過分析別人的偏見和局限性(最常見的是把意見不同的人往壞處想),審視自己可能存在的偏見和局限性,並加以修正。這些訓練或是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隨機進行,或是在我們與婷兒一起討論問題或總結反省的過程中進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經常提醒婷兒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問題,注重事物的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如此日積月累,孩子的頭腦就會越來越客觀,思路也會越來越清晰。C:培養表達能力,追求「準確而有效」。在信息輸出環節,我們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訓練:⑴準確表達——要求想好了再說、口齒清楚、言辭得當、層次分明。⑵有效傳遞——講究時間、場合、氣氛、方式。這些訓練也是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隨機進行的。主要讓孩子學會:「在輸出信息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如何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還要考慮對方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和反應。」遇到重要關頭,表達意願變成了表達自我,需要專門設計和練習成功表達的方法。婷兒小學畢業考外國語學校的時候,面試之前就專門練習了如何朝氣蓬勃地走進考場,如何大方地鞠一個躬,並在抬頭問好的時候,用坦誠的目光把一句「老師好」轉遞給在場的幾個老師。這種表達已經超出了語言的範圍,又是有效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副教授、教育學博士肖川在談論怎樣有效表達自我時所寫的:「表達自我,不僅包括口頭語言的表達、書面語言的表達、身體語言的表達,而且應該包括待人和接物、衣着儀錶等,甚至應該包括所有的創造。而所謂『有效』,有這樣兩個維度:充分地、體面地。」他說的是怎樣培養大學生,我們則是從小做起,從家裏做起。因為有效表達是有效溝通的前提,自主發展離不開準確而有效的表達能力。對中學生而言,提高思維能力要格外重視「換位思考」和「增強輸入的意願」。既不要自以為是,聽不進父母和老師的逆耳忠言;也別怕露怯顯笨,不懂也不肯問。婷兒的經驗是,越是主動吸收,就越能有效地利用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資源。不過,婷兒也是16歲才達到這種境界的。在此之前,往往要通過將近半小時的辯論,才能讓她接受父母一分鐘就能講完的批評和建議。在青春逆反期,父母需要耐心、耐心、再耐心。自主發展之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學會理性判斷獨立思考能使孩子成為有主見的人,理性判斷則能使孩子的主見對的時候多,錯的時候少。為了讓婷兒既有主見,又少犯錯誤,我們不僅經常啟發婷兒去想各種「為什麼」和「怎麼辦」,還盡量給她提供各種各樣觀察與思考的機會,並注重傳授理性判斷的方法。A: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我們主張像陶行知先生教導的那樣:「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能夠去想、去思考;解放兒童的雙手,讓他們去做、去干;解放兒童的眼睛,讓他們去觀察,去看事實;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們有足夠的議論自由,特別要有提問的自由;解放兒童的空間,讓兒童從鳥籠式的學校里走出來,去接觸大自然、大社會;解放兒童的時間,使兒童做支配時間的主人。」對很多父母來說,最後這一條最難。我們想,把孩子的特長培訓縮減到一動一靜(或一文一武),或像婷兒那樣,盡量利用學校的興趣小組,就能給孩子擠出自由活動的時間。另外,像婷兒那樣自己統籌安排學與玩的時間表,也是學做「支配時間的主人」的重要方法。B:傳授獨立思考的方法。獨立思考主要表現為有主見,並掌握了一套評判事物的理性準則,不盲從。為了讓孩子的「主見」儘可能接近真實,我們一直要求婷兒在「實事求是」上下功夫。我們的做法是,在觀察事物、討論問題、分析案例或總結反省的過程中,經常用批判的眼光來分析真偽,判斷正誤,評論優劣,並鼓勵婷兒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見解,也大量接觸評價事物的理性原則和方法。與此同時,教給孩子「內外有別」的原則,在家裏討論時允許敞開思路,但必須了解社會有那些禁忌。如此日積月累,孩子就能逐漸學會用實事求是的方式獨立思考,在自主發展的過程中,主動糾錯與創新。一個具有理性判斷能力的孩子,在觀察與思考中會表現出這些傾向:尊重事實,不想當然,更不人云亦云;力求準確,不似是而非,更不文過飾非;細緻研究,不馬虎了事,更不投機取巧;認真求證,不以偏概全,更不牽強附會;大膽質疑,不迷信權威,更不掩飾無知。客觀地說,能堅持做到上述5點的大人也不是很多。因為人類的理性常常被面子、情緒或利益所蒙蔽,有意無意地以想像代替事實,陷入種種偏見和成見難以自拔。這樣就很難把獨立思考的能量發揮到糾錯與創新方面去。做父母的若想讓孩子提高理性判斷能力,不論做人做事,都應求真求實,為孩子做出表率,和孩子一起前進。獨立思考是創新的前提條件。培養創新能力涉及到很多具體的方法,更多細節請參見第四章《怎樣培養創造力?》。自主發展之四:養成主動求學的習慣,學會規劃人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青少年的天職,自主發展的重要外在表現,就是主動學習。父母要想方設法,儘早把求學變成孩子自己的事。一般來說,孩子學習主要有兩種動力,一種是人類喜歡探索的天性,屬於內在的衝動,另一種是生活的需要(包括個人的和社會的),屬於外在的壓力。我們的做法是,把這兩種動力結合起來,促使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當求學變成孩子自己的渴望和計劃之後,父母的角色就逐漸由啟蒙者和教練員變成了顧問團和啦啦隊。在《順應天性之三》一節已經介紹過怎樣把「好奇、愛玩、好勝」的天性升華為好學上進的內驅力,這裏專門介紹怎樣把生活的壓力和「人的五種基本需要」轉化為主動求學的推動力。婷兒6歲之前,已經培養起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但剛上小學的時候,仍然被大量抄寫性的家庭作業弄得厭煩無比。在教學體制無可選擇,也不可能讓孩子熱愛或逃避枯燥作業的情況下,我們開始把生活的壓力導入婷兒的學習動機,讓她看清楚:適應學校的學習與她的前途有什麼關係?當時成都鬧市區常有無證小販被糾察人員攆得四處逃竄,婷兒曾多次近距離地看到過小販們驚惶的表情。我們藉機告訴婷兒,如果不好好學習,沒有真本事,將來就只能當個無證小販,提心弔膽地過日子。婷兒雖然同情無證小販,但絕不願落到這種下場,從此再沒有說過不想做作業的話。因為她已經明白了:求學其實是自己的事,不論是從法律的角度,還是前途的角度。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通過講故事、樹榜樣,鼓勵婷兒刻苦學習,奮發向上。小學階段,婷兒為了爭取保送重點中學,一直在主動爭當前三名(我們的態度是支持但不要求)。保送政策取消后,她仍然堅持完成了數學奧校的學習計劃,如願考進了成都外國語學校。申請留學時,婷兒主動把美國朋友拉瑞建議的申報兩所大學擴大為11所大學,並把難度最大的哈佛納入其中……不了解情況的人說婷兒的一切都是父母替她設計的。其實,我們的設計就是讓婷兒事事主動,讓她早早懂得求學是她自己的事,一切都要憑自己的實力去爭取。婷兒上初中后,自然也開始了青春期的人生探索。在她和我們討論人生意義的話題時,我們給她介紹了馬斯洛在《人的動機理論》中提出的「人的五種基本需要」。這五種需要依次排列為:生理、安全、愛、尊重、自我實現。「生理需要」指的是尋求食物等生存必需品,以保證能夠活着。當生理需要滿足之後,就會產生「安全需要」,喜歡有規律的生活節奏,希望周圍世界是可預測的和有秩序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滿足后,就會產生「愛與歸宿的需要」,渴望友誼和愛情,渴望與親友和團體保持密切關係。愛與歸宿的需要滿足了,人又會產生「尊重需要」,希望有穩定的地位,感到自尊,並得到別人的尊重和高度評價。這些需要都滿足了,人還有最高一層的需要,即「自我實現的需要」,希望自己成為心中所期望的人,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甚至超過自己能力的各種事情。當時婷兒還不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但她就此知道了,為了給自己保留最大的選擇餘地,必須努力學習,使自己有機會成為將來最想成為的人。這種認識促使她更加合理地利用時間,遇到學習興趣減退的時候,也能幫助她自我激勵,重新振作。此外,懂得人的五種需要還讓婷兒加深了對人性和各種生活現象的認識,在人際交往中更加理解他人的需要和心情。這些對孩子的自我發展也是十分有利的。我們認為,馬斯洛提出的五種需要,囊括了人生的最低要求和最高境界。父母不必具體考慮孩子今後的職業方向,但應儘早讓孩子知道:只有努力學習,才能獲得最起碼的獨立謀生能力;要想實現更多的人生需要,還得加倍努力學習,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多的選擇自由,爭取更充分地自我實現。明白了這些,求學和人生規劃才會成為孩子主動關心的事。孩子懂得了現在需要為將來的「自我實現」打基礎,時間安排會更自覺,面臨人生重大選擇的時候——如是否發展一段戀情,或高中階段文理分科、大學選擇專業等等,也會更理性,更有遠見卓識。自主發展之五:養成定期反省的習慣,學會自我促進詩人海涅說:「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可反省不是人的天性,而是與好勝的天性相對立的社會化行為,怎樣才能讓孩子學會使用反省這面鏡子呢?我們的做法是,讓孩子從模仿與體驗做起。A:模仿反省,從模仿道歉開始。雖然反省不是人的天性,但可以利用嬰幼兒愛模仿的天性讓孩子模仿道歉和認錯,削弱阻礙反省的抗拒心理。我們家一直流行三句口頭禪:「我愛你、謝謝、對不起」,「對不起」之後還會跟着「我不是故意的」,或「我不應該……」等等。大人之間和大人對孩子平時都坦率地認錯和道歉,可以讓孩子認為認錯和道歉是正常的、自然的,而堅持錯誤卻是反常的、奇怪的。婷兒1歲多點,連「對」字都說不出來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一手捫心,邊鞠躬邊說:「不起——」學會道歉的形式之後,再教她在該道歉的時候應用這個形式,慢慢地她就真的會道歉了。B:體驗反省,記住不受歡迎的行為。婷兒3—6歲期間,受罰的方式就是獨自在廁所里反省一至幾分鐘。幼兒階段孩子很不願離開父母,這種暫時的隔離能讓孩子意識到哪些行為不受歡迎。不論什麼樣的錯誤,婷兒第一次犯時均不受罰,只告訴她怎樣做才對,第二次犯就要和她約定再犯如何懲罰,第三次犯就讓她自己帶着鬧鐘在四壁空空的衛生間關上幾分鐘,想想自己不該犯什麼錯誤。需要注意的是,現在的衛生間設備較多,既分心又怕不安全,不如讓孩子坐在光禿禿的牆角面壁思過——專家的意見是,孩子有幾歲就獨處幾分鐘。父母事先要和孩子約好:「反省的時間從你安靜地坐下開始計算。」事到臨頭還要提醒這一點,促使孩子儘早安靜下來。反省結束時一定要抱着孩子說:「你還是好孩子,我們是愛你的。我們相信你以後會改正。」有些父母為了讓小孩反省錯誤,一罰就是十天半月「不許怎樣,只能怎樣……」罰上兩天孩子就鬧不懂了:「為什麼我今天沒犯錯誤也要受罰?莫非是父母不愛我了!」然後就想出各種招兒來試探父母是否還愛自己。這種南轅北轍的反省方式應該盡量避免。小婷兒也曾信口提出過此類「長期反省」方案,都被我們削減為「懲罰不過夜」。C:自我反省,從被動回顧錯誤,到主動尋找不足。婷兒上小學后,反省性的談話取代了關衛生間。由於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有限,只要孩子能夠以否定的態度回顧錯誤,就達到了反省的目的。遇到情節生動的錯誤,我們就要求婷兒寫成日記,讓她嘗試自我反省。孩子進入青春逆反期之後,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願望都大大增強,是培養自我反省能力的好時機。我們的做法是,為婷兒挑選有針對性的格言警句,貼在穿衣鏡旁讓她自己邊看邊想。每周5分鐘的沉思默想,都是開啟智慧、發現錯誤、調整心態的反省機會。隨着整體素質的提高和思想的成熟,婷兒做錯事的時候越來越少,反省的任務越來越集中在定期尋找自己的不足上。經常發現和彌補不足,就能不斷增長知識積累經驗,推動自己為下一步的發展打好基礎。可以說,定期反省、自我促進,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在培養反省能力的過程中,父母可以讓孩子模仿的東西很多,比如說,發生衝突的時候主動暫停,提議大家先冷靜一會兒,待會兒再談——這個冷處理的過程,就是雙方自我反省的機會。再溝通的時候,不要糾纏發生衝突的過程,而要信任和接受對方此刻的說法,不說什麼「你剛才明明是這樣說的」,只說「剛才也許是我聽錯了」……這些有利於化解衝突的做法,都會成為孩子和別人打交道的藍本。在培養自主發展能力的過程中,我們非常重視意志力和價值觀的培養。因為意志力是自主發展的推進器,價值觀是自主發展的導航儀。頑強的意志力和正確的價值觀能幫助孩子抵禦世俗觀念的困擾(如愛慕虛榮、攀比享受、敬畏權貴、鄙棄勞動等等),從小就在精神與行為兩方面成為「自己的主人」。婷兒從兩歲多學習自己扣扣子開始,便踏上了「從自理走向自立」的路;從8歲多自練跳繩奪冠軍開始,便不斷「從自學走向自強」……迄今為止,婷兒的成長經歷一再證明著:優秀素質如果成龍配套,就會綜合體現為「能適應、有理想、會創新」。這種令人欣慰的結果生動地顯示著:用「順應天性、積極引導、個性化培養、自主發展」的方法培養孩子,效果健康而持久。關於整體素質培養的四個基本方法,就介紹到這裏。在這個大框架之下,還有許多具體的操作方法,分散在《哈佛女孩劉亦婷》和本書的其他章節中。我們認為,「順應天性、積極引導、個性化培養、自主發展」的培養方法,對任何孩子都適合。至於每個孩子的具體培養方案,則應根據各自的主客觀條件來考慮。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上一章下一章

基本方法之四:婷兒怎樣實現「自主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