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陽城

第30章 陽城

大戰三天後,宣室殿內。

劉協身著龍袍,頭頂冠冕,透過眼前的十二道旒珠,不停掃視下方眾多官員。

其中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

劉協在穿越后閑余時間基本上書不離手,不為其他,而是想進一步了解漢王朝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是怎麼運轉的。

大戰後幾日劉協一直在思考著怎麼恢復朝廷中的基本運轉,說簡單點就是怎麼封官,讓合適的人坐上合適的位置。

尚且說來,東漢的中央政府組成沿用基本西漢官制,以三公領九卿為基本架構。

但實際政治權力已經完全轉移到尚書台。

東漢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錄尚書事,總領政務。

御史台體制貶損,成為少府屬官。

侍中從西漢的加官轉為正式職務,設侍中寺作為侍中的正式官署,隸屬少府。

太傅一職在東漢,由於講求經術,太子宮臣中以太傅為首。

太傅藉此向太子灌輸自己的政治理念。

太子即位后,往往以太傅錄尚書事,成為事實上的丞相。

歷史上,趙熹、鄧彪、張禹、馮石、馮魴、桓焉、趙浚均以太傅錄尚書事。

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

漢靈帝時,以陳蕃為太傅錄尚書事,後來陳蕃被處死,以胡廣繼任,這是唯一的例外。

與西漢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上公不同,東漢唯以太傅為上公,無太師、太保官。

當然董卓自任太師,位在太傅上,這是權臣擅權所為,只是個意外,死後即廢。

據《漢官》記載,太傅所屬官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掾屬二十四人,令史、御屬各二十二人。

長史為太傅府群吏之長,掌章奏、顧問。

掾屬是比較高級的屬吏,分曹辦事。

令史、御屬是比較低級的吏員,辦理文書、車馬等瑣事。

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位次上公。

三公師長百僚,名義上為最高官職,其實並無實際權力。

東漢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經師為之,以宣揚經術治國的理念。

其實不過是政治花瓶而已。

皇帝以尚書參決政務,並不以實權付三公。

因三公以碩儒經師居官,所以往往要為很小的差錯承擔非常嚴重的責任,以示高節。

例如:宋弘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核上黨太守無所依據而免官。

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廟(漢高祖劉邦的宗廟),因河南尹與司隸校尉在廟中爭論失儀,而伏湛沒有上奏此事,免官。

漢光武帝對大臣非常嚴厲、苛刻,韓歆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歸鄉里,與其子皆自殺。

之後,歐陽歙、戴涉相繼任大司徒,下場都是論罪下獄、被處死。

所以三公是個高風險的職位,既無實權,又得小心翼翼。

而三公中的太尉一職,它的前身是大司馬。

自漢光武帝即位后,置大司馬官,負責全國軍官的考核,每歲末,評定等次,上奏皇帝,作為軍官升遷、降調的依據。

不過在建武二十七年(51年),又改大司馬為太尉。

太尉的主要參政途徑就是與司徒、司空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

東漢一朝,僅見牟融、徐防以太尉錄尚書事,與太傅參決政事。

這說明太尉除非被任命為錄尚書事,並沒有決定政務的職權。

按東漢以三公領九卿的制度,太尉領太常、衛尉、光祿勛三卿。

太尉府屬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總管各曹事務。

各曹掾、史、屬共二十四人。

在諸曹中,西曹負責太尉府官吏的任免;東曹負責二千石的遷調;戶曹負責戶籍、祭祀、農桑;奏曹負責奏議;辭曹負責審理案件,接受上訴;法曹負責驛站事務;尉曹負責士卒和囚犯的徵調、運輸事務;賊曹負責緝拿盜賊;決曹負責裁決刑法;兵曹負責軍事事務;金曹負責貨幣與鹽鐵事務;倉曹負責國家倉庫事務。

此外,還有黃閣、主簿,兩者是閣下諸吏的長官。

另有令史及御屬二十三人,閣下令史負責太尉的儀仗執事;記室令史負責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種文書的管理;門令史負責太尉府門衛。

其他令史分隸諸曹,辦理文書事務。

從東漢太尉府諸曹的設置以及職掌來看,太尉的管轄範圍似乎非常廣,但那都是名義上的東西,太尉諸曹所領事務,或受制於尚書台,或僅僅為文牘往來,本身並沒有可否之權,而且太尉對本府諸曹事務並沒有實際節制的權力。

三公中的司徒一職,它的前身則是大司徒。

自漢光武帝即位,置大司徒官,負責人民教化,掌禮儀諸事。

亦是與太尉、司空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

同是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去「大」,稱司徒。

司徒領太僕、鴻臚、廷尉三卿。屬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掾屬三十一人。

三公中的司空一職。

自漢光武帝即位,置司空,負責水利工程、城防建築、宮室營建等事務。

司空領宗正、少府、司農三卿。司空屬吏有長史一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屬四十二人。

而三公九卿中的九卿,是以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卿。

不過與西漢不同的是,東漢九卿不是獨立的,是分隸屬三公。

其中太常、光祿勛、衛尉三卿屬太尉;

太僕、廷尉、大鴻臚三卿屬司徒;

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屬司空。

文官之後便是武官。

而武官的職位並沒有文官那麼繁雜。

在秦代以前,武職將軍名號只有大將軍、前、后、左、右將軍。

漢代將軍不常設,主征伐,事畢則罷。

漢文帝時始有車騎將軍、衛將軍。

東漢則增加了一些名號,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等。

大將軍位在三公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位次列於九卿,位在三公下。

前、后、左、右將軍,位次列於九卿,不常置。

東漢中期以後,太后臨朝稱制,外戚以大將軍執政,與太傅、三公合稱為五府。

以上將軍均開府,府屬有長史、司馬各一人,從事中郎二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御屬三十一人。

而將軍以本號領軍的,各有部曲、校尉。

一條條職稱在劉協腦海中排列整齊,清晰可見。

思及至此,劉協心中已經有譜,拿過桌面的聖旨,奮筆疾書。

將這幾日心中所想好的重要職位,一一對應到眾人身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帝劉協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帝劉協
上一章下一章

第30章 陽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