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張氏手爐

第七十三章 張氏手爐

第七十三章張氏手爐

薄寒初薦錦氍毹,朔氣空中通坐隅。

不惜馬蹄金一餅,鴛鴦湖畔鑄張爐。

——《金粟閨詞》清彭孫遹

高澤手中的銅手爐,瞧那顏色應該是紅銅燒制的。

圓形,直徑大概能有十五、六公分,大小適中,提起來稍覺沉甸甸的,說明銅質優良,屬銀、錫、銅合金材質,九煉九制。

方蓋鼓腹圓腰,下漸收,腹部起有提梁,造型質樸,闊腰束身,底有四足,穩重渾樸。

爐蓋透雕冰花紋,系手工鑿刻而成,有立體感,打磨精良,光可鑒人。

最主要的是手爐經過幾百年的時間洗禮,卻一點沒有銹色,而是發出一種珠光寶氣,令人喜愛。

這種珠光寶氣,光線柔和不刺眼,看起來非常舒服,難以言表。

最奇妙的是此爐還附有原配火匙,大小適中,放進和取出,要有一定的角度,否則放不進,更取不出。

此爐做工極美,外觀一看就是全手工打造,爐內壁也全是手工挖出,因為內壁凹凸不平,機器打磨的才是光的,蓋子極其緊密,用手要用很大力氣才能打開,將蓋掉轉,則毫不費力就可輕鬆打開,彰顯製作者的精良。

爐的胎壁厚,手感重。

蓋子紋飾精美,圖案上下有少許錯位,這也絕非機器加工所能極的。

無損無缺,品相非常好。

爐小巧可愛,捧於手中大小適宜,重量適中,可暖手、焚香、觀賞、把玩。

最主要的是,高澤在爐子的底部看到了「張鳴岐制」4字陰文篆書刻款,加方框,大方得體,有名家風範。

張鳴岐?

那個當了漢奸的兩廣總督?

不會吧?這老小子應該不會制爐吧?

他也就鎮壓黃花崗起義還行,上個表支持袁世凱復辟帝制是他,抗戰的時候當個漢奸,出任個偽職還是稱職的。

制爐?還是算了吧!

那就應該是晚明嘉興名匠、一代制爐名家張鳴岐了。

高澤早就在趙汝珍的《古玩指南》一書中看過:「張鳴岐,嘉興人,善制銅手爐,質勻花紋工緻,以足踹之不癟,一時重之,呼為張爐,朱彝尊嘗詠之」。

從師傅的那小山似的廢品堆中淘到的《鑒物廣識》、《新溪雜詠小集》、《梵天爐叢錄文物》中也有記載介紹。

張鳴岐,明代浙江嘉興人,生卒年不詳,善制銅製手爐,他製作的銅質勻凈、光澤古雅的水磨紅銅手爐,其爐身多以手工錘敲而成,時稱「張爐」。

「張爐」,選用精鍊紅銅,銅質純凈,可塑性強,光澤柔和,造型樸實而富有變化,爐體嬌小,小不盈掌,爐壁卻厚約在3毫米左右,鍛打而成不加雕鑿。

光潔圓渾、平整、素凈,手感分量重。

爐蓋的工藝製作繁複,皆系手工製成再磨光。

紋飾多為幾何狀的冰裂紋及纏枝菊、梅、牡丹等,華麗精美。

張氏手爐的特色是爐體不鏽蝕,爐蓋爐身吻合緊密,經千萬次開合而不鬆動。

爐的內壁光滑。

爐底部都有刻款,以小篆出之,書法自然有度,運刀信手拈來,遊刃有餘,為人們所重。

他的銅手爐在當時非常出名,當時人稱「大彬壺,鳴岐爐」,將他和時大彬相提並論,名重一時。

這讓高澤一下子,就想起了清人彭孫遹曾在《金粟閨詞》詠其溫爐云:「薄寒初薦錦氍毹,朔氣空中通坐隅。不惜馬蹄金一餅,鴛鴦湖畔鑄張爐。」

由此可知張爐在彼時即是價格不菲的尤物。

其實,高澤知道,手爐起於何時,到現在還沒有什麼定論呢!

有一種說法,是起源於春秋時的楚國。

楚地濕度大,楚人喜歡把香草放入帶孔的熏爐中焚燒散氣,繼而發明散熱取暖的手爐。

還有一個說法是,相傳隋煬帝沿運河南巡至揚州,時值隆冬時節,江都(今揚州)縣令許伍為接駕,急命,揚州民間銅匠精製一小銅爐,內置火炭,呈送給隋煬帝取暖,隋煬帝即興命名為手爐。

兩種說法,似乎都有些淵源,但又不確定,相比后一種說法,似乎更確信一些。

因為在唐詩里,手爐已很常見。

白居易就寫過手爐:「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爐眠。」

據說中唐時期,手爐已成為官宦人家的室中用物。

及至宋代,城市裏設有香藥局,售賣專供焚香和手爐使用的炭餅。

北宋年間,手爐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民間百姓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

當時手爐多為青銅材質,偶有銀、鐵、瓷,器型以「簋簋之屬為之」,即方圓二式,裏面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裏「熏衣炙衣」。

手爐的製作,在明清時期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尤其是明代的制爐工藝日臻成熟,湧現出大批名家巧匠,其製作的手爐,格調高雅,精美絕倫,形、藝、韻、意俱佳,堪稱工藝品中的珍品。

除了制爐大家張鳴岐的之外,另一位晚明銅器名匠是胡文明,他以純正的皮色取勝,擅長鑄造銅爐,並能按古式製造彝、鼎、尊、卣之類銅器。所做手爐器物式樣高古,精美撩人,人稱「胡爐」或「胡銅」,時譽極高,為世珍重。

除此以外,明清時製作手爐的名匠還有王鳳江、周文甫、蔡家、蔣抱雲、徐守素、王吉、潘祥豐、趙一大等,「皆名聞朝野,信令傳后無疑」。

早期的銀、鐵、瓷材質被大大減少,而廣泛用銅。

一來因銅的傳熱性較好,捧在手上更為暖和;二來銅材細緻光滑,色澤晶瑩,且柔中帶剛,富有延展性,於製造工藝上有着更大的發揮餘地,製成的手爐也不易鏽蝕和裂壞。

爐體皆厚重,線條清晰,刀法流暢,常用一整塊厚厚的銅料,敲打出來一把手爐,爐柄上絲毫沒有焊接的痕迹。

而清代手爐,因傳入宮中,一躍成為皇家御用品,身價倍增。從而使手爐的製作升級,集多種工藝於一身,開始變得花哨起來。僅材質又多了漆器、琺琅等品種,工藝上還採用了掐絲琺琅,手爐的裝飾更加精美。

到了民*國,手爐的製作又趨於簡單,形狀和紋飾開始單一化。

為了減少成本,連銅料也薄了起來,之後隨着新的取暖工具的出現,手爐也漸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

手爐家族中,最上檔次的當數明代和清早中期作品,尤其是名家製作的手爐,融雕、鏤、刻、鑲、磨等工藝於一身,匯詩、書、畫、印於一器,不僅是實用器物,更是齋房文玩,極富文人書卷氣,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內涵與收藏價值。

從古時存世的實物以及文學或書畫作品中,不時能尋覓到手爐的蹤影:

乾隆年間美輪美奐的牙雕《月曼清游》冊,在正月「寒夜采梅」、十二月「踏雪尋詩」的畫面上,那些雍容華貴、儀態優雅的宮女們,有的手持金光閃閃、形似荷包的小器物,正是手爐;

《紅樓夢》大觀園裏,不獨黛玉用手爐,鳳姐也常手拿着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內的灰;

時下的影視劇中,紫禁城裏的小主們,也是手捧手爐過冬……

不過,讓人遺憾的是,在古代文獻中,卻看不到手爐的確切記載,只能在僅有的資料中爬梳它的過往。

高澤的腦海中,像放電影似的,把他所有看過的書中跟手爐有關的知識,都一條一條一段一段的浮現了出來,有點類似於上網搜索的功能,這讓他覺得非常的方便。

看來,還是要多看書呀!

以後,要是有什麼不懂的,只要在自己的腦海中一搜索,什麼都能知道了。

唉呀!想那些沒用的幹什麼呀?

還是先看看手中的這個張氏手爐吧!

手爐厚薄均勻,花紋精細,整爐不用鑲嵌或焊接,全用榔頭手工敲打出來,爐蓋上的雕鏤很細,但用腳踏不癟。

蓋子十分緊密,雖然用了很久,也不會鬆動。

爐底部的刻款,小篆書法,自然有度,刻工也是非常的有勁力,揮灑自如。

高澤現在也管不了這些了,管它真的假的,先找點炭火點上,讓奶孫倆暖和起來再說,對,趕緊想辦法吧!

拿着爐子,出了門,還真是巧得很,剛好,旁邊一家的大嬸正好在弄自家的大爐子,高澤嘴還是很甜的,長得又很可愛,幾句好話一說,又甜甜的叫了幾句嬸嬸,還真讓他把個小爐子給弄好了炭火。

拿在手上,這個爐子還真是讓高澤驚嘆,爐中的炭火雖然燒得很旺,但摸上去卻不燙手,熱度與炭火不熱時一樣。

但高澤卻是明顯的感覺到了手中傳來的陣陣暖意,心裏一喜,這下,終於可以讓奶孫倆暖和一些了。

「奶奶,小玉,我給你們把爐子弄暖和了,來,來,來!」高澤趕緊的把已經很暖和的手爐塞在了小玉的手中。

「奶奶,你先暖和暖和吧!謝謝小澤哥哥!」小玉倒是很懂事,把爐子給了奶奶,接着又好奇的問奶奶:「奶奶,這個真是取暖用的爐子呀?在我們家放着,我怎麼不知道呀?要是知道的話,我早就拿出來用了,還真挺好看的!」

高澤其實也想問朱奶奶這個問題的,聽小玉問了出來,也豎起耳朵看向了朱奶奶。

「唉!」還沒說呢,朱奶奶先重重的嘆了口氣。

「說起這個爐子,還真的是說來話長啊!要不是小澤眼尖看到了,這時間一長,我都已經把它給忘了!」朱奶奶的語氣里有無奈有落寞也有思念。

不過,旋即,朱奶奶的語氣一轉,接着說出了一句讓高澤大吃一驚的話:「我真的是老糊塗了,其實,這是你朱爺爺的遺物,乃是朱家祖上所用之物,而我朱家祖上乃是大明朝的開國之人!」

本文由小說「」閱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天運大少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天運大少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三章 張氏手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