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吳政變篇

魏吳政變篇

249年1月6日,曹芳前往拜謁養父、魏明帝曹叡的高平陵。曹爽、曹羲、曹訓、曹彥兄弟盡皆陪同前往。司馬懿立即抓住機會,假傳郭太后的命令,將洛陽諸城門全部關閉,派兵佔據武庫及城外洛水上的浮橋。又讓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前去控制曹爽的軍營;太僕王觀行中領軍事,去控制曹羲的軍營。一切控制在手后,才去見郭太后,控訴曹爽專權亂國,其罪當廢。在得到郭太后允准后,太尉蔣濟、尚書令司馬孚二人立即草表,要收回曹爽兄弟的兵權,讓他們罷官歸第,依舊享受侯爵俸祿,但要將天子儘快送回來。敢有稽留,以軍法從事。

這時,曹芳已拜謁高平陵完畢,正在回來的路上。突然接到黃門官以郭太后名義起草的這份詔書。曹爽缺乏應變之才,只是下令先留宿伊水之南,伐木為鹿角,發屯田兵數千人,先紮營下來,靜觀事態發展…

曹爽、司馬懿手下的兩幫人馬在這關鍵時刻紛紛上場,上演了各自的戲份,也收穫了不同的結局:司馬懿先派侍中許允、尚書陳泰二人去見曹爽,勸說曹爽主動放棄兵權保命。又派曹爽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見曹爽,傳達司馬懿的意思:只希望將曹爽罷官,收走兵權,卻並不想要曹爽的命和他的爵位,並指洛水為誓。

而曹爽這邊,此時還留在洛陽城裏的有司馬魯芝、主簿楊綜、參軍辛敞、司農桓范等人。魯芝、辛敞二人商議決定出城去投奔曹爽。辛敞之姊辛憲英對辛敞道「太傅這次,就是為殺大將軍而發動的政變」辛敞問「那太傅能成功嗎」辛憲英道「大將軍非太傅對手,成敗已可知了」辛敞再問「那我該怎麼辦?出城去給曹爽陪葬嗎」辛憲英正色道「當然要去!職守為人臣之大義。常人遇難,都應施以援手。何況你又是大將軍的屬下。不過你也只要從眾而已,盡到為人臣子的本份,司馬懿是不會殺你的」辛敞聽了姐姐的話,就與魯芝、楊綜二人率數十騎從津門殺出,去投奔曹爽。

消息傳來,司馬懿並沒任何驚慌。但他突然想到了素有智謀的桓范。絕不能讓此人也出城去,給曹爽出謀劃策。於是急忙派人以郭太后的名義要召見桓范,封他為中領軍。桓范之子對父親道「如今天子在外,不可不從」桓范就此決定出城投奔曹爽。來到平昌門,城門已關。守門的是桓范舊屬司蕃。桓范舉起手中版向司蕃一晃道「太後有詔,速開城門」司蕃請求查驗詔書。被桓范呵斥「你曾是我的故吏。怎敢懷疑我」司蕃只得打開城門。桓范出城后,才回頭對司蕃道「太傅謀反,卿可速隨我去」司蕃大驚,然而追之已不能及,只能回報司馬懿。司馬懿大驚,對蔣濟道「智囊已去,現在該怎麼辦」蔣濟卻很鎮靜「駑馬戀棧豆,曹爽必不能用其計。無憂也」

桓范來到,便建議曹爽奉天子先到許昌,然後以天子之詔徵發四方之兵,討伐司馬懿。見曹爽遲疑不決,桓范又對曹羲道「匹夫遇難,尚求苟活。現在天子在我們手上,號令天下,誰敢不應?您有別營兵馬在城外,許昌別庫中有兵器,我隨身帶來了可徵調糧食的大司農印章。此去許昌,不過一宿可至。但需速速決定,遲則大禍臨頭」然而從甲夜至五鼓,曹爽兄弟中並無一人能有決斷,就照桓范之計而行。

桓范急了,入帳催道「大將軍您已考慮了一個晚上了。難道還不能決定」曹爽投刀於地「算了!我交出兵權,罷官之後,還是可以作一個富家翁的啊」桓范徹底失望,大哭出帳「曹真將軍也是一代豪傑,奈何生下汝等兄弟,有如犭屯犢耳。只可惜我今日也要跟着你們一起被族滅」

次日天明,曹爽便來見曹芳,請曹芳下詔將自己罷官,然後交出大將軍印綬,再奉曹芳回宮。楊綜急忙做最後的努力「您現在還是挾天子,手握重權。可一旦交出之後,恐不免東市受戮了啊」曹爽卻回答道「太傅應不會失信於我」

當天,曹爽兄弟奉天子回宮之後便回了家。司馬懿立即下令徵發洛陽城內的吏卒,將曹府圍守起來。在四角作高樓,令人在高樓上監視曹爽兄弟的一舉一動。曹爽到後園,樓上便有人高叫「故大將軍東南行」弄得曹爽極度愁悶。

10日,司馬懿最終找到了一個對曹爽下手的突破口。有關部門上奏「有一個叫張當的黃門官曾經將先帝的才人偷偷送給曹爽,疑有奸」於是張當立即被抓到廷尉府審訊。結果張當供述「曹爽、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等人陰謀造反。約定3月舉事」很快,曹爽、曹羲、曹訓三兄弟與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桓范就被全部下獄。再加上張當,全部被以「大逆不道」之罪而夷三族。

魯芝、楊綜、辛敞三人也被抓了起來,有司也要將他們治罪。司馬懿這時顯出了他的大度,為籠絡人心,他道「這三人不過是各為其主罷了。全都放了」又任命魯芝為御史中丞、楊綜為尚書郎。辛敞出獄后感嘆「都是我姐教得好啊,才能使我免於此難」

曹爽從弟文叔早亡,留下寡妻夏侯令女,並且無子,其父夏侯文寧便要安排女兒改嫁。夏侯令女以刀截兩耳,寧死不從。現在曹爽被誅,夏侯文寧將女兒從曹家硬迎回家,再次逼令其改嫁。夏侯令女又取刀割鼻,家人勸道「人生在世,就如如輕塵棲弱草,何至自苦如此?且你夫家已被夷滅乾淨,你又為誰守節呢」夏侯令女泣道「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曹氏盛時,我都不願改嫁。現今滅亡,我又何忍棄之?此禽獸之行,吾絕不為之」司馬懿知道此事後也覺起敬,允許她收養一個孩子,為曹氏之後。

管輅的舅舅問管輅「你當時看何晏、鄧颺究竟是什麼面相?竟然料定他們死期不遠」管輅答「鄧颺行步,筋不束骨,脈不制肉,起立傾倚,若無手足,此為鬼躁之相。何晏視候則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此為鬼幽之相。二者皆非遐福之象」

何晏自詡風流,雅好修飾。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與夏侯玄、荀粲、王弼等人愛好清談,愛讀老莊這種虛無之書,而稱儒家的《六經》為聖人糟粕。天下的士大夫也爭相慕效。雖身已受戮,但餘風已成。魏晉清談的流弊,實自何晏而始。

18日,曹芳下詔大赦。19日,曹芳命太常王肅去冊封司馬懿為丞相,增封潁川郡繁昌、鄢陵、新汲、父城4縣,加上原來的共有8縣2萬戶食邑。並享受奏事不名特權,如西漢霍光故事。並加九錫。但司馬懿固辭不受。此時的司馬懿已71歲,還有兩年多才去世。在三國諸人中是最長壽的一個(曹操66歲死、劉備63歲死、諸葛亮54歲死、孫權71歲死)終於被他熬到了高平陵政變成功,獨掌魏國大權的這一天…

曹爽被誅,還連累到在外的統兵大將。討蜀護軍夏侯霸是夏侯淵次子,其父死於蜀漢將領黃忠之手,他為此切齒常有報仇之志。如今駐紮於隴西郡,隸屬征西將軍夏侯玄麾下。夏侯玄是夏侯霸的從子、曹爽的外弟。曹爽被殺后,夏侯玄就被司馬懿召回京師洛陽,以雍州刺史郭淮代理夏侯玄的職務。夏侯霸與郭淮素來不和,又怕受曹爽之案牽連,大懼之下竟選擇了投奔昔日的殺父仇人蜀漢政權。劉禪親自接見,對夏侯霸道「當年之事乃兩軍陣前,非我先人慾害卿父也」夏侯霸拜謝而出。姜維來見夏侯霸問道「如今司馬懿專政,不知他可有征伐我國之志乎」夏侯霸答道「他剛剛得權,無暇顧及外事。但魏國現有一人,是當年太傅鍾繇之子鍾會。若讓此人得權,必是吳蜀之憂」

3月,東吳左大司馬朱然去世。

4月8日,曹芳下詔改元嘉平。

9日,孫權命驃騎將軍朱據領丞相事。

曹爽被誅后,太尉蔣濟進封都鄉侯,蔣濟上疏固辭,曹芳不許。蔣濟因此犯上心病。19日去世。

秋天,姜維準備繼承諸葛亮的遺志,開始自己的『九伐中原』事業。但還未出發,就被比他官高半級的費禕迎頭潑上一盆涼水「想要北伐?可以!但你所率兵馬不可超過1萬人」費禕的理由相當冠冕堂皇「我等才智都遠不如諸葛丞相。而丞相當年也未能平定中原,何況我輩?不如保國安民,以待能人。切不可妄圖僥倖。否則一旦失敗,後悔無及」姜維上表固請,終得後主劉禪同意,奉詔出兵北伐。

姜維攻打的目標是曹魏的雍州,先在麹山上築起二城,命句安、李歆二將分別守衛,然後自率羌胡兵開始攻打諸郡。雍州刺史陳泰向征西將軍郭淮建議先拿下麹城。郭淮便命陳泰率徐質、鄧艾等將前往。

陳泰將麹城團團圍住,將其糧道及水源全部斷絕。城內只得分糧飲雪以度日。姜維得知后立即率兵來救,在牛頭山與陳泰遭遇。陳泰下令諸軍堅壘勿戰,並遣使去請郭淮出兵,斷姜維的歸路。郭淮進軍洮水。姜維無奈退兵,句安、李歆二將降魏。

鄧艾道「賊去未遠,可能還會回來,宜分諸軍以備不虞」於是鄧艾被留在白水北岸駐紮。三天後,姜維果然派廖化來到白水南岸。但讓鄧艾奇怪的是廖化竟然不渡河來攻。想了一想,鄧艾想到姜維一定是率主力去偷襲在自己駐地東面60里的洮城去了,而讓廖化在這裏牽制自己。鄧艾急忙連夜抄小路趕去。姜維慢了一步,渡河攻城不克,第一次北伐就這樣失敗,姜維率軍退回漢中。

司空王凌、兗州刺史令狐愚這對甥舅並領重兵,專淮南之任。他們見曹爽暗弱,受制於強臣司馬懿,便密謀立有智勇的曹操之子、楚王曹彪為帝,定都許昌,與洛陽朝廷一較高下。9月,令狐愚派部將張式去到東郡白馬縣,去見楚王曹彪。王凌派舍人勞精去洛陽,見自己的兒子王廣。王廣勸諫父親不要魯莽行事,王凌不聽。11月,令狐愚再派張式去見曹彪。還沒等到張式返回,令狐愚已經病逝。

12月9日,司空王凌轉任太尉。18日,司隸校尉孫禮升任司空。

本年,以清節著名的光祿大夫徐邈去世。

250年8月,孫權終於下詔廢長立幼。公主孫魯班將其丈夫的侄孫女嫁給自己同父異母的孫亮為妻,與孫亮生母潘夫人結成更為緊密的同盟。兩人天天在孫權耳邊說着太子孫和、魯王孫霸這對兄弟的壞話。孫權不由對自己的從孫、侍中孫峻道「兄弟不睦,臣下分黨。恐蹈袁紹覆轍,為天下笑。看來朕是應該有所決定了」孫峻的姐姐嫁給全琮之侄全尚,正是孫亮的岳母。孫峻本人還與守寡的孫魯班私通,那孫峻當然是支持孫亮的了。

孫權下令將孫和幽禁。朱據、屈晃二人率諸將吏泥頭自縛,連日詣闕,為孫和求情。陳正、陳象上書切諫。孫權都不聽。還下令將陳正、陳象族誅。朱據、屈晃二人各杖一百,朱據貶為新都郡丞,屈晃罷歸田裏,其餘被殺、被貶的官員還有十數。朱據還未到被貶之地上任,就被中書令孫弘帶着孫權的詔書追上,賜死。

最終,孫權下令將太子孫和廢為庶人,徙置故鄣。魯王孫霸賜死。楊竺、全寄、吳安、孫奇等孫霸同黨全部賜死。沉楊竺的屍體於江中。楊竺之兄楊穆當年聽了陸遜之勸,與楊竺早早的分了家,這次終於免受牽連。

10月,曹魏廬江太守文欽詐降,以誘吳將朱異。朱異知其有詐,上表孫權,說文欽不可迎。但孫權還是派呂據率二萬人與朱異一起前去迎接。不過朱、呂二將皆持重緩進。最後果然發現文欽有詐。

11月,司空孫禮去世。

11月,孫權立年紀最小的第七子、8歲的孫亮為太子。孫權派十萬軍士,作堂邑塗塘,水淹北道,以阻魏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少年帝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少年帝國
上一章下一章

魏吳政變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