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陳橋勸進從者雲 趙宋禪位女帝繼

第九十章陳橋勸進從者雲 趙宋禪位女帝繼

晨曦間的陳橋驛亦如平素般安寧祥和,一百六十八年前,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正是在陳橋驛黃袍加身,而後帶兵返回開封,奪了後周基業,繼而建立了大宋。歷史或許開了個玩笑,如今在陳橋驛,北伐大軍十餘萬軍馬整齊列隊,每營軍士也都準備好了做一件事,那就是請當今的宋朝皇帝禪位給魯王。

歷史總是那麼的相似,也那麼的悲哀。讀史之人,總是想從歷史中找尋附和道德規範的仁義之事,但很可惜的是,歷史內卻總是充滿了背叛和不義,出賣與不仁。每次改朝換代,都是一場道德敗壞的盛宴,都是一場忠義向時勢妥協的過程,都是一場爾虞我詐的算計。

趙宋氣數已盡,宋朝軍民,朝野內外都看清了這個大勢,魯王雖是女子,但聲望、權勢無人可比肩,環顧漢人男子之中,並無人有如此聲望、功績和民心。而且魯王有世子扈宗明,相傳乃是天賜之子,懷胎三十六個月方才誕下的麟兒,魯王身後可傳扈宗明,而讓正統回到男子手中。是以禪位魯王沒有什麼後顧之憂,就連朝臣們擔憂的男寵或是皇夫之事,也沒有顧慮了,宮中和朝野都相傳魯王對任何男子都不假辭色,一心為先前的亡夫晁蓋守節,而晁蓋家族之內,並無其他親近的子侄,魯王無皇夫,無外戚。

而在這種大勢面前,即便再忠義的宋朝大臣們,也不得不認清了形勢。忠如黃裳,他看到嬛嬛女帝不願為帝的心思,更看到了朱皇后等劫後餘生的宋室遺孤們的淡漠,趙宋剩下的人中已經沒人有野心繼續霸佔著皇位,是以黃裳忠無可忠,只得向大勢低頭,他也不想嬛嬛這單純而善良的少女一輩子在宮中受盡凄涼獨孤。義如元景,他在欽宗出城去金營時,義無反顧的跟隨而去,險些將性命丟在金營,但也是趙宋氣數已盡,他馬上堅定的選擇了大勢,上下積極奔走,只為了國家改朝換代的陣痛小一些。而其餘廉如汪藻、剛如李綱、直如宗澤等等人,也都選擇了大勢,只因人心不可逆,大勢所趨不可違。

大軍凱旋,照例皇帝要率領文武百官出郭三十里相迎,坊間軍民百姓張燈結綵,夾道歡呼慶賀。於是一大早,女帝嬛嬛便與三娘率領百官到了陳橋驛,北伐軍士列陣接受了皇帝與三娘的檢閱和慰勉。嬛嬛在車馬上,吩咐讓三娘帶自己檢閱,三娘自然受命。

見得三娘一身戎裝,策馬行來,所過之處,仗劍揚鞭,軍中上下皆感無比榮耀,山呼萬歲不止。嬛嬛卻無半分不快,反而滿眼都是小星星的看着俊朗飄逸的「愛郎」,策馬奔騰的英姿。

檢閱了軍馬後,女帝與三娘到得點將台前,三娘尚未說話,早有北伐軍三大巨頭老將越眾而出,到了近前來,拜倒在地,當中種師中手持黃綢奏表朗聲道:「趙宋衰微,漢祚不興,外寇入侵,險些占我中原江山,今歲北伐凱旋大勝,皆賴魯王之功,臣等三人,奏表在此,奏請當今陛下將天子位禪讓與魯王。」

嬛嬛心頭大喜,果然如黃裳所言,今天有人會勸進。未等嬛嬛答話,只見三位北伐主將身後,各營軍將也是紛紛越眾而出,一個接一個的拜倒在地,也是一般的奉上勸進表。「臣武衛左營大將呼延灼,受武衛左營全體將士之託,附議勸進!」「臣驃騎右營大將張清,受驃騎右營全體將士之託,附議勸進!」「臣步軍后營劉唐,受步軍后營全體將士之託,附議勸進!」

很快三位主將身後就跪滿了北伐軍的所有將領,他們代表十餘萬北伐軍將士勸進!見得北伐軍勸進,隨行的文武官員之內,宿元景與盧俊義一同出班,也是一般的上前奏請勸進,跟着便是黃裳、婁敏中、聞煥章、高俅等等朝臣也是一般的跪在階前勸進。果然如黃裳所料,今天有人勸進,必定所有人都會跟風。

朝野官吏都跪在階前勸進后,十餘萬將士也一起吶喊起來:「進位!進位!魯王為皇,天命所歸!」十餘萬將士開始吶喊,前來夾道迎接凱旋將士的百姓們也跟着吶喊起來,一時間陳橋驛的上空,人聲震天,看來大勢已成了。

三娘待得氣氛高漲漸漸平息,方才高舉手中寶劍,吶喊聲漸漸停了下來,正待說話時,卻聽北伐軍中,一人朗聲道:「魯王進位,天命所歸!今有二仙山公孫勝,尋得傳國玉璽在此,此乃天降祥瑞,朔命正統在魯王一身!」

眾人聽了都是一驚,不知這公孫勝用了什麼法門,為何聲如洪鐘,在場人等都聽了個一清二楚。聽完后,朝野軍臣都是歡欣鼓舞,也都知道傳國玉璽代表着正朔,此時出現,正是時機。

再看時,只見公孫勝與馬靈越眾而出,手中托著檀木托盤,其上便是那枚缺了一角,鑲了金邊的傳國玉璽。玉璽進上時,嬛嬛從懷中取出早已經準備好的禪讓文誥,對三娘道:「魯王請接過玉璽!」三娘只得接過玉璽。

只見嬛嬛將文誥交給公孫勝道:「請道長代朕宣念這份禪讓文表!」公孫勝躬身接過,便朗聲念了起來:「天德人受,五朝輪世,治天靜地,和神敬鬼,庇民造物,咸自靈符,非一人之大寶,實有道之神器。昔太祖得周禪位,歷聖重光,暨於九帝。今朕德薄,外寇侵邊,朝局艱難,天下之大,將非魏有。賴魯王扈氏奮揚靈武,克剪多難,重懸日月,更綴參辰,廟以掃除,國由再造,鴻勛巨業,無德而稱。逮北伐奏捷,北疆克定,邇安遠服,海內晏如,國命已康,生生得性。迄魯王扈氏,緯文經武,統茲大業,盡睿窮幾,研深測化,思隨冥運,智與神行,恩比春天,威同夏日,坦至心於萬物,被大道於八方,故百僚師師,朝無秕政,網疏澤洽,率土歸心。外盡江淮,風靡屈膝,闢地懷人,百城奔走,關隴慕義而請好,瀚漠仰德而致誠。伊所謂命世應期,實撫千載。禎符雜沓,異物同途,謳頌填委,殊方一致,代終之跡斯表,人靈之契已合,天道不遠,我不獨知。朕入纂鴻休,將承世祀,籍援立之厚,延宗社之算,靜言大運,欣於避賢,遠惟唐、虞禪代之典,近想魏、晉揖讓之風,其可昧興替之禮,稽神只之望?今便遜於別宮,歸帝位於魯王扈氏,推聖與能,眇符前軌。主者宣佈天下,以時施行。」

公孫勝運氣秘法,將每一個字都吐納清楚,送入在場每一個人耳中,此文寫得文采斐然,雖然許多人聽不懂,但最後歸帝位於魯王扈氏這句還是大都聽明白了,隨即數十萬軍民爆發出山呼海嘯般的歡呼吶喊來,都一起拜倒吶喊道:「歸帝位於魯王扈氏!」

三呼之後,三娘臉上古井不波,她早已經知道了今天的局面會是如何,一切都沒有偏離自己的計算,公孫勝的玉璽是三娘飛鴿傳書命他帶來的,陳橋驛是個禪位的好地方,趙宋自此而起,自此而終,也是個不錯的歸宿之地。

舉起玉璽,台下吶喊聲漸止,三娘朗聲喝道:「今天命在我,當仁不讓,我世受宋室恩德,今得趙天子禪位,當克盡己能,安定天下,安養百姓,以奉正朔,延續漢祚,以安天命!」

話音剛落,數十萬群臣百姓皆歡呼吶喊起來,三娘終於受了禪讓,進位為帝了。當下北伐軍與夾道的百姓們歡呼著,群臣簇擁著三娘與嬛嬛返回京城開封,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京城開封內外皆歡欣鼓舞。

三娘與嬛嬛回京之後,自請嬛嬛回宮暫居,三娘奉禪讓詔書與玉璽升殿,百官朝拜后,便開始商議國號與年號等大事,自然還有趙宋一脈的安置之事要定奪。

三娘這裏也早已經與盧俊義商議好了,當下盧俊義便上奏表來,這奏表內將國號、年號等等一併都已經列明了。盧俊義奏表中,奏請定立國號為元,取自易經大元乾哉之語。群臣都是一陣愕然,原本以為三娘起自山東,又封魯王,會以魯為國號的。

三娘在龍椅上笑道:「大元乾哉,一朝之始,想我漢祚,延續千年,如今當再展漢唐雄風,開疆拓土,將來我大元朝,定當是要疆域廣大,天穹之下,萬民臣服之國,是以定下以元為國號,兼宋朝為火德,如今我大元為水德,易經推算之下,以元為國號,可興國祚,諸卿不必疑慮。」

定什麼國號,其實群臣除了魯之外,各自也都還準備了許多國號的,但此刻聽三娘一說,便知道女皇帝早已經自己定下了國號,大元朝也不錯,前朝沒有出現過這個國號,聽着也不錯,大元乾哉,李唐、趙宋、扈元,貌似也順耳。

群臣哪裏知道三娘直接將後來蒙古元朝的國號毫不客氣的剽竊了,自古穿越者有剽竊抄文的,有剽竊發明的,有剽竊泡妞的,三娘則是剽竊國號,當然三娘也是以此來提醒自己,將來還有蒙古這個可怕的對手在數十年後會崛起,需要好生提防。而蒙古這個大元的國號本就是取自漢人的易經一書中,作為漢人的三娘為何不能拿來做自己的國號?她就是要將蒙古還未出現的國號給奪了,預示著三娘是不會放任蒙古崛起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逆襲水滸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逆襲水滸傳
上一章下一章

第九十章陳橋勸進從者雲 趙宋禪位女帝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