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六十六章 國際形勢

第兩百六十六章 國際形勢

在亞歷山大進攻印度的時候,黑海北岸的局勢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博斯普魯斯王國斯帕爾多科斯家族的老國王帕里薩德斯病死於公元前311年,與歷史上一樣,王位傳到了其長子薩提洛斯二世手中,很快其二王子埃梅羅斯和三王子普里坦尼斯便逃出潘提卡彭並藉由王子身份拉起一支由斯基泰人組成的叛軍。而剛繼任的國王沒有坐以待斃,他也組織了一支斯基泰、色雷斯、希臘雇傭兵組成的大軍,跨過刻赤海峽,向叛亂的兩個弟弟所在地前進。

王軍越過塔特斯河紮營,而叛軍自然傾巢出動進攻王軍,二者在此爆發了一次大規模會戰,最終和歷史上一樣,在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戰鬥之後,王軍取得了勝利,兩位王子躲入了錫拉西亞城內。

英勇而倒霉的薩提洛斯二世還是在一次圍城中身受重傷,被護送回城市法那戈利亞。在他奄奄一息之際,原本被軟禁在潘提卡彭的軍官斐利略脫離舒服脫離束縛發動政變,聯合狄奧多西亞的守軍和新招募的斯基泰人軍團很快便控制了刻赤半島。而位於東部草原上的王軍因為群龍無首退入法那戈利亞城內。

埃梅羅斯和普里坦尼斯趁機反攻,一連攻陷巴塔戈爾基匹亞並自稱共為博斯普魯斯的國王。同年,斐利略運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很快平定了法那戈利亞及其周邊地區。在公元前310年初,斐利略軍圍困巴塔和戈爾基匹亞兩座敵城,由於兩個城市缺乏糧草和各種物資,最終逼得埃梅羅斯和普里坦尼斯不得不投降,之後二者被關押於潘提卡彭的監獄,不久便陸續被去世。

前310年秋,在亞歷山大回到巴比倫沒多久,斐利略便正式成為博斯普魯斯國王,史稱斐利略一世。至此,博斯普魯斯王國的斯帕爾多科斯王朝結束,斐利略王朝開始。短短的二十來年,這位傳奇人物就從跟隨大帝征服世界的大將到遣返回鄉的棄子,又到博斯普魯斯王國的雇傭軍,進而成為了城主,最後因緣際會之下成了博斯普魯斯王國的新王,終於登上了至高的政治舞台。接下來,他將對周圍勢力進行逐步蠶食,成為黑海的霸主。

在諸多古義大利民族中,埃特魯里亞人在早期就具備高度發達的文明,他們是唯一熱衷於海外貿易的義大利民族。埃特魯里亞人這個民族最終形成於維拉諾瓦時代早期(約公元前9世紀)。他們稱自己為「Rasna」(希臘語為Rasenna),但還有以下稱呼他們的名字流傳至今:翁布里亞語Turskus、希臘語Tyrrhenoi或Tyrsenoi、拉丁語Etrusci、Tusci以及比較少見的Lydii(根據希羅多德《歷史》第1卷第94節的說法,埃特魯里亞人遷徙自安納托利亞的呂底亞地區)。

他們定居在位於阿爾努斯河與台伯河之間的義大利中西部地區,進而在帕達那和坎帕尼亞地區建立殖民地。此外,埃特魯里亞的文化影響力還輻射至周邊地區,特別是法利斯坎斯、拉提烏姆和早期羅馬。

埃特魯里亞可以被劃分為多個不同的區域,位於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從事不同的產業,掌握了不同的工藝技術,像博洛尼亞(Populonia)、維圖羅尼亞(Vetulonia)、沃拉特里(Volaterrae)、梅塔利菲里山(MontiMetaliferi)、伊爾瓦厄爾巴島(theislandofllvaElba)、阿爾真塔里奧山(MonteArgentario)和托爾法山(MonteTolfa)主要是採煤和冶金,卡厄勒(Caere)、塔克文尼(Tarquinii)擅長制陶;位於南部和北部的內陸地區植被密集,主要從事農業,其中部分地區十分落後(維拉諾瓦時期一直延續至公元前6世紀)。

埃特魯里亞城市的起源,可以將大部分埃特魯里亞小鎮(它們在日後將發展成為埃特魯里亞南部、中部和北部各大城市)的歷史直接追溯至青銅時代晚期(所謂的「原生維拉諾瓦文明時期」)或鐵器時代早期(維拉諾瓦時期)的村落。在接下來的「東方化」階段,來自東地中海和希臘的進口物品及其仿製品、進口帶來的影響塑造了這一時期的時代特點。

在這一時期,城市化也開始發端——最早始於南部沿海的火山地貌區,此後不久,北部丘陵地帶(有小型的聚落,以耕地為主)中心的一部分地區也出現了明顯的城市化傾向,例如公元前7和前6世紀出現的城市雛形。在沿海聚落中,當地國王或所謂的僭主(例如在卡厄勒)憑藉經濟霸權控制著所在地區。在內陸,對氏族的忠誠維繫著貴族政體的存在,構成了內陸政權結構的特徵。

從公元前8世紀晚期約公約前700年開始,埃特魯里亞歷史的真實性便可以從書寫材料中得到證實。這些材料用埃特魯里亞獨有的拼音字母(該字母的創造受到坎帕尼亞沿岸和南埃特魯里亞地區(潘特里科斯(Pithecussae)、賽梅(Cyme)和皮爾吉(Pyrgi))出現的希臘字母和東地中海特別是腓尼基字母的啟發,后演變出各種地方和地區的變體字母(現代字母))寫成。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埃特魯里亞豐盈的自然資源(金屬資源:鐵、銅、錫、鋅、鉛;礦產、鹽、木材)和農產品吸引著外地的商人和航海者。但是,埃特魯里亞人似乎很早就牢牢地將一部分天然港口和登陸點掌握在他們手中,並且限制腓尼基據點和希臘商業殖民地向埃特魯里亞港口城市發展,他們只收縮在皮爾吉和格拉維斯凱(Graviscae)兩地。

埃特魯里亞文明對周邊操其他語言的民族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影響,特別是法利斯坎斯人(位於法勒里附近)、翁布里亞人和薩賓人、拉丁人(位於羅馬和普萊內斯特)以及西北地區的利古里亞人(至少在一段時期內產生了影響)。特別是公元前6世紀以來,埃特魯里亞城市博洛尼亞處在鼎盛時期,擴張無一例外都受到了經濟利益的驅使。

公元前7世紀以來,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推動了新興專業工匠和小商人階層的不斷壯大,促成了「民主意識」的覺醒,繼而革除了精英政治。各城市中的這種社會權力的轉移引發了政治、經濟和軍事利益的重新分配。這表現在影響整個社會發展的諸多舉措上:如建立城牆、街道的縱橫布局、城市排水系統、墓地的分佈等舉措都不再為少數特權階層服務,而是建立在全民共創的基礎上,更好地為公共利益服務。

從公元前6世紀後半葉開始,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據表明,更多的小城鎮(如維特博(Viterbo)被毀壞和遺棄,這很可能引發領土的重新分配,有利於形成更大的城市。各個城市原則上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實行自治,埃特魯里亞人渴望進一步深入北方內陸地區(馬爾察波托、帕達那)和中歐地區(同哈爾施塔特和拉特內文明進行貿易),並跨過亞得里亞海直接同希臘人進行貿易。

在失去對羅馬(約公元前509年)、拉提烏姆(約公元前504年)和坎帕尼亞(約公元前424年)的控制后,卡厄勒、塔克文尼和沃伊德等南部埃特魯里亞城市的政治、經濟霸權也隨之喪失。另一方面,博洛尼亞開始崛起。此外,位於台伯河與克拉尼斯河谷沿線,以農業為基礎的城市(維愛、法勒里、維爾塞納和克魯斯烏姆)和經由陸路通往北方的城市(科爾托納(Cortona)、阿里提烏姆(Arretium))也都從這場局勢的變化中獲益。

公元前4世紀,羅馬的不斷征服似乎促使南埃特魯里亞地區(卡厄勒、塔克文尼和維爾茨)出現了新興的鄉村貴族階層,這一階層又重新對人口更為稀薄的內陸地區充滿了興趣,如托斯卡納(Tuscana)、布萊拉(BleraBieda)、卡斯特-達索(Casteld'sso)、聖朱韋納爾(SanGiovenale)、聖朱利亞諾(SnGiuliano)和蘇阿納(Suana)等。這一時期內,許多城市還修復甚至新建了要塞,為與羅馬的戰爭做好準備。

到了公元前4世紀末,埃特魯里亞的城市已經大部分被羅馬人征服了,在皮洛士戰爭爆發前,已經完全消亡了。

早在公元前5世紀早期的時候,羅馬人就和近在咫尺屬於埃特魯里亞人的城邦維愛發生了摩擦。在經過三次維愛戰爭,特別是第三次維愛戰爭(公元前405-前396),這次戰爭被稱為羅馬征服世界大業的一個堅定步伐,按照傳統說法,此次戰爭打得異常艱苦,羅馬大軍包圍維愛長達10年之久,最後終於攻克維愛。破城后羅馬解除了北方的威脅,攫取了大量財富,並控制了台伯河流域和它右岸的廣大地區,軍事實力迅速增強。城中居民均被賣為奴隸,土地併入羅馬,成為羅馬的四個農村部落。

維愛戰爭在羅馬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標誌著羅馬軍事擴張時代的來臨,是羅馬邁向世界頂尖強國道路上的第一個腳印。羅馬不僅剷除了其北方的勁敵迫使埃特魯利亞人從此一蹶不振,而且威懾了充滿敵意的一些拉丁城邦;此外,維愛戰爭期間羅馬拉丁同盟諸城協同作戰,取得了對東部山區部落埃奎人、皮西尼亞人、薩賓人和沃爾西人的勝利。

之後,卡佩納、法勒里和蘇特里烏姆也隨後陷落。從此以後,羅馬這個原本困窘於狹小山丘的蕞爾小國,一步步成長為地跨歐亞非、統治眾多民族、囊括地中海使其成為內湖的史無前例的龐大帝國。

由於歷史有所改變,羅馬人南下的路被亞歷山大徹底切斷,羅馬不可能再和迦太基人發生利益糾紛,也沒辦法再去欺壓希臘人。因而他們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同埃特魯里亞人的較量上了,而那些薩賓人、奧斯坎人有的做旁觀者,有的加入到了和埃特魯里亞人的同盟中,結果還是羅馬人獲得了節節勝利,兵鋒直指阿雷佐、波倫亞。

在翁布里亞人、薩賓人和利古里亞人的縱容下,埃特魯里亞人的城鎮一個接著一個的陷落,最終被羅馬人全部佔領。此時,他們才發現自己將成為羅馬人的下一個目標。於是他們陸陸續續地向培拉發起了調停文書。攸美尼斯在接到文書之後也是頭疼不已,除了心裏面暗罵這群目光短淺的蠢貨之外,也只好象徵性地向羅馬人發出了詢證文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羅馬人在拍了一大堆馬屁之後,完全沒有停火的樣子,準備快刀斬亂麻,在亞歷山大帝國派軍介入之前拿下這些國家或部落。這個策略成功了一半,因為確實有些城市打不過最後投降,但也有一些速度快的直接給亞歷山大帝國遞交國書,宣布併入亞歷山大帝國,如沃爾西、馬西人、馬魯西尼人、南皮克尼亞人、維斯提奈人等。對於這樣的國家,攸美尼斯自然是舉雙手贊成的。雖然隔了一段羅馬人控制的薩莫奈地區,但羅馬人也不敢駭然對亞歷山大帝國的附屬國發動戰爭。

在亞歷山大帝國的保護下,羅馬人敢怒不敢言,怒的是原本已經被視為禁臠的一些國家一下子投到了亞歷山大帝國的懷抱之下,導致羅馬人只能停止滲透,他們再無法無天也不敢跟亞歷山大叫板。而有一就有二,其他國家一看這樣能避免被攻打,那麼同樣被征服,那還不如主動投誠能獲得更多的好處,也可以少死很多人。於是,主動投靠的部落越來越多……

在伊比利亞半島,德米特里征服了整個安達盧西亞,並向伊比利亞中部挺近。在中亞,馬薩格泰人見索格底亞那和河中地區虛弱,於是對這些地方開始了大肆劫掠。導致大量牧民和農民都逃到了努庫斯城和穆伊諾克城,馬薩格泰人野戰很兇悍,但攻城非他們所長,因此在劫掠了大量的糧食和牛羊之後就退了回去。這樣一來,河中地區頓時出現了糧荒,不得不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運糧過去。

卡珊卓斯在退回河中之後,抓緊整頓秩序、訓練軍隊、打造武器,並帶回了征印士兵中的500聖騎兵、2500波斯騎兵、1000巴克特里亞重騎兵、3000夥友步兵、3000長弓手和5000複合弓手。至此,中亞軍區擁有1500聖騎兵、5000弓騎兵、3000草原騎兵、2000帕提亞弓騎兵、3000巴克特里亞重騎兵、2000阿拉伯駱駝騎兵,2000赫卡尼亞騎兵、3000夥友步兵、6000方陣槍兵、1200阿格瑞安標槍兵、5000索格底亞那步兵、5000長弓手、5000複合弓手和1500投石兵,總計多人。卡珊卓斯準備在次年大舉進攻馬薩格泰人,消滅這個中亞最強大的游牧民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亞歷山大四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亞歷山大四世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兩百六十六章 國際形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