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情愫,歷史之變

第三百零五章 情愫,歷史之變

感謝亂舞風雲11,無塵之珠,tesia255,我想遠飛2012,啟程-艷,51219195153563,亞布拉漢,第11號狙擊手,好說先生,ha1846,就是鐵血,lksos,青松遠情,就來看看,徐小明1等書友的打賞和月票,祝朋友們心想事成,闔家幸福。

*******************************************************************

「劉大哥,你幹活兒可真內行。」姜俊鳳撿拾着地里的石頭,開口問道:「俺們這裏從來沒這樣弄過,這個,這個肥料很管用嘛?」

「管用,俺家裏人說能多打三成糧食呢!」劉大川直起腰,說道:「在永城老根據地,人家早就用了,聽那裏的士兵說,要是從春耕就開始用,至少能比原來多五成。」

「這麼厲害?」姜俊鳳表示驚訝,笑了笑,又說道:「估計是真的,要不你們咋吃三頓飯呢!」

「當兵的吃三頓飯,老百姓嘛,只在農忙時這樣吃。」劉大川很實在地說道:「其實,種地不光是漚肥,還有很多說道。你們村裏有幹部,他們肯定有安排,種什麼,怎麼種,照着做肯定沒錯。」

春小麥與春玉米間作,春玉米套種夏大豆,冬小麥間作菠菜,收后複種玉米套種大白菜,土豆套種秋蘿蔔。按照土質的墒情,以及水肥情況,專區政府下屬的部門已經依據楊天風提供的農業資料,逐步地將土地進行規劃,給百姓提出建議。

集約管理出效益,科學種植出產量,雖然有的種田模式並不稀奇,但施肥和田間管理,卻是當時的落後農業所欠缺的地方。

姜俊鳳眨了眨眼睛,問道:「連種什麼都要管?要是光種麥子,人口多的可吃不飽。」

「只是建議,並不強迫。」劉大川解釋道:「只要能保證交上公糧,種什麼還是自家說了算。俺家今年就打算多種幾畦菜,用船運到黃泛區賣,再往回拉魚。一來一去的,算起來比種糧食賺得要多呢!」

「你家裏那塊兒活得安生,聽你說已經有半年多沒打過仗,沒跑過反了。」姜俊鳳不無羨慕地說道:「不知道你們打下這裏,以後還能不能讓鬼子打回來?」

劉大川想了想,說道:「這裏還是比較安穩的,象單縣、魚台、金鄉,暫時定為游擊區,就不保准了。」

停頓了一下,他又說道:「最安穩的就屬老根據地了,俺家那地方也算。可要搬家落戶,可是管得很嚴。除了軍屬,有知識的讀書人和有一技之長的,一般人不好進。」

軍屬啊?!姜俊鳳輕輕點了點頭,若有所思地看了劉大川一眼。見他頭上冒了汗,心中一動,掏出手巾遞了過去,故意裝出隨便的樣子,用隨便的口氣說道:「這麼賣力氣,謝謝你啊,給你擦擦汗。」

劉大川接過熟悉的毛巾,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擦著汗,看着用石頭壘地沿兒的姜俊鳳,臉蛋兒被早春的寒風吹紅了,烏黑的頭髮有幾縷紛散下來,系著皮腰帶,顯出豐滿的胸脯。

對姜俊鳳的感覺,開始他只是朦朦朧朧的。可自從在西高頭村再次見面,一路走走說說,之後姜俊鳳又到縣城去見過他,一種說不清的東西在心裏滋生出來了。

那紅紅的臉蛋兒、柔柔的腰身兒,時不時地在腦子裏晃,先是淺淺的、淡淡的,後來就越來越清晰,在悄悄地、甜甜地熨貼着他,讓他覺得日子有了些特殊的滋味兒。晚上睡覺的時候,有時火燒火燎地睡不着,她就成了他的慰籍。時間長了,她在他心目中,已經有了絲絲縷縷、說不清道不明的複雜感覺。

正直直地望着,姜俊鳳正好轉過頭來,目光又對上了,劉大川趕忙轉開,動作顯得局促不安。姜俊鳳的臉似乎也更紅了,轉過頭,卻偷偷抿嘴笑了。

好半晌,姜俊鳳才開口問道:「你們,還招女兵嗎?」

劉大川愣怔了一下,如實回答道:「招啊,一直在招。醫護、通訊……」

「俺說的是扛槍打仗的女兵。」姜俊鳳笑着補充。

「那,那可不招。」劉大川用力搖頭,說道:「打仗有男人呢,女人——」他欲言又止。

「你瞧不起女人。」姜俊鳳露出不悅的神情,轉身幹活,不說話了。

劉大川不知該如何補救,干起活兒來也沒原來那麼利索,半天才吭哧著說道:「俺不是那個意思,俺是,是想說……」

「知道啦!」姜俊鳳笑了笑,又有些無奈地嘆了口氣,「俺沒真生氣,男人是比女人力氣大,膽子大嘛!嘴上不服輸,可心裏也清楚。那個,你能幫俺報名參軍嗎,就是那個醫護什麼的。還有——能不能就在你們那個部隊?」姑娘的聲音小了,低下了頭,最後這個要求是不是有些明顯啊?

……………

民以食為天,軍隊更要吃飽,才有戰鬥力。

除了軍工等產業,楊天風對農業也相當重視,不僅是為了保證軍隊能吃上三頓飯,更有對歷史上將要發生災害的警惕和準備。

四二、四三年河南大災荒,這麼大的事情,那麼慘的悲劇,楊天風不可能不記得。

現在增產增收,囤積儲備,以及利用俘虜、發動民眾,進行水利設施的建設,是未雨綢繆,是趨利避害。同時,也是力爭不要影響到那時候楊天風預期中的大反攻。

在得到各方的情報,判斷出日軍的計劃和動向後,楊天風可以說是鬆了一口氣。

已經是三月份了,再過五個多月就是八路軍的百團大戰,新七軍便又得到了乘勢進攻的機會。而在這五個月中,只要頂住頭幾個月,青紗帳一起,日軍的掃蕩便要面對很大的困難。何況,新七軍還有秘密武器沒有使用,發展也是日新月異。而日軍從抗戰之初到最後失敗,戰力在不斷下降,卻是不爭的事實。

當然,要頂住,要粉碎或遲滯日軍的如意算盤,並不是全靠新七軍。比如日軍對魯西根據地、冀南地區的進攻,就需要抗日友軍的努力和奮戰了。

所以,對於八路軍交換武器的要求,楊天風很痛快地批准。在湖西戰役中繳獲並修好的六門步兵炮、三百多發炮彈,以及一批彈藥,使鄰近的八路軍部隊有了遏制鬼子修路、築堡、蠶食的武器裝備。

換來的回報除了鋼軌、電線、糧食等物資外,還有八路軍對湖西根據地的全面放棄。沒有什麼交接儀式,也沒有什麼協議,已經被壓縮為「一彈穿」的小地盤,留之無益,反倒會成為與新七軍發生衝突的因素。何況,楊天風並沒有顯露出要與八路軍搞「摩擦」的跡象,反倒慷慨地給予了武器支援,這也算是八路軍投桃報李的一個舉動。

華北的鬼子就那麼多,儘管是暫時的,但多打掉一個炮樓,甚至多殺傷一個士兵,在楊天風看來也是有益的。別看影響可能很輕微,但很多輕微的影響累加到一起,起到的作用也會大起來。

更令楊天風感到欣慰的是周邊友軍的變化,豫西的第三集團軍、76師、騎八師就不用說了,武器裝備在持續加強,部隊的戰力在不斷提升;南面的大別山根據地在永城軍工的大力幫助下,現在也能夠生產製造地雷、手榴彈、飛雷炮、迫擊炮和鋼拳,並且有了一個中等規模的修械廠。

在整個抗戰中,表現很突出的兩大雜牌部隊——西北軍和桂軍,就在魯豫皖邊區的周邊,並為魯豫皖邊區的穩定和發展作出了很大的幫助。對此,楊天風是感到很有幸的。

如果再把視角放得寬廣,便能看到整個國*軍在武器裝備上也有提高和進步。由於基礎、規模、人才等條件的不同,大後方的軍工生產能力肯定比邊區要更強。鋼拳、榴彈發射器、六零迫擊炮、戰防炮、仿蘇制37mm高炮等等,由於邊區軍工的產能要精打細算,在某些武器的生產數量上,當然是大大落後的。

顯然,武器裝備的提高,對於整個抗戰都是有利的,都在改變着抗戰歷史。這在幾次戰役中便有體現,殺傷日軍的數量,摧毀坦克的數量,都比歷史上有所增長。無疑,這對於削弱日軍的整體實力,或牽制更多的日軍兵力,或增大日軍短切突擊的時間間隔,都在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歷史已經改變,這是確定無疑的。楊天風為此感到欣慰和得意的同時,也意識到他將逐步失去先知先覺的能力,至少國內抗戰的一些大事件將有改變。所以,他對於運用這種能力為抗戰作貢獻,也變得越來越謹慎。

棗宜會戰,這場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在正面戰場所發動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戰鬥,此時應該已在日軍籌劃之中,但具體的布署還會與歷史上一樣嗎?

楊天風看着已經按記憶寫好的日軍的作戰方針及具體布署,猶豫着,遲疑着,最終將詳細的作戰計劃劃掉,只留下了會戰指導方針這個比較粗疏的東西。

「日軍遭我冬季反攻之沉重打擊,意圖反攻報復。其擬在雨季到來之前,在漢水兩岸地區將我第五戰區的主力擊敗。其會戰指導方針是:大概在五月上旬開始攻勢。首先在白河以南捕捉漢水左岸之我軍,接着在宜昌附近徹底消滅該河右岸之我軍核心部隊。」

宜昌扼川江門戶,是戰時首都重慶和西南大後方的咽喉所在。抗戰歷史上,宜昌要地失守,或許是對國府危機最大的一次。

楊天風思索了一會兒,又在下面寫道:「宜昌可作為日本航空隊轟炸重慶的中繼基地,有着極大的戰略價值,日軍可能一反速進速退、攻擊后恢復原來態勢的戰法。此次作戰持續時間會比以往增長很多,且日軍有可能攻佔宜昌,以迫國府屈服。」

儘管在制定作戰計劃時,日軍對佔領宜昌后是否要予以確保,事先並沒有明確規定。按照武漢會戰後大本營所確定的一般方針,每次作戰,即使是經大本營批准的超越作戰控制區域的作戰,也只是給中國*軍隊一次沉重打擊,摧毀中國的抗戰意志,並不是要擴大佔領區。

但歷史上由於倭皇的干預,日軍在第一次佔領宜昌並撤出后,又調頭突進,第二次佔領了宜昌。為此,日軍大本營為還將駐在黑龍江省佳木斯的第4師團從關東軍序列中調出,列入第11軍,以長期確保宜昌。

楊天風不敢使用太過確定的字眼,而是多用「可能」,並不寫日軍進攻布署的細節,以避免歷史改變所給國*軍帶來負面影響。只要大的方向準確,作戰的細節總會因為形勢變化而有所不同,說的太過詳細反倒有誤導作用。況且,現在連楊天風也不知道今後的抗戰歷史會變成什麼樣子。

當然,楊天風也沒有漏下國*軍應該採取的應對戰法。但他的聰明之處也體現出來,主要不是指點或建議主戰場的第五戰區,而是第三、第九兩個戰區。

直到參謀前來報告,楊天風才放下筆,把未寫完的情報收起,起身出了辦公室。警衛已經整裝待發,楊天風縱身上馬,疾馳而去。

傍山而建的飛機場上,一架用伊16的發動機改裝而成的戰鬥機緩緩從機庫中駛出,停在跑道上。試飛員是老成、持重的高鳳閣,在全封閉的機艙內沉靜地坐着,戴着風鏡,也看不清他的表情。一群機工圍着飛機,在進行最後的檢查。

在平地的一個操場上,楊天風和韓震等飛行員坐在一起,聊著說着,探討著飛機的改進等問題。而在這些飛行員中,增加了幾張新面孔,其中就有鄭少愚、劉志漢等國*軍的現役飛行員。

這是楊天風特意向國府申請調來的,當然只是暫時抽調,為的是評估並適應新改裝的飛機,以便為大規模改裝鋪平道路。

當時國*軍使用的主力戰機是伊15、伊16兩款蘇聯飛機,在性能上,已經是很落後的機種了。這也不足為奇,航空技術正處於急速發展階段,兩三年的時間便能使一種很先進的機型成為被淘汰的垃圾。

何況伊15、伊16本來就不算先進,有着很多重大缺陷。以伊16為例,製作粗糙、操作困難且不說,作為單翼機的過渡,其機體設計很不成熟,重量也較大,導致高速飛行時阻力較大,影響了機動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抗戰驚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抗戰驚雷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零五章 情愫,歷史之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