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19章 心商(2)

19.第19章 心商(2)

那些總是只看到事物陰沉黑暗一面的人,那些總是預測自己可能不利和失敗的人,那些只看到生命中醜惡骯髒和令人不快一面的人,將受到致命的懲罰。他們會使自己一步一步地接近看到他們所期待和擔心的那些東西。

拿破崙·希爾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對我們每個人都極有啟發。

塞爾瑪陪伴丈夫駐紮在一個沙漠的陸軍基地里。丈夫奉命到沙漠里去演習,她一個人留在陸軍的小鐵皮房子里,天氣熱得受不了--在仙人掌的陰影下也有攝氏125度。她沒有人可談天,身邊只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們不會說英語。她非常難過,於是就寫信給父母,說要丟開一切回家去。她父親的回信只有兩行字,這兩行字卻永遠留在她的心中,完全改變了她的生活。

兩個人從牢中的鐵窗望出去。

一個看到了泥土,一個卻看到了星星。

塞爾瑪一再讀這封信,覺得非常慚愧。她決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

塞爾瑪開始和當地人交朋友,他們的反應使她非常驚奇,她對他們紡織、陶器表示興趣,他們就把最喜歡但又捨不得賣給觀光客人的紡織品和陶器送給了她。塞爾瑪喜歡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種沙漠植物、物態,又學習有關土撥鼠的知識。她觀看沙漠日落,還尋找海螺殼,是幾萬年前這的沙漠還是海洋時留下來的……原來難以忍受的環境變成了令人興奮、留連往返的奇景。是什麼原因使塞爾瑪內心發生了這麼大的轉變呢?

沙漠沒有改變,印第安人也沒有改變,但是這位女士的心態改變了,思維方式改變了。一念之差,使她把原先認為惡劣的情況變為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冒險。她為發現新世界而興奮不已,並為此出版了一本書,書名為《快樂的城堡》。

人生的成功實際上在於追求成功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樂觀是個人信心的表現。凡事有利就有弊,樂觀的你就會重視利,忽略弊,這樣人生就會輕鬆很多。

「思維心理學」大師史力民博士指出:「樂觀是成功的一大要訣。」他說,失敗者通常有一個悲觀的「解釋事物的方式」,即悲觀者遇到挫折時,總會在心裡對自己說:「生命就這麼無奈,努力也是徒然。」由於常常運用這種悲觀的方式解釋事物,無意識中就喪失了鬥志,不思進取了。

史力民博士師承行為學派,他還說,人類的所有行為,無論樂觀,還是悲觀,都是學得的。因而悲觀者的悲觀性格,並非命中注定的,而是後天養成的。悲觀者可以力強而至,學成樂觀。同時,史力民博士指出化悲觀為樂觀的三個原則,人人都有必要學習它:

第一,不要擴大事態

如果你做一樁生意失敗了,不要說:「所以生意都難做,以後還是收山好了。」你要對自己說:「這一樁生意失敗了,我學到了些什麼呢?我下一次應該怎樣才能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呢?」

第二,不要「人」與「事」混淆

當一件事失敗的時候,不要說:「我是失敗者。」這樣你便將「事」與「人」混淆了。你要對自己說:「我做這件事總有不當的地方,才出了這麼大的錯。我下次該怎樣做才適當?」

第三,不要誇大時間

當不如意時,切勿就對自己說:「我事事都是倒霉的。」這是不可能的!你要對自己說:「似乎很多時候我做得不大如意,到底原因何在?」

有些人被打擊擊垮,就是由於缺乏樂觀精神。沒有樂觀精神,處於困境的企業就無法起死回生;沒有樂觀的精神,懷才不遇的才子一生只能抱怨,沒有任何施展才華的機會。當你立志改變灰色的人生觀,樹立光明的人生觀,成功與健康便不再遠離你了。

你為人是樂觀還是悲觀,也許是天生的,但只要肯努力練習,悲觀的人也能學會開朗的思考。經心理學家研究證明,如果你一發現自己有消極、自暴自棄的思想就把它控制住,你便能把情況重新來評斷,覺得還不至於太糟糕。

每天利用幾分鐘的時間,想象明天和下一個星期或是明年,都可能發生許多愉快的事情;不要對未來煩惱或憂慮。多想想美好的事情,你會在不知不覺中實現計劃。如此一來,我們就養成了樂觀的習慣。

凡事要多往好的方面想

人的心態是隨時隨地都可以轉化的,有時可以轉好,有時可以轉壞。如果你想好事時,心情就立即可以變好,如果你想壞事時,心情馬上就可以變壞。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我們這一代人最重大的發現是:人能改變心態,從而改變自己的一生。」人生的成功或失敗,幸福或坎坷,快樂或悲傷,完全是由人自己的心態造成的。因為我們怎樣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我們。凡事從好處想,就會看到希望,有了希望才能增添我們生活的勇氣和力量。

古時有一位國王,夢見山倒了,水枯了,花也謝了,便叫王后給他解夢。王后說:「大勢不好。山倒了指江山要倒;水枯了指民眾離心,君是舟,民是水,水枯了,舟也不能行了;花謝了指好景不長了。」國王驚出一身冷汗,從此患病,且愈來愈重。一位大臣要參見國王,國王在病榻上說出他的心事,哪知大臣一聽,大笑說:「太好了,山倒了指從此天下太平;水枯指真龍現身,國王,你是真龍天子;花謝了,花謝見果子呀!」國王全身輕鬆,很快痊癒。

有些人總是喜歡說他們現在的狀況是別人造成的,環境決定了他們的人生位置,許多事情他們無法擺脫,也不能往好的方向想。這是因為他們從未真正地往好的方向想過,他們總是悲觀失望,有時即使有好的想法,也馬上會被自己所否定。說到底,如何看待人生,全由我們自己決定。納粹德國某集中營的一僅倖存者維克托·弗蘭克爾說過:「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

生活中很多情況就是如此,只要轉變一下思考方式,改變了看問題的心態,結果就會有所不同。

聖誕節前夕,甘布士欲前往紐約。妻子在為他訂票時,車票已經賣光了。但售票員說,只有萬分之一的機會可能會有人臨時退票。甘布士聽到這一情況,馬上開始收拾出差要用的行李。妻子不解地問:「既然已沒有車票了,你還收拾行李幹什麼?」他說:「我去碰一碰運氣,如果沒有人退票,就等於我拎著行李去車站散步而已。」等到開車前三分鐘,終於有一位女士因孩子生病退票,他登上了去紐約的火車。在紐約他給太太打了個電話,他說:「我甘布士會成功,就因為我是個抓住了萬分之一機會的笨蛋,因為我凡事從好處著想。別人以為我是傻瓜,其實這正是我與別人不同的地方。」

凡事都往好處想,做人也會開心的!凡事都往好處想,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有些人活在世上,恰恰總是把事往壞處想,結果也使自己整天處在高度緊張、猜疑、驚恐、戒備、爭鬥之中,具有這種心理狀態的人,還能開心嗎?把事情往好處想,這是開心的一個秘訣!

一個人去看心理醫生,他說:「我患了心理疾病,並且非常嚴重。」接著他講了自己的癥狀:「女兒出門上學,如果沒能按時回家,我就非常擔心;如果再遲一些,我就坐卧不寧。」

醫生說:「這說明你非常疼愛你的女兒,並且是一個有愛心的人,我認為這不是疾病。」那人說:「不對,我不是想她在補課或做別的什麼事情,而是想她是不是被人綁架了。」

醫生聽完那人的訴說問道:「你做什麼職業?這種癥狀有多長時間了?具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那人答:「我是個開發商,這種癥狀從我第一次賺到一千萬起就開始了!但,我可以這樣向你保證,我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乾淨的。」

醫生說:「你以上所有的擔心,不屬於心理恐懼,而是地地道道的心理疾病。這種病最容易在暴富的人群中出現,而且治療起來非常困難。」

那人說:「花再多的錢,我都願意擺脫這種心理。」

醫生說:「西方心理學家塞繆爾首經說過一句話,『一個人養成凡事往好處想的習慣,比每年賺一千萬還有價值。』可是,他接著又說了一句,『一個每年賺一千萬的人,想養成凡事往好處想的習慣,比登天還難。』你如果想治好自己的病,不妨一試。」

至於心理醫生是如何教他試的,不得而知。不過,從此那個城市多了一家慈善基金會,並且還多了一個快樂的富人。

「凡事往好處想」並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卻是一種健康積極的人生哲學。有了它,也許問題本身不會減少,但問題的解決卻找到了正確的方向。所以,我們應該培養樂觀的人生態度。凡事往好處想,事情自然會向好處發展。凡事都往好處想,就會以鎮定從容的心情享受生活,就可以準確找到生活的角度,展示生命的風采。

再困難也要懷有希望

人生不能沒有希望,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希望當中的,有希望的人生才能一路充滿溫暖的陽光。假如真的有人是生活在無望的人生當中,那麼他只能是人生的失敗者。

只要我們心中存在希望,只要我們心中有一顆希望的種子,那麼就一定會創造出奇迹。

亞歷山大大帝給希臘世界和東方的世界帶來了文化的融合,開闢了一直影響到現在的絲綢之路的豐饒世界:據說他投入了全部青春的活力,出發遠征波斯之際,曾將他所有的財產分給了臣下。

為了登上征伐波斯的漫長征途,他必須買進種種軍需品和糧食等物,為此他需要巨額的資金:但他卻把從珍愛的財寶到他所有的土地,幾乎全部都給臣下分配光了。

君臣之一的庇爾狄迦斯,深以為怪,便問亞歷山大大帝:「陛下帶什麼啟程呢?」

對此,亞歷山大回答說:「我只有一個財寶,那就是『希望』。」

據說,庇爾狄迦斯聽了這個回答后說:「那麼請允許我們也來分亨它吧。」於是他謝絕了分配給他的財產,而且臣中的許多人也仿效了他的做法。

在走向人生這個征途中,最重要的既不是財產,也不是地位。而在自己胸中像火焰一般燃燒的一念,即「希望」。因為那種毫不計較得失、為了巨大希望而活下去的人,肯定會生出勇氣,不以困難為事,肯定會激發出巨大的激情,開始閃爍出洞察現實的睿智之光,與時俱增、終生懷有希望的人,才是具有最高信念的人,才會成為人生的勝利者。

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里講了個故事:病房裡,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里看見窗外的一棵樹,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后,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最後這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只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葉,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來。

人只要生活著,就應該對生活懷抱希望。希望是生活的燈塔,指引人永遠前進。

人生不能沒有希望,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希望當中的。假如真的有人是生活在無望的人生當中,那麼他只能是人生的失敗者。人很容易遇到些失敗或障礙,有些人會變得悲觀失望;或在嚴酷的現實面前,失掉活下去的勇氣;或埋怨他人;或唉聲嘆氣、牢騷滿腹。其實,身處逆境而滿懷希望的人,往往會找到一條活路。

1900年7月,一位叫林德曼的精神病學專家獨自一人架著一葉小舟駛進了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他在進行一項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心理學試驗,準備付出的代價是自己的生命。

林德曼博士認為,一個人只要對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機體的健康。當時,德國舉國上下都在注視著獨舟橫渡大西洋的悲壯冒險活動。已經先後有100多位勇士相繼駕舟橫渡大西洋,結果均遭失敗,無人生還。林德曼博士認為,這些死難者首先不是從肉體上敗下陣來的,主要是死於精神上的崩潰,死於恐怖和絕望。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他不顧親友們的反對,親自進行了試驗。

在航行中,林德曼博士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多次瀕臨死亡,他的眼前甚至出現了幻覺,感覺也處於麻木狀態,有時真有絕望之感。但只要這個念頭一升起,他馬上就大聲自責:「懦夫,你想重蹈覆轍,葬身此地嗎?不,我一定能夠成功!」生的希望支持著林德曼,最後他終於成功了。他在回顧成功的體會時說:「我從內心深處相信一定會成功,這個信念在艱難中與我自身融為一體,它充滿了周圍的每一個細胞。」他的試驗表明,人只要對自己不失望,對自己充滿希望,精神就不會崩潰,就可能戰勝困難而存活下來,並取得成功。

當困境來臨時,不要自尋煩惱,怨天尤人,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面臨困境,都有著各自的煩惱。把握剩下的東西並良好地運用它,我們就能走出困境,重新看到希望與光明。

希望是激勵我們前進的巨大的無形動力。時刻對未來懷有希望,並為之契而不舍地奮鬥,才是具有最高信念的人,才會成為人生的勝利者。

心不為外境所動

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不管世間的變化如何,只要我們的內心不為外境所動,則一切榮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們,心裡的世界是無限寬廣的。

有些人總喜歡說,他們現在的境況是別人造成的;環境決定了他們的人生位置。這些人還常說他們的情況無法改變。但往往環境能左右一些意識上的感觀,卻不是造成實際境況的主因。說到底,如何看待人生,是由我們自己的態度決定的。

有一位囚犯,被關在牢獄裡面,他的牢房空間非常的狹小,住在裡面很是拘束,不自在又不能活動。他的內心充滿著憤慨與不平,備受委曲和難過,認為住在這麼一間小囚牢裡面,簡直是人間煉獄,每天就這麼怨天尤人,不停的抱怨著。

有一天,這個小牢房裡面突然飛進一隻蒼蠅,嗡嗡叫個不停,到處亂飛亂撞。心想:我已經夠煩了,又加上這隻討厭的傢伙,實在氣死人了,我一定非捉到你不可!他小心翼翼地捕捉,無奈蒼蠅比他更機靈,每當快要捉到它時,它就輕盈地飛走了。

蒼蠅飛到東邊,他就向東邊一撲;蒼蠅飛到西邊,他又往西邊一撲,捉了很久,還是無法捉到,這才慨嘆的說,原來我的小囚房不小啊!居然連一隻蒼蠅都捉不到,可見蠻大的嘛!此時他悟出一個道理,原來「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

所以,調整你的心態,鼓起生活的信心,改變眼下的處境,至少,不要退到你已經見識過的比現在還糟糕的境地。

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窮人與妻子,六個孩子,還有女兒女婿,共同生活在一間小木屋裡,局促的居住條件讓他感到活不下去了,便去找智者求救。他說:「我們全家這麼多人只有一間小木屋,整天爭吵不休,我的精神快崩潰了,我的家簡直是地獄,再這樣下去,我就要死了。」智者說:「你按我說的去做,情況會變得好一些。」窮人聽了這話,當然是喜不自勝。智者聽說窮人家還有一頭奶牛、一隻山羊和一群雞,便說:「我有讓你解除困境的辦法了,你回家去,把這些家畜帶到屋裡,與人一起生活。」窮人一聽大為震驚,但他是事先答應要按智者說的去做的,只好依計而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完美人生的7個指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完美人生的7個指數
上一章下一章

19.第19章 心商(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