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第50章 白銀的光榮與夢想(3)

50.第50章 白銀的光榮與夢想(3)

喬丹:我本來盡量不願意提及此事,公眾其實害怕有人想這麼干。

格林斯潘:可惜太晚了,我們剛才已經提到了。

喬丹:5年以後(會議紀要解密期),公眾將會知道這件事。

從這些美聯儲大佬的對話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黃金始終是國際銀行家們的一塊「心病」。從歷史上看,玩紙幣必然經歷三個階段:玩實力,玩信心,玩賴皮!當帝國實力殷實財大氣粗時,強大的財富創造力足以確保紙幣的商品兌現能力,紙幣是有底氣的。當帝國過度擴張力不能及時,財力日漸短絀,則必須玩10個瓶子5個蓋的「雜技」,紙幣無法完全兌現商品,通貨開始膨脹,此時就進入玩信心的階段。等到帝國財富已被淘空只剩下一副空架子時,紙幣喪失了公信力,惡性通脹發作,此時帝國就只有玩賴皮了。

從美國立國到1971年,美元是玩實力的階段,一度佔到全球GDP一半的強大工業生產能力確保了美元的信用,所以美元敢於與黃金掛鈎,因為其出口能力足以賺回在世界其他地方的黃金,就如同中國通過400年的世界貿易,將全球白銀的一小半都吸納到中國來一樣,此時的黃金白銀作為誠實的通貨,在經濟體內發揮着良好的財富合理分配的作用,從而刺激經濟進一步發展,經濟循環處於良性狀態。

1971年到2008年金融海嘯,美元進入玩信心的階段。1971年是美元的轉折點,美國不堪世界各國發動的黃金擠兌進攻,只有放棄了美元與黃金的掛鈎,其實質是美國貿易連年逆差,財富外流和財富創造力下降,美國人不能生產出其他國家所需要的足夠的商品來平衡巨大的進口,久而久之,財政不堪重負,美元再也無法承載黃金誠實貨幣的重託。這一階段,國際銀行家們最關心的就是所謂對美元的信心問題。他們發明了一整套經濟學「黑話」體系來修飾問題的本質,諸如「通貨膨脹預期」、「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資產再通脹」等。其實用老百姓一看就懂的話就是,美元「毛了」。更為離奇的是,他們居然想像著如何實現「沒有黃金的金本位」,看來美聯儲還是改行搞魔術更能發揮他們的特長。不過,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先生在2010年11月,居然真的提出了世界應該考慮回到「修正版的金本位」,果然是個「沒有黃金的金本位」,這難道真是歷史的「巧合」?!

2008年,發源於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標誌着美元進入了第三個階段——玩賴皮!這一階段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美國要賴賬,使用的手段便是逼迫其他國家貨幣大幅升值,美其名曰「全球經濟再平衡」,指責他國「操縱匯率」。其中更有意思的就是格林斯潘等人討論的放手讓黃金價格暴漲,讓美元大幅貶值,從而「抵消」美國的負債壓力。他們早就明白黃金的真實價值,那就是黃金才是「誠實的貨幣」,因其童叟無欺,貨真價實,所以在貨幣體系中承擔着「最終的支付手段」。但他們卻在世界範圍內對其他國家大肆推行「黃金無用論」,對學術界進行系統和長期的「洗腦」,對人民和市場玩弄「強勢美元」的文字遊戲,從而達到將「美元購買力穩定的理念(深植於)人們的腦海里」的目的。

黃金和白銀好比測量通貨膨脹預期的壓力計,在全世界以美元為中心的紙幣世界裏,鈔票越印越多,在市場的高壓鍋中,通貨膨脹的壓力越來越大。黃金和白銀的價格作為唯一具有公信力的壓力計,其價格必須被「有效管制」起來,這就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中央銀行聯手壓制黃金和白銀價格的目的。當市場上黃金白銀充當着最誠實、最公正的貨幣時,銀行家們想要作弊將是非常困難的。而沒有金銀約束后,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比如現在美聯儲發行的美元,不僅是美國的法幣,也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儲備貨幣。可是它的貨幣政策完全是不負責任的,想發行多少就發行多少,既不需要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也不需要國會批准。根本不顧全世界債權人的利益。銀行家既沒有所謂民主選舉,也不受新聞監督,更無視法律約束。正所謂:「只要我控制了一國的貨幣發行權,我不在乎誰制定法律。」完全就是無法無天。

人們常說:「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其實腐敗並不是最可怕的事。幾個銀行家天天腐敗,頓頓腐敗,夜夜腐敗,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又能如何呢?絕對的權力最可怕之處不是讓人腐敗,而是讓人瘋狂!獨攬貨幣發行權的金融大鱷一旦瘋狂,其野心和胃口將極度膨脹,使全人類都跟着遭殃。銀行家們能夠以花樣百出的「行業黑話」來愚弄世界人民,隨心所欲地控制貨幣發行量,周期性地製造各種各樣的泡沫和經濟危機,通過貨幣戰爭搞垮各國金融,並在全球經濟的廢墟之上,重新構建由極少數人控制的世界統一貨幣新體系,最終通過控制世界貨幣來奴役全人類。

但是,國際銀行家們也做了最壞的打算,那就是高壓鍋遲早要炸,一旦鍋蓋「砰」的一聲飛上了天,黃金價格的暴漲也會使西方債務大幅減輕,因為西方國家手中持有大量的黃金實物。到2010年6月,全球央行合計黃金儲備30462.8噸,其中歐美共擁有21898.5噸(包括歐美控制下的IMF),占黃金儲備總量的72%。

格林斯潘們構想的通過放手讓黃金價格暴漲來稀釋美元債務壓力的奇思妙想,乍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他們恐怕低估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風險。黃金價格一旦徹底失控,美國資產負債表上以美元計價的黃金資產價格固然能夠暴漲,相應地使紙幣負債壓力大幅減輕。但問題在於,美元劇烈貶值所造成的全球惡性通貨膨脹,將會從根本上顛覆美元的信用,誰還願意繼續持有美國債券和美元資產呢?失去了美元對全球資源的總動員能力,今天我們所熟悉的超級大國還能夠存在嗎?

1948年蔣介石搞金圓券改革,最終也曾使國民黨政府資產負債表中的黃金資產價格暴漲,但隨着金圓券的濫發,人民拒絕接受紙幣,在各地重新開始使用「袁大頭」交易。最終紙幣濫發所形成的超級通脹,殘酷掠奪了人民的財富,其後果是人民拋棄了金圓券,同時也拋棄了發行金圓券的國民黨政府。國民黨退往台灣和當年的約翰·勞逃出巴黎時一樣,他們帶走的不是印刷精美的紙幣,而是沉甸甸的黃金和白銀!

用黃金暴漲來平衡美元負債,將是最後的瘋狂之舉,它帶來的決不是美元的穩定,而恰恰是美元的覆滅。

同時,在格林斯潘們的魔術方程式中,還忽略了另一個關鍵變數,那就是白銀!

黃金與白銀1:16的歷史超穩定結構

古人說:「如果黃金是太陽,白銀就像月亮。」很多古代文明中,一年有13個月,每月28天。因此,最早的金銀比價為1:13。

在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金銀比價基本穩定在1:16上。而現代科學發現,地殼裏的黃金與白銀儲量的比例大約是1:17。巧合卻不意外的是,古人的直覺和歷史形成的金銀比價關係與現代科學探測的結果存在着相當程度的近似。

金銀比價的這種超穩定結構可以從地質學和市場供求兩個方面得到有效解釋。儘管歐洲與亞洲之間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金銀比價的套利空間,但卻都是以亞洲地區「銀貴金賤」所形成的白銀東流和黃金西去的形式表現出來。在這種動態平衡之間,歐洲比較偏好黃金,而亞洲更加喜愛白銀。在歐洲歷史上,誰能控制東西貿易的通道,誰就能利用歐亞大陸的金銀比價差異進行50%~100%的巨大套利交易,從而獲得巨額商業利潤,主宰歐洲大陸的命運。

隨着美洲白銀的大發現,在250年中,13.3萬噸白銀的巨大供應短暫地使金銀比價出現了一些波動,但隨着東西方大規模的世界貿易的消化,最終金銀仍以歷史的慣性回歸到1:16這一神奇的平衡點。儘管進入20世紀后,白銀與黃金價格波動開始劇烈起來,這主要是由於多數國家採用了金本位而放棄了白銀貨幣,致使白銀在一段時間內顯得「過剩」。作為世界最大的銀本位國家,中國的白銀貨幣一直持續到1935年,美國的白銀貨幣(美國政府白銀券和白銀硬幣)一直流通到1965年。到1971年,黃金與白銀這一比價在1:23左右波動。

1971年,美國單方面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鈎,「美金」變成了「沒金」。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全世界一起進入純粹紙幣時代的重大試驗,直到今天這一試驗仍在進行。純粹紙幣制度徹底廢除了貨幣的商品屬性,原來形成貨幣的核心要素——財富儲藏功能完全喪失。

純粹的紙幣美元濫發導致了世界範圍的價格錯亂,其中就包括金銀比價體系的嚴重扭曲。金銀比價從5000年穩定的1:16被嚴重扭曲到了1:60!

是黃金更少了嗎?

世界黃金存量從1940年的大約3萬多噸增加到現在的大約15萬噸,70年中大約增加了5倍!

是白銀更多了嗎?

世界白銀存量從1940年的大約30萬噸下降到目前的大約3萬多噸,減少到當年的1/10!

如果以重量計算,目前白銀存量只是黃金存量的1/5。也就是說,白銀遠比黃金更稀缺!

這種巨大的差異來源於白銀的大量工業需求。從1942年起,白銀的工業消耗量開始大大超過了生產供應量,幾十年下來,白銀靠着5000年積累下來的庫存量維持着供需平衡。目前每年的需求量大於供給量約4000噸。以當前白銀凈消耗量來計算,現有3萬多噸的白銀庫存只夠再維持7~8年的時間,人類積累了5000年的地上的白銀將被工業需求全部吃掉!

那麼,地下的白銀還有多少呢?

2005年,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調查表明:白銀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被開採殆盡的金屬,時間大約為12.3年。考慮到目前白銀的產量中2/3來源於伴生礦,如銅、鉛、鋅礦,由於受到其他礦開採投入的限制,大幅增加白銀產量十分困難。雖然地殼中還有白銀可供開採,但由於技術和成本原因,只有在高得多的價格上才具有開採價值。截至2009年底,美國地質調查局最新統計資料表明,全世界白銀儲量為40萬噸。按當年礦產量2.14萬噸計算,可開採18年[4]。由於政府出售和廢品回收提供的白銀近年來大幅度下降,礦產提供的白銀將佔總供應量的絕大部分。現在全世界每年白銀的總需求量大約是2.77萬噸[5],如果全部靠礦產銀提供,那麼40萬噸的世界總儲量則只能保證14年的供應。考慮到白銀工業的應用領域正在急速擴大,未來白銀的消耗量將急劇攀升,屆時,12.3年或14年的開採大限將會大大提前。

以目前黃金價格(每盎司1350美元)與白銀價格的歷史比價關係看,其價格比應該是1:16,即達到每盎司84美元,才算得上是合理的水平。而黃金與白銀歷史上的比價是按照它們的數量多少來決定的。古埃及時,白銀很少,它的價格與黃金相當。後來被發現的白銀多了起來,黃金變得相對稀缺。物以稀為貴,所以黃金的價值更高。以此進一步分析,目前全世界白銀的可開採儲量約有40萬噸,加上已有的3萬噸左右的存量,白銀的總量只有約43萬噸。黃金由於極少被工業用途所消耗,所以存量不斷上升,目前普遍估計為16萬噸。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截至2009年底的統計,全世界黃金的可采儲量約有4.7萬噸,兩者合計,黃金的總量約為20.7萬噸。由此可知,黃金總量與白銀總量之比是20.7:40,即大約為1:2。這就是說,白銀的總量比過去要少得多,其應有的價格應當是黃金的1/2,而不是1/16。按當前黃金每盎司1350美元來算,白銀的價格應該是每盎司675美元!而當前白銀的市場價格每盎司只有25美元上下。換句話說,一點不帶泡沫地算,白銀現在就應當還有27倍的上漲空間。隨着時間的推移,白銀將進一步減少,黃金與白銀的數量比將達到1:1,再往後白銀的總量將少於黃金。這意味着白銀在未來十幾年內的增值潛力可能將是極其驚心動魄的!

雙肩挑的白銀:既是貨幣金屬也是工業金屬

古代的腓尼基人很早就發現了白銀能殺菌這一神奇的功能,他們將葡萄酒裝進銀瓶之中以保鮮酒質,這一秘密甚至仍在當今的名葡萄酒庄中流傳。大英帝國的水手們在長期的海上航行時,將銀幣投入自己的飲用水罐中,以保持水質不腐。古希臘醫生最早發現了銀對傷口癒合有明顯功效,並能防止疾病。中國古代的君王常用銀筷子來測試食物中是否有毒。歐洲貴族的餐具廣泛使用銀質器皿,因為細菌在純銀表面無法長時間存活,而木質餐具則是細菌的最愛,不鏽鋼餐具也無法抗阻細菌的繁衍。儘管當代的人們廣泛使用抗生素來殺菌,但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問題卻長期困擾著醫學界。

長期以來,白銀對細菌和病毒的神奇殺滅效果一直沒有被深入研究。直到最近,白銀殺滅細菌的原理才被搞明白。銀在水中能形成微量銀離子吸附細菌,破壞其賴以生存的酶,從而使細菌很快死亡。據研究,銀離子能在數分鐘內殺死650多種細菌,是普通抗生素功效的113倍,且無任何抗藥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
上一章下一章

50.第50章 白銀的光榮與夢想(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