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第一百二十八章

第一百二十八章

趙匡胤仔細觀察了螞蟻,駭然的發現,螞蟻的身上居然長著兩對翅膀。他的心頭開始發麻,要是他首先遇到的是這種螞蟻,估計他今天就凶多吉少了。順著沙蟲的屍體往前看,一條長長的螞蟻組成的黑帶一直伸向遠方。空中還有密密麻麻的黑螞蟻在往沙蟲的方向飛過來,他又看到地上的螞蟻都是帶著大塊食物的,而空中的螞蟻都是空著手的。

他心中苦笑著,今天算是見到世面了。不但見到了三十多米長的沙蟲,還見到了拇指大的會飛的螞蟻。看來這片沙漠中肯定有什麼奇怪的東西,才造成了這些東西的變異。現在看到的兩種都是昆蟲,就只不知道有沒有動物變異。

趙匡胤隱去了身上的氣息,同時還隱去了身體。他要到螞蟻的巢穴中查看一下,說不定能夠找到對他有用的東西。

他在空中飛行了二里多路才看到螞蟻的洞穴,那是一棟很宏偉的沙塔,沙塔上有數百個大小不一的洞穴,每一個洞穴都有很多螞蟻在進進出出。搬運食物的螞蟻排成長隊整齊的從專門的洞穴中進入,步驟非常的整齊,彷彿是經過了無數次的訓練似的。

看著地上和空中忙碌的螞蟻,趙匡胤興起了捉弄之心,他伸出手指,彈出一道勁氣,把空中的一個螞蟻彈落在地上。那隻掉落在地上的螞蟻拍打著翅膀重新飛到了空中,可是他沒有跟隨之前的隊伍,而是飛回了洞穴內部。

一分鐘之後,突然沖洞穴內飛出大量的黑色螞蟻,這種螞蟻跟搬運東西的螞蟻有這很大的不同。它們的個頭更大,兩顆鐮刀似的牙齒,在陽光下散發出黝黑的光芒。就像是一個戰士。

趙匡胤知道這是兵蟻,就在趙匡胤還要看熱鬧的時候。之前被他彈到地上的那隻螞蟻,居然直接朝著趙匡胤飛來,他身後就是那些兵蟻。

看到這一幕,趙匡胤頓時大驚失色,他沒想到螞蟻居然能夠找到已經隱身和隱藏氣息的他。他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跑,他知道自己發出的火球能夠殺死那些螞蟻,可是螞蟻的數量太多了。

他朝著西方飛去,可是他身後的螞蟻速度一點也不比他慢。無奈之下,他只好加快了速度,可是螞蟻的速度也不慢,就這麼一直跟在他的身後。

這些螞蟻非常執著,追了他五六十里路,還沒有放棄。找理由一邊跑一邊納悶,自己已經收斂氣息,隱藏了身體,可是這些螞蟻怎麼能夠直接找到他的呢?他想了很久才想起原來是自己身上的氣味。那些螞蟻之前之所以沒有攻擊他,是因為他沒有招惹那些螞蟻,可是他一時興起,居然捉弄一隻螞蟻。沒想到那隻螞蟻當即juice回去搬救兵。

他用神識查看了一下,身後最少跟著數萬隻螞蟻。他不是沒想過,藏進沙子里,可是他也不知道這個螞蟻王國到底有多大。一旦他真的躲進了沙子,說不定正好送貨上門,那個時候可就走投無路了。

飛行消耗的元氣可是非常大的,他不時地拿出補充元氣的丹藥塞進嘴裡,用於補充巨大的消耗。如果不是這樣,他早就被螞蟻追上了。

可是丹藥已經快要消耗完了,要是再找不到解決的辦法,他恐怕就會成為螞蟻的食物。他不時的發出幾個火球阻擋一下後面的螞蟻,不少螞蟻都被火球燒掉了翅膀,掉到了地上,燒死的也有很多。

可是這點損失對於身後的螞蟻群來說簡直就算不上什麼。..他的丹藥已經用完了,體內的元氣正在急劇地減少。

就在他焦急萬分的時候,他的神識已經發現前面五里處有一塊綠洲。既然有綠洲就好辦了,他把最後的元氣用來加速。五里路很快就過去了。這個綠洲不大,只有一平方公里左右,除了一些動物之外,一個人都沒有。看來是這個綠洲太小,根本就不適合人在這裡生活。

綠洲的中間就是一個小湖泊,他一頭衝進了湖水中之後,就躲在綠洲的下面再也不敢露頭,只是用神識查看上面的動靜。

那些螞蟻在湖泊的上空盤旋了很久,就像是一片漆黑的雲彩。他不敢閉目打坐,他深怕這些變異了的螞蟻會到水中來找自己。因為他不敢保證,這些螞蟻怕水。最終他的擔憂變成了多餘,盤旋了十幾分鐘的螞蟻,在水面上轉悠一會之後,飛回去了。

趙匡胤終於鬆了一口起,他沒有浮出水面,而是就坐在湖底打坐恢復體力。隱隱的他發覺自己有突破的跡象,看來這種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更加能夠激發人的潛力。

未幾,宋真宗又開始大肆求神拜佛,封王曾為靈觀使。王曾不幹,轉而推薦王欽若。丞相王旦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他更加為自己跟王欽若同流合污感到羞愧。因此他以年老體弱的借口,堅決要辭去丞相。可是宋真宗就是不同意,反而加封他為太尉侍中。

可是王旦實在是不行了,心中的愧疚加上年老體衰,他已經真的不適合再做丞相了。宋真宗見王旦真的是不行了,才同意了他的辭呈。王旦向宋真宗推薦寇準、李迪和王曾接他的班。

寇準和李迪大家都已經知道了,下面我來把李迪的生平敘述一下:

王曾(9781038),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字孝先。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卒於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狀元。王曾少年孤苦,善為文辭,曾詠梅花詩:「未須料理和羹事,且向百花頭上開。」又言:「平生志不在溫飽。」咸平中(998—1003)取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成為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狀元。中狀元后,王曾以將作監丞通判濟州。不久,奉詔入京,召試學士院,為著作郎,值史館。景德初(1004),知制誥,真宗大建玉清昭應宮,王曾力陳五害以勸諫,真宗命王曾判大理寺,遷翰林學士,知審刑院,對其甚為敬重。

祖上世居泉州王厝埕,為王審邽之裔孫,八歲而孤,叔父王宗元收養了他,后隨父兄遷居于山東省青州縣益都,少力學,他眉目如畫,一表人才,為人端厚,進止有禮,閑時平居,寡言少語,拜同里張震為師。他才思敏捷,擅長詩文,研習文史。他在《有教無類賦》解元試一詩寫道:神龍異慕,猶嗜欲之可求;纖草何知,尚薰酋而相假。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鄉試,會試、廷試皆第一,連奪三元,成為北宋第27名狀元。科舉制度推行1300多年中,聯捷三元者僅見17人,王曾佔有一席之地,值得泉州人驕傲和自豪。金殿傳臚后,王曾被授予監丞,便向叔父王宗元報喜。他信中寫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泉州王審圭積德,大人不必過喜。」后以監丞升山東濟寧州通判;因政績突出而得到皇上的賞識,被擢為秘書省著作郎、直史館、三司戶判官。

當時,宋朝與遼和議,派遣特使聘問,國書上稱遼為北朝,宋自稱南朝。詢問王曾可否?

王曾通曉司禮,毫無遲疑地說:「稱他們國號就足夠了,受到皇上的讚許,維護了宋國的尊嚴。宋真宗曾經幾次召王曾問事,王曾的提出的每一個建議,都頗有見地,受到朝臣們較高的評價和敬重。宋朝景泰年間,王曾升為右正言,奉詔負責制誥,起草詔令,同時兼任史館修撰。累遷至尚書主客郎中,知審官院使,通使銀台司、右諫議大夫等職。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正月,升任參知政事即副相。當時,真宗在王欽若、丁謂的慫恿下,恣意封禪,製造天書。王曾力諫「封禪之舉勞民傷財,但未被採納。翌年,王曾因與賀皇後為家住宅之事發生爭執,被免去參知政事即副相之職。真宗病重后,王曾主張由皇后聽政。這時,奸相王欽若結黨營私,排斥異已,王曾被視為眼中釘,被除為禮部侍郎。天禧元年(1017)王欽若、丁謂不時奏罷王曾,讓他出知應天府。不久,王曾調往天雄軍,旋即復任吏部侍郎、參知政事。仁宗即位后,章獻劉太后聽政,宋乾興元年(1022)七月拜王曾為宰相,朝廷倚以為重,王欽若、丁謂終於敗在王曾的手下。

位居參知政事的王曾辦事果敢,為人端厚,正直大臣都很信賴他。劉太后見狀,遂擢王曾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會靈觀使。不久,兼戶部尚書、昭文館大學士、玉照應官使。但后因幾件事不肯與劉太后通融,惹得劉太后很不高興。當初是他堅持劉太后只能攝政,不能專權,劉太后因此對王曾極為不滿。宋天聖七年(1029)六月宋真宗興建的玉清昭應宮,因遭雷擊起火,被化為灰燼。劉太后借故罷了王曾的相職,讓他出任青州知州,天雄軍、河南府地方官,頗有政績,百姓為他畫像立祠。明道二年(1033),劉太后壽終正寢,仁宗親政,王曾才被召回朝廷任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判河南府。景祐二年(1035)王曾再次拜相,任命他為最高軍事機構長官樞密使。封為沂國公。其時王曾為相,進退人士都不讓外人知道。

名相范仲淹對王曾說:「公開地任用賢人名士是宰相的職責,您德高望重,惟缺這一點。」

王曾答道:「作為執政大臣,把恩賞全攬到自己身上,那怨恨歸誰呢?」

范仲淹嘆服,時人稱他為賢相。后因與專權的宰相呂夷之間屢起紛爭,宋景祐四年四月兩人同時被罷相。其後。王曾又以左僕射、資政殿大學士的身份任鄆州通判。寶元元年(1038)十一月王曾去世,時年六十一歲,賜謚號為文正」。

宋仁宗還親自為書寫碑文,稱為旌賢之碑;其安葬之地晉江廿九都太和山之鄉稱為「旌賢鄉(一說「清蒙」取其「旌賢」的諧音)。其妻李氏是名相李沅的女兒。王曾無子,其弟王皋之子王繹,出繼王曾為嗣。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先賢,清乾隆間,在泉州府城隍廟之左建五賢祠,合祀宋郡韓國華、子魏國公韓琦,贈僕射王易子沂國公曾,朱文公熹。

王曾(后封為沂國公)中了狀元后,回到家鄉青州去。府官聽說王曾回家,就命令老百姓吹奏著樂器到城外迎接。王曾聽到這個消息,就換了衣服,騎了小驢子從別的城門進城。很快就來拜見府官,府官吃驚地說:「聽說您來,已派人出城迎候,守門官還沒來報告,您怎麼就到這裡了?」王曾回答說:「我僥倖得了個狀元,怎麼敢驚動大人和父老前來歡迎?您這樣做是增加我的過失,所以,我改換姓名,瞞過歡迎的人群和守門官直接來拜見您。」府官不由讚歎地說:您稱得上是個真正的狀元公啊!」

雖然王旦向宋真宗推薦了寇準、李迪和王曾,可是宋真宗根本就沒有依照王旦說的,而是直接封王欽若為相。王欽若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大笑三聲說:「為了王子明,遲我十年做相。」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宋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八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