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校友錄之二

260校友錄之二

崇道堂里有兩個極其特別老師,一個叫夏侯霸,一個叫周邊。開始老師少時候,他們就很特殊,後來學生漸多,老師也多了起來,他們依舊以獨特作風、強大宅性繼續特立獨行着。哦,錯了,讓這倆貨基本立也不行,能坐則坐,能不動就不動。

因為有了這麼兩位先生,即使是小概率事件,也會有那麼幾個像老師學生,宅,死宅。這裏面有一個人情況與別人又有不同,他宅,是被迫。他叫蕭祈,是吳王蕭令儀第三子。

~蕭祈篇~

——蕭祈。

蕭祈是吳王蕭令儀嫡出第三子,原配王妃所出,親大哥是王世子。也許是因為二十三郎父親生他時候年紀已經不小了緣故,吳王身體也不是特彆強壯,這個強壯包括各個方面,蕭令儀文學修養尚可,也掄得動刀槍,但是樣樣都不突出,生兒育女方面,也只是比他二十四弟強些。因為比較愛惜身體,也是不欲生事,蕭令儀縱有一二侍妾,也不過於親近,止有一庶女而已。吳王府中秩序井然。

這樣好家庭環境,照說蕭祈應該很幸福才是,事實並非如此。

蕭祈生下來是會哭,也會咿咿呀呀,小孩子說話走路等等活動都是有早有晚,比旁人略晚一點,家長雖然着急,但也不會特別害怕。吳王夫婦是養過好幾個孩子,見三郎如此這般,初時並未放心上。直到蕭祈取了名字,他庶妹都會說話了,他還是那兒吭吭哧哧連聲「娘」都不會喊。整天悶着個頭抱着個綵球玩,誰喊他也不搭理,除非你把手伸到他眼前了,他才用受驚大眼睛看着你。

漸漸地,不止是貼身照顧他乳母覺得不對了,吳王夫婦也覺得這中間似乎是有問題。身為皇室親王,吳王能夠把御醫中兒科好手給搶到家裏來給兒子看病,兒科聖手卻只能一臉遺憾地告訴這位千歲:「三郎嗓子沒事,耳朵卻是聽不見聲音。」

十聾九啞!這是必然,從來沒聽到過聲音,又要如何模仿?即使嬰兒模仿長者是本能。

吳王聽到這個結論,直接滑到地上去了,把御醫給嚇出一身冷汗來,他專長是兒科不是男科!看,御醫都嚇傻了,男科不是作這樣解釋啊!

吳王妃則是直接暈倒。

好好孩子養都養到三歲了,扔也捨不得扔了好嗎?可留下來養?

醒過來吳王妃瞬間恢復了堅定:「你我這樣人家,還會養不好一個孩子嗎?他缺不了娘子也缺不了兒女!」一改昔日溫柔之風,揪著吳王耳朵,讓他去為三郎求個爵位。平日裏又念叨著兩個兒子:「三郎是你們弟弟,他很可憐,你們要好好照顧他!」

三郎情況確實可憫,朝中思忖了許久,與吳王口頭協議:吳王世子襲爵時候,朝廷順手給三郎一個爵位,夠發他生活費。也只能這樣了,眼下朝廷爵位看得比較緊。

三郎開始了眾人憐憫中生活,虧得是個聾子,聽不到大家對他評語,小小心靈沒受什麼傷害。又因聽不見說話,只管悶頭玩自己,也看不到憐憫目光。三郎小時候很愛玩,四處跑,卻因為經常發現不了危險,縱使有人提醒了,他也聽不到,跌過不少跤,終於養成了很宅個性。

原本是個挺聰明小孩子——後來發生事情也證明了他聰慧,但是,因為聽不到,學東西總是特別慢!你指著個盤子,大聲、放大了口型說:「盤——子——」他張張嘴巴,比出個口型,然後「啊啊」兩聲。這還算好了,一些實物還能認得,虛詞呢?

吳王妃親自教導他,教時候耐心溫柔,教完了就要把自己關到屋子裏哭一場。

這樣情況被周王太妃知道了,比較起來,周王是親生,吳王卻也是她養大。因養了吳王之後,她就生了周王,心裏也覺得吳王是個福星。周王去世之後,吳王待苗氏依舊恭敬,奉養周到。周王太妃對吳王一家感情還是相當不錯,見了生得白白嫩嫩三郎居然聽不到也不會說話,吳王妃教他,母子都很吃力。

周王太妃眼珠子一轉,勸說吳王夫婦,把三郎送到學校里去。吳王妃還擔心小孩子因為有殘疾會被歧視,周王太妃卻說:「有人陪着,好使性子開朗些。你總不能看護他一輩子。待你們走了,讓他兄嫂照看他?至多不過你這樣,好吃好喝供著,與人交往,人家說他聽不到,他……又說不出來,可你就這樣關他一輩子?你是養貓養狗呢?阿容那學校里,回來與我說,除了經史,還有許多有趣功課,讓三郎去學些,不乎多少,但凡有一樣奇能讓他開心,也是值了。總要讓他有些念想、有些盼頭,不要笑也是傻笑,看人也是懵懂,這一輩子才是不孤單。」

周王太妃自從周王去世,對小孩子總有一種另樣寬容。

吳王夫婦還真是打算一輩子衣食無憂地供著三郎一輩子,聽了周王太妃這樣說,吳王低下頭去,伸手戳了戳放膝上三郎,三郎正抱着個球,被戳了一下才抬起頭來,露出一個傻乎乎笑。吳王飆淚:「只是崇道堂里都是伶俐孩子,怕他們欺負三郎聽不見。那裏入學是要用考,又,三郎去了,功課也跟不上啊!」

周王太妃有些惋惜,又拍板:「哪怕不算是裏面學生呢,旁聽也行啊。」

旁聽二字又觸動了吳王妃愁腸,灑下兩行淚來:「從明日起,我就加緊教三郎識字,總不能讓人小瞧了去。」

周王太妃一拍桌子,茶盞果碟跳起來老高,香爐也移位了:「阿鄭那裏,我去說,舍下這張老臉了罷。」

吳王夫婦再三致謝,周王太妃道:「你們是我兒子媳婦,我為孫子,有何可謝?」

轉臉就找上了鄭琰,鄭琰知道吳王家三郎事情,也嘆息過一回,聽周王太妃這樣說,就只提出了一點:「只恐他聽不見,鬧出聲響來自己還不覺,耽誤旁學生聽課,至於別,倒是沒什麼。只要他願意聽,我也願意收。」

照說能有所特殊教育學校就好了,然而比照現人口基數,這樣學校全國都未必需要一所。還要有配套教材,什麼手語啊、盲文啊一類,鄭琰穿越前是個普通人,沒這方面毛病,也沒專攻這個方向,根本就不懂這些東西。

本着兼容並包原則,鄭琰同意,只要三郎能夠照顧好自己——學校指派一兩位同學、老師照看也行,她不介意收一個低空飛過學生。周王太妃很滿意,回去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吳王夫婦:「哪怕受一點點欺負也不礙,人生世,哪有順風順水時候呢?總得學會受罪。世上總是好人多,這麼多同窗,將來未必沒有封侯拜相者,日後總有幾分香火情,伸伸手,三郎就能免去無數為難。我送阿容去讀書,也不單是為了那裏有名師哩。」

吳王妃聽得有理,覺得有了盼頭,用心教導兒子。三郎本性聰慧,與吳王妃過了磨合期之後,看圖識字學得倒蠻,只是虛詞依舊是個大難題。吳王妃又發現,因為聽不到,這孩子特別容易專心。

如是數年,三郎比入學年齡晚了兩歲,父母、祖母親自送到了崇道堂去考入學試。鄭琰拿着他卷子發現,這孩子字極有靈氣,旋即恍然,因為他能夠專心。因為針對入學試作過訓練,數學知識還相當好。

鄭琰當場拍板把他給收了進來,又帶蕭祈去見各位老師。崇道堂有一種類似班主任導師制度,每個學生都要分個導師來帶着。蕭祈家長還擔心沒老師願意接手,周王太妃已經決定纏一纏鄭琰,實不行就讓她親自帶班。沒想到,夏侯霸與周邊為了搶這個學生,差點大打出手。

——這孩子安靜啊!不妨礙大家宅~

真是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理由。蕭祈后選擇是周邊作導師,因為夏侯霸專業他不太熟,但是對於周邊那裏奇物事,一個小男孩子非常非常喜歡。

鄭琰又親自把這個特殊生領進教室,告訴學生:「蕭祈是自己考進來,只是不過聽力上略有欠缺而已。人各有癖,癖如周先生,就是不愛說話,此又一周先生耳。」

蕭祈初到崇道堂,是受了一點小波折,家裏大家都讓着他,到了學校就不是這樣了。好校規極嚴,欺負也欺負得比較克制,周邊那裏又有許多好東西,勾住了他即使委屈得哭鼻子,還是想上學,想看許多同齡人一起玩,想跟周邊那裏木頭架子們打交道。

周邊也越來越喜歡這個學生——專心,又不會打擾老師。

與文學不同,做過幾何證明題人都知道,理科講究個因果,就這一種關係,簡單!因為什麼什麼,所以如何如何。

兩師徒又有一個共同愛好,不愛說話,只愛比劃。也不知道周邊是怎麼想,他寧願用眼色、手勢,也不想開口——這其實是沉浸自己世界裏科學家喜歡安靜。

如此過了數年,蕭祈畢業考試里,書法是優等,語文是不及格——後補考兩年通過,唯獨數學等學科,他得是滿分,成為學校里一朵大奇葩。后根本不用他爹為他求爵,他畢業之後因為這方面長處,入了將作,還主持了蕭復禮陵修建工作。

然而,他對科學大貢獻,卻是建立了系統光學。由於是個特殊學生,鄭校長對他也比較照顧,鄭校長資源不少,尤其是玻璃。為了教這孩子發間,鄭校長給了他數塊鏡子,照着看口型。沒想到蕭祈話沒學說會,倒是對這些鏡子玻璃什麼產生了非常大興趣。

鄭琰只好放棄了她「特殊教育」,又見蕭祈拿周邊近視鏡玩,又順手給了他一堆鏡片兒。過了兩天,蕭祈一頭汗地拉着她袖子讓她看好玩。鄭琰帶個都呆了——媽蛋!這小子發明瞭望遠鏡!

蕭祈到底是個小孩子,導師自己玩自己,他也玩他自己,把鄭琰給鏡片兒立桌子上站起來排隊,不小心把一塊凸鏡放到了凹鏡後面,趴桌上一看,把他嚇了一跳——怎麼周先生門牙這麼大?!

鄭琰:TZ。她回去就默默地把壓箱底那個望遠鏡給了蕭祈。

蕭祈從此一發不可收!他發現玻璃是個好東西,於是堆起自認憨厚,但是已經不傻了狐狸笑,遞給校長大人一張清單……

鄭琰接到學生勒索信,整個人都覺得不好了,蕭祈這小東西不但要玻璃,還要三稜柱、各種凸凹程度不等鏡片等等等等,因為要「科研」。真是難為他學會了科研這麼抽象詞!鄭琰覺得爪癢!

鄭琰知道不少光學知識還教學生做過潛望鏡,崇道堂也教這些,但是,她記憶是不完整。蕭祈則不同,他是一點一點由淺到深地研究出來。尤其難得是,他這是自己建立系統。

光學當時應用已經很常見了,著名就是眼鏡。但是,蕭祈望遠鏡橫空出世,還是把世人嚇了一跳,旁不說,軍事上應用,是很多腦筋靈活人一下子就能想得到。欽天監還把這個用到了天文觀測上,並且磨磨嘰嘰地請求撥款定製大號望遠鏡

於是就有人說「蕭三生而聾啞,焉知不是上天不欲其泄漏天機?」蕭復禮感其言,又因這望遠鏡確實挺好用,終於有了借口賜爵蕭祈。

原本是為了讓他能點樂日子,類似於「吃頓好好上路」,結果兒子弄出這麼一出來,吳王夫婦已經完全不知道要說什麼好了。

蕭祈事迹還沒完,又因師徒平素只好以眼色手勢招呼,居然讓他整理出一套手語來!只可惜這套手語當時情況下,沒有辦法推廣給天下聾啞人,鄭琰遺憾地把這書印了幾十本,各處zlngnet收藏「留待後來者」。

鄭琰沒想到是,她閨女極其天才地把手語另一個地方給推廣掉了——宮中。

宮中需要安靜,禁喧嘩,尤其是大場合里,上頭帝后坐着,你們底下交頭接耳算什麼呢?還有就是為了交換意見,如何把主子們伺候好了,光靠眼色,還有錯時候呢!

池春華上表顧皇后,請宮中服侍之人學習手語,這樣既能交流意見,也能不發出雜訊,還能讓人享受到舒服、不會因為溝通不良而出糗服侍。

久而久之,大臣們也學了幾個簡單手勢,別說,公共場合,這樣手勢對維持秩序是很有幫助。

然而亦有譏諷者,稱手語是「廢殘之人所用,於今內宮外朝皆廢殘也」。架不住好用,一直就這麼延續了下來。又因宮女至年而放歸,民間有聾啞之人,久而久之也跟着學會了一二。手語居然藉此而得到推廣,亦不能不說神奇了。

蕭祈因為兩大貢獻,被賦予了一個詞「身殘志堅」,天知道,他只是聽不到聲音,所以沉浸了自己世界裏而已——這話是他自己說。

————————————————————————————————

初一段時間裏,崇道堂是各自然、社會科學集大成者,許多學科體系雛形追本溯源都要追到這裏,原因無他——環境寬鬆,而且學生有錢有閑。這裏立意就不是以做官為目,但是偏偏因為學生、老師身份特殊,出來幾乎都做官了,要麼就是做官夫人去了。這就形成了一個奇怪現象,被人稱為「吃多了撐」。

但是,這些「吃多了撐」人,卻有意無意做了許多對促進社會發展有益事情。

鄭世鳳排名靠前非止是因為他是個傳說中「社會學家和女權運動先驅」,事實上,他獲得這兩個稱號是被迫。身為一個男人,即使家族傳統是比較尊重女性,即使社會現實是妹子彪悍得不能用「軟妹」來形容,他內心還是有那麼一點淡淡「性別自傲」。他能成為婦女之友,純是別人給他加了這麼個名頭,兼周圍都是兇殘女性不得已之舉。

真正促成他排名靠前重要原因是——使整個社會重視起女性特殊作用,為女性贏得了政府性保護,由於這種政府性保護,反過來又與生產力發展一起,促進了女性解放。

這上面推了一把手,當然是伍輝,由於他存,使得糧食產量大增,可以養活多人口。於是,社會問題四百年後出現了——這麼些人口,農忙時候自然是全家老少齊上陣,閑下來呢?打架鬥毆嗎?早時候,可以墾荒,開出多田地來,國家可以開疆拓土。等到了這些達到一個飽和了,社會問題也就凸顯出來了。

有些人就去兼職做小商販,促進了社會產品交換,也促進了產出地經濟發展。隨着市場擴大,另一個問題也出現了——產品不夠賣。反過來又對生產提出了要求。

~李政篇~

李政,理政,多好聽名字啊!

李政,男,著名世家李氏出身,他祖先是人稱李神仙李神策君。李神策做過宰相,還是首相,頗有眼光,也很有許多著名段子流傳下來。著名不是他毒舌,而是某次被周王太妃擠兌得跳牆。大笑之餘,史家評曰:「人言神策目下無塵,據此觀之實有宰相胸懷」。

李政小朋友出生時候也比較悲劇,也不知道是為什麼,他前面已經夭折了三個哥哥了,為了把他養大,從他生下來,家裏就決定把他當成個女孩兒養。

七歲之前,李政不叫李政,他叫四娘。七歲之前,他沒穿過女孩子襖裙以外衣服。七歲之前,他爹不得不同意他娘教他紡線繡花。幸虧有許多堂兄弟,也有許多表兄弟,也沒讓他跟姐妹們一起玩,這才沒有產生性別偏差。只可恨耳朵上還是被穿了耳洞!

終於,他七歲了,李爹李娘開心地把他換了一身男裝,送去讀書了。學校大廳,照着創始人銅像叩了個頭,李爹李娘很開心地道:「夫人,孩子交給您了,您給看着。」千萬要讓他長命百歲啊!

李政也很開心,從此他就是四郎啦!李政學校里如魚得水,撒歡兒打滾兒,越來越健康活潑。唯有一樣不開心,也不知道是不是小時候印象太深還是怎麼,姐妹們說起什麼紡織繡花,他總要忍不住插兩嘴。

感覺好坑爹!

還好,大家女子,做這些時候也不算特別多啦,然而因為這點強迫症,李政就悲劇了。他居然還思考起什麼樣織機用起來省力,什麼樣紡車紡線有效率來!

李爹李娘看他這樣,乾脆假期時間讓他去自家開設工場里巡視。彼時賤籍已廢除,市場興旺,世家也遮遮掩掩地辦起了工場,雇些無地或是農閑之人紡織,又按照一定標準,向農婦收布匹轉賣。既因政府之重視,女性地位提高,又因生產力之發展,使許多女性得以世家開設「作風有保證」工場里做工。

李政發現,市場好,人口多,許多人等布用,卻發現沒有布。

他就是愛琢磨,忽然想學堂里實踐課來——如果把這些過程拆分,每個人只掌握一定技術,就會越來越熟練,效率也就越來越高。又憶起之前想過機械問題……李政抓起張紙就往外跑!

如果說鄭世鳳是讓政府注意起女性重要性話,李政紡織業技術革命,就是讓女性經濟上得到了獨立,真正,不是靠別人「贈予」,取得了獨立。原本只是農閑,如今倒有許多人家婦人脫離了田間勞作,而取得了工場工人身份。

紡織業,天然是女性天下。

作者有話要說:響應號召,繼續校友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奸臣之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奸臣之女
上一章下一章

260校友錄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