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人物・巫族(2)

神話人物・巫族(2)

后羿

【人物后羿】

史上留名的,共有兩位后羿。一位生於堯帝(伊放勛)時代;一位生於夏朝時代,屬有窮部落。

堯帝時代的后羿,善於射箭,傳說中曾助伊放勛(堯帝)射九日。

傳說天帝(十日的父親叫帝俊或帝嚳或帝夋)實在看不過去,就派擅長射箭的「羿」下凡解除災禍。

夏朝時代的后羿,夏王朝第六任帝,嫦娥的丈夫,又稱「夷羿」,相傳是夏王朝東夷族有窮氏的首領,同堯帝時代的后羿一樣,也善於射箭。

【歷史故事】

夏朝時代的后羿

有窮氏,夏王朝第六任帝,在位八年,嫦娥的丈夫,他和殺他的寒浞為歷史上少見的幾位改姓未改朝代的篡權者(寒浞為夏朝第七任帝,在位六十年)

當時夏王「姒啟」的兒子「姒太康」耽於遊樂田獵,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後,后羿立太康之弟姒仲康為夏王,實權操縱於後羿之手。但后羿只顧四齣打獵,後來被親信「寒浞」所殺。

夏啟當上國王以後,有一個部落有扈(音hù)氏不服,起兵反抗。啟和有扈氏的部落發生了一場戰爭,最後啟把有扈氏滅了,把俘虜來的人罰做牧奴。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樣子,沒有人再反抗了。

夏啟死後,他的兒子太康即位。太康是個十分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專愛打獵。有一次,太康帶著隨從到洛水南岸去打獵。他越打越起勁,去了一百天還沒有回家。

那時候,黃河下游的夷族,有個部落首領名叫后羿(羿音yì),野心勃勃,想奪取夏王的權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獵,覺得是個機會,就親自帶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帶著一大批獵得的野獸,興高采烈地回來的時候,走到洛水邊,對岸全是后羿的軍隊,攔住他的歸路。太康沒法,只好在洛水南面過著流亡生活。后羿還不敢自立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當夏王,把實權抓在自己手裡。

后羿在促康在位期間,廣羅黨羽。姒仲康死後立姒仲康的之子姒相為帝,兩年後的公元2145年,時機成熟,罷黜姒相併將姒相放逐到斟灌(山東曹縣),奪了夏朝的王位,為夏王朝第六任君王。他仗著射箭的本領,也作威作福起來。他和太康一樣,四齣打獵,把國家政事交給他的親信寒浞(音zhuó)。寒浞瞞著后羿,收買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獵回來,寒浞派人把他殺了。

寒浞殺了后羿,奪了王位,怕夏族再跟他爭奪,一定要殺死被后羿攆走的相。

相逃到哪兒,寒浞就追到哪兒。後來,相終於被寒浞殺了。那時候,相的妻子正懷著孕,被寒浞逼得沒法,從牆洞里爬了出去,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生下個兒子叫少康。

少康長大后,給姥姥家看牲口;後來聽到寒浞正在派人追捕他,又逃到舜的後代有虞氏那兒。

少康從小在艱難的環境中長大,練了一身本領。他在有虞氏那裡招收人馬,開始有了自己的隊伍;後來,又得到忠於夏朝的大臣、部落幫助,反攻寒浞,終於把王位奪了回來。

夏朝從太康到少康,中間經過大約一百年的混戰,才恢復過來。歷史上稱作「少康中興」。

少康滅了寒浞,可是夷族和夏朝之間的鬥爭還沒完。夷族人有很多出名的射手,他們的弓箭很厲害。後來少康的兒子帝杼(音shù)即位,發明了一種可以避箭的護身衣,叫做「甲」,戰勝了夷族,夏的勢力又向東發展了。

后羿與嫦娥

后羿得到了夏王朝的寶座,是個傳奇的人物,不過他的妻子更傳奇,眾所周知,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嫦娥。未稱帝時的后羿,曾得到王母娘娘賜給的一包長生不老葯,但王母娘娘告誡后羿,不可現在食用,須等到后羿榮登大寶后才可。而嫦娥知道后,在後羿登寶的當天,偷吃了葯,后怕后羿追究,加上對人世不再留戀,於是一陣輕煙,飛到了月球上。但換來的是長達幾千年的孤寂。

李商隱曾有詩哀之,曰: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夏朝時代射日的后羿

很多人都誤認為射日的后羿才是嫦娥的丈夫,其實這是個極大的錯誤。嫦娥的丈夫的確叫后羿,但這個后羿是上面講到的那個夏代第六任君王的妻子,和這個射日的后羿一點關係都沒有。

至於為何民間有一部分人會有這樣的誤會,可能有這樣幾點:1,射日和篡權在百姓看來前者更英武,一般人只知道或者只記得前者,而兩人都是歷史神話中做過響噹噹事迹的人物,一般人就隨之把兩人把兩人做過的事迹混同為一人之事;2.歷來儒家極度避諱夏朝的后羿篡權的事實,更不能容忍一朝多姓的歷史存在,但后羿在位八年、寒浞更是當政六十年,這是不可迴避也無法迴避的事實,所以古代儒學者苦心積慮地在字面上做文章,要麼乾脆不提夏有后羿這個人,要麼用各種方法不承認夏朝曾有兩位異姓的當政者,使得從字面流傳出來的一次次加工過的民間故事漸漸地給人一種誤區,甚至是淡忘了夏朝那個當了帝王的、嫦娥真正的原配,而一部分人誤以為史上只有一個射日的后羿。而兩個后羿的年代相差數百年,那些儒者改得了史實改不了年代,所以索性邊嫦娥的身世也改了。我想,這正是像許多像嫦娥這樣的歷史、神話人物身世複雜多樣的緣故之一吧。嫦娥奔月是十在不可能,但嫦娥此人的存在是可信的,歷史上也多有記載,只不過明明確確為夏朝後羿的老婆的嫦娥,因為後羿被政治挂帥,也就隨之成了政治犧牲品。

下面是一個關於在伊放勛(堯)時代的后羿的傳說。

在伊放勛(堯)時代,天上有十個太陽,燒得草木,莊稼枯焦,伊放勛請來了后羿,一連射下九個太陽,從此地上氣候適宜,萬物得以生長。他又射殺猛獸毒蛇,為民除害。民間因而奉他為「箭神」。相傳後來后羿從黃河河伯的手中救出了落難的宓妃,並懲罰了河伯,然後兩人在洛陽居住了下來,過上了美滿幸福的生活。為表彰他們懲治河伯有功,天帝還封后羿為宗布神,宓妃為洛神。

傳說中后羿是堯時候的人,神話說,堯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莊稼都枯乾了,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為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乾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裡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

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於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間,協助堯除人民的苦難。

后羿立即開始了射日的戰鬥。他從肩上除下那紅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驕橫的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了九個,只因為堯認為留下一個太陽對人民有用處,才攔阻了后羿的繼續射擊。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后羿的豐功偉績,卻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們到天帝那裡去進讒言,使天帝終於疏遠了后羿,最後把他永遠貶斥到人間。

夸父

中國古代神話人物,是我國古代神話中一個善於奔跑的人。《山海經·海外北經》還記載著一個「博父國」,經前人考證,「夸父」即「博父」,其國中的人都是巨人。所以茅盾在《中國神話ABC》中認為夸父不僅是人名,也是一個部族的名稱。而且據《山海經》記載:夸父立志要追趕太陽,趕上太陽后,熱得焦渴難耐,於是飲於黃河、渭河。但喝乾黃、渭兩河的水,仍不能解渴,又欲北飲大澤水,結果尚未到達大澤就渴死了。他所遺棄的杖化成「鄧林」。《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士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後有成語「夸父追日」。

【夸父追日的神話傳說】]

遠古時代,在我國北部,有一座巍峨雄偉的成都載天山,山上住著一個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領叫做夸父,他身高無比,力大無窮,意志堅強,氣概非凡。那時候,世界上荒涼落後,毒蛇猛獸橫行,人們生活凄苦。夸父為了本部落的人產能夠活下去,每天都率領眾人跟洪水猛獸搏鬥。夸父常常將捉到的兇惡的黃蛇掛在自己的兩隻耳朵上作為裝飾,引以為榮。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樣的太陽烤焦了地上的莊稼,晒乾了河裡的流水。人們熱得難受,實在無法生活。夸父見到這種情景,就立下雄心壯志,發誓要把太陽捉住,讓它聽從人們的吩咐,更好地為大家服務。

一天,太陽剛剛從海上升起,夸父就從東海邊上邁開大步開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陽在空中飛快地轉,夸父在地上疾風一樣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餓了,摘個野果充饑;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僅僅打盹。他心裡一直在鼓勵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離太陽越來越近,紅彤彤、**辣的太陽就在他自己的頭上啦。

夸父又跨過了一座座高山,穿過了一條條大河,終於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陽了。這時,夸父心裡興奮極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陽的時候,由於過度激動,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頭昏眼花,竟暈過去了。他醒來時,太陽早已不見了。

夸父依然不氣餒,他鼓足全身的力氣,又準備出發了。可是離太陽越近,太陽光就越強烈,夸父越來越感到焦躁難耐,他覺得他渾身的水分都被蒸幹了,當務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於是,夸父站起來走到東南方的黃河邊,伏下身子,猛喝黃河裡的水,黃河水被他喝乾了,他又去喝渭河裡的水。誰知道,他喝乾了渭河水,還是不解渴。於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個大湖的水。可是,夸父實在太累太渴了,當他走到中途時,身體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後,他的身體變成了一座大山。這就是「夸父山」,據說,位於現在河南省靈寶縣西三十五里靈湖峪和池峪中間。夸父死時扔下的手杖,也變成了一片五彩雲霞一樣的桃林。桃林的地勢險要,後人把這裡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並沒捉住太陽。可是天帝被他的犧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動,懲罰了太陽。從此,他的部族年年風調雨順,萬物興盛。夸父的後代子孫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兒育女,繁衍後代,生活是非常幸福。

夸父山在現在河南靈寶,為夸父族原居地。靈寶有仰韶文化特大聚落遺址,晚期即夸父文化。考古發現表明當時已進入父系社會,商周青銅器上銘文「誇」作為族徽,屬於夸父族,到周代,夸父族仍有存在。

蚩尤

上古時代九黎族部落酋長,中國神話中的戰神。原為炎帝臣屬,炎帝被黃帝擊敗后,蚩尤率八十一個兄弟舉兵與黃帝爭天,在涿鹿展開激戰。傳說蚩尤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善於使用刀、斧、戈作戰,不吃不休,勇猛無比。黃帝不能力敵,請天神助其破之。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黃帝所殺,帝斬其首葬之,首級化為血楓林。后黃帝尊蚩尤為「兵主」,即戰爭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諸侯見蚩尤像不戰而降。後來人們為了歌頌黃帝,便醜化蚩尤,使他淪為妖魔、邪神形象。

蚩尤所處的時代,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正值「神農氏世衰」之時。

神農氏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民明農耕生產工具耒、耜的一個氏族。《易·繫辭》記:「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從此,在中華大地上,許多以狩獵和採集為主要謀生手段的族硌先後轉向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如《白虎通義》記:「古之人民皆食禽獸之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氏」。這是對狩獵肉食的族群轉向農耕生產歷史的追憶。又如《淮南子·修務訓》記:「古者民茹草飲水,采草木之實,食螺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這又是對采儲果實及螺蚌之肉為主食的族群轉向農耕生產歷史的記憶。

耒耜的發明是中國原始社會生產力的一次大飛躍,它奠定了中國原始農業的基礎,導致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即「神農氏之世」的出現。神農氏功績偉烈,被尊為「農皇」,又稱「地皇」。《尚書大傳·卷第四》說:「神農為農皇也。……神農以地紀,悉地力種穀疏,故托農皇於地」。指其功德之實質在發揮地力,亦稱「地皇」。

在中華遠古傳說中,「皇」的意思有兩層:一是有重大發明功大德美澤被天下者,「皇,君也,美也,大也」[1],如燧人氏發明個鑽木燧取火而被尊為「燧皇」[2];伏羲氏作結繩而為網罟,用於捕獸撈魚,並制定婚姻嫁娶之禮,使人類本身的繁衍進入健康有序的軌道,因而被尊為「羲皇」[3]。二是指不存在公共權力的早期原始社會,「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4],「煩一夫擾一婦以勞天下,不為皇也。不擾匹婦故為皇」[5]。其情景如《莊子·盜跖》所述:「神農之世,卧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

刑天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又稱形天。據《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刑天與天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因此,刑天常被後人稱頌為不屈的英雄。東晉詩人陶淵明《讀山海經》詩:「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即詠此事,借寓抱負。

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記戴,刑天為一人形符號,為氏族部落的象徵圖騰。刑天原本是華夏族無名神祗,被斷首後才被稱作「形天」。在《山海經》的原本記戴,稱作「形天」,而「刑天」之得名,相信為陶淵明所改,根據《太平御覽》引用《陶靖節集讀山海經詩》,「刑天」意為「形體夭殘」,但可能傳抄錯誤而有「刑天舞干戚」與「形夭無千歲」二說。

千年以來,文人們皆爭辯陶淵明用「刑天」或「形夭」,北宋時曾紘表示「形夭無千歲」才是正確,但南宋時的周必大則提出反駁,認為「形夭無千歲」用在詩詞上邏輯不通,故「刑天舞干戚」才是正確。然而到了清代,陶澍則傾向曾紘之說,到了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魯迅及郭沫若認為「形夭」及「形天」則達不到此意,故用「刑天」。

據《山海經》:「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形天,即刑天,是神話傳說中一個沒有頭的神。形,通「刑」,割,殺之意。天是顛頂之意,指人的頭。刑天就是砍斷頭。所以此神原本無名,在被斷首之後才有了刑天神的名稱。

【神話傳說——刑天舞干戚】

刑天原是一個無名的巨人,因和黃帝爭神座,被黃帝砍掉了腦袋,這才叫刑天。「刑天」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天者,顛也;刑者,戮也。天就是天帝,「刑天」就表示誓戮天帝以復仇。(另有一說認為,刑是割,刈的意思;天是首,即頭的意思)

當炎帝還是統治全宇宙的天帝的時候,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生平酷愛音樂,曾為炎帝作樂曲《扶犁》,作詩歌《豐收》,總名稱為《卜謀》,以歌頌當時人民幸福快樂的生活。

後來炎帝被黃帝推翻,屈居到南方做了小小一名天帝.雖然炎帝忍氣吞聲,不敢和黃帝抗爭,但他的子孫和手下卻不服氣。當蚩尤舉兵反抗黃帝的時候,刑天曾想去參加這場戰爭,只是因為炎帝的堅決阻止沒有成行。蚩尤和黃帝一戰失敗,蚩尤被殺死,刑天再也按捺不住他那顆憤怒的心,於是偷偷地離開南方天廷,徑直奔向中央天廷,去和黃帝爭個高低。

刑天左手握著長方形的盾牌,右手拿著一柄閃光的大斧,一路過關斬將,砍開重重天門,直殺到黃帝的宮前。黃帝正帶領眾大臣在宮中觀賞仙女們的輕歌曼舞,猛見刑天揮舞盾斧殺將過來,頓時大怒,拿起寶劍就和刑天搏鬥起來。兩人劍刺斧劈,從宮內殺到宮外,從天庭殺到凡間,直殺到常羊山旁。

常羊山是炎帝降生的地方,往北不遠,便是黃帝誕生地軒轅國。軒轅國的人個個人臉蛇身,尾巴纏繞在頭頂上。兩個仇人都到了自己的故土,因而戰鬥格外激烈。刑天想,世界本是炎帝的,現在被你竊取了,我一定要奪回來。黃帝想,現在普天下邦安民樂,我軒轅子孫昌盛,豈容他人染指。於是各人都使出渾身力量,恨不得能將對方一下殺死。

黃帝到底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又有九天玄女傳授的兵法,便比刑天多些心眼,覷(qu)個破綻,一劍向刑天的頸脖砍去,只聽「咔嚓」一聲,刑天的那顆像小山一樣的巨大頭顱,便從頸脖上滾落下來,落在常羊山腳下。

刑天一摸頸脖上沒有了頭顱,頓時驚慌起來,忙把斧頭移到握盾的左手,伸出右手在地上亂摸亂抓。他要尋找到他那顆不屈的頭顱,安在頸脖上再和黃帝大戰一番。他摸呀摸呀,周圍的大小山谷被他摸了個遍,參天的大樹,突出的岩石,在他右手的觸摸下,都折斷了,崩塌了,還是沒有找到那顆頭顱。他只顧向遠處摸去,卻沒想到頭顱就在離他不遠的山腳下。

黃帝怕刑天真的摸到頭顱,恢復原身又來和他作對,連忙舉起手中的寶劍向常羊山用力一劈,隨著「轟隆隆」「嘩啦啦」的巨響,常羊山被劈為兩半,刑天的巨大頭顱骨碌碌地落入山中,兩山又合而為一,把刑天的頭顱深深地埋葬起來。

聽到這異樣的響聲,感覺到周圍異樣的變動,刑天停止摸索頭顱。他知道狠毒的黃帝已把他的頭顱埋葬了,他將永遠身首異處。他獃獃地立在那裡,就像是—座黑沉沉的大山。想象著黃帝那洋洋得意的樣子,想象著自己的心愿未能達到。他憤怒極了。他不甘心就這樣敗在黃帝手下。突然,他一隻手拿著盾牌,一隻手舉起大斧,向著天空亂劈亂舞,繼續和眼前看不見的敵人拚死搏鬥起來。

這種景象是多麼壯觀啊!失去頭的刑天,**著他的上身,似是把他的兩乳當作眼,把他的肚臍當作口,他的身軀就是他的頭顱。那兩乳的「眼」似在噴射出憤怒的火焰,那圓圓的臍上,似在發出仇恨的咒罵,那身軀的頭顱如山一樣堅實穩固,那兩手拿著的斧和盾,揮舞得是那樣的有力。

看著無頭刑天還在憤怒地揮舞盾斧,黃帝心裡一陣顫慄,不由自主地害怕起來。他不敢再對刑天下毒手,悄悄地溜回天庭去。

那斷頭的刑天,至今還在常羊山的附近,揮舞著手裡的武器呢。

幾千年後,晉朝的大詩人陶淵明在《讀山海經》中寫詩讚頌說:「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類,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讚揚刑天雖然失敗,仍然戰鬥不已的精神。詩中的「干」就是盾,「戚」就是斧的意思。刑天,象徵著一種精神:永不妥協!

相柳

相柳又稱相繇,上古凶神,共工手下。特長是放毒水污染環境。根據《山海經·大荒北經》的記載,相柳蛇身九頭,巨大得能同時在九座山頭吃東西,它不斷嘔吐毒液形成水味苦澀的惡臭沼澤,發出的臭味甚至能殺死路過的飛禽走獸。

九鳳

九頭鳥形象的出現,最早源於楚人的九鳳神鳥。出自戰國至漢初時楚人之手的《山海經》,是記載九頭鳥形象的最早文獻。《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說:「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櫃。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句曰九鳳」。

「九鳳」所居的「大荒之中」,雖不知其確切範圍,卻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內,因為楚人之先帝顓頊,與他的九個嬪妃皆葬於此。《山海經·大荒北經》開篇就說:「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該書《海內東經》則說:"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附禺即鮒魚,古字通用。楚人血統的屈原,在《離騷》中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這高陽即帝顓頊。顓頊葬於漢水,九鳳與顓頊同在一地,可見九鳳是楚人所崇拜的九頭神鳥。

「九鳳」的神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證明。鳳是我國古代最為崇拜的兩大圖騰之一,與龍並稱。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徵,《山海經·南山經》中說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爾雅·釋鳥》郭璞註:「鳳,瑞應鳥。」《說文》:「鳳,神鳥也……見則天下大安寧。」由於鳳凰是吉祥之鳥,古代有的帝王,如少昊,周成王即位時,據說都曾有鳳凰飛來慶賀。

楚人有崇鳳的傳統。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到神遊天國部分時,第一句就是:「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據肖兵同志考證,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鳳凰涅盤利用職權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問》。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將鳳比作傑出人物的記載,如《論語·微子》中,楚狂人接輿就對孔子作歌云:「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莊子·人間世》中,也有類似的記錄。

楚人崇鳳心理也得到考古資料的證明。如1949年2月在長沙陳家大山發掘到的龍鳳帛畫;1963年和1971年在湖北江陵兩次發現的鳳踏虎架鼓、長沙馬王堆漢墓的非衣帛畫等,都是著名的發現。尤其是馬王堆帛畫,在天堂正中人面蛇身主神周圍,就有幾隻大鳥環繞。而畫面中部天堂入口處,也有一隻鷹嘴人面怪鳥和兩隻長尾鳳鳥。這與屈原詩中描寫的意境十分相似。至今,崇鳳心理在民間審美情趣中還佔有重要地位。

說過「鳳」,再來說「九」。九,在中國古代是個神秘的數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廣曰九域,數量大曰九鈞,時間長曰九天九夜,危險大曰九死一生……就連唐僧取經也是九九八十一難,孫悟空是九八七十二變。為什麼「九」字成為這種神秘的極數呢?據有的學者研究,這乃是因為「九」的本意是「九頭龍」(或九頭蛇)之故。中國古代有許多關於九頭龍崇拜的神話。如《山海經》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的神話,「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於九山霸九洲共工等神話形象。九頭龍既為人們所崇拜,九頭鳥當然也不例外。

在楚文化中,崇「九」傳統也很明顯。屈原的十分有名的系列作品,就叫做「九歌」。這是屈原被放逐時,「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故而「更定其詞」,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屈原還有一個作品叫「九章」,他的學生宋玉則有「九辯」。《選游》一詩中,屈原曾寫道:「朝濯發於陽谷兮,夕晞余身於九陽。」《楚辭》中許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則、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關、九千、九侯等等;連帝顓頊的後宮,也是「九嬪」。可見「九」在楚地信仰中影響之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太古洪荒妖孽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太古洪荒妖孽出
上一章下一章

神話人物・巫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