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天下格局

第八十六章:天下格局

熙寧五年十二月二十日,趙頊送走了印度遠征軍,這個時候已經沒有時間去汴京了,只能在上京等待政事堂遷都上京。

大宋遷都上京,並即將召開大選的消息迅速傳遍天下,無論是朝廷發的邸報,還是各家作坊發的商報都對這件事情進行了宣傳。

大宋遷都之事,從宋太祖的時候就開始醞釀了,因為汴京受黃河水患的威脅太大了。汴京可以說是城摞城,歷朝歷代的城池幾乎都是在原來的城池被黃河水淹了一遍后,建立起來的。宋朝的皇帝都為黃河水患半夜睡不著覺,一不小心黃河決堤,那汴京就被淹了。北宋年間發生在河北境內的黃河決溢共達32次之多,其中又相對集中分佈於大名、恩州、冀州、滄州等地,即分別達14次、6次、5次、4次之多。

在中國古代社會,水路運輸往往因奇費用低廉、運輸量大而成為物資運輸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北宋時期也是如此。

從水運交通上看,北宋時期,相對於北方地區而言,黃河仍不失為一條重要的交通運輸線。黃河中下游主幹及其諸多支流,再加上隋唐大運河,一起構織成一張龐大的水路交通運輸網,從而溝通了北方眾多地區間的聯繫。

然而,隨著北方人口的迅速膨脹,北方地區遭到無節制的開發,導致生態系統惡化;森林大量減少,地面失去氣溫調節的機能,年平均氣溫下降,無霜期縮短,農作物的生長期隨之減少,再加上降雨量的減少,使北方地區變成半乾旱地區。

由於北方地表植被遭到長期破壞后,水土流失加劇,北方大部分的河川含沙量逐漸增加,不斷造成淤積和水患。受水土流失影響最為嚴重的莫過於黃河了。由於黃土高原的土壤鬆軟,極易被沖刷,因此,大量泥沙在河底的沉積逐漸使黃河變為地上河,河水不斷泛濫成災,下游也經常改道。

唐朝因為關中地區開發過度,不得不將洛陽設為東都。人口也隨之東移,到宋朝熙寧年間,大宋人口的三分之二都集中在華北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也就是汴京周邊。黃河中下游地區再次遭受到和關中一樣的命運,土地沙化嚴重。僅僅是山東地區,田地的沙化面積竟然達到了九成。

黃河的遭受的破壞不是一兩年的事情,治理黃河也不是一兩年的問題。這種情況下,大規模移民開發南方,以及遷都都是必然的選擇。

不過,由於北方宗族士族的干擾,無論是遷都,還是移民都遭到了強烈的抵制。北方士大夫仍然在加強北方的力量,強化強幹弱枝的政策,不斷疏通汴河,把南方的錢糧運到汴京,支持汴京虛假的繁榮。

熙寧二年,司馬光、王安石等人之間在關於黃河東流的問題上爭議不下。這個問題幾乎持續了兩朝,從宋英宗時期一直延續到趙頊穿越而來。宋英宗時期,滿朝都在「皇考事件」爭議不斷,黃河決堤的事情被扔到了一邊,除了給受災區發賑災糧外,沒有任何作為,任憑黃河分支東流。

歷史上的趙頊也是北方人,與北方士大夫的利益是一致的,因而導致王安石變法失敗。而現在的趙頊是從後世穿越而來的南方人。因為知道歷史走向,知道歷史的結果,幾乎是無條件似的相信並完全支持王安石。王安石與司馬光關於黃河的爭議以王安石的勝利而告終。

趙頊支持王安石,決議堵塞黃河東流,合併到北流。王安石任命程昉為都水監,劉璯為監丞,主持黃河合併北流,並取得成功。司馬光、文彥博等北方士大夫妥協之後,又依照文彥博的提議,在黃河兩岸植樹,建立植被帶,全面整治黃河。

趙頊當然並不知道這些事情,畢竟趙頊不是水利專家。但是,趙頊知道後世歷史的發展,知道開發湖廣,遷都江寧、南方會成為中國的經濟重心這樣的歷史大勢。由而,一件由歷史所推動的湖廣大開發,變成了人為的主導。

歷史的推動是非常殘酷的。比如唐末的中原大亂,北方人口為了躲避兵災大量南逃,促進了南方的開發。又比如,北宋被金國所滅,中原淪為敵手,大量的中原人口隨宋室南遷。這樣的移民開發,實在是太殘酷了。

其實趙頊很多政策都是仿照明朝推行的,雖然作了一些變動,刪去了趙頊不喜歡的部分,但是相差不是很大。政事堂制度,湖廣大開發,遷都江寧,都是如此。這種人為的有意識的推動,無疑讓北宋一下子實現了幾百年才有的發展,將中國的歷史進程直接從北宋跳躍到了明朝。

如果趙頊不是穿越成為皇帝,不是特種兵出身,以鐵腕的手段控制著軍隊,是沒有辦法人為地主導著這樣的歷經幾百年才能做成的事情,那樣的話,估計王安石變法還得失敗,北宋仍然要被金國所滅。

移民開發湖廣,遷都江寧,以江寧為中心,將江南打造成大宋的絕對的經濟中心,將大宋持續了百年南北之爭消除,繼而改變強幹弱枝,守內虛外的國策,大宋才有實力橫掃天下,一統華夏。

從熙寧二年到熙寧五年,四年間,變法出現的波折不斷,甚至趙頊還被推下過一次皇位。朝堂的紛紛擾擾,百姓大規模移民的熙熙攘攘,宗族士族豪族力量遭到的沉重打擊,加上趙頊南征交趾,政事堂給周邊各國加歲幣,讓西夏、北遼都對大宋格外放心起來。因為一個內部動蕩,還窮兵黷武的宋朝最是讓人放心的。

然而,宋國真的扛了過來,真的要遷都了。北遼不得不擔心起來,如果宋國的首都還在汴京,或許他們的鐵騎可以飲馬黃河,對汴京構成威脅。然而,宋國一遷都,他們還要入侵的話,最大的可能是與宋國連年的征戰。這個消耗,北遼是吃不消的。

如果說宋國不再與西夏鏖戰讓北遼不安的話,那麼宋國遷都上京,就讓北遼恐慌起來。

自從周世宗把北遼打得聞風喪膽,到宋太宗大舉北伐,再到宋真宗的「澶淵之盟」,最後到宋金聯盟攻遼,北遼大規模入侵大宋的戰爭幾乎沒有,反倒是大宋入侵北遼的戰爭特別多。可以說,以其說宋人怕遼人,不如說遼人更怕宋人。

為了防止大宋奪回燕雲十六州,動搖北遼的統治根基。北遼採取「藩漢分治」的政治制度,對待燕雲十六州的漢民還是很好的。即便後來的金國,也是這樣。後世所說的恐怖統治,隨意孽殺漢民的資料是不太可靠的。

北宋末年抗金名將辛棄疾有這麼一首詩: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神雅社鼓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淪陷區百姓的生活還算可以,都能剩餘口糧拿來祭祀了。雖然這不是辛棄疾的本意,但也反應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契丹女真兩族統治下,漢民並不是想象中的那樣,身處人間地獄。

要知道,北宋被金國所滅,並不是金國多麼厲害。金國當時打到汴京城下的軍隊不過十二萬人。而汴京城的百姓就有兩百萬,這是什麼樣的對比?只要北宋肯打,就可以從這些百姓中隨時徵調至少二十萬民兵,即便是無法出擊,守住汴京還是可以的,再徵召各地兵馬勤王,金兵不退走,就是被合圍被殲滅的下場。可是結果呢?

當北宋南遷之時,普通的百姓抵抗的不是金兵,而是宋兵。因為宋兵猶如蝗蟲過境,隨意擄掠自家百姓,而此時的大宋早就被宋徽宗的花石綱弄得天-怒人怨。後來,岳飛北伐都要成功了,卻被召回朝廷處死。

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這句話非常適合歷史上的宋朝!

北遼害怕大宋的入侵,從北遼的軍事部署就可以看出來。北遼五京,上京臨潢府有十萬大軍駐紮,東京遼陽府有四萬大軍駐紮,中京大定府有六萬大軍駐紮,南京析津府有五十六萬大軍駐紮,西京大同府有三十二萬大軍駐紮。

南京與西京都是臨近大宋邊境的州府,總兵力達到八十八萬。這些軍隊都是防禦大宋的。而東京遼陽府防禦高麗的只有四萬人,且北遼與高麗同樣有領土爭端。

當然,北遼的兵制和大宋的不一樣,養兵的費用沒有大宋那麼高。北遼軍隊,從武器戰馬到糧草都是由士兵自己提供,戰死戰傷了,也是自己負責,不打仗,還得軍屯。大宋則不然,武器糧草軍餉都是由朝廷提供,萬一有個傷病戰死了,還得花錢撫恤士兵家屬,減免稅務。

兵制的不同,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宋遼兩國國力上的對比。北遼軍隊雖多,但吃不起敗仗。一旦兵敗,就是亡國。歷史上,遼天祚帝與金完顏阿骨打決戰,兵敗后,北遼就不得不西遷了。

宋遼兩國都不敢打大仗,才得以使得宋遼邊境保持長時間的和平狀態。然而,遼宋都因為這個原因吃足了苦頭。宋遼相互提防,事實上也就是軍備競賽,應該是兵員競賽,看誰養的兵多!

宋朝因為冗兵導致財力不支,國庫空虛。北遼也因為需要在臨近大宋的州縣屯駐重兵,導致長期無法有效地控制草原和東北,徒讓萌古、女真等各部坐大。北遼的皇帝四處跑,今天到草原,明天到大同江(黑龍江),就是因為那裡兵力不濟,需要通過狩獵練兵的方式震懾被北遼視為蠻夷的各部部落。

如果說,宋朝是農民起義不斷的話,那麼北遼就是各部落起義不斷。北宋有宋江、方臘等兩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北遼有烏古、阻卜兩部大規模的起義。不過結果都相同,都被鎮壓了。遼道宗耶律洪基時期,阻卜部落在磨古斯的帶領下反抗遼國的統治,幾乎動搖遼國的統治根基。而宋徽宗時期,方臘在南方也發動了幾乎動搖宋朝統治根基的大起義。

宋遼兩國幾乎有著同樣的命運,遼國西遷,建立西遼,宋國南遷,建立南宋。金國崛起后,也失去了對草原的控制,萌古部最後強勢崛起,宋遼兩國都是被萌古所滅。

現在,因為趙頊的穿越而來,天下格局,或者說歷史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大宋遷都上京后,水師會成為大宋最重要的軍隊。這就意味著北遼在臨靠大宋的州府所部署的八十八萬大軍已經失去了作用。因為大宋的水師,隨時可以從海上出征,打到遼陽府去,抄了北遼的老家。同時,因為大宋海商在海上與東北女真的貿易,大量的兵器出售到女真部落,女真部落正在崛起。

而臣服於北遼的高麗,也不可能無視大宋強大的水師。高麗在熙寧四年,大宋從上京出兵,走海路攻打交趾之後,就開始恢復對大宋的朝貢了。西夏、大理、交趾、日本、高麗,現在都圍繞在大宋的身邊,北遼有種被孤立的強烈危機感。

這個時候,北遼需要一個選擇,那就是無須駐守在南部八十八萬大軍,該怎麼調動?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揚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宋揚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六章:天下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