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滅印度策

第七十六章:滅印度策

「聖上可記得大唐王玄策?」蒲元乙見趙頊沒有信心,突然反問道。

「王玄策?你對中土的歷史挺了解的嘛!」趙頊笑呵呵地說道。

大唐王玄策,趙頊怎麼可能會不知道?中國歷史上,或者說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人物,無論是成吉思汗,還是亞歷山大大帝,所有輝煌的戰績,都無法跟王玄策相比較。

王玄策,創下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人滅一國的歷史奇迹!

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此時統治天竺眾多諸侯小國的戒日王病逝,帝那伏帝國君阿祖那趁亂篡位僭立,並實行殘酷的宗教迫害。

阿祖那聽說大唐使節來到,竟派出千餘兵將伏擊唐使,將王玄策一行全部投入牢獄。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冒險越獄,並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下,逃出天竺北上至尼泊爾,發誓要滅亡印度,以報被辱之仇!

與尼泊爾王商談后,王玄策用吐蕃王松贊干布的名義借得尼泊爾騎兵七千,後來吐蕃又援助騎兵一千二百名,加上徵召周邊大唐屬國的軍隊,聚齊一萬多人的一支藩國聯軍。

王玄策以一人之身,統領著這支異國的聯軍,再入天竺,與阿祖那的數萬大軍展開激戰,殺死敵軍數千、溺斃萬餘、俘虜一萬多人,又巧布「火牛陣」,一舉摧毀阿祖那親自統率的七萬戰象部隊,生擒阿祖那,前後十幾場戰役,打得印度諸國膽寒,印度諸國紛紛降服。

雖為曾經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絕後奇功」的唐代使節,王玄策三度出使天竺的經歷卻在史書上鮮有記載。究其原因,日本學者田中芳樹不無幽默地表示,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奪目光彩淹沒了與之同時代的王玄策,而且他的官位比較低,在正史當中不可能單獨為他樹碑立傳。一個人出名是要靠宣傳的,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這位英雄最終為世人所遺忘。

就是這個被人遺忘的名字卻在一個大食人口中被再次提起,趙頊不由得渾身一震。什麼是盛唐?輕易不肯受辱,有膽氣,有智慧,一人滅一國,這就是盛唐!

趙頊猶記得,後世在印度發掘出了王玄策勒石記功的石碑,趙頊一時間特別想去印度看看這塊石碑!

「聖上,草民的兒子現在大宋讀高中,他日,草民之子也有可能成為聖上的臣子,成為一名真正的宋人。」蒲元乙見趙頊一副激動的樣子,知道已經鼓動了趙頊,於是不由得套起了近乎。

「看來朕不能落後了。但是今日的情況與大唐不一樣,王玄策的功績是不可能重複的。沒有一定的把握,朕不會把大宋的士兵送入異國他鄉征戰。」趙頊平靜地說道。

趙頊最終還是平靜了下來,他還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根本無法跟那樣的歷史大人物相比較。印度氣候潮濕,炎熱,與中亞草原、西亞的氣候絕然不同,而且印度的戰象部隊也不是那麼好對付的,這也是歷史上的成吉思汗、亞歷山大這樣的熱衷征服的君主沒有攻取印度的原因。

即便是伽色尼王朝,攻佔了印度河流域后,也沒有繼續深入印度。歷史上,印度的確是一個常常被征服的國家。應該不能說國家,只能說印度地區。印度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都是諸國林立,很少建立統一的帝國。這使得印度沒有一部自己完整的歷史。他的歷史常常記載在遊歷或者出使印度的他國歷史中。

能夠征服印度的民族,都是在印度東北部的印度河流域混了上百年,適應了印度的氣候,了解印度的情況后,才能做到的。現在大宋,對印度的了解,僅僅是唐朝的少許歷史記載和海商的一些見聞。這樣打過去,不知道要吃多少虧。

不說印度諸國的軍隊多強大,就是那潮濕炎熱下的頻發的熱帶病,都有可能將大宋的遠征軍搞得全軍覆沒。趙頊還不至於把自己的軍隊派過去送死!

「聖上可是擔心印度那炎熱潮濕的氣候?」蒲元乙一下子就猜到了趙頊心中所想。

蒲元乙見趙頊竟然知道伽色尼王朝,知道綠衣大食只是一個割據小國,那麼對天方世界,甚至印度世界,都不會是一抹黑。由此猜測趙頊在擔心印度的氣候問題。

「你可有什麼好辦法?印度地形複雜,又人口眾多,熱帶病也不少。加上印度教的狂熱,不會比天方教少多少吧!」趙頊擔心道。

趙頊的確有仿照後世的英國殖民印度的想法。印度的人口眾多,糧食產量少不了。印度河下游的信德地區就是一個大糧倉。唐朝時,大食二十萬大軍與大唐西域四鎮三萬大軍對峙鏖戰時,所有的糧食補給都來自於信德。

如果能夠攻取印度,十年後,大宋開發整個南洋的地區,無論是在人力上,還是在糧食補給上都能得到印度的支持。

「大食昔日與大唐並立之時,也曾有攻佔印度的想法。這是印度諸國的地圖,雖然是兩百年前的,但應該能起作用,印度世界是一個停滯不前的世界。至於熱帶病,草民見聖上的山地兵團身材矮小,箭法渾然天成,應該是熱帶雨林地區的獵人出身吧,如果能用這支軍隊征討印度,當無不勝之理。」蒲元乙站起,走到趙頊跟前,蹲下身子將地圖呈給趙頊道。

蒲元乙是在印度出生的。當年,他的父親和祖父,拿著這副地圖,也曾率領三萬綠衣大食的軍隊遠渡重洋,征討印度,攻滅了印度好幾個小國,建立了索蘭特天方國。只是天方教與印度教嚴重對立,他祖父強迫印度人叛依,遭到強烈抵制。印度后庶婁其國與昌德拉斯國連兵進犯,加上國內印度教徒反抗,索蘭特天方國被起義的印度教徒所滅。

蒲元乙的祖父戰死,他的父親帶著殘餘的幾千部隊棄國渡海準備逃回綠衣大食,卻在海上遭到黑衣大食攻擊,只能東逃,後來在占城落下了腳。蒲元乙謀划攻取印度,也算是繼承祖宗遺志。

「三萬軍隊就能攻佔印度這個人口八千萬,軍隊百萬的地區,朕實在是沒有那個勇氣。況且還要渡海遠征,不說其它,軍械糧草的補給恐怕就是個難題。」看罷地圖,趙頊還是搖頭說道。

趙頊記得前幾年攻打交趾,都不知道準備多少時間,花了多少心思。渡海遠征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即便大宋現在在航海上有所發展,大宋每年的造船量幾乎可以和大航海時代整個歐洲的造船量相對比,但是這不是打交趾,而是打更遠的印度。

「聖上,印度諸國一盤散沙,朱羅國雖然有千萬人口,二十多萬大軍。但是,他也就是二十萬大軍。這二十萬大軍,其中有十萬正在恆河征戰,有十萬渡海征討三佛齊。只要大宋水師能全殲朱羅國東征大軍,朱羅國東岸漫長的海岸線就暴露在了大宋軍前,隨便攻取一點,朱羅國就得疲於應付。大宋再突襲朱羅國都,朱羅國必破。」蒲元乙鼓動道。

歷史上,熙寧三年,也就是公元一零七零年,朱羅國發生了一場類似於唐朝玄武門一般的事件,幼子殺死長兄繼承了王位,新國王為了表明自己繼承王位的正確性,才開始窮兵黷武式地對外征戰,以戰功鞏固王位。然而,朱羅國無論是東征三佛齊還是北征恆河地區都遭遇慘敗。即使這次大宋不出兵,三佛齊也能戰勝朱羅國東擴。

「難道朱羅國不會再徵兵嗎?千萬人口,面對滅國大戰,拉起百萬大軍都不是問題。」趙頊覺得這個蒲元乙有點異想天開了,不由得質問道。

「聖上可知道印度教的教義?朱羅國雖有千萬人口,可是大部分都只是納稅的奴隸而已。奴隸們給誰當奴隸,還不一樣。如果算人口,不把那些奴隸算上的話。朱羅國的人口不過百萬。」蒲元乙提醒道。

蒲元乙所說的奴隸就是印度教義下的第三第四種姓——吠舍和首陀羅。歷史上,朱羅國在東征三佛齊失敗后,國勢迅速衰弱,國土也萎縮得不成樣子。可能是作為統治階層的剎帝利和婆羅門,在對外征戰中死得差不多了,朱羅國沒有能力再統治龐大的疆域了。

「你的意思?」趙頊還沒有領會過來。

「印度上層雖然文化昌盛,然而其下層卻是千年沒有變化。印度廣大的農村只是高等種姓的賦稅來源而已,只要他們納稅,婆羅門與剎帝利從來不會理睬他們。印度不像大宋,皇帝和官員們還要關注百姓的生計,還要開荒,還要興修水利和道路。在印度,婆羅門和剎帝利只會用奴隸們修建他們的寺廟和陵寢。印度種姓是職業完全世襲,包括那些當兵的剎帝利。聖上征討朱羅國,只要消滅朱羅國的軍事力量,就能摧毀他們的剎帝利階層,強迫他們的婆羅門承認聖上的大軍是剎帝利,那麼就能征服朱羅國,甚至整個印度。」蒲元乙解釋道。

印度的種姓制度就像元朝劃分的四等民族一般,甚至還要殘酷。印度教義所謂的潔凈觀念,導致他們各種姓隔閡嚴重。這種情況下,印度根本無力凝聚力量抵禦外來入侵。為此,印度的歷史是一段段被征服的歷史。

元朝推行的也是軍戶匠戶制度,各個職業都是世襲。這個制度還被明朝沿用,這是嚴重的社會倒退。這樣說,崖山之後無中國,也不是沒有道理。

趙頊笑了。在宋朝,最人性的地方就是,大宋的皇帝們不會大規模地修建自己陵寢,不會像以前的朝代一樣,從當皇帝開始就修建陵寢,一直修到死為止。

「其實大宋也有戶籍制度。工匠有匠籍,官員有士籍,士兵有軍籍,商人有商籍。如若大宋遭遇入侵,大宋全民皆兵!朕聽聞,印度教是一個獻身的宗教,其狂熱程度不亞於你們天方教。如果朕發兵征討朱羅國,難保那些婆羅門不會號召他們的奴隸起來抵抗朕的大軍。」趙頊笑著說道。

印度教,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自孽的宗教,和還沒有漢化的佛教一般,都崇尚苦修獻神。把自己餓死了,就功德圓滿了的那種。

「聖上,大宋的戶籍制度只是為了徵稅布政方便,並不限制各個戶籍之間的流動。當官的也有回家種田的一天,商人不經商也可以自由退出商籍,士兵退役后也會從軍籍中除名。這些在印度絕無可能。剎帝利與婆羅門是長期不合的,聖上只要摧毀了朱羅國的剎帝利,婆羅門的僧侶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聖上完全可以分化他們,只要在一開始保障婆羅門的利益,婆羅門就不會理睬剎帝利的哀求。」蒲元乙分析道。

「李向安,把肖一遠和李常召回來。」趙頊沉默了一會兒,開口說道。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揚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宋揚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六章:滅印度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