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遷都之議

第四十七章:遷都之議

當夜,李佩玲點兵五千,決意急襲龍衛軍,解除李家馬場被困之勢,以求獲得趙頊的消息。

五千火騎兵緊急集合,戰馬裹蹄,等待出征。李佩玲一身黃金甲,手持長槊,面目冷峻。

「阿大,不用擔心,女兒會得勝回來的。」李佩玲拱手安慰道,隨即拉下面甲,催動戰馬,舉起長槊,輕輕叫道:「出發!」

「每名士兵都配給了一支新研發的兩節火藥箭,娘娘要善加利用。」李戰馬小跑,向李佩玲再次叮囑道。

李佩玲沒有再理會,五千火騎兵緊隨其後,向龍衛軍種詁大營直襲而去。

不到半個時辰,火騎兵就通過了連綿的山路,走出了太行山。種詁的龍衛軍大營就在山口之外。

儘管戰馬裹蹄,但離得近了,還是能夠地聽到。

「種指揮使,有馬隊接近。」一名士兵闖進種詁的大營,稟告道。

種詁本已如睡,此時正是最困的時候,打了哈欠,起了身。匍匐在地,耳朵貼在地面。

「有五千人的樣子,還有五百步遠,全軍點起火把準備迎戰。」種詁站起,擺出一副儒將運籌帷幄的樣子。

「火箭。」李佩玲一邊驅馬賓士,一邊舉起挽月弓,搭上專門配備的兩節火藥箭。

五千火騎兵隨即搭上了火藥箭,朝種詁大營奔射而去。只見無數火星劃過天空,變成火團,最後掉落在龍衛軍大營。種詁的中軍營帳恰好中箭被點燃,種詁一陣心驚,五百步遠,目標都看不見,怎麼能射火箭?

種詁的想法沒錯,火騎兵射出的兩節火藥箭,根本就沒有想過顧忌準頭,只是事先製造一點混亂而已。兩節火藥箭是地下河城最新研發的,就是將綁在箭羽之上的火藥筒分成兩節,以達到連續提升箭羽射程。兩節火藥筒比起原來的火箭來說,提升一倍的射程。其創新就在於火藥的能勻速燃燒,持續產生推動力。在火藥筒頂端裝有火油,火藥燃盡就會點著火油,繼而形成火團燃燒敵軍。

騎兵的速度,五百步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火騎兵很快賓士到龍衛軍大營前,拋出繩索,拉翻營寨寨欄。火騎兵突入大營,放火的放火,殺人的殺人。騎兵速度快,轉眼間,整個龍衛軍大營都有戰馬賓士的聲音,到處都是大火。

營帳被燒,龍衛軍倉促迎戰,一片大亂,沒有組織起有效的反擊,好不容易聚集起來的龍衛軍士兵很快便被火騎兵鐵騎衝散。

「取種詁首級者,賞錢百貫,官升三級。」李佩玲大喊一聲,率先向種詁的中軍大營衝去。

畢竟龍衛軍有三萬,五千火騎兵還做不到一擊必勝。種詁以親兵為中堅,很快便組織起一批士兵,朝李佩玲迎戰而來。

只見種詁身邊的人越聚越多,李佩玲大怒,一騎當先,舉起挽月弓,一箭射斷種詁的中軍大旗。

種詁中軍大旗一倒,火騎兵士兵大喜,越戰越勇。種詁好不容易聚集起來的人馬頓時被殺散,種詁在親兵的護衛下奪路而逃。李佩玲帶人隨後緊追不捨,一連追出十里,恐怖的龍紋面甲早已經被鮮血打濕。

「娘娘,不要再追了,乘機招降剩餘的龍衛軍士兵,壯大實力要緊。」一名隊正勸諫李佩玲道。

李佩玲駐馬而立,心有不甘,高高躍起,站立在馬背上。

「不,娘娘,太遠了。」隊正不可置信地說道。

李佩玲左腳踩在馬頭上,蹲下身子,引弓搭箭,大叫一聲:「著。」

「啊。」種詁左手抓著右臂,痛苦地叫道。種詁以及十多名親兵並沒有停下馬步,反而拚命催動戰馬。

「娘娘,走吧!」隊正拱手說道。

「走。」李佩玲看著逃得越來越遠的種詁,重新坐了下來,撥轉馬頭,飛馳而去。

在李佩玲追趕種詁而去之時,十大驍將之首的火騎兵將軍羅浩,見機大喊:「種詁已死,降者不殺!」

隨著龍衛軍敗兵紛紛跪地投降,這場夜襲以火騎兵的大勝宣告結束。此戰,斬首五千,降者兩萬,余者逃散。

看著一地的戰俘,李佩玲信心大增,對羅浩說道:「就地整編降兵。傳令李家馬場,調集糧草,本宮要進兵汴京。」

「娘娘,所有將士的家屬都在汴京,如果進軍汴京,恐怕偽帝會拿將士家屬相威脅。」羅浩勸諫道。

「這個將軍不用擔心。偽帝還不敢這麼做,除非他不想當皇帝了。」李佩玲擺手說道。

·········李佩玲統兵兵壓汴京,趙顥大驚,急忙令政事堂立刻調兵十萬,由兵部尚書王韶親自統兵,迎戰李佩玲。兩軍以汴河為界,隔河對峙。百姓們開始驚恐萬分,見兩軍都沒有騷擾百姓,便不再理會。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恐怕絕無僅有。

就在兩軍對峙之時,趙頊一行人從雷州登陸,一路打著商隊的旗幟北行。在劉奇等人的努力下,一路上倒也順利。

「東家,走水路還是繼續走旱路?現在已經到了腹地,盤查已經沒有那麼嚴格了。汴河水路繁忙,走水路反而更加安全一些。」章惇打馬而來。

趙頊沒有回應章惇,只是目不轉睛盯著浩浩蕩蕩的長江水,不知道怎麼感傷起來,竟然唱起了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東家可是擔心西夏、北遼乘機兵犯大宋?」章惇聽著這個有點怪異而消極的曲子,猜測道。

「東家勿憂。西夏、北遼國內也不太平。西夏太后專權,北遼北院大王耶律乙辛擅權,他們斷無出兵的可能。當今大勢,夏宋遼三國鼎立,以往他們出兵不過是為了奪一些錢財而已。如今,歲幣增加,邊貿大開,兩國不會自斷財路。」章惇見趙頊依然不言語,繼續說道。

「你看江寧府如何?」趙頊指向身後的江寧城,詢問道。

「江寧,北據大江,地勢開闊,三環水繞,風景秀麗,是個好地方。」章惇不知道趙頊是什麼意思,便隨口說道。

「遷都於此,以為如何?」趙頊見章惇打馬虎眼,直接問道。

「江寧,原名金陵,始皇東巡,見此地有王氣,便改金陵為秣陵。江寧虎踞龍盤,若能遷都於此,自然最好。只是,汴京為都日久,遷都的話,還得作長期的準備。」章惇拱手贊同道。

「不會因為你是南方人,就這麼說吧?」趙頊微微一笑,反問道。

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支持王安石的大都是南方人,反對王安石的則都是北方人。南北經濟發展狀況不同,南方商品經濟較發達,才催生了王安石這個擁有超時代眼光的天才政治家。

「建都選址,有五個原則。一是要地勢平坦開闊,利於京都布局。二是水源要充足,方便京都百姓用水。三是交通要通暢,利於匯通天下。四是周邊要山環水繞,利於軍事防守。五是所處之地,要經濟繁榮,利於京都彙集大量人口。江寧府五者皆備。」章惇遠眺江寧,繼而轉身拱手說道。

「呵呵,要是這麼簡單就好了。」趙頊沒有作出評價,只是感嘆了一句。

趙頊有心遷都於此,曾經也和宰相文彥博說起過,但是遭到了反對。

「昔日,太祖皇帝多次東巡,欲遷都洛陽或者長安,其用意,就是要借山河之險裁撤冗兵,仿站漢唐,安定天下。只是關中久經戰亂,土地日益貧瘠,糧食供應不上,只得定都汴京。汴京周邊沒有山河之險,又是四戰之地,不利防守,需常年屯駐重兵。漕糧負擔越來越重,太耗國庫民力了。再者,汴京常有水浸之患,一遇暴雨,總是被大水淹城。黃河也是水患不斷,一旦黃河決堤,洪水便要直灌汴京。」章惇陳述汴京作為都城的劣勢。

「江寧的位置還是太偏南了,若是定都於此,恐怕無法控制中原。江寧原是南唐國都所在,定都於此的東晉、東吳,都是偏安一隅的小邦。華夏一統,江寧王氣頓收。」趙頊最擔心的還是這個。

江寧,後世的南京,不便於加強與與周邊其它各國的聯繫,不是一個積極外拓的政權最好的選擇。

「並非如此。昔日,太祖皇帝平南唐,也有意定都於此,只是南方剛剛平定,局勢不穩,而北方士族又不願意遠離老家南遷。到了今日,因為建都汴京而得到無數好處的那些人就更不願意遷都了。五代之時,中原除了一個北漢之外,大部分地區都是處於統一狀態,而南方則有數十個割據政權。最容易割據的是南方,並非北方。」章惇不同意趙頊所言。

「你的想法還是代表著南方人的利益呀!江寧是你們南方士族商人的老家,若遷都於此,必然壯大了南方士族以及東南大商人的實力,削弱了北方士族。不過,要變法成功,這也不失為一個選擇。」趙頊微微一笑,說出了章惇的心裡話。

「大宋今日困頓如此,北方士族依然蛀蝕大宋,頑固守舊,不知覺醒。如今,又悍然叛變,不得不除。」章惇添油加醋道。

趙頊沒有回應章惇。因為趙頊這一世也是北方人,大宋龍興於北方,和北方士族那是同根連氣。見章惇如此添油加醋,趙頊開始躊躇起來。如若回到汴京,要不要徹底清洗朝堂?

「遷都江寧,於變法大有好處。第一,有利於開發湖廣,開發流求,開發南方。第二,有利於拓展海上絲綢之路。第三,江寧有山河之險,又有東南魚米供應,這都有利於解決三冗之害。」章惇竭力在趙頊面前表現自己有宰相之才。

「再說吧。現在,儘快回到汴京要緊。」趙頊嘆息一聲,又看向長江,漠然不語。

「東家,新消息。貴妃娘娘與兵部尚書王韶各自領軍在汴水對峙。」劉奇走了過來,悄悄地稟告道。

「走水路,我必須儘快和李佩玲回合。」趙頊急切地說道。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揚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宋揚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十七章:遷都之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