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華夏興衰

第三十二章:華夏興衰

「朕要出兵南征交趾!」趙頊的一句話便將上京崇政殿的人們都鎮住了。

看著王安禮震驚的模樣,趙頊解釋道:「唐失西域,陸上絲綢之路為吐蕃人所阻,后西夏崛起,陸上絲綢之路中斷已有兩百多年。絲綢之路是一條財富與強盛之路,漢唐開西域,華夏強盛。今陸上絲綢之路已斷,海上絲綢之路不能再斷,否則華夏必衰。一個不納稅的羈縻州,朕可以捨棄,但海上絲綢之路必須暢通無阻。」

「擬旨,讓政事堂籌備南征事宜,調郭奎任欽州邊防軍第八鎮指揮使,節制西南各軍鎮,兵壓交趾。內閣調肖一遠為海衛軍第八鎮指揮使,節制各鎮海衛軍水師,從海上出兵。分別給大理、真臘、占城去詔,令他們出兵交趾,交趾滅亡,朕願四分交趾。」趙頊一邊看著地圖,一邊說道。

「聖上,現在正值變法革新之際,大宋需要的是邊境安寧。現在國庫空虛,朝廷舉債運轉,若是還要打仗,哪裡來的錢呀?」王安禮勸阻道。

「不必再說了,邊境安寧是打出來的。蔡首輔,你認為呢?」趙頊制止了王安禮,詢問蔡京道。

按政事堂、內閣的制度,軍國大事,皇帝在朝,決策權在皇帝與宰相手裡,如果蔡京同意,這件事就不必通過內閣次輔。趙頊任命蔡京為首輔,除了蔡京能幹之外,主要的還是蔡京能體察到趙頊的意思,只會查漏補缺,不會反對。

「聖上,微臣贊同王次輔之言。大宋以變法強國為中心,切不可大動干戈。」蔡京看了看王安禮那張緊張的臉,對趙頊拱手說道。

「嗯?」趙頊眉頭緊皺,瞪著蔡京。蔡京不以為然,絲毫不懼。

「你們的事情,朕都知道了。你們退下吧。此事待政事堂,內閣商討后再說。你們放心,事關百姓安危生計,朕不會與交趾善罷甘休的。」趙頊沉默了一會兒,走到五個商人面前說道。

「草民叩謝聖上天恩。」五個商人連連叩頭,隨即退出殿外。

「你們也退下。朕要靜一靜,這件事情明天再說,開發流求之事不可懈怠,去忙吧!」趙頊心煩地揮了揮手。

「臣等告退。」蔡京、王安禮、李向安等人,也跟著退出了殿外。「官家心情明顯不好,待他想通以後再說。」

「謝蔡首輔仗義直言。」退出殿外后,王安禮向蔡京拱手說道。

「為國為民,效忠官家而已。不過,王次輔也得做好一個心理準備,聖上定然要出兵交趾,這個無法改變。如果太過忤逆聖上的意思,與變法大局並非好事。」蔡京拱手回答道。

「難道我們為了順應官家的意願,而置天下百姓于于不顧嗎?丈量田畝之後,雖然查出了大量隱田,田稅增加了三成。開放專賣后,商稅又增加了六成。但是,地主豪族大商人,轉移賦稅,提高地租物價,百姓如今都快淪為農奴工奴了。為了消除百姓怨念,政事堂拿出了新增加的賦稅,建立了全民低保補貼。如此,國庫稅收只有六千萬貫,裁撤冗官冗兵后,支出有所減少,但每年給商盟的貸款利息就高達一千萬貫。朝廷負債已經有八千萬貫之多,什麼時候能還得清?如果再打仗,這朝廷就成了商人的朝廷了。」王安禮氣憤地說了一大堆。

雖然知道蔡京也是知道這些的,但是好像說出來,心裡要好受一點。

「王次輔慎言,最後一句話還是不要說出來。如此大逆不道的話,要是給范次輔知道了,肯定要彈劾調查你的。不會因為你們是老朋友,就網開一面。」蔡京聽到後面一句話時,不由得四處張望了一下。

內閣三大輔臣,權力各有側重,蔡京主政,王安禮主人事,范純仁主督查。如果王安禮遭調查,那麼他也脫不了干係了。

「那就這樣不管不顧嗎?哼。」王安禮本來以為蔡京轉性,沒想到還是這副德性。

「王次輔,出兵肯定是要出兵的。至於怎麼出兵,出兵多少,那文章可就大了。出兵也並非一定就要傾國大戰。在不影響變法的情況下,出兵也並不是不可能。你說是不是?」蔡京狡猾地說道。

「蔡首輔的意思?」王安禮一愣,不知道蔡京打的是什麼算盤。

「我們什麼意思,並不重要,關鍵是政事堂什麼意思。要讓官家服軟,還得文相公、司馬相公、王相公三人說話。我們無論說什麼,都只會觸怒官家。還是先上報政事堂吧,等政事堂的政令。」蔡京搖頭,意味深長地說道。

當蔡京與王安禮在揣摩著趙頊的心思,探討著這件事情時,趙頊孤單的身影在崇政殿上左右徘徊,時不時地跑到地圖前查看一番,又時不時地閉目思索。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海上絲綢之路開闢后,在隋唐以前,它只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一種補充形式。但到隋唐時期,由於西域戰火不斷,陸上絲綢之路被戰爭所阻斷,代之而興的便是海上絲綢之路。到唐宋時,伴隨著中國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中國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及至非洲大陸航路的紛紛開通與延伸,海上絲綢之路終於替代了陸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當時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往外輸出的商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四大宗,往國內運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宮廷賞玩的奇珍異寶,於是海上絲綢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葯之路之稱。明初鄭和下西洋時,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巔峰。鄭和之後的明清兩代,由於實施海禁政策,中國的航海業開始衰敗,這條曾為東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貢獻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逐漸消亡了。

「自漢唐開拓兩大絲綢之路,華夏文明走向強盛,由此成了世界的第一文明,並廣泛地覆蓋已知世界。自唐末失陸上絲綢之路,到元明清三朝長期的閉關鎖國,華夏文明逐漸走向衰弱。現在陸上絲綢之路已斷,海上絲綢之路如果再斷,那與閉關鎖國有何區別?大宋如何快速崛起,又如何走向一統華夏之路?打,打出一條暢通無阻的絲路!」趙頊自言自語,想通了關節后,拳頭捏得緊緊的,一拳砸在地圖上。

翌日。趙頊發下旨意,緊急召開朝會。

上京,大慶殿。

大臣們都在竊竊私語,這些天因為開發流求之事已經很忙了,本來就忙到深更半夜的,如今一大早的,還要從被窩裡催起,趕來朝會。大臣們都有怨言,卻無可奈何。

「皇上駕到。」李向安高喊一聲。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大臣們跪伏在地。

「平身。」趙頊聲音有點嘶啞,昨晚一夜沒睡,可能是感冒了。

待大臣們站起,看到趙頊疲憊的樣子時,才想到,估計昨晚官家一夜沒睡。是什麼事情讓官家如此憂心?

「坐吧。」趙頊又加了一句。

上京不同於汴京,朝會按趙頊的意思,已經給每一個來朝會的大臣安排了座位。

「今日朝會只議出征交趾之事。」趙頊不待大臣們謝恩,急切地說道。

趙頊說完,首輔蔡京便把昨日之事,給殿中的文武大臣作了詳細的講解。

「啟奏聖上。大宋市舶司每年收取的關稅為三百萬貫,熙寧三年增長到六百萬貫。海上絲綢之路,是湖廣和流求開發的一大動力。海上絲綢之路暢通,才能讓大宋東南六路快速發展起來。微臣建議,嚴懲交趾,保證海上絲綢之路暢通。」次輔范純仁站起遞上奏本說道。

原來,蔡京、范純仁、王安禮三人,昨晚也一夜沒有睡,商討著在不影響變法的情況下,不會發生大戰的情況下,如何維持絲路的暢通。

「都說說吧。」趙頊沒有看范純仁的奏本。

趙頊知道這是蔡京他們商討的結果,一大早李向安便向趙頊報告蔡京等人的行蹤。

「啟奏聖上,末將認為,當此之時,不應該是討論怎麼嚴懲交趾,而是如何確保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海衛軍第八鎮指揮使肖一遠站起說道。

肖一遠,就是原來流求國國王雞籠寨水賊頭目肖老虎。他被招安后,僅僅是一個從六品的指揮使,在朝會中,現在還輪不到他說話。但昨日之事,肖一遠知道后,連忙夥同舊部等人,商討應對之策。希望藉此事,增加流求一系人等在官家心中的份量。如果好的話,流求一系中能出一個四品大員,那麼流求一系的利益便能得到保證。

一名內閣群輔,準備站起彈劾肖一遠逾越之罪。

「說說看,具體應當如何?」趙頊急忙站起,制止了那名內閣群輔。

「華夏曆朝歷代,唯尊漢唐,原因無他,根源在於漢唐對絲路的開拓。漢唐對絲路的維持,在於廣設軍鎮,控制西域。唐末失區域,根源就在於軍鎮的敗壞。如今,海上絲綢之路不暢,可借鑒漢唐,在海上絲綢之路各必經之路設軍鎮,全面控制整條海上絲綢之路。到時,絲路暢通,海外各國臣服,大宋將繼漢唐之後,光照天下,凌駕萬邦。」肖一遠繼續陳述道。

肖一遠原本也是一個讀書人,還是一個貢生。不過他不善詩詞,卻非要考進士,最後科舉失敗,為生活所迫做了水賊。其實,他擅長於經義,完全可以考明經科,不必考進士科。只是,他是江南人,如果像陝西人一般考明經科,肯定要被同窗笑死。

「荒謬!海外夷國無數,若設軍鎮,軍餉不可計數。這筆軍費從哪裡出?漢唐,無不是因為軍鎮過重,耗國過多,最後導致藩鎮割據的。」王安禮站起,嘲笑道。

「肖指揮使有理。不過,如何才能在海外諸國設軍鎮呢?」趙頊打斷了王安禮的嘲笑,疑問道。

「移民開荒築城,便如開發流求一般。」肖一遠遞上奏本說道。

「嗯。其他人也說說。」趙頊也沒有看奏本,接著問道。

「聖上,微臣認為,不管此事如何決策,必須考慮到大宋周邊各國的看法。如果因為大宋對外拓土而引起南洋列國的恐慌,只怕西夏北遼會趁火打劫。到時,只怕是遍地烽火了。」內閣群輔,主持開發屯田的章惇說道。

「聖上,昨夜,交趾使者連夜逃走。」一個小黃門把交趾使者已經連夜離去的消息告訴了李向安,李向安急忙走到趙頊身旁,輕輕地說道。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揚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宋揚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二章:華夏興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