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軍機內閣

第一百二十五章:軍機內閣

上京城等大城市絲毫沒有受到出兵南征的影響,甚至與去年相比,顯得更加的熱鬧。人口流動量十分巨大,每天進出上京的人超過了十萬,比世界上其它國家一個城市的人口還要多。

不過,大宋鄉村和一些小城市受到衝擊就比較大了。四十萬大軍出征,四十萬百姓隨同,這樣大規模的征戰對於大宋來說還是頭一遭。很多人家都有子弟在軍隊服役,自然心中頗為牽挂。而近四十萬保甲軍的家屬則要傷感得多,因為這一走,可能就不會再回來了。雖然朝廷許諾了富貴,但是富貴險中求,埋骨他鄉的可能不是沒有,畢竟這是去打仗。

另外,因為與四百萬石糧食要調到前線,大宋的糧價再次提高了不少。許多在工坊中做工的工匠很多都受糧價持續走高的影響,合夥到鄉村購置田產,開辦農場,種田的收入竟然超過了務工。

原本反對變法,反對丈量土地田產的地主豪族,卻因此大發了一筆,出售糧食的收入遠遠超過了開辦工坊。這樣的情況,讓政事堂頗為喜悅,因為政事堂的大部分大臣都是農本主義者。只有趙頊和王安石頗為憂慮,害怕辛辛苦苦開辦的工坊倒閉。

趙頊和王安石的憂慮有點過頭了,雖然大量的人口又重新流入到農業領域,然而這不僅沒有導致工坊倒閉,反而促進了工坊的壯大。工商業發展過快可能導致的泡沫問題得到了緩解,許多工坊都在兼并中走向強大,有很多的大工坊出現。傳統的手工業作坊正在向大工廠邁進,而大工廠有人才有技術有資金,走的是企業式規模化的發展方式,這進一步提高了工業的抗風險能力,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重要的是,隨著中華帝國的成立,各國都在展開大開發行動,大宋要興建大量的水利工程,對各種工具的需要也越來越多。商品的降價,以及商品的大規模生產,正好相得益彰。

糧食價格持續上漲,對於大宋百姓來說,這次出兵遠征就是為了更多的糧食。而皇帝已經許諾過,遠征勝利,糧食價格雖然不會暴跌,但是工匠的工資會翻幾番。這意味著糧食漲價讓農民賺錢的同時,通過戰爭勝利,朝廷會給工匠更多的福利和補貼,在工資之外,提高工匠的待遇。

糧食持續漲價,讓周邊各國的糧食也大量流入大宋,因為中華帝國的成立,各國對糧食的出口已經放鬆了。糧價的高昂讓食品加工業發展了起來,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糧食不會遠途交易的慣例,持續增長的糧價,讓糧商想盡辦法克服長途運輸的難題。而政事堂也出台了政策,凡是糧食交易,不征過稅。

不過,現在的趙頊卻沒空理會這些事情,更沒有心思下民間去了解民意,看看百姓是怎麼看待這次遠征的。因為遠征印度已經是既定的事實,是大宋現在唯一的選擇,趙頊更關注的是政事堂怎麼安排軍機內閣的人選以及制定征服印度地區后的管理辦法。

四十萬大軍出征,四十萬百姓相隨,這樣的規模,要處理的後續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大宋的官吏將士沒有一個能閑下來的,都好像在和老天搶時間似的。這也沒有辦法,趙頊這樣的皇帝監督著,督部、鐵臂衛、暗影衛、職方司都在嚴密把關著,不做事的後果就是被罷職還鄉。

上京,政事堂大院,會議廳。趙頊用手指揉了揉太陽穴,一臉疲憊地說道:「呂惠卿不能出任內閣首輔嗎?薛向怎麼樣?」

大宋嚴重缺少指揮過大部隊作戰的名將,導致這次組建軍機內閣找不到一個良將。趙頊有點懷念仁宗朝了,仁宗一朝文武輩出,唐宋八大家,宋朝佔了六個,而這六個都活動在仁宗一朝。而狄青這樣的千古名將也是自仁宗一朝。

國危思將,國難思相。如今大宋國力蒸蒸日上,卻十分不穩固。仁宗一朝的餘蔭還在,趙頊還有司馬光、王安石這樣的良相。宰執的儲備也十分雄厚,有蘇軾蘇轍兩兄弟,有蔡京蔡卞兩兄弟,有范純仁、韓忠彥這樣的名臣之後。還有章惇、呂惠卿、許將等人。

可是,良將就嚴重缺乏了。這和大宋原來的崇文抑武的兵制有很大關係,宋朝兵制最大的編製其實是指揮,一個指揮才五百人。到了打仗的時候,才臨時拼湊起來,安排文臣統兵。

雖然趙頊後來改變了兵制,提拔培養了很多將領,但是時間太短,大部分將領都沒有指揮過大兵團作戰。現在倒是有三個重量級的良將,王韶、熊本、郭逵。然而,這三個人都已經有了安排,政事堂少不了章惇、郭逵坐鎮,黃頭回紇、青唐吐蕃那裡也少不了王韶、熊本坐鎮。

肖一遠只是精通海戰,李常是個書生,這場大規模的決定國運的戰爭不可能完全交到他們手裡。趙頊倒是想提拔呂惠卿,可是呂惠卿沒有戰功,年紀又輕,論才幹,他不會輸給章惇。可是章惇在平定西南夷一戰中,立功無數,戰功顯赫。

「聖上,薛向精通財政,可以做內閣次輔。呂惠卿現任成都府知府,成都府路要擴大,少不了呂惠卿這樣的幹才。軍機內閣首輔就由燕達出任,燕達在西軍戎馬半生,戰功無數,可以擔當這次大任。」司馬光推薦道。

其實,大宋還是有不少人才的,儲備的文臣有:周士隆、李稷、劉奉世、許將、蔡確、呂大防、安燾、鄭雍、王彥叟、劉摯、蔡珽、傅堯俞。這些文臣即便以後不會做到宰執,但是進入政事堂是一定的。儲備的武將也有很多,不過都很年輕,有:宗澤、種建中、種朴、折可適、侯蒙、王厚、王舜臣、李清臣。其中宗澤、種建中、侯蒙、王舜臣四人非常優秀,他們都是十九歲,但是有萬夫不當之勇,年紀輕輕便勇冠三軍。重要的是,他們不僅是猛將良將,更是帥才。

而司馬光推薦的燕達,雖然也是一名良將,但是沒有帥才,在趙頊心中和劉延慶、張存、王文振、景思忠、林希、范百祿、張誠、韓存寶、秦貴、寇偉、曲珍、種諤、種詁等武將是一個等級。趙頊自己選拔出來的十大驍將也都只是良將等級,不是帥才,更不是狄青那樣的千古名將。

很多穿越小說,動不動就造出了名將。然而此時,趙頊才切身體會到了人才的重要。而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趙頊自己提拔出來的人也不行。那些留名青史的名將更是百年難遇。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趙頊終於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

商討了很長一段時間后,政事堂各個成員推薦出來的人才大都被趙頊否定了。這樣的征戰,趙頊需要千古名將來統領,才能最大程度保證這次征戰的勝利。豪賭國運的戰爭,絕對不能草率。

趙頊敲著會議桌,在思考著人選的問題。文彥博倒是一個非常好的人選,可是年紀實在太大了,而且還是君子黨,南征印度可能要用到歷史上蒙古人西征的手段,非常血腥,文彥博這樣的君子是不可能同意那樣打仗的。

政事堂會議廳安靜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趙頊下了下決心,開口說道:「內閣首輔就由章楶出任,薛向、周侗出任次輔,肖一遠、李常、方臘、種詁、許將、王存、燕達、翟恩、趙挺之、王彭年十人出任內閣群輔。另外四大學府要各自組建一支十人的參謀團,隨軍出征謀划,大食學院,讓安薩里組建一支翻譯參謀團,由蒲元乙出任將軍。就這麼定了。」

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問題,趙頊下定決心,由章楶這個文臣來統兵。畢竟趙頊知道,後世之人將章楶的用兵能力和成吉思汗和比較,都是用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來形容。這樣高的評價之下,即便現在的章楶沒有打過一次仗,沒有帶過一次兵,但是趙頊還是要用他。

薛向有財政之才,處理好戰爭之時的後勤問題正合適。周侗是大名人岳飛的義父加師傅,岳飛那麼牛,周侗怎麼可能差?其它群輔都是文武各佔一半。

軍機內閣不僅僅是指揮大軍征戰,還要提供糧草,管理被佔領地區,可以說是軍政一把抓的。

「聖上,章楶現在是金州知州,他從來沒有帶過兵,也沒有過特別大的政績。」司馬光勸諫道。

對於升遷如此嚴格,才是造就仁宗一朝人才濟濟的根本原因。升遷越是嚴格,越是可以得到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只能在緊急關頭,如果平時這樣,還成了風氣,只會讓鑽營之人找到漏洞往上爬,從而阻擋了真正的人才升遷。

在歷史上,王安石為了變法,破格提拔了很多新人,正是因為破格太多,而且還是一次性破格。這樣就破壞了嚴格的升遷制度。雖然王安石也很無奈,若是司馬光支持他,他那裡用得著新人。變法失敗后,舊的制度被破壞了,新的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大批鑽營之人進入朝廷,讓大宋朝堂急速地腐化起來,導致北宋被金國所滅。

「不說資歷,就說能力,章楶的能力不足嗎?章楶有多大本事,是可以看得到的。短短半年之間,金州就打開了局面。不僅鞏固對金州的控制,還依靠金州的力量,沒有向朝廷要一文錢便大力向澳州推進。內閣有資歷的人多了,章楶哪裡有不足的,可以補充得來。大宋不僅缺糧食,還卻少名將。名將是打出來的,征戰印度結束后,就有人才了。」趙頊解釋道。

隨後,政事堂就趙頊的人選作出了分析,對軍機內閣的任務和戰略作出了基本規劃,保證軍機內閣必須要在政事堂的控制之下,必須絕對服從政事堂的命令。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揚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宋揚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五章:軍機內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