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勵精圖治

第一百一十九章:勵精圖治

見耶律洪基就要奚落白河天皇,趙頊急忙說道:「既然都沒有來,不如把今天這樣的比武定下來,以後每三年一次.不僅僅是比武,其它的還要安排比試。中華帝國定都天京,幽州話成為官話,現在各國都不會這個官話,以後各國可以舉行官話比試。還有書法、詩詞,還有歌舞、角抵等,都要放在天京比試一下。」

「還有馬球,賽馬,射箭。」耶律洪基補充道。

「象棋、圍棋、蹴鞠。」見耶律洪基盡說些遼國擅長的項目,交趾國王李乾德也補充道。

「標槍,攀爬,賽跑也不錯。」段廉義也說出了大理國擅長的項目。

接下來,各國爭相說出本國的擅長的項目。三佛齊好像都不怎麼行,只能把水上的獨木舟划船說了出來。

「好。就這麼定了。各個項目都有。三年一次。就在天京比試。由教廷籌措。」趙頊高興地說道。

「好。」在中華帝國各成員國君主的一片贊同聲中,這次華夏諸國的會盟成功結束。

又過了三天,各國君主分別啟程回國,趙頊親往歡送。這三天中,趙頊與耶律洪基密談了三天三夜,同吃同睡,沒有人知道他們到底在商量著什麼。無論是遼國的臣子還是宋國的臣子,都在猜測兩位君主能達成什麼的密謀?但只能是猜測,因為趙頊與耶律洪基兩人都決口不提他們都在商量著什麼。

黃埔港口,耶律洪基返回遼國。趙頊親往送行,並且安排了自己的專船龍舟送耶律洪基回國。耶律洪基走後,李秉常也帶著趙頊個人從內庫拿出的三百萬貫歡喜地離開了。趙頊資助李秉常三百萬貫,主要還是要進一步鞏固李秉常的皇位。這三百萬貫,可以讓他有能力組建絕對從屬於他自己的軍隊。

西夏藩漢禮儀之爭,以李秉常的勝利告終,梁太後撤簾,李秉常親政。然而,軍隊還是把持在梁太後手中。對趙頊來說,一個漢化的君主比起梁太后那樣的藩婆子要讓人放心得多。

這次會盟能夠成功的一大因素,就是耶律洪基和李秉常都是漢化程度十分高的君主,他們與趙頊有共同的語言。

李秉常走後,大理國王段廉義找到了趙頊,密談了一天。同樣沒有人知道他們到底在談些什麼。然而,當大理國王段廉義再次回到大理時,就不是一個人了,還有趙頊送予他的三萬精銳邊防軍。

段廉義這個大理國王是被架空了的大理國王,如果不是遼宋夏等國聯合施壓,這一次會盟都有可能來不了。這次有了趙頊給予的三萬精銳邊防軍,有軍隊,有大理國王的名分,奪回權力不是難事。只有奪回權力,才能履行這次會盟的盟約。

日本天皇白河似乎對政局不是很關心,卻是非常關心蘇軾的生活。每天都要去給蘇軾的府邸看看,送上禮物。現在的蘇軾已經不是歷史上的蘇軾了,歷史上的蘇軾官途不順,窮困潦倒,而現在的蘇軾是政事堂參贊禮部尚書,大宋朝廷的正二品大員,還是僅次於宰相沈括的大富豪。

寫詩的時間少了,倒是政務一直很繁忙。直到春耕結束以後,蘇軾才隨同日本天皇白河一起去日本作友好訪問。大宋第八鎮海衛軍薛奕率領五千海衛軍一同前往。這次不僅僅是訪問這麼簡單,還有其它的使命。

很多穿越小說,穿越到古代,因為後世的仇日心理,第一個打的就是日本。然而,在宋朝,根本不用打,一紙招降書就能搞定。這個時代,日本就像後世的中國,崇洋媚外達到了極點,人人都以成為宋人而自豪,都盼著能成為宋人,這樣說的話,一個蘇軾就能征服整個日本。日本人的心裡狀態和耶律洪基的心裡狀態幾乎一樣:來世願做大宋一平民。

趙頊交待給蘇軾的任務有兩點:一是促進日本與大宋的友好往來,加速日本的漢化進程,幫助日本天皇進行和大宋一般的變法。二是,助日本平定東北叛亂,征服蝦夷。在蝦夷所在島嶼設北海道,建立一座大城池,發展起捕撈業,要像經營大宋的舟山漁場一樣經營日本的北海道漁場。

大宋現在需要更多的糧食,種植業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發展起來的。然而,憑藉著大宋現在的造船業,發展起捕撈業非常快速。湖廣地區、西南山區開發以後,野生動物會不斷減少,肉食不可能長期依靠狩獵,而捕魚業卻不會衰弱,大海是取之不盡的財富。

歷史上的荷蘭不就是靠著擊敗英國,奪取了英國的北海漁場,最後成了海上馬車夫的嗎?漁業幾乎供養了整個荷蘭。現在,大宋三分之一的肉食都是魚,特別是這兩年,大宋糧食危機嚴重,需要大量的輸入海魚。

華夏會盟結束,也意味著大宋十年大治計劃的開始,無論是趙頊還是政事堂的大臣們都在勵精圖治,每天都得忙個頭冒煙。處理完遼國、西夏、大理、日本的事情后,趙頊著手安排黃頭回紇和青唐吐蕃的問題。

考慮到不是軍事征服黃頭回紇和青唐吐蕃,趙頊決定暫時讓他們自治。趙頊和董氈作了交易,同意他們自治,但是他們要平定吐蕃東部多彌地區。

吐蕃東部的多彌地區,又稱為脫思敢,是後世四川的西部地區。現在那裡是各部落林立,被大大小小的奴隸主所統治,完全處於無政府狀態。董氈要做的就是,不管是把那裡的人都殺光,還是全部遷徙到青唐,都要清空那一片地區。

清空之後,趙頊會讓政事堂從成都府路移民過去。那裡的人口,政事堂分析過,不到二十萬。之所以要清空,然後移民,就是要徹底把那片地區納入大宋的版圖。移民政策相當實在,那一片地區將在十年內不征任何賦稅,而且移民的百姓還能獲得移民補貼。

至於回紇和青唐,趙頊設立了河湟路,不設布政使,只派駐三萬軍隊。由熊本出任指揮使,王韶任軍師,著手準備西征事宜。

趙頊之所以允許黃頭回紇和青唐吐蕃自治,根源還是道路不通,所以王韶要做的就是修建一條從秦州到青唐城再到黃頭回紇的茫崖城的馳道。只有這條馳道,才能讓黃頭回紇和青唐吐蕃徹底臣服,徹底融入大宋。

安排好了黃頭回紇和青唐吐蕃的事情后,趙頊又和政事堂商量著大宋農業發展的問題。趙頊支持王安石的農業發展方案。

一是,將黃河兩岸的百姓大量遷徙到南方,進一步充實南方的人口,特別以江寧府為中心周邊淮南東西兩路、江南東路、兩折路這四路的人口,壯大並發展這個經濟中心。

二是,疏通黃河、漳河等河流,藉助黃河大力發展淤田,縮小耕地面積,增加牧場和林場的建設,改變單一農業的經營方式。所謂淤田,就是利用決水的辦法,把河水中挾帶來的肥沃的淤泥,漫浸到田地里,使被破壞的土壤恢復肥力。

黃河挾帶著大量的泥土,這些淤泥都是被沖涮下來的表層土壤,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十分肥沃。王安石的方案是,興建三千餘條人工水道,連通黃河,在黃河水位暴漲之時,打開水閥,讓黃河水通過這三千條人工水道,將黃河兩岸田地全部淤一遍。這樣,既起到了泄洪的作用,又灌溉了農田。

而平時,則關閉水閥,派出大量船隻攪動黃河之水,儘可能地讓河水將泥土帶走而不是沉積下來。不過,由於現在的技術,這個措施效果很差。

補救的辦法就是不讓泥土帶進黃河。所以,除了於田之外,其它的耕地,特別是丘陵山地的耕地則全部放棄,用來種植果樹,或是種植牧草,發展林場和牧場。

文彥博反對於田的辦法,因為工程實在是太大了。好處自然看得到,但是資金投入實在是驚人,有這樣的資金,還不如加強黃河河壩的修築。文彥博的意見自然也得到了肯定,於田是長期的,短期內還是要繼續加強河壩的修築,防止水患。

三是,在南方,特別是江寧府四邊,重點發展圩田。所謂圩田,就是在沿江或是湖泊附近的低洼地帶建起農田。這一個方案很重要,因為正是穩產高產的圩田,支撐著歷史上南宋的經濟發展。

圩田雖然穩產高產,但是十分依賴水利工程的建設。因為在低洼處造田,極為容易遭到江水和湖水的倒灌。長江也不是那麼好相處的,如果發大水大話,沒有足夠的低洼地蓄水,長江水淹城市不是不可能。而且,一旦發大水,所有的圩田都會變成汪洋。

為此,這個圩田工程比起於田工程還要龐大,這是要全面建設一個密密麻麻的水利網,還要像修城池一般,把圩田的防止江水湖水倒灌的堤壩建起來。這比建上百座上京城都要耗資巨大。

不過,南方要發展,這個圩田就不能不建。上京的發展,也得力於圩田的建設。圩田在抗旱抗澇,保證糧食的穩產高產方面具有無比的優越性。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及近沿海地帶,圩田連成一片,形成了與江爭田、與湖爭田、與海爭田的壯觀景象。

以江寧為中心的決定的經濟中心要發展起來,就必須發展圩田。

四是,在西南發展梯田,所謂梯田就是沿著山脈修建農田,然後在山頂修建水庫,用山水澆灌。發展梯田的規模不大,主要是要保證西南地區的糧食能夠自給自足。西南地區主要發展的還是茶樹種植。

五是,以發展於田、圩田為中心,興建完整的水利工程,包括能發揮運輸作用的河道。王安石的辦法,除了拓寬加深隋唐大運河之外,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再建兩條像隋唐大運河一般的大運河。

六是,在全國範圍內大修馳道,讓寬闊的馳道至少能夠連通大宋的每一個縣城。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揚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宋揚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九章:勵精圖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