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經濟主導(2)

歷史上的經濟主導(2)

在1870~1913年間發生的轉變,部分是由貿易量和貿易商品結構(英國的份額下降了約6%,美國則上升了4%)的變化引起的,但是主要的原因還是美國的人口和經濟增長都出現了變化。這二者的結合使美國佔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上升了10個百分點,從約9%增長為約19%,而英國在世界經濟規模中所佔的份額則有小幅下降。英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其地位從1870年以來就沒有改變過。

到1929年,更大的變化已然很明顯。英國和美國的位置出現了戲劇性的改變。美國成為世界上佔據主導地位的國家,其指數為18%,而在「一戰」前,這一指數僅為13%。英國的指數在1913年從18%跌至11%。這種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美國作為財富和貿易的生產者,正在不可阻擋地穩步崛起。與此同時,凈資本流量也在經歷巨大的變化。美國成為一個大債權國,而英國的債權國地位則被削弱。芭芭拉-塔奇曼捕捉到了美國的優勢地位,用她的話來說,美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起就成了歐洲的「食品櫃、軍火庫和銀行」。

到1950年,情況發生了更為戲劇性的變化。美國成為世界上無可匹敵的經濟霸權國。其經濟主導指數上升到了20%~25%之間(視權數的變化而定),而緊隨其後的競爭對手蘇聯的指數僅為7%。美國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27%;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貿易額佔全球貿易的15%;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英國的財富急劇衰減,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其變成了一個債台高築的國家,而它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還享有凈債權國的地位。英帝國土地上的太陽日漸西落,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事件中的慘敗已近在眼前。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之間依然維持着其在經濟上不可撼動的霸權地位。

到1990年,日本的貿易情況有所改善(佔世界貿易的7.5%),其凈債權國的地位也有所上升,這對美國的主導地位提出了挑戰。蘇聯開始解體。美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和最大的貿易國,但是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變化,那就是美國開始連續負債。美國的經濟主導指數降至16%,而美國的競爭者,即印度和不斷崛起的中國的指數卻開始上升。世界仍然是單極化的世界,但是這種單極化比起前40年來,程度要低得多。

到2010年,日本的挑戰漸漸消退,而中國正在崛起。同歷史上一樣,中國的經濟*主導地位是建立在與其巨額經常項目順差有關的國內生產總值和貿易的快速增長之上,並與其金融主導地位有關。根據後者的權數的賦值情況來看,中國的指數已經接近或超過了美國的指數。當然,在中國與歷史上那些追求經濟超級大國地位的國家之間有一個不同點,那就是中國在人口上佔據優勢。中國在經濟規模和貿易方面同美國旗鼓相當,但是美國是一個凈債務大國,而中國則是一個凈債權大國。

在量化和確認了經濟主導之後,我將在下一章中討論貨幣主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預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預測
上一章下一章

歷史上的經濟主導(2)

%